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亟待更新

  在青少年群体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新时期党和政府赋予中小学校实施的一项重要的战略教育工程。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并强调要“拓展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但据基层反映,当前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亟待更新。

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亟待更新

    一是教育主体“窄化”。青少年教育应主要由学校和家庭承担,在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上,主要由学校承担,弱化家庭教育作用。学校作为核心价值观教育主体,将核心价值观教育归属到学校德育部门,造成了各校班主任教师、德育教师知晓并重视核心价值观教育,而科任教师、管理人员不具备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教育主体窄化、弱化。以海宁市为例,2015年12月对各校师生的随机调查中,80%的非德育课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不明晰。

    二是教育内容缺乏融入。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并要求把其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所谓“融入”,要相关的思想、理论、理念要自然、有机、深入、有效地渗入学校整体工作中去,消除僵硬与刻意,真正达到“浑然成一体”。当前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机械执行的“教条主义”和盲目推行的“拿来主义”的情况,未能结合本地、本校情况主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缺乏对不同学龄阶段教育对象在内容、要求上阶段性、侧重性、选择性的融入,导致教学生往往不知所云、“敬而远之”。

    三是教育方式单一陈旧。中小学缺少对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研究和核心价值体系在学校的教育实践研究,造成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同传统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一样,突出概念识记、理论说教、观点灌输的做法。以海宁市为例,2015年12月对各校的随机调查中,有部分学生反映教师未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解读,部分学生表示难以识记,而学校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均以文字表述为主,缺乏适合青少年理解、记忆的教育内容。

    为此,基层建议加强“融入全过程”,将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在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上,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以开放包容、借鉴学习的积极心态,广泛而有鉴别地吸收国外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