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建设调查报告多篇

乡镇建设调查报告多篇

【第1篇】乡镇人才队伍建设调查报告

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一级行政建制,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线,承担着农村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重要职责。为了进一步摸清我市农村人才队伍数量、构成及存在的问题,市人才办决定开展实地调研,采取座谈、问卷和走访等形式,弄清农村最基本的人才需求,为我市研究制定引进高层次人才、紧缺型人才的政策措施提供依据,真正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服务好人民群众。

本次调研选取**镇。该镇地处浉河区西南部,南湾湖上游,距市中心27公里。全镇总面积285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63个村民组,总人口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万人。该镇属山区,且特色产业鲜明,农村人才的开发、引进、使用及面临问题在全市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镇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一)党政人才队伍情况

1.机构设置

该镇经区编办核定机构为4中心2所,即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中心、村镇建设发展服务中心、文化事业发展服务中心、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和国土资源所、民政与劳动保障所。

2.编制设置

人员编制为行政编29名,其中党政领导职数9名,机关工勤人员3名。事业单位编制44名,其中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中心编制13名,村镇建设发展服务中心编制7名,文化事业发展服务中心编制2名,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编制14名,国土资源所编制4名,民政与劳动保障所编制4名。

实有人员为行政人员16名,其中党政领导11名,行政空编13名;工勤人员3名。事业单位人员35名,空编9名。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中心10名,空编3名;村镇建设发展服务中心6名,空编1名;文化事业发展服务中心1名,空编1名;计划生育服务中心10名,空编4名;国土资源所4名;民政与劳动保障所4名。

表一 略 **镇党政人才队伍编制情况统计

3.人员构成情况

党政领导11名,60年代2名,70年代5名,80年代4名,其中研究生学历1名,本科学历8名。人员年龄梯次结构搭配相对合理,基层工作经验丰富。

总的来看,党政人才队伍空编较多,政府部门运转较为紧张。急需复合型人才充实管理队伍,以提高政府管理效率。

(二)事业单位人才队伍情况

1.教育系统

(1)概况:全镇现有学校16所(中心校本部、5所联合中心小学及10所村级小学),其中10名学生以下的教学点4个,10-50名学生的小学6个。在校学生3905人,87个教学班,入学率100%。中小学在编教师共计271人,实际在岗教师248人(调研员6人,长病不能上班8人,外校借调5人,本期调出4人),其中省级骨干教师5人,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48人,区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36人。专任教师学历符合规定及取得相应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为100%,高层次学历占38%以上。

表二 略 **镇教育系统学校情况统计

(2)年龄结构:50岁以上教师102人,占教师总数的37.6%。师资水平有待提高,中老年教师知识结构老化,高层次学历教师比例偏低,不能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教师队伍具体构成情况如下表:

表三 略 **镇教育系统人才队伍构成情况统计

(3)教师工作量情况:

中小学在编教师共271人,实际在岗教师248人,人均周工作量15节。其中中学教师103人,28个教学班,人均周工作量12节;中心小学教师43人,16个教学班,人均周工作量16节;村小三个教学班的配5位教师,人均周工作量21节;教学点一个班一位教师,全天候上课,每周34节。

(4)教师收入及生活情况

本次实地调查,分别采访了中学和村小教师。中学教师明睫雅xx年参加工作,本科学历,任教初一两个班语文。每月工资2300元左右,每月自己租房费用130元,做饭开销600元左右,每月通讯费用60元左右,家在市内,周末回家每月往返车费80元左右。黄龙寺小学教师樊锐,xx年9月参加工作,本科学历,每月工资2100多元,学校提供住房一间,每周往返市内交通费用40元,周五下午回家车少或没车,周日下午要提前到校,变相延长了工作时间。另有20位教师家住信阳市,孩子在市内上学,每天早来晚回,每月需要交通费用近500元。

(5)走读生的情况:

全镇走读生共计1795人,主要是一、二、三年级学生,多数为就近入学。一、二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偏低,多数学生需要家长一日四接送。部分学生离校较远,最远的距离学校近6公里,每日6点就得起床赶往学校。冬季放学回家,天色已晚,安全隐患较大。部分家长离家在街镇上租房居住(大多由其爷奶监护,只能照顾生活,不能辅导学习),极大地浪费了人力物力。

从调查统计可以看出,**镇教师数量相对紧缺。教师队伍结构不均衡,急需改进。教师年龄结构偏大,30岁以下年轻教师偏少,教师学历结构中本科比例偏少,知识结构难以紧跟社会时代进步。教师承担教学任务比较重,现实生活如住房、吃饭面临诸多困难,加上回家需要长途跋涉,课余生活单调枯燥,既影响教师日常教学,也难以真正吸引、留住优秀人才。

