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反映:姑苏区基层关于“互联网+”居家养老模式的思考和建议

今天,本站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基层反映:姑苏区基层关于“互联网+”居家养老模式的思考和建议》范文,供大家在撰写基层反映、社情民意或问题转报时参考使用!正文如下:

基层反映:姑苏区基层关于“互联网+”居家养老模式的思考和建议

一、“互联网+”居家养老模式的情况介绍。

老龄化的日益加重,使得养老问题成为政府和社会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探索和发展养老服务,尤其是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是国家顶层设计的内涵、社会共识的体现、老年人的真正需求所在。依托互联网的平台,打造互联网+的居家养老模式,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重要路径选择。

依托现有互联网资源和社会力量,以社区为基础,搭建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提供护理看护、健康管理、康复照料等居家养老服务。

二、“互联网+”居家养老模式的优势分析

互联网+居家养老模式依托现有互联网资源和社会力量,以社区为基础,搭建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提供护理看护、健康管理、康复照料等居家养老服务,依托互联网丰富的信息资源,搭建更便捷的服务平台。

一是匹配养老需求,解决信息流通不畅。现有的社区养老因信息传递的滞后性导致服务供给与服务需求不能有效对接,从而发生服务资源浪费现象,在“互联网+”的运用下,则通过资源共享与信息及时传递系统,实现服务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二是优化资源配置方式,提高养老社会化水平。通过互联网的平台带动政府、企业、社区医院、家政等多方共同参与,信息互通,提高居家养老的社会化程度,实现信息的及时互通,可及时合理调配服务资源,帮助老人就近、就快解决困难。

三是增加服务管理效率,提升服务水平。信息反馈不及时是影响管理效率的重要因素,“互联网+”的引入则能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及时终结服务指令和及时接受老人反馈的信息,以此作为服务跟进或服务调整的依据。

三、“互联网+”居家养老模式的现实困境

一是供需不匹配,信息统筹层次低。街道范围内有养老需求的老年人数较多,但是由于信息统计时间差以及信息统筹层次低等原因,导致一些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无法满足,数据平台上的内容有所欠缺,从而产生了供需不平衡的现状。

二是服务范围窄,精神服务内容欠缺。在现有的居家养老模式中,无论是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还是在社区创办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服务的类型主要集中在物质生活方面,这其中又以送餐、洗衣、拖地等基本服务为主,缺乏提供健康护理和精神慰藉方面的服务,尤其是精神层面的服务漏洞比较大。

三是服务质量难以量化考核。当前的居家养老服务需要老人向社区提出服务要求,然后由社区派人上门服务,再有社工完成服务返回社区备案记录,并由老人提供服务评价和反馈建议。但是由于经常性的缺乏评价和及时反馈机制的服务流程,致使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难以掌握养老服务的质量、效果以及老人的后续需求,不利于考核社工的服务水平。同时,精神服务方面的内容难以通过数据量化考核,也对服务人员的考核难以综合评价。

四、“互联网+”居家养老模式的实现路径

一是增加相关服务内容,完善服务体系。从老年人的需求入手,养老服务的落脚点是服务,因此必须将老年人的真正需求摆在服务的首位,从原有的粗放型、注重生活照料的服务内容转向精准型、注重精神保障的服务。物质生活载体部分将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考虑在内,针对年龄、健康状况、家庭情况、所在小区的不同,为老年人提供便利超市、老年餐厅、康复中心、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等不同需求的养老服务。除了物质服务外,也可以提供社区影院和社工义工服务站等,满足基本生活以外的精神保障和个性化的体验,通过公益化的社工义工服务,为社区内老年人和弱势群体提供精神关怀和扶助。

二是畅通信息渠道,确立责任主体。建立相应的基础数据库和操作应用平台,实现信息畅通。基础数据库系统和信息平台是发展“互联网+社区养老”的重要载体,养老管理部门设置服务项目、确定补贴发放对象,养老服务提供机构开展上门服务、评估服务效果,老人及家属选择服务、参与活动等都要以基础数据库平台为基础。对于基础数据库和服务系统平台的建设,应以大数据为核心,由政府统一规划,引入企业开发完成相关的系统软件。然后通过信息录入,入户调查、社会宣传等方式,完成基础数据录入工作,形成老年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身体状况等)、健康档案(病史信息、已发病例、潜在发病例等)、养老服务信息(包括日常照护需求、精神扶助需求、其他需求等)、社会养老资源(社会养老服务机构信息、志愿者和社工信息等)四大基础数据库,并且定时进行信息的更新和录入。以政府为主导,带动相关企业、医院、家政公司、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其中,将互联网+居家养老模式落实下去。

三是建立完善的操作平台,调动市场资源。基础数据库和服务系统建设完备后,还要建立相应的配套操作平台系统,一个是养老服务运营管理平台,另一个是养老服务个人操作平台。养老服务运营管理平台为社区养老管理中心、家政服务机构以及医疗卫生单位等服务提供机构操作,通过管理终端或监测系统,掌握老人的静态和动态信息并妥善安排相关服务,同时对服务人员进行管理考核;养老服务个人操作平台为老人及其亲属以及养老服务人员提供服务,利用APP或其他线上移动平台,完成服务搜索、选择、确认,生成服务订单,同时可增加紧急呼叫和特殊情况的服务选项,逐步完善操作平台。两个平台数据保持同步,并数据中心进行信息交换并实时反馈情况。同时将企业资源和社会资源逐步引入其中,技术成熟后,服务主体可以通过自主选择服务组织或者企业来享受养老服务,满足多元需求,达到真正的老有所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