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在“百千万工程”中充分发挥村(社区)能动作用

调研报告:在“百千万工程”中充分发挥村(社区)能动作用

调研报告:在“百千万工程”中充分发挥村(社区)能动作用

为助力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调研组聚焦“如何在‘百千万工程’中充分发挥村(社区)能动作用”,选取3个典型村、两个典型镇的4个代表村居,以及2个特色村开展了实地调研,认真分析当前村(社区)在推进“百千万工程”中的经验和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一、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乡村发展缺乏系统谋划,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单一。浙江“千万工程”成功的最大秘诀,在于始终坚持规划引领、统筹推进、一张蓝图干到底,对于一个乡村而言,要想振兴就必须科学判断乡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而规划先行、分类指导,促进乡村发展。村(社区)集体经济发展思路与市高质量发展要求不匹配。从1980年到2022年,我市农村集体总资产从23.2亿元增加至2508.9亿元,农村集体经济经营纯收入从3.45亿元增长到232亿元。在农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村级产业园品质普遍偏低。目前全市镇村产业园大多为八九十年代建设的旧厂房,零星散布在各个村(社区),这些村级工业园土地利用效率低,空间布局不尽合理,设计和建设水平低,管理缺位,与近年深圳等地转移的高新技术企业需求不匹配,缺乏竞争力。村(社区)推动村级产业园转型升级意愿不强。村(社区)在推动村级产业园转型升级时面临企业租金赔付、企业整体外迁或者部分业务外迁等情况,村集体短期利益受损。再加上目前经济环境下行压力不断增大,招商引资存在困难,导致相当一部分村(社区)不愿意推动村级产业园转型升级。集体资金配置路径狭窄。目前我市村(社区)的集体闲置资金大部分是放在银行吃利息或投资理财,近年来,受银行存款利率持续降低、银行理财产品规模收缩、村组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存在障碍和基层干部理财意识不强等影响,各村(社区)资金组合不合理、投资融资渠道较缺乏的问题日益突出。

(二)村(社区)人居环境品质不高,基层治理能力未能完全发挥。村(社区)村容村貌成为突出短板。村容村貌问题突出。相当一部分村(社区)建筑密度极大,密密麻麻的出租屋高矮不一,低矮铁棚厂房随处可见,生活生产空间相互交错,公共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村(社区)环境品质与“双万”城市地位和形象不匹配。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尽管大部分村(社区)均已意识到高品质人居环境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但在优化完善公共配套过程中还存在困难。特别是在资金保障方面,随着市镇财政反哺农村涉及生态宜居、民生保障类项目的财政力度逐渐下降,村(社区)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完善公共基础配套设施的资金较为缺乏。村(社区)基层治理能力还有提升空间。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我市的村(社区)积累了深厚的经济实力,有能力承担更多社会管理和服务责任。然而,调研发现村(社区)基层治理能力有待提高。服务职能没有充分发挥。目前仍有部分村(社区)在社保、就业、教育等涉及民生的政务服务不足,卫生黑点、交通堵点、安全隐患点依然存在,村民获得感幸福感不高。村民管理方式单一,共建共治机制不完善。部分农村干部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充分调动村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村民的权利被弱化,村民很少提出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外来人员参与度低。

(三)村(社区)头雁效应不强,人才储备不足。村(社区)头雁作用发挥不明显。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工作实践的能力不强,面对新形势、新问题,特别是对当前重中之重的土地征迁、综治维稳等问题眼界不宽、思路不清、办法不多。受学识、思想和能力限制,有的村干部甚至是村书记发展观念滞后,缺乏带领乡亲推动村(社区)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手段。比如,在与个别村两委干部座谈中,当被问及是否有本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好思路时,村干部均表达了“建厂房收租”的强烈意愿,发展思路还停留在“旧时代”。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支撑。村(社区)工作队伍缺乏人才。村(社区)“两委”干部中年轻干部占比不高、平均学历不高。另外,专业型干部缺乏,特别是在规划建设方面,导致部分村(社区)部分规划、建设和治理相对无序。村(社区)引才聚才留才能力不足。部分村(社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教育资源相对缺乏、人居环境相对较差等原因,难以吸引优质企业和高端人才。

二、工作建议

(一)坚持规划引领,优化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做好乡村规划编制和实施监督,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建议按需务实编制村庄规划,坚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当地土地资源、传统村落、道路交通、公共基础设施等资源配置,紧密结合全市村(社区)的地域分布、产业发展、村容村貌、风土人情等特点,科学编制各村(社区)规划。各村(社区)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明确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有序推进乡村规划落实。整合连片资源,推动村(社区)产业转型升级。要转变发展观念,引进专业团队,整合资源,盘活低效存量资产,推动村级产业园转型升级。比如本次调研的洪梅镇河西片区,以土地整合、园区统包管理为抓手,统筹村组连片资源,打造高新品牌园区,再通过建设可分割的高品质工业安置房补偿给村(社区),推动村(社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土地资源资产化、资本化运作模式。各村(社区)要深入研究、研判新政策,大胆探索土地资源资产化资本化的运作规律,争取抢先布局,占得先机和主动。比如,以村集体自改的方式启动第三工业区老旧厂房改造,分步建设潢涌智造产业园,通过主动将集体土地转国有,从银行获得长期低息贷款,降低村集体资金压力。探索多路径壮大集体资产。市镇层面,建议市层面牵头组建集体经济发展战略咨询专家库,有需要的村(社区)可聘请专家或者专业团队为各村(社区)发展把脉开方,“一村一策”制定发展模式。研究建立集体资产投资风险补偿机制,引导集体资金积极参与城市建设投资,形成示范效应。比如率先建立股权投资风险补偿机制,每年给予年化利率1%且不超过100万元的扶持,扶持期限最长5年。对发生投资损失的,一次性给予实际投资损失50%的风险补偿,最高不超过300万元。村级层面,探索村办企业推动集体经济发展。比如,在改革开放后一度受制于交通、供水供电等因素无法招到投资,该村干部及时转变观念,通过村集体自办企业,熟悉市场运作规则,树立现代企业管理意识、完善企业管理制度,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如今,村集体经济连续多年位列三甲。通过引进高素质专业团队和人才对集体资产进行资本运作和管理,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比如,通过引进高素质专业团队对集体资产进行资本化运作和管理,通过投资多个大型项目获得稳定的分红和物业返还,使集体经济进入良性增长循环,目前该村集体资产高达97亿元。