2.医疗卫生系统

(1)编制设置:该镇卫生院实有干部职工总人数26人,其中在编在岗16人,聘用10人。卫生技术人员按学历层次分类:大专学历9人,中专学历17人;在编人员按职称层次分类:专业技术岗位中级2人,初级以下3人;技术工岗位高级工5人,中级工6人。另聘用人员10人,9人为专业技术人员。本院内设13个科室:内科、外科、儿科、牙科、妇产科、放射科、检验科、防保科、护理办、手术室、药房、财务科、收款室。

卫生院核定编制数46人,实有在编在岗16人,严重缺编。实际工作中一人多岗,影响业务正常有效地开展。

表四 略 **镇医疗卫生系统人才队伍构成情况统计

(2)年龄构成及收入:本院在职职工26人,其中30周岁以下10人,30~50周岁14人,50周岁以上2人。在职在编人员平均每月工资xx元左右,聘用人员平均每月1800元左右。单位提供职工住房,2人一间,饮食自理,生活费每月500元左右。

(3)村卫生所情况:全镇共有24个村卫生室,每个村卫生室2~4人,共有村医64人,都已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村卫生室人员大都为中专学历,年龄30~45周岁居多。

可以看出,**镇医疗卫生系统尤其是镇卫生院人员比较紧张,空编多达30人,日常工作中常务副院长都要坐门诊;其次,临床一线工作人员月工资相对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第三,医疗卫生系统人才队伍培养周期长,引进、留住人才的关键在于是否有编制,否则不利于队伍的稳定性,从而影响本地的医疗保健水平。

(三)农村实用人才基本情况。

该镇拥有各类农村实用人才2180人,人均年收入为3.98万元。

(四)其他人才队伍情况

**镇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5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近177人,公共文化从业人员3人,技能人才6人。

二、**镇人才工作主要做法

该镇紧紧围绕“放大人才引领效应,打造生态魅力茶乡”这一主题,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了生态环保茶面积的扩大,为浉河区茶产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坚持党管人才,健全人才工作体制

成立了以镇党委副书记为组长的人才引领工作领导小组,配齐配强了工作人员。完善了《**镇创新人才投身农村综合试验区建设工作方案》,突出人才强镇的战略地位,把人才工作放在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

(二)招商引才并举,放大特色人才效益

咬定“茶”字不放松,坚持招商引才并举,引进、培育涉茶类人才2150人。如引进厦门华祥苑实业有限公司的高级茶艺师李志顺研制开发出信阳茶系列的新贵——“信阳观音”,继“信阳红”之后进一步拉长了信阳茶产业链条,为茶农创造了新的收入增长点。帮助本土农村实用人才朱发阳创建发阳红茶厂,发展“信阳红”,提升了当地夏秋茶利用率。为全镇150名茶叶土专家申报种茶、制茶、茶叶销售管理与评茶技术员。

(三)创新工作举措,推进各类人才培育。

一是建立人才信息库建设。建立乡土人才、回归人才、引进人才、企业人才、村组干部和大学生村干部六个类别的人才信息库,为党委、政府提供了丰富详细的人才资料。

二是扎实开展培训工作。邀请区茶办、区农业局、市职业技术学院等有关单位的专家为全镇茶农开展无性系茶苗栽种、红茶加工、茶园管理等科学技术。组织农村技术骨干参加由市、区组织的专业性较强的培训会。另一方面,利用远程教育开展技能培训,为培养人才提供学习与实践机会。先后有万名茶农受益。

三、**镇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虽然该镇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仔细分析该乡的人才队伍现状,可以看出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制约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发挥。

(一)人才总量偏小。人才总数为2664人,占全镇人口6.20%,低于全市(8.52%)、全国平均水平(8.75%)。在人才总量中,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公共文化人才等都比较匮乏,其中公共文化人才还为空白。而与群众利益最相关的教育、卫生类的专业技术人才都比较短缺,存在着有编无人的现象。其中镇卫生院空编30个,人员青黄不接,一人多岗,无法提高服务水平。教育系统因各村适龄入学儿童较少,4所村小学学生数不足10人,按照农村小学师生比为1:25配备教师,师资力量不足,一名教师教5、6门课程,工作任务繁重。

(二)人才结构不合理。

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队伍老化。乡镇党政在xx年以后除了补充科级干部和选调生外,没有补充年轻的公务员;事业单位在xx年以后没有补充年轻人,现最年轻的人都在30岁以上。教育系统50岁以上教师102人,占教师总数的37.7%。茶产业受年轻人外出务工经商影响,茶园管理、采茶制茶能手年龄也都偏大,后继乏人。二是行业地域分布不均,中心集镇人才相对比较集中,而边远村人才严重不足。教育系统内初级中学及中心小学满员,而村级小学需要聘请代理教师才能维持教学。村级小学生源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与教师不足、素质不高存在着正关联。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教育部门,而农业、城镇规划建设等系统缺乏高、中级类人才。三是性别比不均衡。xx、xx年教育系统新进人员40人,其中女教师为37人,镇里其他机关单位很少,合适的未婚男性凤毛麟角,女教师的婚恋成了一个不小的问题。

