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所在单位人财物实行监管的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第一篇:对所在单位人财物实行监管的调研报告

对所在单位人财物实行监管的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对所在单位人、财、物实行监管

一、现状

今年以来,我局纪检组在区纪委、监察和市局纪检监察部门的指导下,广泛开展党纪条规和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立足发挥职能,积极取得派驻单位党组支持,通过签订廉政建设责任书,明确各级在党风廉政和反腐倡廉工作中的职责和义务,全面落实责任追究制度,结合群众和服务单位行风评议中反映的突出问题,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以政府采购为重点的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大力推进公务用车“一识两证”和招待费用审批“两单一票”制度,严格执行公务用车试用管理规定。参与组织开展涉农政策落实、预算外资金检查等专项治理活动,参与乡财区管乡用、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等改革工作,推进社会制度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1.强化对权力(人)的监督难以落到实处。

一方面,同级纪检监察部门无法监督同级党委包括党政一把手;另一方面,纪检组按分工形成只能对其分管范围内的人、财、物实施监管,各党组成员、分管领导分管一摊,划地为营,作为同样是党组成员的纪检组长无权过问,无法实施监督。

2.纪检组自身人力不足,由于各单位纪检组只有纪检组长一人,开展工作还要协调临时抽人,善始善终完成工作比较困难。

3.对派驻单位财、物监督存在空白点。按现行体制规定实行行政一把手负责制,事权由一把手负责,财、物均由主要领导安排专门股室专人管理,无需经过同级纪检监督部门,因此,纪检监察部门无法对单位财物实行有效监管。

三、对策和建议

1.抓好教育,筑牢防线。行为腐败,始于思想腐败。纪检组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要务,及时发现,提前防范,针对部门单位存在的不良风气开展宣传教育,切实体现反腐倡廉教育的积极作用。结合广大干部工作人员的思想实际,开展谈心活动,了解新形势下财政干部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的变化,努力克服“攀比”、“侥幸”心理,了解其亲友圈、交际圈,经常帮其分析贪欲之害,教育其常怀律之心,常修为政之德。

2.健全制度,规范行为。纪检组应立足于区委、区政府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的整体部署,结合年度反腐倡廉工作任务、要求和具体工作安排,主动协助所驻单位制定出责任清楚,分工措施有力,便于操作和考核,符合本单位特点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并将任务进行层层分解,明确各项工作的分管领导,责任股室。做到年初有布置安排,年中有检查,年末有考核。同时要健全责任追究制度,严格实施责任追究。在此基础上,各纪检组还要学会用制度建设牵住牛鼻子,筑牢拒腐防变的堤坝。要根据所驻单位特点,制定完善各项廉洁从政的纪律和规章,如“财政干部十不准”、“财政干部廉洁自律若干规定”等,形成用制度管理和约束所在单位人、财、物,形成管人、管财、管物相统一的长效机制,并根据工作需要,善于探索和创新,建立新的制度,使监督工作不断规范和加强。

3.把握监督重点。派驻纪检组第一位工作职责就是加强监督,各派驻纪检组作为所在单位党组成员,在参加所驻单位的党组会、行政领导办公会、重要业务工作和重大经济活动时,要把监督的重点放在容易发生腐败的环节,如政府采购、预算拨款、财务开支及大额资金使用情况等,要实施重点监督、从严把关,力求权力运行到哪里,跟踪监督到那里。同时要加强效能监督,完善行政效能流程,加强对所派驻单位工作的效能监察。

4.加强全过程监督。从财政资金的申报、立项、调整、拨报、实效都应吸收纪检组参加,重大问题经纪检组审核方为有效,并实行备案制度,避免片面强调行业规定,将纪检监察置于监管之外,发生违纪违规行为。

5.加强纪检组自身建设,要认真系统学习所驻单位的所有业务知识,正确处理好纪检监督工作与派驻单位中心工作的关系,并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对违纪违规行为,纪检组要勇于抵制,克服工作中的经验主义、“老好人”思想。

