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意识调研报告多篇

学生意识调研报告多篇

【第1篇】关于中学生法律意识调研报告范文

关于中学生法律意识调研报告范文

中国政法大学“法以求治、教以求知——苏北地区普法支教行动”项目组

一、前言

中学生是未成年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中学生只有懂得如何运用法律的武器,才能在现实生

活中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强弱,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程,关系到“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也关系到三个文明建设能否协调稳步发展。本次调研以问卷方式对新沂市启明中学的中学生做调查,调查中学生的法律意识状况,在发出的150份问卷中,回收率是100%,其中男女比例比较平衡,大致平分,在这些调查对象中,其中有52%是来自城镇,48%是来自农村。由此可见,此次的调查对象是比较全面的分配了男女比例和从不同家庭背景出发,调查的结果有代表性和全面性。

二、中学生法律意识现状显示及分析

1.中学生大多认同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和素质教育大力提倡与推进,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提高青少年法制素质已成为党和政府,成为全社会共识,青少年学法、用法、守法的良好氛围已经初步形成。调查显示,有67%的调查对象认为法律在日常生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没有人认为法律在日常生活中是不重要的。由此可见,法律在生活中占据的地位还是得到中学生的肯定,而且也可以看出中学生法制教育日益受到重视,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力度不断加大,大多数学生具有了较强的法律意识。

2.中学生大都对法律有一定的了解

在时代的今天,作为明天的接班人的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备受关注,青少年的权益得到特殊保护,国家也不断加大对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调查显示,绝大多少中学生觉得自己对法律有一点了解,只有1%的调查对象觉得自己不了解法律。但是,也只有5%的调查对象觉得自己对法律非常了解,所以由此可以看出,中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识,可是具体到某一个特定情况时,仍然会比较模糊,也由此可以看出现在中学生的法制教育力度还不够大。

3.中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渠道广泛,但学校仍是主渠道

问题:您了解法律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从中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渠道来看,学校、家庭和书籍、新闻媒体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如图所示,32%的学生表示法律知识主要是通过学校老师的教授获得的,可以看出,学校仍是中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主要渠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5%的学生表示通过新闻媒体也获得了一定的法律知识,表明在信息时代,各类新闻媒体,信息传播载体也成为中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重要载体。但是对比学校,各类媒体,家庭教育就显得比较低,只占9%。但是家庭教育作为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青少年教育中发挥着重大影响作用,所以需要继续加大家庭对青少年的教育。

4.现今法制教育的效果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校都有开展普法教育,但是在学校所开展的法制教育方面,大多学生认为效果一般,由此我们应该在学校的法制教育中推用多渠道;

而在家庭法制教育方面,39%学生认为家长在这方面做的好,47%学生认为家长做的一般,只有一少部分学生认为家长在对自己的法制教育方面做的不好的。同时,根据调查,法制校长在中学生法制教育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授课得到了学生认可:95%学生认为法制校长在法制教育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5.中学生大都具有一定的自护意识,面对不法行为时能够作出较为正确的选择。

问题:您知道自己作为未成年人,享有哪些权利吗?

问题:当您遇到侵犯您权利的时候,您的解决方法会是

问题:在平时的生活中,您是否注意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

在问到是否了解关乎青少年利益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时,78%的学生是部分了解,说明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还是比较关注,但是对该法非常了解的只有8%,由此可见,中学生有一定的自护意识,但是并不是很强,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同时增强中学生自护意识。在遇到侵害时,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向老师反映、向家长反映、向司法机关救助等方法来解决,只有很少数学生会选择忍气吞声,不会选择正确的方法。但是调查显示,在权益收到侵害时,74%学生很少运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说明学生的自护意识增强的同时,还有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用法律来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6.大多数中学生渴望或者愿意学习法律知识

79%学生会关注立法等法律热点事情,且有80%的学生有计划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法律,说明中学生对法律的关注还是比较高的, 随着法律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的不断加大,学生对法律的相关问题也不断重视。

三、建议

1.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学校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创造良好的校园法制环境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阵地,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摇篮,学校坚持开展法制教育,能有效地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经问卷调查情况显示,学校仍