(三)人才整体层次不高。

一是高层次人才稀缺。一般性人才较多,现代复合型人才少,高层次、创业创新型则廖廖无几。特别是作为“老牌”茶乡,茶产业人才层次不高,茶文化创意、茶叶科技及产品研发、茶市场营销等高端人才极度匮乏,严重制约着茶产业升级。二是急需人才稀缺。专业技术人员普遍存在“三低”现象,即学历低、技术水平低、职称低。且大多数没有掌握现代办公技术,城建规划、企业管理、特色农业、金融财会类人才匮乏。在教育系统中,理科类教师相对紧缺。

(四)人才容易流失。

受编制、待遇、环境、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等因素影响,该镇现有人员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只要有机会就流动到城区。近三年流出21人,其中研究生学历1人,本科8人。教育、卫生等系统人才流失更加突出。镇卫生院xx年聘用了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因无法入编,xx年都通过招考到了能给予编制的其他地方。在塔耳湾教学点有两个班级共25人,只有一名正式教师,聘用一名退休教师;白马山教学点6名学生,一名教师,都需要全天候工作。同时,因农村寄宿制学校工作经费与学生数量挂钩,为每生每年220元,一年也只有几千元,无力改善工作环境,存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现象,现有教师人心浮动。

(五)人才增量和社会发展不同步。

受“凡进必考”所限,乡镇无法及时补充新的工作人员,且新录用公务员和选调生往往很快被上级机关借调或调走,加重了缺人现象。镇卫生院虽然空编较多,除聘用10人外,没有补充在编人员。教育系统由过去民办教师转正138名教师都将在近几年集中退休,虽然不断补充新人,但教师队伍还是一直处于净减少状态。全镇教育系统xx年招考20人,退休16人,调走6人,实际减少2人;xx年招考20人,退休18人,调走4人,实际减少2人;xx年已调走4人,且将要退休12人,预计请产假8人,需要新补充30人以上。同时,上级要求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但没有分配学前教师编制,只能从小学教师调任、兼职,挤占了有限的教师资源。寄宿制学校缺少后勤人员、管理人员、生活教师编制和缺乏专职保安。

(六)人才培养培训滞后。

目前,受经费短缺影响,基层人才培训、考察、学术交流机会比较少,缺乏刚性、深层次的规模培训措施。该镇党政、事业人才80%在三年内没有得到培训;教育系统因为一人多岗,85%的专任教师没有培训、考察、学术交流机会。卫生系统的培训只局限于一般的岗位培训,培训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农村实用人才组织化程度不高,各自为战、不能形成规模效益。

四、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思考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引进、培养、留住更多的优秀人才,是建设小康社会最重要的工作。根据农村一线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建议用科学人才观统领人才工作,在优化结构、畅通渠道、营造环境及科学评价上下功夫,进一步加强乡镇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有效服务并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普及科学人才观,进一步解放思想。

坚持大力宣传中央和省、市委人才工作重大部署、重大举措、重大成效,深入解读科学人才观的新思想新理念,使科学人才观更加深入人心,从上到下推动思想观念转变,引导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班子一把手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乡镇基层人才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引领带动群众、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放在首要位置,着力营造尊才爱才的社会环境、育才用才的政策环境和惜才留才的服务环境,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科学、鼓励创新、见贤思齐、奋发努力”的良好风尚,增强对优秀人才的吸纳能力和聚集效应。

(二)创新人才引入机制,促使人才补充常态化。

一是制定配套的优惠政策。如设立人才专项编制,按照人进编增、人走编收的原则安排使用,使人才引进不受单位性质、编制限制。对到乡镇工作的博士可享受副高职称经济待遇,硕士研究生、“211”重点高校本科生可享受中级职称经济待遇;对其他人才,免除试用期,给予一定的交通、食宿补贴等。二是实事求是核定编制。对农村小学,要配置学前教育编制,每校配备2名幼师。寄宿制学校按照200名学生配备工勤人员2名、生活教师2名的比例配置工勤人员编制。村小配置安保人员1名,中心校、初中学校配置专职安保人员1-2名。对农村小学教师编制应根据农村实际按班级数配备。三是建立稳定的人才补充渠道。每年在高校毕业生毕业之际,主动到高等院校联系引进急需专业人才。适时公开招聘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为基层补充新鲜血液。四是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吸引外出务工经商成功人士回归报效家乡。