第二篇:实习所在单位调研报告

专业班级:文学院06级新闻学专业

实习所在单位:**报社

实习单位地点:**市**区**路**号**大厦**楼

实习岗位:实习记者

实习起始时间:xx年2月20日

实习结束时间:xx年6月1日

xx年2月20日,我面试成功,在**报社实习。

实习期间,我实习的方向是新闻采编,以新闻采访为主,主要参与各级内参的写作。

由于是实习记者,我的工作要比正式记者的工作时间更加烦琐,但是实习期间总体感觉很舒服,整天都在有空调的办公室里工作,并不累,但也偶有例外要出去跑跑。

我在报社的时政专题部,任务主要是围绕时事新闻开展,而我涉及的面几乎都是外界所说的负面新闻。刚开始并不是太明白新闻正面和负面到底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区分?怎么样使负面新闻产生的反面社会影响降到最低?通过认真地向其他有经验的同事学习,并从中观摩其工作过程,我更清楚了记者要做的工作:策划新闻选题,跟编辑部人员交流意见,编前会讨论决定选题方向,采访写作,听取部门编委会修改意见,编辑排版。

参与写作内参的工作,每天都是整理材料,接听投诉电话,核实新闻准确性,提交编委会审议决定要不要做,怎么样做。在实习过程中,部门主任老师和同事对我的工作帮助很大,教会了我很多东西,不仅是在采编这份工作上,在为人处事方面和接人带物方面也有很大帮助。在实习,在潜移默化中,我学会了计调的一些基本礼仪和工作事项,尤其是酒桌上的一些礼仪,也对新闻业务有了进一步认识。

在对接热线和投诉信的这份工作上:首先,记者在讲话和接电话时应该礼貌、大方、体贴对方,每个电话,每个确认,每个提问,都要充满感情,以体现合作的诚意,而提问要讲求技巧,尤其是一下不幸的诉说,更要人性化,注重新闻以外也要讲求人道主义,赢得对方的好感,以换取对方的信任与合作;

其次,记者一定要细致地阅读群众发来的上访信,重点是把信息的准确性,新闻背景,新闻事件和人物的具体信息搞清楚,挖掘新闻价值和更多的新闻线索,这方面一定要细致耐心,有新闻敏感度。此外,涉及数字问题时,更要确保准确,要多跟当事人核实;

第三,接热线和上访信的主要任务.尽管事物烦琐,但记者头脑必须时刻清醒,逐项核实,弄不好就会有麻烦。所以一定要做到耐心细致,还要特别注意要做到"快",采访的速度往往代表报社的作业水平,一定要争分夺秒,快速行动。二要"准",即准确无误,不能模棱两可,是似而非.;再有,做一份内参不容易,往往要求质量要好,事情较为严

肃,亟待解决,采访在其中往往发挥很大作用,因此,记者要多备几套不同的采访方案,以适应不同采访情况的出现;

最后,记者不仅要具有正常作业的采访手段,还要善于学习,及时掌握不断变化的社会新动态,以提高作业水平,以求更快,更准,如要掌握门户网站的主要新闻,从中寻找线索等。

报社的总编室里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做媒体中的媒体,新闻中的新闻。我觉得这句话十分有道理。作为中国记者协会的机关报,它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做新闻,更多的要有鞭策,作用,要敢于做媒体的先锋。首先,新闻稿件必须有质量的保证。这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第一,必须符合新闻的内涵,即新近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有意义的事情。对一件事情首先要考虑它是不是新闻,是一条怎么样的新闻。第二,必须从全局出发采写新闻。即这条新闻写出来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其中影响包括积极的和负面的,记者的作用是引导舆论导向,要想办法把新闻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第三,要关注民生,贴近生活,替老百姓说话办事。在我看来,这是老百姓需要的新闻,也是媒体存在最重要的作用和必要性。同时,也是记者的职业道德所在。第四,必须要有新的突破,发现别的媒体不曾发现的而且与老百姓切身相关的新闻。现在的新闻无论从题材上还是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的拓展,似乎再有创新突破很难,其实不然。很多好的线索好的新闻都隐藏在百姓们关心反映的小事中。很多记者都曾亲身经历过这种事情,或者听到老百姓抱怨、反映过这个问题,但是都没有引起他们的关注。新闻报却抓住了这个事件,把它写成了精彩的新闻。这篇稿件看似平常,内容写法上