是中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主要渠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学校必须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但是,调查发现学校的法制教育虽然比起其他渠道,当前对中学生法律知识的传播的比例是最大的,但是总的来说学校的法制教育还不够到位,法制教育比较分散,没有形成固定完整的体系。对此,学校应该确立法制教育的目标体系,并逐一落实,对于不同层次的法律知识内容,应贯穿于不同的学龄阶段,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使中学生在学校接受全面系统的法制教育。其次,学校还应注重课堂教学,将法制教育纳入教学计划,集中开展以政治课为主,逐渐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让学生时时受到熏陶。

再次,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校都有开展普法教育,但是在学校所开展的法制教育方面,大多学生认为效果一般,主要原因是法制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因此,学校除了确立目标体系和重视课堂教学之外,我们应该在学校的法制教育中推用多渠道,应选择适当的形式和内容,提高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形式要力求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学校可以通过办办报、手抄报、校刊专栏、校园广播、召开主题班会、办法制讲座、开展法律知识竞赛、开设法制诊所、开展模拟法庭,组织社会法制调查等形式强化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

2.言传身教,提高家长法律素质,营造良好的家庭法制环境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法制教育环境,家长的责任和作用不容小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每一个微小的行为就是孩子的活教材。孩子耳濡目染,受父母和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家长不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或者家长自己就是法盲,那么在这样的家庭法制环境中,子女的法律意识很难增强。作为家长,除了以身作则、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外,要对子女进行通俗的法制教育,充分利用自身己有的法律知识,采取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合乎法律规范的方法,时常教育自己的孩子学法守法,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及时予以纠正。提高家长自身的.法律素质是前提。为了提高家长的法律素质,应开办家长法制学校,以发放法律通俗读本、观看“今日说法”等专题法律节目,开展家庭法律知识竞赛,评定法律星级家庭等等,营造良好的家庭法制环境。

3.建立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其他法制宣传渠道,形成多元化

未成年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或多或少地从社会中吸取法律知识的营养,特别是在今天的信息时代,各类新闻媒体,信息传播载体也成为中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重要载体。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和司法机关等部门要齐抓共管,积极主动地开展系统有序的法制宣传教育。如悬挂大型法制横幅,设置永久性法制宣传牌,张贴法制标语,开设法制宣传窗,主办法制图文展,召开法制教育大会,组织法制宣传游行,进行法制文艺演出,播放法制电视专题片,党报党刊设置法制专栏,定期开办法律培训班,举行法制演讲比赛、见义勇为表彰报告会,建设和评选法制文明社区等等。又由于中学生法律知识的重要来源还有影视文学作品,由于创作的需要,影视文学作品中传递的法律知识并不健全和准确,容易误导学生。作为影视文学作品的作者和出品人,要注意法制内容的准确性,以免误导学生。

4..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多方位、多层次提供法律服务

要注重从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入手,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调查显示,在权益收到侵害时,74%学生很少运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说明学生的自护意识增强的同时,还有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真正会用法律来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因此,要建立和健全未成年人保护机构,条件允许,多设立未成年人法律援助中心。要关心和帮助流浪儿童、离婚家庭子女、孤残儿童、外来人口家庭子女以及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等特殊的弱势人群,减少未成年人侵权案件和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只有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护,他们才会学法、知法、信法、守法、护法,法律意识才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5、加大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经费的投入,保证宣传教育活动的持续开展

经费短缺是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瓶颈”问题,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教育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教育工程,需要长期坚持,经常开展,形式多样,加大经费的适当投入是非常必要的。

四、结语

通过本次调研活动,让我们了解到了当代中学生法律意识的情况,也使我们更进一步的了解到了法律在当代中学生的掌握和运用上存在的具体问题,通过数据显示,让我们看清中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通过分析数据,剖析现状,找出原因与不足,然后得出提高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建议和结论。我们希望通过此次的中学生法律意识的调研,给今后如何提高中学生的法律意识,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通过增强中学生的法律意识。中学生犹如初升的太阳,代表着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是21世纪振兴中华的主力军。因此,加强中学生的法制教育,提高中学生法律意识,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兴衰、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至关重要。所以我们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进行综合治理,让广大中学生健康成长,并在美好的蓝天下闪耀出自己的一片光彩。

