建党百年中国精神自信的形成逻辑及强化方式

建党百年中国精神自信的形成逻辑及强化方式

建党百年中国精神自信的形成逻辑及强化方式

内容摘要:“精神”一词是指人的情感、意志等生命体征和一般心理状态。而“中国精神”则是中国千百年来中华儿女经过灿烂辉煌和浴血奋战所形成的宝贵财富。中国精神的形成源于中国精神的正确诠释和练就,源于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源于无数位革命先烈和共产党员的前赴后继。这种精神承载着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软实力,承载着无数中国人民强国的希望与梦想。树立中国精神自信的理论前提,关键是在于中国发展展示出优越性的澄清和论述。只有将其形成的过程进行澄清与研究,才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以彰显,并坚定不移的在这条道路上大步向前。结合建党百年来中国发展的道路和历程,将党的发展和中国国情融入起来,才能发现中国精神是经历了什么样血与火的考验,才能发展不同时期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当时的环境下历经磨难,拨开重重迷雾,走向光明的决心和信心。以唯物主义辩证观去回眸百年历史,既能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过程,又能使中华儿女将中国精神发扬光大,愈发坚定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伟大贡献。

关键词:建党100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精神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自信。

一、党的发展逐渐形成的精神自信

1921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在浙江嘉兴的红船上揭开了中国共产党书写历史的篇章。①近代中国从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到坚船利舰攻破中国的大门。我们这头东方雄狮在此期间依然在做着天朝大国的美梦。从鸦片战争开始,在清政府签下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时候,中国人那颗充满裂痕的心理依然保留着最后的底线。一个个有志青年、忧国忧民的中国人都在寻找各种方法去拯救这个在危难中越陷越深的国家。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有志之士都在学习西方的技术、学习西方的文化、学习西方的军队。但是中日甲午战争之后,随着致远号沉入黄海的那一刻起。中国人彻彻底底的在迷茫中绝望,带着问题一遍遍的审视这个硝烟四起的国家,审视着处在权力中心的人到底会不会为国家带来富强。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从李鸿章、张之洞到“戊戌六君子”,从学习西方到学习日本。中国不缺乏想改变的人、不缺乏有心怀天下的人。但是直到变法失败的那一刻起,才有人发现中国已经深陷进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潭之中,需要改变的不是技术、不是制度,而是是天下。

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彻底的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但是并未改变中国深层次的社会结构,也未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制度。所以当俄国的“十月革命”成功后,很多中国人又把目光投向了俄国,这个和中国一样存在剥削和压迫的旧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就在中国有志青年在了解和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时候。巴黎和会上的“二十一条”又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当头棒喝。中国依旧是那个积贫积弱的农业国家,中国人依旧看不到希望和光芒。

“五四运动”的到来成为了思潮的主阵地。这个转折点则为中国带来了不一样的思想和发展线路。陈独秀同志的《新青年》则成为了五四运动的号角,成为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的阵地。在宣传民主和科学的同时,发现了中国力量的强大。先进的知识分子和强大的中国工人的力量都异常强大。

在五四运动中解放思想的中国人,带着不妥协封建主义思想和帝国主义思想的气势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使得万万千千的中国人在这一次运动中解放了禁锢的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在未来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一、“红船精神”的自信

“红船精神”,顾名思义,就是1921年在中国湖南嘉兴的一艘红色游船上,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日子。而正是以这艘红船为起点,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之下,为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为中国那些在黑暗中探索光明的人送来了点点星火,因为当时的沙俄和当时的中国极为相似,都深陷帝国主义和封建社会的泥潭中,有了俄国这样的先例,加快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尽管有很多说法,但是基本上是开了8天,休会2天,换了3个会场,开了7次会议,参会者共15人。①而在1921年的8月2日,也就是在红船的最后一天,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关于当前实际工作决议》,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本次会议不仅确立了党的奋斗目标,也坚定了部分当时与会人员的思想。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说就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鉴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②

什么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在中国共产党党纲里明确指出了以下四点。一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的时候;二是直至阶级斗争结束为止,即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为止,承认无产阶级专政;三是消灭资本家转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四是联合第三国际。③所以通过以上四点可以了解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初衷就是为了中国可以改变,就是为了中国人民可以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就是为了创新而不守旧、不平庸。

鉴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则表明了一名真正的共产党人需要经历血与火的考验,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人必须具备的灵魂,是在考验面前的精神支柱。从中共一大开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始就可以看出支撑共产党人走到最后的核心力量就是信仰,这也是红船精神的真正的支柱。中共一大13位代表的不同结局则在使人感叹的同时又让人明白了百折不挠才是一个共产党人真正对党忠诚的品质所在。④正如毛泽东一般,坚定不移的相信马克思主义可以拯救中国,从雄关漫道到虎踞龙盘,一路历经风雨终于站在天安门成楼上见证了共和国的成立。

