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诸葛我评说作文(多篇)

千秋诸葛我评说作文(多篇)

千秋诸葛我评说作文 篇一

诸葛亮,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在中国也算是个家喻户晓的人了吧?不用我说,大家也都应该认识他。三国时期的人物,我第一个认识的就是诸葛亮,由此可知,诸葛亮的知名度实在是高。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既然诸葛亮这么出名,那么关于他的古诗名句自然也是数不胜数。例如,路由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或者是杜甫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无一不是赞扬诸葛亮的过人的才华和忠诚

诸葛亮的成名之故事从“三顾茅庐”开始的。刘备“三顾茅庐”会见了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两州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于是,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夺占荆州。紧接着又攻打益州。继而击败曹军,夺得汉中。就这样,诸葛亮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

在刘备死时,诸葛亮“奉命于危难之间”,表明了诸葛亮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为报答先帝刘备,诸葛亮写下《出师表》,希望刘禅“以光先帝遗德”,并6次出师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究名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襟”。千载而下,有谁可与之相提并论呢?

诸葛亮励精图治,赏罚分明,善计谋,通兵法,深得将士爱戴。诸葛亮的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给后人留下了无数启发和谜团。然而他的聪明才智、忠贞不渝会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千古流传,永不磨灭。

千秋诸葛我【】评说 篇二

“有经天纬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计,真乃当世之奇才。”不错,诸葛亮实在是一位千古难得的人才,其一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知令多少人佩服得五体投地。蜀国也在他一手缔造下成就霸业,得以与吴、魏争锋,但即使是他,也有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时候。

纵观诸葛53年岁月,其中颇具遗憾的无疑当属“失街亭”了。街亭一战,损兵折将,甚是惨重,致使蜀国从此走向绿色作文网了无可逆转的衰落。马谡的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固然是落败的直接原因,但我认为诸葛亮的错误决断才是其根本原因。

依我所见,诸葛错误有三。

首先,不该派马谡去镇守街亭。诸葛亮素知马谡自命不凡,言过其实,而且在将令下发后仍不放心,再三叮嘱其不要轻敌。诸葛亮虽是爱才,明知街亭乃战略要地,但仍托付给放心不下的马谡。当时蜀中不乏如赵云、魏延等久经沙场的老将,为何不派他们呢?这又让我想起了关羽败走麦城,当年诸葛亮同样对他放心不下,却仍派他镇守荆州要地。正是因为错用疑人,才酿成了似乎是意料之中的悲剧。

其次,不该让马谡立军令状。马谡虽是自大,但他精通兵法,有独道见地。他可能不是一位好将领,但他一定是一位好参谋。诸葛亮误用人之短,又轻易允许他下军令状。他可能没有设想后果——如果马谡真的失守街亭,定会被斩首,使蜀国痛失一员良将。

最后,不该斩马谡。在老将相继老去之时,蜀国迫切地需要新鲜的血液,人才可谓“供不应求”。就在如此时机,诸葛亮不顾众多老臣苦劝,一意孤行斩马谡以正军法。此举固然是其公平公正的体现,但我想,给马谡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保住宝贵的人才,难道不更适应于当下蜀国国情吗?

由此可见,诸葛亮在用人方面一错再错,事前轻率决定,事后又对于结果苛刻要求,容不得他人失误,听不进劝告,最终不仅失去了街亭,而且失去了一位左膀右臂之臣,致使蜀国从此一蹶不振。

诸葛亮事必躬亲,无论大小事务都由他一人决断,独揽军政大权,不仅使得人才埋没,后继无人,而且自己也因此心力交瘁,最终病死五丈原。

有人这么评价蜀国:“兴在孔明,衰亦在孔明”。这位至忠至贤,穷其一生,也未能完成先帝的夙愿,遗恨千古。而历史上又有多少伟人重蹈覆辙,但愿诸葛的是非成败能对我们有所启示。

千秋诸葛我评说作文 篇三

自古天下风云变幻,硝烟战火四时弥漫,自是英雄四起,豪杰并发,天下,却是有能者而居之。

诸葛亮,你自恃才比管仲,智比乐毅,忠心不二,匡扶汉室,辅佐刘备,为其辨伪去妄,锄奸拔佞,更是助其三分天下,自立为王,你却孑然一身,清高自傲,一心为主,谨小慎微,成就你完美偶像,无上崇高的千古一相。

难道你,便就此知足?

你既有大才,却为何不懂得审时度势,你有没有想过,若天下为你诸葛亮所掌控,历史是否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且莫说你才学浅薄,担不起天下之大任,试问天下枭雄,纵是万千豪杰,峰侯各路,又有几人能在你之上?且莫说你只是纸上谈兵,无真刀真枪之能,看火烧连营,赤壁大战,哪一场仗打得不是轰轰烈烈,酣畅淋漓?!