【第2篇】中学生法律意识调研报告

一、前言

中学生是未成年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中学生只有懂得如何运用法律的武器,才能在现实生活中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强弱,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程,关系到“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也关系到三个文明建设能否协调稳步发展。本次调研以问卷方式对新沂市启明中学的中学生做调查,调查中学生的法律意识状况,在发出的150份问卷中,回收率是100%,其中男女比例比较平衡,大致平分,在这些调查对象中,其中有52%是来自城镇,48%是来自农村。由此可见,此次的调查对象是比较全面的分配了男女比例和从不同家庭背景出发,调查的.结果有代表性和全面性。

二、中学生法律意识现状显示及分析

1、中学生大多认同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和素质教育大力提倡与推进,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提高青少年法制素质已成为党和政府,成为全社会共识,青少年学法、用法、守法的良好氛围已经初步形成。调查显示,有67%的调查对象认为法律在日常生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没有人认为法律在日常生活中是不重要的。由此可见,法律在生活中占据的地位还是得到中学生的肯定,而且也可以看出中学生法制教育日益受到重视,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力度不断加大,大多数学生具有了较强的法律意识。

2、中学生大都对法律有一定的了解

在时代的今天,作为明天的接班人的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备受关注,青少年的权益得到特殊保护,国家也不断加大对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调查显示,绝大多少中学生觉得自己对法律有一点了解,只有1%的调查对象觉得自己不了解法律。但是,也只有5%的调查对象觉得自己对法律非常了解,所以由此可以看出,中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识,可是具体到某一个特定情况时,仍然会比较模糊,也由此可以看出现在中学生的法制教育力度还不够大。

3、中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渠道广泛,但学校仍是主渠道

问题:您了解法律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从中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渠道来看,学校、家庭和书籍、新闻媒体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如图所示,32%的学生表示法律知识主要是通过学校老师的教授获得的,可以看出,学校仍是中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主要渠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5%的学生表示通过新闻媒体也获得了一定的法律知识,表明在信息时代,各类新闻媒体,信息传播载体也成为中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重要载体。但是对比学校,各类媒体,家庭教育就显得比较低,只占9%。但是家庭教育作为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青少年教育中发挥着重大影响作用,所以需要继续加大家庭对青少年的教育。

4、现今法制教育的效果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校都有开展普法教育,但是在学校所开展的法制教育方面,大多学生认为效果一般,由此我们应该在学校的法制教育中推用多渠道;而在家庭法制教育方面,39%学生认为家长在这方面做的好,47%学生认为家长做的一般,只有一少部分学生认为家长在对自己的法制教育方面做的不好的。同时,根据调查,法制校长在中学生法制教育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授课得到了学生认可:95%学生认为法制校长在法制教育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第3篇】大学生传统节日意识调研报告

大学生传统节日意识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一:

近2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时代不停地发展,中西方国家的交流的日趋频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渐渐统一化,从而使很多年轻人淡化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而注重外来节日,像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4月1日的“愚人节”、12月25日的“圣诞节”等西方国家节日在中国变得越来越流行,反观中国传统的节日,像农历5月初5的端午界,农历9月初9的重阳节等节日却被我们国人渐渐淡化。就此问题,我对部分在校大学生做了关于中国传统民族节日意识的调查,现就调查结果做以下分析报告。

一、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和重视程度

大部分大学生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值得倡导并隆重举行的,比如说“端午节”是纪念我们伟大的爱国英雄——屈原的;还有部分大学生认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不是很高,不明白部分节日的意义,所以表示不是很提倡,有的人甚至表示对中国传统节日都不是很了解,在调查中我发现很多人不能完全说出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有些竟然表示不知道“端午节“这个节日。

二、大学生对西方国家节日的了解及重视程度

部分大学生认为要与西方国家“接轨”,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及文化,就必须接受西方国家的文化及节日传统;大多数人表示对于西方国家的节日既不能说完全摒弃,也不能说是完全不接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并不代表是否定某一方,而是两者的融合,对于节日这一问题而言,他们表示可以接受,但不会去隆重庆祝,毕竟那是别人的节日。

三、大学生热衷外国节日的主要原因

由于对我国文化、民族传统知识的欠缺以及盲目从众崇洋媚外的心理导致部分大学生对外国节日表现出“狂热”的态度,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当代大学生从小就被社会定位为为了考试而拼命学习的一类人,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钻研”那些课本知识以应付考试,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错误的认为科技、经济等某方面优于中国的部分西方国家就是自己的偶