而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精神则告诉世界,劳苦大众得以翻身,得以解放,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是为了让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为了让中国在世界之林中有一席之地。而从中共一大开始最初的58名中共党员来看,很多人都是家境殷实、衣食无忧,但是为了中国的命运毅然决然的加入共产党,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贡献个人力量。

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精神见证,也是无论前路多难,依然坚持的信仰存在,更是中国革命成功,建国的基础支撑,万里长城的第一步踏的异常坚实。

二、井冈山精神的自信

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在中国革命陷入低潮时期的时候,人们都在白色恐怖的阴影中对革命有些怀疑。尤其是在陈独秀被罢免总书记的职务之后。而在共产党人意识到中国共产党需要自己的革命军队后。在相继发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毛泽东带着严重受挫的秋收起义部队走向了江西和湖南交界处的罗霄山脉中,而这个地方就是共产党实际意义上的第一块农村根据地。⑤而在这在井冈山上,将共产党以“农村为中心的思路”又进行了战略性的拓宽。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伟大思想以井冈山为起点走向了全中国。

而井冈山精神以其艰苦奋斗、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内涵注入了每一位共产党人的内心。

井冈山精神的核心则是敢闯新路,在大革命陷入低谷时期,共产党人依旧坚定信念,以另外一种方式开创新天地,将革命的种子撒向坚实的土壤中,等待其生根发芽。

井冈山精神的灵魂则是坚定信念,理想信念是一个人最崇高的境界,在一切的困难面前,坚定理想、保持信念是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从井冈山为起点,将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传播给每一位中国人,传播给历经百年磨难但又百折不挠的国家。

井冈山精神的基本就是依靠群众,艰苦奋斗。井冈山时期的困难不仅仅是粮食的短缺,还有在怎么样去自力更生上。

井冈山精神就告诉了每位中国人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才会有开创未来的可能,矢志不渝,敢闯新路,才会有我党百年屹立不倒,带领中国人民奔赴美好生活。

三、长征精神的自信

“长征是人类历史纪律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的。”毛泽东同志说道。⑥

“长征”这两个词想必作为每一位中国人都接触过,从江西的瑞金出发到达了陕北的延安。而在计划之出是前往东北,跨过边境,前往苏联。长征过程中的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领导地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层基本形成。而四渡赤水、爬雪山、以及历经七个昼夜走过的草地则使得红军非战斗减员达到了上万人。最后在明确目标到达延安后,再回顾这二万五千里,不仅付出了血与泪,而终于发掘出来了中华民族隐藏许久的精神。

长征精神概括为两点,一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千锤百炼的一种民族气节;另外一种则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⑦毕竟对待未来境遇,唯有共产党人毫无畏惧的走下这漫漫而又艰难的长路。

长征精神的内涵一是对党忠诚,理想坚定。长征的环境是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与国民党斗争、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争、与党内的错误思想斗争。所以每一位共产党员面对的挑战是艰巨的,但是最终能克服困难走下来的每一位共产党员、红军战士都是优秀的中华儿女。二是不怕困难,勇于牺牲。参加长征的每位人都是抱着必胜的信念将生死置之度外。三是不拘一格,灵活多变。之前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领导层一直都把战术方向的重心放在和国民党军队进行阵地战、消耗战。极大地消耗了红军的有生力量和指战员的信心。而长征中在确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领导层后,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牵制国民党军队从而有效的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四是依靠群众,严守纪律。共产党的军队和其他军队不一样的地方正是在于纪律及为了人民,在长征中取得了少数民族的支持也是克服艰难险阻的另一大重要因素。

长征精神的现代自信依旧激励到了千千万万的人。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就经历了列强的撕碎和瓜分。中国人民浑浑噩噩又不知道光明到底在何方。而长征精神则注入到每一位中国人的心里,给每位人极大的鼓舞和信心。

四、延安精神的自信

延安是红色革命圣地。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中国的革命力量实现了质的变化。革命力量从小到大。初到陕北时期,30万党员只剩4万,30万红军只剩3万。经过延安13年的发展,我党到抗战胜利时期,党员120万,根据地近100万平凡公里,人口近1亿,正规军120万,民兵近200万。⑧而实现这些变化的原因则是党的理论逐渐的成熟起来。在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并未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结合起来。而在延安期间,逐步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是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逐渐去掉了建党初期理论知识准备不足、教条主义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一些错误倾向。

延安精神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不懈奋斗中形成了一套崭新的精神风范。在延安期间,中国共产党从当地的文化教育、经济、整治及党建方面进行全面发展,积累执政经验。而在敌人封锁的情况下,依旧能克服困难,创造了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是在抗大、在南泥湾、在整风运动时留下的汗水,而且还是张思德、白求恩这些为人民服务的榜样。延安军民在当时的情况下愈发自信,展现出中国人不一样的面貌。

