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燃眉于倒悬大善之士——缅怀袁隆平院士

去年偶然翻看短视频,一段袁隆平院士获得工程院津贴的视频吸引了我的注意。袁隆平院士的家人告诉他收到了工程院发来的院士津贴,袁老乐呵呵的问,有多少,有两千吗,家人开心的告诉他,不止呢,一季度,有一万五呢。袁老听了更乐的合不拢嘴了。

解燃眉于倒悬大善之士——缅怀袁隆平院士

当时我不禁感触,这是我知道的那个誉满世界,被称作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吗,看着他充满天真童趣的笑脸,就像是一位隔壁的邻居大爷。

2021年5月22日,新华社发出讣告,袁隆平院士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看到这个消息,我第一时间又回想起那张天真童趣的笑脸,像个孩子一样的追问津贴的数量的画面。他像普通人一样的过世了,但是我知道,在他去世的那天,全世界有很多人心理会默默的念着,袁老,一路走好。

袁隆平院士1930年9月7日出生在北平,也就是现在的北京。他年轻的时候就选择了农业作为奋斗的方向。作为中国新旧两个时代的见证者,解决粮食增产问题,让老百姓能吃饱肚子,在任何时候都是头等大事。然而,选择了农业,也就意味这,他选择了一个最艰苦的行业。

他最大的成就就是让杂交水稻从理论进入到实践。在那个迷信学术权威的时代,他敢于打破桎梏,通过野外发现的野生杂交水稻,从遗传学的方向深入研究,通过多年的辛苦育种培育,让水稻高产的优良性状得以遗传,培育出高产良种。这种高产的水稻种子,试验种植区内就可以获得超过常规水稻三到五成的亩产收成,通过全国大范围种植,让我国的粮食收成一下子大幅提高,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就让我国十亿人免除了饥饿的威胁。

培育出优良杂交水稻,他成为了全世界范围的第一人。然而其中艰辛的过程却是常人很难以理解的,,由于植物漫长的生长期,每一代的培育都是要经历一个完整的种植季,他们团队终日要在田间地头照顾十几株杂交种苗;再加上那个年代政治环境的恶化,让袁隆平院士顶着外界的种种非议,忘我的沉下心来研究杂交水稻的良种选育。

我们当今的时代,尤其是我们现在生活的中国,早已经不需要为温饱而发愁。十四亿的中国人,早已经解决了粮食的供应问题。但是在六七十年前,我们的祖父辈们对饥饿的感受是刻骨铭心的,特别是在1960年开始的三年全国大饥荒,不知道有多少人在那个时候没有挺过来。每亩地那能够多打点粮食,让每个人每天能多吃饱一顿饭,是全国上下最期盼的事情。

就是在那个时候,袁隆平院士对杂交水稻展开深入研究,并于几年后获得了巨大的成果。在1976到1991年间,我国累计种植杂交水稻面积超过19亿亩,增产了2000亿公斤粮食。而且从那个时候开始,袁隆平院士的团队一直致力于更高产杂交水稻的培育,让以后我们的国家几乎年年都获得粮食大丰收。

杂交水稻不仅在国内大面积推广,通过技术授权和指导,让高产水稻在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广泛种植,让除了我国之外的八亿人填饱肚子,免除了饥饿的困苦。

为了表彰袁老的巨大成就和为全世界作出的贡献,1987年3月15日,袁隆平在法国巴黎被颁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奖章,就是在那次会议上,袁隆平首次被誉称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更是全世界的骄傲,他为全世界的穷人带来了福音。

在我国国内,他也获得了无的荣誉勋章,1995年袁隆平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在我国首次的国家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上,袁隆平院士获得最高科学技术奖。

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常年都在跟土地和农民打交道,终生淡泊名利,执着于科研追求,可以说是我国科学家最值得敬仰的典范。

临终前几年接受采访,他说他是精神的首富。在我国最危急的时候,他用他的研究成果,救民于水火,这才是人之大善。就如他自己所言,他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祝愿袁老一路走好,他是真正的国士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