(二)多措并举推动人居环境品质提升,构建科学高效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加强政策保障,充分调动村(社区)人居环境品质提升积极性。以奖代补,由各镇(街道)牵头研究出台村(社区)人居环境提升专项财政奖励资金管理办法,每年组织评选村(社区)人居环境提升优秀奖,并安排专项财政资金进行奖励,以鼓励、引导村(社区)积极提升辖区人居环境品质。加强农房风貌提升,建议由住建部门牵头设计的各具特色的农房样式,引导群众主动参与装点改造自建房屋,对村民主动进行农房外立面改造的予以奖补、补贴或贷款贴息;加大绿美乡村建设力度,村(社区)要利用水边路边多种花草美化环境;大力宣传家园意识,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积极性,主动打造美丽庭院、美化房屋周边;对于有条件的旧村庄,可以探索引进有实力的运营商统一规划、统一改造、统一管理、统一运营,打造特色精品区。凝聚治理合力,挖掘村(社区)基层社会治理潜能。市镇层面,可考虑打造智慧治理平台。建议市镇牵头开发村(社区)智慧治理应用,通过技术手段提高基层治理效率,降低基层治理成本。比如,大岭山镇充分运用镇智慧城市运营中心的“数字底座”,全面强化基层治理网格化管理,推进党群服务网、城市管理网、综治维稳网、治安巡控网等“多网合一”,深化“网格化+城市智脑+大综管”建设,提升对基层治理的信息监测、研判分析、辅助决策能力。村级层面,以网格化治理为轴心,充分整合行政人员、行业和社会组织、志愿者、村(居)民参与,拓宽社会治理格局,探索共建共治社会基层治理的新路子。如东坑镇成立“红格善治”微网格工作队,在全镇132个微网格上建立党小组,每个党小组由一名驻村单位的中层以上机关党员担任组长,形成网格长、微网格党小组组长、微网格网格长、宣传专员和基层治理员多方合力的微网格工作体系。着力讲好本外人口融合治理故事。要加强文化引领。强化文化阵地建设,开展好的文化活动,推出好的文化作品,比如可以通过传统风俗搭桥、新时代风尚铺路,构建良好的“本外人口”沟通交往氛围。调研组发现,大部分干群关系较好的村(社区)都很注重本地区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例如:祠堂文化和龙舟赛、莞香文化、历史展览馆都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辖区内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另要做好共建共享工作。比如鼓励在集体产业用地上建设公租房,既可以保障本村居民的长期收益,又为外来人员提供安居乐业的优质空间。加大村一级公共财政投入,稳步推进外来人员在当地的医疗、教育、养老、文化等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的平等分享,逐步消除福利保障供给上的差别。探索创新多元协同共治新模式。如横沥镇以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为平台,近年来打造了一批优秀社区治理共建项目,并将项目资源下移到基层村(社区),通过实施“社区营造”“边角花园”“益企啡吧”“粤心安”等项目,带动党员、群众、志愿者、企业员工等本外多元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三)发挥“头雁领学”作用,加强人才培育和储备。完善学习机制,更好发挥村(社区)头雁作用。要对照先进理论,系统全面学。开展先进政治理论学习和省市“百千万工程”文件精神学习,充分运用线上线下多种形式,把理论学习覆盖到每一个党员、干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要对标先进经验,多走出去学。要多组织基层两委干部特别是村(社区)书记到省内外先进地区(如浙江“千万工程”示范点)实地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做法,进一步开阔视野、比学赶超;积极开展村(社区)“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论坛,邀请专家学者、先进示范地区负责人分享经验、参与交流、促进提升。加强村(社区)人才吸引和培养工作。镇级层面,可设置合理的选拔机制,考察选拔一批学历高、能力强的年轻干部充实村(社区)工作队伍,科学制定晋升渠道,拓宽发展空间。比如大岭山镇为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制定了“青苗计划”,由镇委统一招考,每村(社区)配备2名30岁以下、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本村户籍人员,由镇委统筹培训学习、跟岗锻炼、师徒带学等一系列培养措施后到村工作,在各自岗位发挥了重要作用。村级层面,要注重人才的吸引和培养,讲好本土故事、吸引人才返乡,村(社区)要积极动员乡贤特别是乡村企业家和从本土走出去的高素质人才以各种方式参与家乡百千万工程建设;搭建更多人才成长基地,将更多村民培养成高素质人才,从中培育乡村工匠、农民企业家、乡创客,壮大村(社区)人才队伍。比如,大力支持本村村民进入村办企业工作,从中锻炼、培养出一批肯干、能干的优秀人才,在村企和村委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效带领村民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探索村(社区)人才定向培养机制,加强与理工学院、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高校的联动,联合开设管理、经济、乡村振兴、公共服务等相关专业,进行在职村委干部学历提升,或者通过定向招生方式选拔培养后备村干部人才;探索与本地企业构建人才培养合作机制,搭建平台,通过参与经营管理促本地青年人才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