也很一般,但是反映的事情却是其他媒体忽视的,第一次有人把它的内幕写出来,给老百姓开了一张明白的“清单”,在内容上进行了突破创新,是很可贵的。

第三篇:实行农村合同监管的调研报告

**市**区针对农村稳定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立足创新,大胆探索,在各乡镇成立了农村合同监管中心,依法实行农村合同监管,规范村干部在农村经济和社会事务管理中的行为,超前防范和及时化解农村矛盾纠纷,加强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一、实行农村合同监管的必要性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新的社会矛盾和民间纷争逐渐增

多,仅是农村合同管理不规范就引发了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比如,农村发包项目程序不合法,村干部“越俎代庖”、“暗箱操作”等违法现象仍时有发生;合同签订不规范,经常出现“口头约定”、“君子协议”,项目承包内容随意变更;合同主体资格不明确,合同内容与法律法规相悖;缺乏熟悉业务的合同管理人员和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合同协议乱扔乱放,损毁丢失现象较多,因换届落选、矛盾纠纷等原因,擅自隐匿损毁合同事件也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党群干群关系,也容易引发农村各种矛盾纠纷和社会问题。因此,实行农村合同监管,依法理顺并完善农村各类集体资产和土地使用权发包、转让、转包、租赁、借贷、买卖,以及建筑、劳务各项工程项目的拍卖、竞标等各种法律关系和法定手续,实现农村合同的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和村级事务契约化管理,成为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迫切需要。

二、主要做法

(一)健全规章制度。相继制定出台了《**区农村合同管理办法》、《农村合同协助监督管理员管理制度》、《农村合同监管档案管理制度》等12项工作配套制度,建立了合同公章使用程序化制度。凡是农村集体发包、承包行为所涉及的报批或留存文书资料,全部由乡(镇)农村合同监管中心负责审查把关,出具《农村合同公章使用认可书》。5000元以下的经济合同经乡(镇)农村合同监管中心主任和乡(镇)分管领导签批;超过5000元的经乡(镇)长签批后,持《农村合同公章使用认可书》到乡(镇)农村经济服务中心等有关单位办理盖章手续,否则不予办理。建立合同监管年度责任目标考核制度,由乡(镇)农村合同监管中心根据考核标准,进行半年和年终考核,运用考核结果,奖优罚劣。建立报酬保障和奖罚严明的激励机制,根据《农村合同协助监督管理员管理制度》,每村配备1名农村合同协助监督管理员,其报酬由乡(镇)政府统一核定,统筹发放,人口在100人以下的村每月100元,每增加100人增加10元。

(二)严格监管程序。具体工作中制定和坚持了合同监管“八步工作法”。一是报批发包意向。先由项目村“两委”研究,初步达成项目发包意向,向乡(镇)农村合同监管中心提交《发(承)包项目实施申请书》,乡(镇)分管领导审批许可后,向项目申请村送达《农村集体发包项目实施许可告知书》。二是议定发包方案。项目村“两委”牵头,组织部分村民代表和其他有关人员对所发包项目的主要事项,如发包土地的坐落四至、期限、底标、发包范围和招投标方式等进行研究,并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制定出初步发包方案。三是报批发包方案。村“两委”组织全体村民或村民代表对发包方案进行酝酿表决,经三分之二以上村民或村民代表表决同意后,将发包方案交乡(镇)农村合同监管中心审核,通过后报乡(镇)政府和区农业局等有关部门审批。四是方案和招标公示。方案获批后,将方案和项目招标说明书、招标规则等事项在村内进行为期15天的公示。五是举行招投标仪式。公示期满,在群众无异议的情况下,进行招投标,为确保公平竞争,招投标仪式在乡(镇)农村合同监管中心专设的农村合同投标大厅举行,实行阳光操作,接受社会监督。六是依法签订合同。乡(镇)农村合同监管中心严把合同内容的法律和文字关,合同的内容必须真实准确,必须符合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规定,且不得与民主议定的内容相违背,然后遵照事先公开议定的项目招标说明书的要求签订合同,任何人不得随意更改。七是规范合同管理。合同签订后,当事各方需办理见、公证手续的,由乡(镇)农村合同监管中心协助办理,连同合同文本和发包程序中产生的正本资料统一由乡(镇)农村合同监管中心负责保管,应该由村集体方留存的合同由村文书负责归档保存,合同协管员登记造册,建档备案。八是合同跟踪监督。乡(镇)农村合同监管中心负责监督合同履行,如确需变更或提前解除,要按法定程序修订补充协议或签订合同终止协议,其中对可能产生的合同纠纷隐患及早介入,及时调处。调解不成的,积极引导当事人通过正当的法律途径解决,从而确保合同安全顺利履行。