(三)实施重点人才工程,壮大人才队伍。

一是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试验区建设的人才多元化需求,依托项目、工程和特色产业,强力推进重点人才工程实施,强化基层一线人才队伍建设。二是加大人才教育培训工作力度,优化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建立终身教育培训体系,完善教育培训工作机制,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形成。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科学制定分层分类人才培训方案,做到重要人才重点培训,年轻人才经常培训,紧缺人才抓紧培训,提高人才队伍质量。要通过业余教育、联合办班、专项短训、委培联姻、学术交流、出外深造等方式,给广大农村人才经常“充电”,以促使他们知识常新,成果常有。三是突出特色产业主题,引进、扶持各类特色产业人才,发挥特色人才引领带动作用,促进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四)创新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引导人才扎根基层。

一是加快乡镇人才市场的基础建设和监督管理,完善规模和功能,为用人主体和人才资源之间搭建起快速配置的桥梁。发展网上人才交流服务,促进人才信息共享。二是继续实施大学生村干部、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贫困县等计划,继续开展选调生工作,开发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落实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特岗计划,推进人才向基层、向农村流动。开展教育、卫生、科技和文化人才下乡支农工作,完善专家服务团、科技特派员到基层和农村、企业服务的政策措施,鼓励各类高层次人才通过兼职、技术入股、合作研究、培训讲学等方式为乡镇服务。三是实施城镇公职人员到基层服务和锻炼的派遣和轮调办法,专业技术人员晋升中高级职称必须有一年以上的基层工作经历。四是鼓励城镇高层次人才通过兼职、技术转让、技术入股、合作研究、培训讲学、网络咨询等多种方式为乡镇基层服务。五是提供灵活有效的绩效考核方案,向在农村一线工作的人才倾斜,向业务骨干和专业技术人员倾斜,减少人员流失。

(五)创新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增强人才队伍活力。

对在农村一线工作特别是在偏远山区工作的人员,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改善生活、工作条件,确保人才“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一是深化职称改革,评定职称以业绩为主,放宽对论文论著的要求。且不受结构比例和岗位数额限制;对没有专业技术岗位的,特岗特聘。工作xx年以上且年度考核为称职以上的,可以直接评定中级职称。二是建立人才周转房制度,免费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按照人进房住、人走房收的原则安排使用。三是增加继续教育、外出进修机会,每2年提供一次到县级以上城区机关、学校、卫生医疗机构学习、实训的机会。提高评先评优指标分配的比例,增加评选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学术技术带头人等各种机会。四是规定市、县机关、事业单位新补充本科及以下学历的人员,原则上从有3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遴选。

(六)创新人才投入机制,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比重。

一是各级政府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入,较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比重,确保教育、科技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幅度。二是建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重点用于农村一线人才的教育培养和奖励,以及紧缺人才的引进、资助、培训等。提高边远山区寄宿制学校工作经费标准,改善办学条件。三是对农村一线人才,每月发放租房补贴、交通补贴、科研津贴等适当的津贴,帮助降低生活、工作成本。

【第2篇】2022年乡镇建设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xx位于xx金安区东南,原为双河区公所驻地。总面积89.5平方公里,下辖1个街道,20个行政村,人口5万人。她是一个有三百年历史的古镇。传说清代中叶,刘铭传收复台湾后,弃官回乡,曾在xx北岸中街码头建立门楼,撰刻“双溪古镇”四字于其上,xx由此得名。xx历来是重面的农副土特产品集散地,民间有“买不尽的双河,装不完的三河”之说。

xx交通便捷,气候宜人,属江淮分水岭乡镇。xx山川秀丽,人杰地灵,有“人才之乡”美誉;xx物产丰富,资源充足,盛产优质粮油,有“鱼米之乡”美誉;xx建有全省第一座“农民文化宫”,1981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工作先进乡镇”称号。有“文化之乡”美誉。xx是一方充满朝气、涌动活力,焕发生机的热土。镇党委政府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解放思想,优化环境,坚持科教兴镇、农业稳镇、工业强镇、三产富镇、环境靓镇,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以及农村生态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双河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尤其是国家实行“三农”政策以来,农村的各项生活指标都朝着健康稳步的方向发展,然而,与此并不协调发展的却是农村的生态环境。虽然农村生态环境比以前好多了,但在全国上下践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我省推行生态安徽建设的大环境下,我们农村还有很多的东西要学,很多的路要走,很多的事要干。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在发展的进程中,搞好农村的生态建设尤为重要。对农村的生态环境做好全面认识,并采取合理措施,改善其生态环境已是一件不容忽视的事情。xx在全面推进生态建设的过程中既取得了一些喜人成果,但也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就谈谈我所了解的有关xx生态建设方面的成果,问题以及我的一些意见和建议,仅供参考。