像,从而导致崇洋媚外,热衷于外国的文化教育及服饰等各种东西,当然西方国家的节日也成为他们青睐的对象。

四、调查中出现的令人“匪夷所思”的问题

在调查时与部分大学生的交流中,发现了极少部分大学生的一些令人无奈又“匪夷所思”的观点。

极少部分大学生由于对西方国家的过度崇拜,竟然给部分中国传统节日加上一个类似于西方节日名字的`名字,比如“中国情人节”,更令人无语的是有人建议将“清明节”改名为“中国鬼节”。

部分人认为当“节日”的概念被“假日”替换以后,是节日就应该有假期,可是中国的很多节日都没有放假时间,这样一来,他们觉得这些节日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节日,从而忽视甚至不承认那是中国传统节日。他们表示这样的节日犹如“食而无味”,所以不愿接受。

五、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在调查中,少量大学生对韩国申报端午祭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这一事件表示义愤填膺,他们认为中国人民应注重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对于2005年韩国申报中国的“端午节”为他们的节日这一事件,我们应该予以重视,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去重视,保护中国传统节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六、结论与建议

通过该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较为欠缺,这是由于对我国文化知识及传统观念的缺乏而导致的。我希望当代在校大学生能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爱国热情。

调研报告二: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日趋频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渐渐统一化,这就造成很多人淡化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而注重外来节日,像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4月1日的“愚人节”、12月25日的“圣诞节”等西方国家节日在中国变得相当流行,而中国传统的节日像农历5月初5的“端午”等节日却被我们中国人淡化了。就此问题,我对西安部分高校的部分在校大学生做了关于中国传统民族节日意识的调查,现就调查结果做以下分析报告。

一、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和重视程度

大部分大学生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值得倡导并隆重举行的,比如说“端午节”是纪念我们伟大的爱国英雄——屈原的;还有部分大学生认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不是很高,不明白部分节日的意义,所以表示不是很提倡,有的人甚至表示对中国传统节日都不是很了解,在调查中我发现很多人不能完全说出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有些竟然表示不知道“端午节“这个节日。

二、当代大学生对西方国家节日的了解及重视程度

部分大学生认为要与西方国家“接轨”,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及文化,就必须接受西方国家的文化及节日传统;大多数人表示对于西方国家的节日既不能说完全摒弃,也不能说是完全不接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并不代表是否定某一方,而是两者的融合,对于节日这一问题而言,他们表示可以接受,但不会去隆重庆祝,毕竟那是别人的节日。

三、大学生热衷外国节日的主要原因

由于对我国文化、民族传统知识的欠缺以及盲目从众崇洋媚外的心理导致部分大学生对外国节日表现出“狂热”的态度,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当代大学生从小就被社会定位为为了考试而拼命学习的一类人,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钻研”那些课本知识以应付考试,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错误的认为科技、经济等某方面优于中国的部分西方国家就是自己的偶像,从而导致崇洋媚外,热衷于外国的文化教育及服饰等各种东西,当然西方国家的节日也成为他们青睐的对象。

四、调研中出现的令人“匪夷所思”的问题

在调研时与部分大学生的交流中,发现了极少部分大学生的一些令人无奈又“匪夷所思”的观点。

1、建议给中国传统节日重新“易名”

极少部分大学生由于对西方国家的过度崇拜,竟然给部分中国传统节日加上一个类似于西方节日名字的名字,比如“中国情人节”,更令人无语的是有人建议将“清明节”改名为“中国鬼节”。

2、部分人表示“不承认”中国有些传统节日

部分人认为当“节日”的概念被“假日”替换以后,是节日就应该有假期,可是中国的很多节日都没有放假时间,这样一来,他们觉得这些节日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节日,从而忽视甚至不承认那是中国传统节日。他们表示这样的节日犹如“食而无味”,所以不愿接受。

五、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少量大学生对韩国申报端午祭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这一事件表示义愤填膺,他们认为中国人民应注重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对于2005年韩国申报中国的“端午节”为他们的节日这一事件,我们应该予以重视,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去重视,保护中国传统节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六、结论与建议

通过该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较为欠缺,这是由于对我国文化知识及传统观念的缺乏而导致的。我希望当代在校大学生能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爱国热情。