三、取得的成效

(一)规范了合同签订过程。开展农村合同监管工作以来,农村合同监管中心认真负责,高效运作,创造性地开展了农村合同监督管理工作。把住农村项目发包关口,直接参与制定发包方案、办理审批手续、征求群众意见、主持竞标仪式、依法签订合同、监督合同履行等各个环节,使农村项目发包和合同签订真正达到程序严谨、阳光透明、依法签订、规范管理的良好效果。实行农村合同

监管以来,村民直接参与农村集体项目发包方案表决人数达25400多人次,在乡(镇)农村合同监管中心投标大厅参加招标投标的6268人次。通过公开招标,签订承包合同538份,整理项目发包方案、村民或村民代表签名登记表、项目发包方案审批函件和投标人签名的项目招标说明书、竞标规则、投标标书等具有法律价值的项目招投标资料4927份,集体发包项

目的发包程序、合同签订的每一环节都有资料可查,有据可证。

(二)监督了村干部的行为。有些村矛盾突出、干群关系紧张,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村干部存在法律意识淡薄、工作水平不高等问题。对于农村经济和社会管理活动有的村干部注重“君子协定”和口头说了算,不注重签订书面合同;有的村干部虽然想签合同但是不知道如何签;有的为了个人利益而故意不签,即使签了合同也不履行。随着农村合同监管体系的健全和运行,这些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村干部的行为尤其是经济行为置于监督之下,各项工作规范运行。

(三)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通过监管,防止了村干部在集体项目承包合同签订中暗箱操作、敷衍了事行为,做到了程序内容公开,操作规范,充分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权和平等竞争权,消除了群众对村干部的猜疑,促进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避免了因项目发包不公开、不民主、不公正等原因而引发的合同纠纷和群众上访问题。如新户乡新立村“两委”拟扩建村文化大院,修建排水沟,概算投资11.9万元。按照程序,招标前要先就招标方案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表决。当时正值农忙季节,参加会议的村民代表没有达到法定人数。表决通过后,将招标方案进行公示,部分村民向乡农村合同监管中心提出异议。乡农村合同监管中心立即进村调查核实,对村干部违反程序的行为进行批评纠正,修缮了发包方案,以户为单位进行表决,最终以全体村民96.6%的高票通过,群众的异议也随之消除。

第四篇:实习所在单位调研报告 - 威客中国

实习所在单位调研报告

实习期间,我实习的方向是新闻采编,以新闻采访为主,主要参与各级内参的写作。

由于是实习记者,我的工作要比正式记者的工作时间更加烦琐,但是实习期间总体感觉很舒服,整天都在有空调的办公室里工作,并不累,但也偶有例外要出去跑跑。

我在报社的时政专题部,任务主要是围绕时事新闻开展,而我涉及的面几乎都是外界所说的负面新闻。刚开始并不是太明白新闻正面和负面到底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区分?怎么样使负面新闻产生的反面社会影响降到最低?通过认真地向其他有经验的同事学习,并从中观摩其工作过程,我更清楚了记者要做的工作:策划新闻选题,跟编辑部人员交流意见,编前会讨论决定选题方向,采访写作,听取部门编委会修改意见,编辑排版。