二、生态建设成果及未来展望

据调查,今年来xx深度挖掘在生态农业发展方面的潜力,研究开发合作项目,依托镇情,紧密围绕种植业、畜禽饲养、水产养殖开发为重点,与相关投资者加大洽谈力度,力争建设生态种养殖基地。目前,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在我镇悄然兴起,其中以九十铺村香椿树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的发展尤为引人瞩目,是xx发展特色农产业的亮点之一。该园区占地600亩,园区内拥有年出栏xx头、年利润达150万元的规模养猪厂一个,现存栏3000只的皖西大白鹅养殖基地一座,占地400亩的荷业塘水产品精养基地,年售销水产品利润达50万元,也是xx的休闲垂钓中心之一。xx本着引入先进农业发展的理念,着力提升全镇农业标准化、机械化、生态化、组织化水平,强力推进全镇现代生态农业一体化进程。以下为xx生态建设成果及未来展望:

(一)金杯农田治理区: 该项目已完工很多年了,主要是将金杯水库下游的农田区域进行合理规划,“割田成方”,并兴建水泥沟渠等灌溉设施以便于灌溉,同时还在沟渠两侧栽种经济林木,使水库,农田,林木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不仅使灌溉的效率提高了,还通过“割田成方”使农田变得更整齐划一,便于管理了。沟渠两侧的经济林木既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经济收入。这应该算是我镇生态农业建设的一个典范了。

(二)金杯生态观光农业开发区: 该项目是以位于六安至舒城北侧1000米处水面面积大440亩的金杯水库为中心,今后将兴建二个码头,购置数十艘游船,加强周边道路建设,开发湖中岛,建精养鱼塘和垂钓休闲鱼塘,建一批生活类基础设施。此项目的建成主要是让城里人在休闲度假中享受生态旅游所带来的快乐,同时带动本地经济的发展,又能使当地的生态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真正将其建设成为具有双河特色的生态旅游产业!

(三)生态农业产业化开发项目: 我镇现拥有农田4.6万亩,且交通便捷。由于今年来外出务工的不断增多,已达1.5万人,土地耕作错放化经营现象比较普遍。今后将采取转包,租赁等方式规模集约开发经营,经济效应将十分普遍。建成后的开发区将分为若干功能区:优质水稻种植区,无公害蔬菜区,花卉苗木区,经济林果区,特种水产养殖区,畜牧饲养区(分白鹅,土鸡,麻鸡,生猪等若干养殖区)。这样一来,不仅减少了土地抛荒面积,还使我镇农业进行产业化开发,可谓益处多多。

(四)把水留住工程: xx属江淮分水岭乡镇,全镇各村在“把水留住”工程中,积极清挖原有池塘,河道,积极新挖当家塘,修建节水闸,提水站等,实现了一村一口当家塘,生活农作水不荒。通过这项工程,真正的把宝贵的水资源留住。另外,为解水困我们将兴建水厂。xx党委政府情系百姓,关注民生,为彻底解决我镇饮用水问题,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在我镇许楼村陈家河节制闸南岸重建自来水厂一座,用地20亩。目前这项工程还在进行申报土地审批阶段。新自来水厂的建立,必将进一步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缓解供水需求的矛盾,为我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五)退耕还林政策: xx各村响应上级号召,积极实行退耕还林政策。镇政府通过将“退耕还林”任务分村到户的方式,广泛宣传,精心规划,认真组织,规定了所以村在搞好坡耕地和“四荒”(荒山,荒滩,荒坟,荒岗)地植树造林同时,更要注重庄前屋后,道路,塘口等处的植树工作,保证在能植树的地方都要载上树。并要求各村务必做好任务落实,地点落实,务工落实,领导落实,树种及承包机制落实。要求生态林占80%以上,经果林占20%以下。平均每村完成退耕还林达400亩。现在xx到处都可见一片片生态林,可以说农村更绿了,景色更美了。

(六)教育学习活动: 镇政府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全镇的党员干部进行主题教育,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美好新家园”。通过座谈及主题教育活到,确保使建设富强,美丽,生态的新家园之一理念深入到每一个党员干部心中。使生态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

三、存在的问题及我的建议

(一)农村环境基础设施落后,环境卫生状况仍然很差

就目前而言,农村地区几乎没有专门的环境基础设施。生活垃圾、人畜粪便、养殖废物、农业废弃物和生活污水任意堆放或流淌,使得“脏、乱、差”现象较为严重。主要表现在农村生活垃圾问题和农村污水及排水设施问题上。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由于经济落后导致基础设施落后,另一方面就是农村人的环保意识不够。我觉得政府应当加大农村环境基层设施的建设,积极宣传,引导农民学习环保知识,治理环境污染,建设美好家园。

(二)秸秆利用率低,焚烧秸秆污染大气

由于农村没有将秸秆进行高效利用的技术和设备,每当收获过后留在田间低头的秸秆及成了老大难的问题了。做饭用不着,放在田里又碍事,所以多数村民采取焚烧方式处理秸秆。可生态环保意识欠缺的农民哪知道这要既污染了大气,使耕地板结,还使秸秆这一宝贵资源白白地浪费掉了。只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农民完全可以将之变废为宝。但农村目前就是缺少技术和设备。