【第4篇】大学生公德意识调研报告

大学生公德意识调研报告

大学生的公德意识一直是社会评论的焦点,同时也是各大高校思想教育长抓不放的问题。为此,针对上述现象我们九人为一小组在西南民族大学太平圆校区,对我校大学生的公德意识以及我校在这方面教育所取得成果的表现进行调查研究,来客观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公德意识状况,以便引起各方的注意更好为大学生服务。

下面就是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利用五*一假期对我校区50人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结果、百分比、分析如下:

下列现象在你身旁是否存在,你的态度如何(表中数字为百分数)

分类 是否存在 你的态度

很普遍 普遍 不普遍 很少 非常反感 坚决反对 个人自由

买饭乱插队 28.7 36.3 19.4 15.1 60.7 19.6 18.1

用厕所不冲水 19.2 39.6 27 13.5 68 29.3 1.6

常明灯、常流水 12.1 28.2 36 22.9 38.1 55.2 4.8

随地吐痰、乱扔杂物 17 42.4 27.9 11.9 59.3 35.6 3.5

楼内大声喧哗 19.1 38.5 30.1 11.5 59.1 27.9 11.2

穿背心、拖鞋进入教室 3.9 8.9 34.3 51.9 49.7 25.4 23.1

课桌上乱涂乱划 26.9 43.4 18.8 10 46.3 29.2 12.7

污损图书馆书籍 10.8 26.1 39 2.3 43.4 52.5 2.2

浪费粮食 19.4 48 25.4 6.4 37.5 46.5 14.3

乘车抢座位 30.4 33.7 20.7 14.4 52.8 22 22.9

乘车从不主动买票 6.3 15.5 40.7 36.5 47.2 37.8 12.9

室内违章使用电器 7.9 18.5 37.4 35.2 25.6 31.8 40.4

通过此次调查可以看出,我校大学生具有比较正确的公德意识,对道德行为的把握持较积极的态度。但是从中也可窥见一斑,我们可以分析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几个特点:

1、当代大学生公德意识与公德行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

从表三中我们发现,对一些明显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大学生一方面表示'非常反感''坚决反对',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承认这种种现象在他们身旁'很普遍'或'普遍'存在着。例如,有80.3%的学生对'买饭乱插队'的行为表示'非常反感'和'坚决反对',但同时有65%的学生认为此种现象在其身旁'普遍存在',甚至'很普遍'。又例如,对诸如'课桌上乱涂乱划'、'随地吐痰、乱扔杂物'和'楼内大声喧哗'等行为,有85-95%的学生表示'非常反感'或'坚决反对',然而同时也有57.6-70.3%的学生承认以上种种现象在其身边'普遍存在'。事实上上述种种违反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在大学生中确实普遍存在。更为严重的是有67.4%的学生认为浪费粮食的现象'普遍存在',然而当问及他们对此现象所持的态度时,却有高达84%的学生表示'非常反感'和'坚决反对',这不能不引起人们深刻的思考,既然约大多数学生在理论上有较强的公德意识和是非观念,可为什么在实践中却有如此多的违背社会公德的现象呢!从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当代大学生身上这种知行相背的现象使他们在思想认识与实际行动上形成巨大的反差,说明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与道德责任感方面的水平明显低与其道德认知与道德判断水平。尽管他们正在接受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分辨是非的能力,知道什么是对错、美导,但是具体的道德践履中,却往生育缺乏一种内在的强有力的自我约束力量,为人处世常常囿于自身的利益,仅仅考虑自己的得失与需要,而将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完全割裂开来。这其实也正是道德自律与道德他律的矛盾表现。

2、基本行为的文明程度较低,对公德要求的认识存在偏差

在另一项针对普通高校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的调查也显示:①

你对下列公益活动的态度是:

分类 愿意 不愿意 无所谓

义务劳动 59.8% 6.4% 33.7%

希望工程捐款 75.4% 7.8% 16.5%

义务献血 59.3% 18.4% 22%

救灾捐助 78.2% 3.5% 18%

救助危重病同学 90% 1.2% 8.7%

从调查结果看,大学生中的绝大多数(59.8%)都表示愿意参加义务劳动,但却不能立足于日常生活,例如有58.8%的学生承认诸如'厕所不冲水'的现象在其身边普遍存在,尽管有79.2%的学生表示当自己的同学遇到困难时会'尽己所能,给予帮助',但是当问到'课间是否为老师擦黑板'时,却仅有51.6%的学生回答'经常擦',要么回答'只有值日生擦',甚至有的学生回答根本'不擦'。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以上学生的回答表明了当代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基本道德行为方面其文明程度是较低的。