若论统帅之智,你不下于乐毅,论相臣之识,你更是不下管仲半分;你不缺用人的眼光,不乏度势的气量,你少的是那“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的自信与霸气。

或许你误了蜀国的锦绣前程,或许你错过了蜀国的大好河山,可是,我却在你字字珠玑的《出师表》中看到了你的真心。

你并非是不懂的认清事实,而是你对刘禅有着太多的期待与希冀;你并非是不知道江湖若是由你掌控会风生水起,而是你对刘备,对蜀国有着绝对的忠心与信任。

你是诸葛亮,你是那个刘备三顾茅庐请来的天之骄子,岂会与常人所苟同?你是诸葛亮,你是舌战群儒联合孙权打败曹操的诸葛亮,岂会有寻常世人看穿你的心思?

谁人能懂你把一生为国、死于战场当做你最美的归宿,谁人能晓你把一生奋斗,辅佐二帝当做你最好的坚守。或许在岁月渐渐失去的历史长河中,你验证了自己当时的浅短,我却在你厚重的归去中听到了你赤诚的呼喊:我,不后悔!

岁月的飘带划过你逝去的衣袂,带走你的过往,带去你的辉煌,你却完美的合上眼睑,仰天长啸,让岁月的历史上烙印下你的身影,让后人知道,曾经有这样的一个人,拥帝王之才,却甘居丞相之位,不是由于他不识时局,不是由于他不识明君,而是因为,他饱含着对国家的忠贞,对君主的期待。因为他是诸葛亮,一世英雄,千秋翘楚,诸葛亮!

千秋诸葛我评说作文 篇四

传说诸葛亮小时候是水镜先生的弟子。先生隐居在襄阳城南水镜庄,院里喂了一只公鸡。这只公鸡每天晌午总要叫三声,水镜先生一听鸡叫就下课。诸葛亮听先生讲课入了迷,听见鸡叫就心烦。于是他在裤子上缝了一个小口袋,每天装上几把米,看见那只公鸡要叫时,就偷偷地朝窗外撒一把米,等鸡把那一口袋米吃完再叫唤时,下课已经晚了一个时辰。

水镜先生发现这个小顽童敢捉弄师长,便把他赶回家了。小诸葛亮走了几天,师娘给他求情:“小诸葛亮喂鸡也是为了求学,我看就饶他一次吧!”水镜先生知道诸葛亮聪明过人,十分好学,但是收是退,还要看看他人品如何,就派了书童去隆中访问。

书童回来向水镜先生讲了三件事:一是诸葛亮的母亲怕冷,他就弄来干草铺在床上,自己先睡上去暖一会儿,再让母亲安睡;二是诸葛亮家离井台只隔两米,他人小个头矮,生怕水桶碰到人家的麻杆篱笆,每次挑水都多走段路,绕过那些篱笆;三是诸葛亮曾向附近一个青年人请教,后来,虽然他的学问超过了那个青年人,但仍虚心待人。

水镜先生听罢这三件事,点头说:“小诸葛亮日后必为俊杰!”当下催书童带路,亲自到隆中接诸葛亮回来上学。水镜先生看诸葛亮品德优良,就将平生的本事传授给了他,他日后终于成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千秋诸葛我评说作文 篇五

谈诸葛《三国演义》中每一次的战役,我总是希望蜀国可以赢,不是因为刘备是这里代表着正派的人物,而是因为他背后的军事,诸葛亮。

他原本只是个卧龙冈的隐士,他念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躬耕于南阳,想一直过俭朴,闲逸的生活,可是像他这样的智者,历史不会让他被岁月的尘土埋没,于是在那一天,上演了三顾茅庐的佳话。他本不愿出山,但他没有办法拒绝刘备,就像千里马不愿离开伯乐一样。

有了他,才有了天下三分,有了他,蜀国也可以同无魏齐名并立,争夺天下。他巧设华容道,舌战群儒;妙布八阵图,借东风草船借箭。一场又一场战绩令人拍手称快。但他最终无法阻止蜀国的日益衰落。于是便有了那天司马懿共同上演的空城计。

西城城楼上,几缕香烟袅袅,古琴声从你的手指尖流出,两位小童手持摇扇。你神情自若,一手抚琴,一手捋须,盘坐着,天空中微风阵阵,扬起你的长须,抬眼望去,尘土飞扬,司马懿的大军果然已濒临城下,你知道司马懿生性多疑,定然不敢进城,司马懿也懂得你做事谨慎。城中不会这么简单。再看你,一副胸有成竹,悠然自得的必胜姿态。这不得不使司马懿心存疑虑,终于率大军离去。从此一人退千军的故事,广为流传,你成了神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