参与写作内参的工作,每天都是整理材料,接听投诉电话,核实新闻准确性,提交编委会审议决定要不要做,怎么样做。在实习过程中,部门主任老师和同事对我的工作帮助很大,教会了我很多东西,不仅是在采编这份工作上,在为人处事方面和接人带物方面也有很大帮助。在实习,在潜移默化中,我学会了计调的一些基本礼仪和工作事项,尤其是酒桌上的一些礼仪,也对新闻业务有了进一步认识。

在对接热线和投诉信的这份工作上:首先,记者在讲话和接电话时应该礼貌、大方、体贴对方,每个电话,每个确认,每个提问,都要充满感情,以体现合作的诚意,而提问要讲求技巧,尤其是一下不幸的诉说,更要人性化,注重新闻以外也要讲求人道主义,赢得对方的好感,以换取对方的信任与合作;其次,记者一定要细致地阅读群众发来的上访信,重点是把信息的准确性,新闻背景,新闻事件和人物的具体信息搞清楚,挖掘新闻价值和更多的新闻线索,这方面一定要细致耐心,有新闻敏感度。此外,涉及数字问题时,更要确保准确,要多跟当事人核实;

第三,接热线和上访信的主要任务.尽管事物烦琐,但记者头脑必须时刻清醒,逐项核实,弄不好就会有麻烦。所以一定要做到耐心细致,还要特别注意要做到"快",采访的速度往往代表报社的作业水平,一定要争分夺秒,快速行动。二要"准",即准确无误,不能模棱两可,是似而非.;再有,做一份内参不容易,往往要求质量要好,事情较为严肃,亟待解决,采访在其中往往发挥很大作用,因此,记者要多备几套不同的采访方案,以适应不同采访情况的出现;

最后,记者不仅要具有正常作业的采访手段,还要善于学习,及时掌握不断变化的社会新动态,以提高作业水平,以求更快,更准,如要掌握门户网站的主要新闻,从中寻找线索等。

报社的总编室里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做媒体中的媒体,新闻中的新闻。我觉得这句话十分有道理。作为中国记者协会的机关报,它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做新闻,更多的要有鞭策,作用,要敢于做媒体的先锋。首先,新闻稿件必须有质量的保证。这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第一,必须符合新闻的内涵,即新近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有意义的事情。对一件事情首先要考虑它是不是新闻,是一条怎么样的新闻。第二,必须从全局出发采写新闻。即这条新闻写出来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其中影响包括积极的和负面的,记者的作用是引导舆论导向,要想办法把新闻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第三,要关注民生,贴近生活,替老百姓说话办事。在我看来,这是老百姓需要的新闻,也是媒体存在最重要的作用和必要性。同时,也是记者的职业道德所在。第四,必须要有新的突破,发现别的媒体不曾发现的而且与老百姓切身相关的新闻。现在的新闻无论从题材上还是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的拓展,似乎再有创新突破很难,其实不然。很多好的线索好的新闻都隐藏在百姓们关心反映的小事中。很多记者都曾亲身经历过这种事情,或者听到老百姓抱怨、反映过这个问题,但是都没有引起他们的关注。新闻报却抓住了这个事件,把它写成了精彩的新闻。这篇稿件看似平常,内容写法上也很一般,但是反映的事情却是其他媒体忽视的,第一次有人把它的内幕写出来,给老百姓开了一张明白的“清单”,在内容上进行了突破创新,是很可贵的。

这次报社实习,对我来说受益(推荐打开范文网)匪浅,让我对报社的具体营运与操作,管理等方面有了进一步了解,报社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还需要懂得如何为人处事与接人带物,以及对群众的耐心以及对新闻的责任心,更重要的动手操作的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我才真正发现自己学识的浅薄,经验的缺乏,也让我发现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问题的差距,让我对记者这一行业有了更深的体会。总之,此次实习对我来说还是学会了很多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感谢《**报》给了我这次机会。

第五篇:吉林市餐饮单位监管情况调研报告

2014年春季对吉林市城区餐饮单位监管情况的调研报告 摘要:近年来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从三鹿奶粉事件到2014年食品安全法的实施,无不看到国家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决心。而与百姓息息相关的餐饮服务行业又是食品安全法的重中之重,如何让人民群众吃的好、吃的放心,如何提高餐饮服务行业的自律性,卫生监督部门又将如何监管就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食品安全 餐饮服务 监管