(三)骨灰“墓葬”传统依旧,土地资源损失严重

虽然农村人去世后实行殡葬制度已经很久了,然而,当地居民受传统旧俗的影响,人死后实行骨灰“墓葬”依旧。田野里、山坡上、公路旁随处可见的是一个个坟墓。“墓葬”正无情地吞噬着家乡有限的土地资源,而且破坏家乡的生态环境,对此我们非常心痛,为了引起重视,尽可能改变这一现状,特将之提出。“墓葬”不但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还造成耕地严重“白化”现象,同时也会相应的带来一些问题。我觉得可以推进农村公益性生态墓建设,即将殡葬同生态保护结合起来,以乡村或邻近几个村为单位,主要针对农村亡故者,统一规划墓地面积,墓面培土,周边植树种花,俨然一个绿树成荫、花草葱茏的生态墓地。我觉得政府部门应该出台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帮助各村建设村级公益性生态公墓,从而最终达到青山白化的根治,促进生态环境建设。使农村的山水变得更美,农村的风俗变得更淳。

(四)能源利用率低,政府推动力度不够

xx届三中全会精神就怎样形成清洁,经济的农村能源体系这一问题写道:一是加快发展农村沼气。积极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方面的投资,稳步扩大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规模,通过建设沼气池,引导农民改水,该厨,改厕,改圈,全面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二是加快发展秸秆利用。加快推进秸秆气化的试点范围和规模,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对秸秆生物气化技术进一步完善,不断提高示范工程的总体水平。三是因地制宜地加快发展小水电。四是加快发展风能和太阳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科技攻关,加强宣传培训,示范推广和技术服务,推动风能和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健康,有序地进行。虽然党中央是这么说的,可由于很多原因,我们这里的农村并没有感受到这些气息。没有人宣传,没人带动,没人扶持,也没有人指导。因为这些工程无论对农村的生态建设还是对提供农村人民生活品质都有益处(特别是沼气工程,该工程的核心是一池带动三改,即建沼气池,带动改厕、改圈、改灶。该工程的效益是达到省煤、省电、省劳、省钱;增肥、增效、增产;化肥和农药用量减少、病虫减少、水土流失减少。该工程的意义是促进“三个改变”,即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提高环境意识,树立人与生态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新理念;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环境;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总之,这一模式实现了系统内农业资源的多层次利用和良性循环,达到了农业生产少投入、多产出、高效益、无污染、可持续的目的,是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一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的生态模式,好处不言而喻)!希望政府部门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使以上惠民工程在农村广阔的土地上为民造福!

(五)农民环保意识淡薄,农村建设人才匮乏

之所以会产生以上种种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根源在于广大农村人民缺乏环保知识,缺乏建设美好家园的主人翁意识。因此加大对农村人民的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方面的知识宣传尤为重要!具体可由政府部门组织人员对农民进行分批培训,然后再由这些人员将环保的意识传递给其他村民,可以让村民对生态环境的认识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环保意识教育。在中小学广泛开展环保教育,通过中小学生带动家长影响社会;加强对农民群众环保科技知识的培训,把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系列标准和生产技术、生态保护基本知识作为农技培训的重要内容,提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能力。在采取一定的引导教育措施后,也要制定必要的行政法规,是生态建设这项事业能够持续有序的在农村开展下去。另外,要积极鼓励广大生态方面的知识分子前往农村带领广大农村人民建设生态家园!鼓励广大高校毕业生前往农村,奉献光热!怎样让知识分子愿意去农村,在农村留得住,干得好,这些都是摆在政府等部门面前的棘手问题。

通过网上搜集的资料,下面的建议比较符合针对我镇农村现在的生态现状所应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值得提倡:

1、建立农村环境保护的长效管理机制,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要落实环境保护领导责任制,真正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将生态环保切实提上各级政府、尤其是县、乡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强化依法监督管理,严格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与修复。要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列入各级政府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制定考核办法,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范化、制度化。

2、以防止土壤污染和农村饮用水环境保护为重点,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创建文明村镇。紧密结合村镇建设规划的实施,积极开展以基础设施建设、饮用水源地保护、农村能源建设、生活污水及垃圾处理、农业有机废物处置、村容镇貌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环境优美城镇(村镇)”的创建工作。大力推进县城、乡镇和村庄环境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在城、镇、村庄建设或改造过程中,积极组织实施。

3、加强环保科技的推广和应用,发展生态经济。实行生态平衡施肥技术和生态防治技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对化肥施用“处方”,做到合理有效使用;利用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合理选择使用农药。综合利用人畜(禽)粪便,尤其是经过沼气池无害化处理后的粪便及污水。加大扶持力度,推广沼气工程、太阳能利用工程、省柴节煤工程和小型电源工程,形成农户基本生活、生产单元内的生态良性循环,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引导农民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三是积极开发农膜回收利用技术和可降解生产技术,严格控制超薄农膜的生产和使用。四是大力推广秸秆还田、过腹还田、秸秆气化技术和其他综合利用措施,从饲料、肥料、燃料和工业原料等领域开拓秸秆综合利用渠道,开发工业利用秸秆新途径。