五、民族精神的自信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需要面对的“危急存亡之秋”。若失败,民族之危。而在日本大举侵华的时候,蒋介石还抱着“攘外必先安内”的态度大举进攻共产党根据地。在西安事变后,抗日统一战线形成。全国人民都在与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陷入了严峻的考验。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进行了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等战役性胜利,在敌后沉重的打击了日本侵略者。而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则是给全国人民打了一支强心剂。

民族精神则是团结统一、自强不息、勇于牺牲的精神,在抗战的8年里,中国共产党放下成见,与国民党达成一致阵线,抵御外敌。为全国人民带来了获胜的希望和曙光。

六、西柏坡精神的自信

解放战争初期,由于胡宗南率领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延安解放区,使得中共党中央决定将五大书记进行分组。党工委进入西柏坡,直到最后毛泽东进驻西柏坡也算起来不到2年的时间。但是就在这2年里。党中央在西柏坡领导了土地改革、指挥了三大战役、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进化。⑨

西柏坡精神主要是两个敢于,“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进取精神;两个坚持,“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两个善于,“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的科学精神;和两个务必。⑩

西柏坡精神的自信源于共产党人的戒骄戒躁,对即将到来的胜利敢于争取,但是依旧需要保持谦虚,因为新中国的建设才是中华民族走向胜利的必由之路。而西柏坡精神的核心则是两个务必。它的实质则是敢于斗争、敢于奉献,但是又不骄傲自满的大无畏精神,以及不懈努力、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西柏坡精神的带给共产党人一种独特的信念和精神气质。让未来在共和国的建设工作中,脚踏实地,大步向前。

二、精神自信给陕西发展带来的意义

在新中国成立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人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至发展百年留下的精神遗产的推动下,愈发自信。无论是从经济建设方面还是从面对自然灾害,国际动荡方面。我们都愈发自信,军民齐心,发扬艰苦奋斗、团结一致的精神去迈向新的征程。

对陕西的发展来说,注入我们灵魂的当属延安精神。党中央在延安的13年里,一是培养出了一大批以天下为公的优秀共产党员,除了党中央的领导人,还有一大批的劳动模范和战斗英雄。二是毛泽东思想在这里初步形成,指引着中国共产党以延安为起点走向胜利。三是延安是新民主主义的实验基地,开发区、特区和自贸区等一系类国家政策的实行,延安都是首先实施的地方。四是党中央在延安13年里培养出了30万的优秀干部和人才。最后一个是延安精神。

而延安精神又给陕西的发展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呢。建国以后,随着苏联援助和三线建设,陕西被定义为大后方,从而有星罗棋布的高校、研究所、军工厂,获得了一定的发展。而改革开放后,虽然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沿海城市的光速发展毫无疑问的抛下了内陆省份。而陕西的GDP一度排名到了19-25名。三秦大地的由来是由于项羽在陕西封了三位将军。而陕西特殊的地理位置将陕西分为三部分。从北向南依次是陕北毛乌素沙地、黄十高原、「关中」渭北台地、关中平原、秦岭山脉、「陕南」汉江地大巴山区,由渭北台地和秦岭山脉将陕西省分割成三部分,多元的自然地理地貌形成了多元的风俗文化。而就在贫瘠和落后扑面而来之时。

在陕北人民发扬“延安精神”不断去探索的结果,发现了大量的煤炭、天然气和石油。从此陕北的经济首先腾飞;而关中的肥沃土地上也出现了一大批的制造工厂,西安咸阳科技文化服务,陕南生态这样的格局。基于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产业和经济各有特色和侧重。

所以在陕西人民最能深刻体会“延安精神”的真谛,就是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才有了陕西紧跟国家的脚步,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程上,精神自信的产物就是陕西的发展和陕西人民的幸福生活。

三、精神自信的延续

在中国共产党发展的100年里,我们见证了无数人抛头颅洒热血、见证了无数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和伟大征程。我们正式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去创新,不断去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征程。而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再一次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仿佛又回到了中共一大时候党代表们聚在一起,表示出来的信心和决心。而正是初心和使命应证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强大自信。100年前的目标已经初步实现,但是我们依旧在不断去拓展新的章程,不断去在为人民谋取幸福的路上不断埋头苦干、不断艰苦奋斗、不断开拓创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强大自信心。

注释:

①吕建华、党的一大代表转移到南湖的经过.新民晚报 2014-07-05.

②习近平.《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2005-06-21.

③《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2016-10-21.

④那林.《盘点“一大”13位代表的迥异人生》半月谈,2009(6).

⑤《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中国记协网,2011-06-04

⑥《毛泽东选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91.

⑦《在纪念红军长征79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胡锦涛,人民网,2006-10-22.

⑧申沛昌、任学玲.《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简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⑨梁陆鸿,《中共中央为何落脚西柏坡》.大地2004(22).

⑩韩振峰,《西柏坡精神的基本内涵》.江南论坛,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