吉林市作为吉林省第二大城市,城区共有160万人口,有餐饮单位3500余户,其中大型的有350余户,中型的有700余户,小型的有2450余户。2014年按照国家相关部门的要求,对餐饮单位实行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极大的规范了餐饮行业的卫生秩序,大中型餐饮单位为取得量化分级管理高级别,加大投入、积极整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小型餐饮单位由于资金、条件有限,大多数达不到卫生监督部门的要求。监管部门面临着监管难、取缔难的状况。为了了解当前的餐饮服务行业的真实状况,解决餐饮服务行业的突出问题,市卫生监督所孙所长结合省、市相关部门的检查,带领相关卫生监督人员利用近2周时间两次对吉林市四个城区的29户餐饮单位进行了监管情况的调研。其中检查大型餐饮单位5户,中型餐饮单位8户,小型餐饮单位16户。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大中型餐饮单位卫生状况良好,能够按照卫生监督部门的要求进行经营活动。而小型餐饮单位问题较多,餐具不消毒、餐具量与消毒设施不匹配、食品加工面积过小、功能区划分不清等问题比较突出。

在整个调研过程中发现造成上述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经济水平低。吉林市经济水平和消费水平还处在比较低的状况,餐饮单位状况良莠不齐,小型餐饮单位占的比重较大,占总餐饮单位数70%以上。而小

型餐饮单位负责人一般都是低收入者,资金不充足,没有经济能力购买必要的冷藏冷冻、餐饮具消毒设施等卫生设施,对经营场所的内外环境投入相对不足。大多数小型餐饮单位只是简单的几张就餐桌椅,食品加工面积不足8平米,内外环境脏乱现象比较普遍,严重影响食品安全质量。

2、许可准入门槛低。调研结果表明在食品安全法实施前,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餐饮单位卫生许可证发放比较混乱,准入门槛比较低。无论餐饮单位条件符合要求与否,只要在本辖区内即使基础条件差,缺少必备的硬件设施也给予许可准入,给社会造成了“开业就有证”的错觉,严重扰乱了餐饮服务行业秩序。食品安全法实施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许可准入进行了严格把关,严格限制开业条件,致使有相当数量的餐饮单位无证但仍在进行经营活动。对于过去已发证的不具备条件又难于改造的小型餐饮单位,面临着难监管难取缔的局面。全市共有551户小型餐饮单位(占总数的15.7%)无证但仍在进行经营活动。

3、餐饮单位监督人员不足。全市有3500余户餐饮单位,而吉林市城区共有30余人从事餐饮单位的监督管理工作,平均每2人要监管233户。3500户餐饮单位中c级餐饮单位占85%以上,大约有3000户,b级约有500户,a级基本没有。按照2014年下发的餐饮单位量化分级管理的检查频次要求,a级每年至少1次,b级每年至少2次,c级每年至少3次的要求,城区内每年对餐饮单位监督检查的频次就达到10000次,每2人平均每年要监督检查近700次。而从事餐饮单位监管工作的人不仅要进行日常的卫生监督,还要从事其他工作,监管餐饮服务行业只是工作的一部分。如区级卫生监督员是分区域管理,还要对重大活动进行食品安全保障工作,还要对医疗、公共场所、化妆品等行业进行监管,一旦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传染病暴发流行就要暂停对餐饮单位的监管工作,全力以赴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传染病的暴发流行。按照上述情况

计算餐饮单位监管人员就显得严重不足,餐饮单位的监管工作就肯定会有漏洞,有漏洞就会有隐患。

4、餐饮单位经营者食品安全意识低、自律性差。大多数餐饮单位经营者,尤其是小型餐饮单位经营者,文化水平低,对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淡漠,只重利益,不重安全。为了降低成本,追求高利润,不顾食品安全,在购买食品及原料时,不查看供货单位的资质证明,不索取购物证明,不顾进货渠道正规与否,购买的食品原料多是质劣价低的产品,根本保证不了食品安全。更有部分经营者抱着能省就省得思想,主动降低对卫生条件和卫生设施的投入,这与当前提倡的健康饮食、安全饮食理念背道而驰。