4、加强农药管理,提高农药使用的环境安全性。完善农药生产和使用的环境安全管理法规、标准,探索建立中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申报制度,加强在人口集中区、自然保护区农药使用的管理;鼓励开发和推广高效、低毒和低残留化学农药。

5、开展土壤污染现状调查,综合治理土壤污染。县乡政府及有关部门,应积极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调查,通过分析土壤中重金属、农药残留、有机污染物等项目的含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结合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类型,制定适合土壤污染防治基本战略,提出土壤污染防治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框架,建立土壤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实施土壤环境安全教育行动计划。

6、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运用病虫草害科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肥技术。推广生态化养殖模式,推进健康养殖业发展。强化水资源和生态功能区保护。强化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加大增殖放流力度。推动重点区域水土流失防治。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对珍稀物种和优良种质资源的保护,有效防范外来动植物疫病和有害物种入侵。扶持秸秆和林木利用等生物质产业。普及节能减排技术,积极防治农村工业、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评制度。

7、建立农村家庭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新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告诉我们,虽然现代人已处于主动地位,但人始终是自然环境的产物,人的生存、繁衍、发展,要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因此,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谋求发展的过程中,应尊重生态平衡规律,给予自然界以足够的生息、养育、更新和再生的机会。这一新的发展观。正是我们将“五好文明家庭”进一步引伸到创建“绿色家园环保示范户”活动,推动建立家庭人与生态自然和谐相处的家庭生态伦理道德的基本思考和出点。家庭生态伦理新观念包括:倡导树立新的家庭生态价值观,以校正生态无成本的观念,制止无节制的索取、浪费;树立新的家庭生态道德伦理观,从关心后代生存发展的角度出发,选择有利于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的生产生活方式,控制人口增长,以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树立新的家庭生态发展观,改变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观念,积极采取新的生态生产方式,把对环境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树立新的家庭生态消费观,采取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循环使用,勤俭持家,保护环境的消费行为。

【第3篇】某县乡镇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为了解我县乡镇文化建设情况,3月中旬在县政府分管领导带领下,文化局组织有关人员,实地察看了各乡镇文化站和村级文化大院建设情况,听取相关单位情况汇报。通过调研,大家一致认为,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相关部门和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在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下,乡镇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乡村文化活动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海岛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精神面貌大为改观,推动了新渔村建设,促进了经济发展。针对当前乡镇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座谈讨论,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乡镇文化建设的现状

1、注重加强领导,乡镇文化建设大环境逐渐改善。

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对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认识不断提升,理念转变更新,关注程度有所增强。特别是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镇村两级都有班子成员分管文化工作,安排了兼职文化工作人员,使全县乡镇重点文化建设稳步推进。

2、注重资源配置,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初具规模。

乡镇文化阵地仍有基础。砣矶镇影剧院虽为上世纪80年代所建,但目前经过维修,仍能开展演出活动。全县乡镇有文化场所3630㎡,图书室10个。大钦北村、大钦东村,北隍山前村、山后村,小钦村,黑山乡南庄村,南长山黑石嘴村、山前村,北长山嵩前村、店子村、北城村等村级文化大院场地、设施比较齐全,活动经常。

3、注重因势利导,群众文化活动日趋丰富。

我县文化底蕴丰厚,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群众文化活动热情高,乡村文化建设的基础较好。各乡镇甚至各村都有不同的文化活动特色,有的重排戏,有的擅唱歌,有的爱舞龙,有的喜耍狮,在历届妈祖节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砣矶渔家号子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实事求是地讲,近年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农村文化机构的转型,我县乡镇文化建设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阵地流失、资产流失、队伍散失的现象,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萧条,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与广大渔村群众日益增加的文化需求差距较大,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容忽视。

1、阵地建设不平衡,基础设施薄弱。

目前,我县8个乡镇只有砣矶镇有一座影剧院,而且为上世纪80年代所建,多年失修,其余各乡镇则基本没有。据统计,我县有29个行政村建立了文化大院,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72.5%,但大多数村级文化活动室只是挂一张牌子而已,只有很少一部分体育健身器材,缺少器乐、音响设施;图书室多是陈年旧书,几乎常年无人问津;所谓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只是摆放了一台计算机而已,形同虚设。

2、乡镇群众文化事业经费短缺,活动匮乏。

许多乡镇因经济原因,大大削减文化支出,经费不仅年初不纳入乡镇财政预算,即使工作任务来了,花钱也是能省则省。不要说投入资金搞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就连必要的乡镇文化活动经费投入都很少,使乡镇组织开展的文化活动的次数和形式都十分有限。