不仅如此,调查资料还显示,当代大学生在同龄人中虽然属于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但对社会公德要求的认识上却存在较大偏差。例如前面提到的学生中浪费粮食的现象比较普遍,然而在对这个总是的表太,却有14.3%的学生竟认为这是'个人自由';甚至有11.6%的来自农村的学生也持相同的态度,这不能不令调查者深感问题的严重性。又例如,有33.6%的学生对同学评上三好学生或取到奖学金表示'无所谓,我不在乎';有18.4%的学生对义务献血这一公民义务公开表示'不愿意';(见表二)。另外,还在多项校内外活动中,表现出大学生对公德认识的偏差。例如,对表三所列各项明显违背社会公德的现象,却被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视为'个人自由',如'买饭乱插队'(18.1%)、'穿背心拖鞋进入教室'(23.1%)、'课桌上乱涂乱划'(12.7%)、'乘车抢座位'(22.9%)、'乘车从不主动买票'(12.9%)等。

通过上面的2个调查结果以及分析,使本小组由特殊到一般的看出,我校以及更广大的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在主流上是正确的,可圈可点的。但存在的问题也是比较多的,值得我们去思考。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很多的,但影响的还是社会原因和家庭因素:

1. 社会文化的影响

由于改革开放,国内出现了多种文化。一些非主流文化的负面影响及不同背景的西方文化、港台文化对大学生产生的不可低估的影响。这些影响也是导致大学公德意识不强的原因之一。社会的主流文化是健康向上的,对大学生起着积极的正面引导作用,但像色情、暴力、荒谬、享乐主义以及西方、港台文化中所宣传的私有化、极端个人主义文化及文化商业化作用下产生的文化糟粕,则在社会上起着极坏的影响,诱导大学生对现实的不满因而对公德失去了耐心。

2. 家庭因素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现在的家庭无论经济条件好坏,都对自家的“骄子”给予过多溺爱。有的父母不惜省吃俭用,也要为孩子设计舒适的环境;经济条件好的,更是把孩子当作“掌上明珠”,要啥给啥。这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好逸恶劳,挥霍无度的不良习气,进而使之心里产生一种什么都是我应该得的想法,与次同时失去了对社会的感恩。

大学生是时代的轿子,中国的未来。大学生的素质尤其是公德意识什么样,直接决定着中国的未来发展。因此,就必须注重社会公德的学习。同时,学生党员、优秀团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必须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以点及面,以自身的榜样力量来影响一个宿舍,一个班集体,从而建设校园的诚信大环境,并将在学校中所受的影响在社会上加以推广。

社会公德建设需要整体协调发展,也离不开个人自律。在校园中,每个人的行为、习惯和思想都不尽相同,所以应该采取新颖多样的形式,除了加强理论教育,还应多组织一些像爱心募捐、义务家教等有意义的活动,让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生动的教育。逐步减少大学校园中诸如上课迟到、浪费粮食、不尊师重教、公众场合搂搂抱抱等不文明和不道德的现象。

另一方面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拥有比以往更广大的思想空间,因此,大学生的思想也更自由,更解放。当今社会,国人睁眼看世界,大学生通过电影、电视、报刊、网络、旅游等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接受来自全球的信息,感受了世界形形色色的文化,并由此产生文化的碰撞与冲突。在碰撞与冲突中,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都受到挑战,大学生将根据自己的实际和需求来审视和筛选,因而在当代大学生中没有'一统天下'的主流思想,一时间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各种资本主义的颓废思潮相继泛起,有人惊呼--当代青年可能是'跨掉的一代'!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因为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还不强,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失误,进而在自身的各个方面出现问题,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首先要加强历史公德教育。由于公德是在历史中形成的,并且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对大学生形成追求高尚、力争先进的风气有很大的帮助。

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发扬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积极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是大学生在历史公德学习中所力求掌握的。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一往无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可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仅要使公民道德教育体现优良传统,又要反映时代特点,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所以要积极开发优秀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利用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

因此,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大学生的公共道德教育,是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条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