5、卫生监管部门重收费轻管理现象较重。在食品安全法实施前,区级卫生监督所对餐饮单位的许可准入和许可年检实行收费制度,为了达到收费目的,只要交上费用,不管实际情况怎样一路绿灯,均给予办理。而卫生监督人员到现场只问许可证和健康证等与费用的相关问题,对餐饮单位卫生状况漠不关心。这样就造成了部分餐饮单位(尤其是小型餐饮单位),管理不到位、卫生设施不齐全,食品安全意识淡漠,对国家相应法律法规理解的不透彻,这样极易造成餐饮服务行业的混乱。

上述问题表明,现在餐饮服务行业比较混乱,已经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要解决当前餐饮单位存在的突出问题,就要从根本着手,要从根上找原因。为了餐饮服务行业健康发展,就要把全社会动员起来,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措施就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提高许可准入门槛。食品安全法已进一步明确监管职能,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就要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严把许可准入验审关。卫生监督人员在开业验审时,必须按规定审核,尤其对卫生设施和工艺流程的审核。如

果卫生设施和工艺流程达不到要求给予许可准入,将加大事后监督的难度。对不具备开业条件的餐饮单位坚决不予许可准入,坚决杜绝“人情证”。如能在限定的整改期限内改正的,待整改完毕,卫生行政部门验审合格后再予以许可准入。

二、加强卫生监督队伍的建设。卫生监督事业的进与退,与监督队伍的建设密切相关。卫生监督工作重要而繁杂,当前餐饮服务行业监管人员严重不足,区级卫生监督员常常要2人监管几百户,各种检查每年甚至要进行上千次,而如此大的工作量仅仅靠30几人是无法完成的,这在卫生监督事业中是致命缺陷。即使卫生监督员再有干劲、素质再高,人员数量问题不解决也不能有效的完成卫生监督工作。据调查,区级餐饮单位每年都有监管盲区,只要有监管盲区在,食品就不安全,人民群众的利益就要受到损害。这就要求卫生监督人员要做到“两心一准”,就是耐心指导,细心检查,把准关键控制点。

三、加强对餐饮单位经营者的培训。当前从事餐饮服务行业人员卫生知识掌握情况普遍较差,卫生监督部门在制定整年工作计划时一定要将培训餐饮服务人员作为全年的工作重点,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尤其是在开业验审和办理从业人员健康证时,要加强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培训。定期对餐饮单位经营者以集中培训的方式进行法律法规的宣传,解读当前食品安全形势,灌输食品安全重要性,提高经营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卫生监督人员更要下到监管业户,现场给予指导。卫生监督部门要聘用社会人员(可以是餐饮单位经营者)帮助监督,让监管与经营有机结合,形成上下联动的局面。这样既可以监督违法经营情况也可以监督卫生监督人员不作为的现象。

四、转变思想,创新思维。餐饮服务行业卫生监督工作的目的是保障食品安全,打击违法经营活动。卫生监督人员的天职是在日常的卫生监督工作中,

发现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不应该以收费为目的。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必须要从重收费轻管理,或以罚代管的观念中转变过来。卫生监督人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努力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要做到“三勤”:勤走、勤看、勤说。在监督检查过程中把准关键控制点,把握容易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点环节和重点区域,重点加强对关键区域人员的卫生知识培训,严格执行食品安全的有关规定。

五、多与相关单位进行联合督导检查。在监督检查中要多与工商、质检、公安等部门进行联合检查,对存在问题的单位限期整改,拒不整改或无证经营的单位坚决予以取缔。

在本次的检查调研过程中喜忧参半,吉林市的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存在很多的食品安全隐患,如何解决当前餐饮服务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餐饮服务行业监管部门一定要拿出一套适合吉林市餐饮服务的监管办法。卫生监督事业是一项没有尽头的工作,在工作中要敢于创新,勇于接受挑战,力争将当前的食品安全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