3、文化队伍人才紧缺,整体素质在下降。

在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和体制转换过程中,乡镇文化站的职能被统一归入社会事务服务站,没有专职的文化干部,造成了乡镇站无编制、无经费、无人才的状况。渔村文艺骨干流失,后继乏人,对乡镇文化活动的开展影响很大。

4、文化活动少,农民文化生活依然贫乏。

三、建议及对策

我县乡镇文化建设落后于渔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已经影响到了当前社会主义新渔村的建设进程,必须及时加以重视和解决。为此,今后一段时期,建议我县乡镇基层文化建设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是各级政府应承担的公共责任,也是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要求,县、乡两级要从新长岛、新开放、新发展的高度来重视渔村基层文化建设工作,认真学习和贯彻中办发[2022]27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全省文化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提高认识,着力解决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做到文化工作四个纳入:即纳入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年度政绩考核内容,并作为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抓好落实,确保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

2、多元投入,保障经费。

一是继续加大政府的投入。公共财政是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所需经费的主渠道,要认真抓好中央、省、市有关文化建设经费投入政策规定的落实,改进投入方式,形成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在加大基层文化设施和重点文化工程建设投入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使乡镇文化建设的投入每年有较大的增长,占财政支出的经费比重逐年提高,尽快达到国办发[2002]7号文件规定的各级财政的文化事业经费不低于当地财政总支出1%的目标。二是出台配套优惠政策,拓展投入渠道。倡导乡村集体投资、集资、个人出资自办文化事业,引导社会力量捐资,赞助乡镇基层文化建设。三是县、乡两级政府特别是财政、文化部门要充分利用现在国家、省、市加大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契机,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

3、建管并重,夯实阵地。

要根据《山东省十一五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全面落实《全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实施意见》。一是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按照中办[2022]21号文件要求,采取强有力措施,制定建设标准,全力推进实现三级文化网络体系化目标。二是努力搞好资源整合,统筹乡镇宣传、党建、教育、科技、计生等现有设施资源优化配置,综合利用,发挥现有各类阵地的文化综合效益。三是因地制宜,建设乡镇文化中心站。像砣矶镇、南长山镇、小钦岛乡、南隍城乡等乡镇文化站底子比较好的,尽量以乡镇为主,建设乡镇文化站;而其它乡镇则采取依附地处乡镇中心位置且文化大院建设相对完善的村,集中镇村两级的力量,建设乡镇文化中心站。四是尽快出台农村基层文化设施管理、使用办法。要进一步强化责任制管理,规范化管理,功能性管理。

4、突出重点,建好队伍。

乡镇文化工作人员是我县农村基层文化工作的骨干力量,我们要千方百计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条件,使这支队伍可稳定、业务熟,能干事。一是解决文化专干编制。恢复乡镇文化站编制,至少安排一个专职或兼职文化干部。以文化部门为主对专干进行管理、调动和考核,做到让文化专干懂文化、爱文化、干文化。二是加强文化队伍培训。有计划地组织乡镇文化骨干进行系统学习和专业培训。逐步培养、造就出一支政治素质高、懂专长、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基层文化工作人员队伍,适应和促进基层文化事业的发展。此外,还应加强民间艺人的发掘、培训、管理、发展工作,积极鼓励和帮助他们自编自演,参与到弘扬时代主旋律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公益性文艺活动中去。

5、传承创新,繁荣文化。

一是大力开展渔俗文化活动。我县传统节庆文化底蕴深厚,群众基础广泛,要积极扶持和引导,充分利用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和劳动节、国庆节等纪念节日开展活动,使节俗文化活动成为乡镇民间文化的主流。二是大力开展民间艺术表演活动。要有计划地发掘、整理优秀传统文化民间艺术,保护好优秀文化遗产传承人,利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各类表演传承活动。三是大力开展示范性文化活动。积极开展农民文艺节目调演,民间技艺展示、举办妈祖文化节等活动,促进乡镇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四是大力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宣传、文化部门应多组织创作一些渔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戏剧节目,正确引导农民群众的文化消费观念,强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育活动,同时,文化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与相关部门配合,加强乡镇文化市场监管,净化和规范乡镇文化市场,坚定不移地用健康、先进文化占领渔村文化阵地。五是各级各类文化下乡活动。每年各级各类文化下乡活动,是促进乡镇文化建设的新鲜血液和催化剂,应很好进行策划和包装,尤其是科技、文化下乡和电影下乡巡映活动,应多播放适合渔村群众口味和需求的娱乐影片和科教片来赢得渔村市场。让丰富多彩的文化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让农民接受健康先进的文化熏陶,提高农民思想道德与科技文化素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建设富裕长岛、魅力长岛、和谐长岛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