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城市管理模式 打造高品质人居环境

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是宏观与微观的结合部、是政府服务与社会管理的结合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城市管理是其中“六大工作”之一,肩负着城市网格化管理、社会矛盾化解和应急管理三大职责,工作成效与全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工作成败紧密相连、息息相关。

创新城市管理模式 打造高品质人居环境

宜昌作为湖北省纳入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的唯一城市,在全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试点工作动员大会召开后,宜昌市城市管理局紧抓此次综合试点重大机遇,立即在第一时间召开全局动员大会,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制订实施方案,细化分解任务,创新工作机制,对接高位平台,搞好硬软件配套,社会服务管理成效初步显现。

扎实做好基础工作 确保开局起步稳健有力

及时组织学习培训,加强城管队伍能力建设。做好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工作,对干部职工能力素质提出了全新挑战。对此,城管局通过学习、见习、实习、交流、挂职等措施,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内部互动,实施全局工作人员业务技能“传帮带”工程,推动全局人才队伍均衡发展。并专门邀请市政府副秘书长、电子政务办主任王俊同志作了《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辅导报告,专题举办了城市网格化管理和数字城管专题知识讲座,协助市长热线加强公众诉求平台的建设和管理,对社区网格管理员进行城市管理方面的知识培训,第一时间为干部职工和工作人员“充好电”,同时还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积极推进无纸化办公,实现公文网上流转与交换,为做好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工作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储备、政策运用和技术升级。

层层建立规章制度,明确城管部门职责分工。先后制定了《社会风险评估制度》、《社会矛盾化解制度》、《应对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了城市管理参与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职能职责、具体任务和工作流程。同时,全程参与社区网格划分工作,通过制度明确网格管理员城市管理工作的职责。

加快自身建设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城市管理队伍。注重打基础、强素质、管长远,着力建设一支“纪律严明、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的城市管理队伍,构建工作坚强保障。市城管局以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执法工作的意见》为契机,通过统一队伍名称、统一队伍设置、统一服装和标识、统一执法证书和培训、统一执法文书,规范城管执法队伍、城管执法程序、城管执法行为,对全市城管执法队伍实行“五统一、三规范”的准军事化管理。

继续并加大推行网格化和数字化管理。借助城区划分的1100余个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网格,依托城市管理进社区,有效对接市直市政环卫绿化网格,初步建立起市区之间、部门之间、基层组织与行业之间“扁平化”的网格管理结构。成立市局监督指挥中心和直属单位处置中心,整合归并部门矛盾化解、来信来访、应急抢险、服务热线等资源,建立工作交办、处理、督查机制,建立小型数字监控和信息系统,率先对市局直管范围实行数字化管理。认真开展普查工作,建立基础设施数据库。组织工作专班,普查市管范围的城市管理部件、事件,已完成东至胜利四路、西至西陵二路、南至沿江大道、北至东山大道范围内的市管区域5大类33小类11393个城市管理部件、5大类45小类城市管理事件的普查工作,对照住建部标准,进行科学分类,明确立案标准,初步建立了城市管理基础设施数据库。目前,正与市电子政务办共同开发“社区网格城市管理部件事件处理平台”。

科学搭建组织架构 确保社会管理体系正常运转

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试点推动管理格局大调整。一方面,将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向覆盖的立体城市管理构架。上层由城管委统筹市直相关部门和各区政府城市管理工作,中层由市城市管理局(城管办)领导直属单位和指导县市区城市管理工作,基层则由1100余个社会网格组成城市管理基础单元。另一方面,将加快重心下移步伐。城市管理纳入“六大工作”范畴,成为社区网格管理重要工作,有利于建立以社会网格为平台的属地管理体制,细化实化“两级政府、三级网络、四级管理”的城市管理体系。

加强全市城管工作的统筹协调,构建“大城管”综合管理体系。2010年,经过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和部门的大力支持,及时成立了由市长任主任的宜昌市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宜昌“大城管”格局逐步推开,改变了城市管理中专业职能部门和各区、街道等单位各自为政的“条块分离”管理模式,为开展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整合现有资源,建立“三心合一”指挥平台。成立城管局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社会矛盾化解中心、应急管理中心,实行“三心合一”管理模式,统筹我局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工作。局属14家基层单位相应成立了网格化处置中心,各区城管部门成立了城管处置中心(西陵区为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接受局“三个中心”的统一指令和工作派遣,实现城市管理事件、部件工作任务的快速收集、快速派遣、快速处置。

加快推行重心下移,构建“依托社区”的管理单元。将城市管理重心向基层转移,以社区为单元,在西陵区推行网格化管理试点,每个网格设置1名城管监督员,每个社区配备1名城管执法队员,负责网格内城市管理巡查、上报和小型案件的及时处理。在伍家岗区推行城管执法队员进社区。目前,辖区33个社区已经实现人员、职责全覆盖,初步实现城市管理进社区、居民举报到社区、问题解决在社区,平均处置时间缩短30分钟。

推行四个“一体化”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健全内部管理机制,提高系统运转效率。绘制社会矛盾化解工作流程图,实行“一个问题、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并成立法律顾问室,保障工作安全有序。统一“三中心”与基层单位工作受理、交办、处置、回复、核实等流程,实现城管系统“一个口子进、一个渠道办、一个窗口出”。开发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案件记录软件,随时对案件办理情况进行查询和统计,今年已处置社区居民投诉举报370起,处置率100%。组建由500余名干部职工参加的城市管理应急救援队伍,实行24小时待命制,目前已成功处置了各类突发事件100余起。

引入“第三方”调解机制,拓宽矛盾化解途径。设置信访接待室、社会矛盾调解室,成功化解原武华泊车公司56名职工集体上访事件,接收和协调分流了20余起群众来信来访反映的问题。

实施动态管理机制,探索现代管理方式。强化现代科技应用,联合市电子政务办、北京大学电子政务学院完成了《宜昌市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系统建设方案》。以西陵区城市管理网格为平台,对接公安视频监控系统,实行动态管理,初步建立了区级城市数字化管理信息平台和处理系统。

四个一体化加快城市转型升级

加快管理体制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城市管理体系。紧紧围绕形成工作合力,依托城市综合管理格局,建立健全“四个一体化”的现代城市管理体系。

推进部门管理一体化。在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体制框架下,充分发挥城管委办公室作用,进一步明确成员单位职能职责,建立工作机制,出台考评办法,切实把城管委这把“钢琴”弹起来弹响亮。

推进行业管理一体化。严格落实城市综合管理示范街相关制度和规定,巩固和扩大捆绑管理成果。积极推进县市城市管理领域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归并市政环卫绿化执法职能,形成“四业一体”、执法作业管理对外集中、对内互为依托的职能构架。

推进市与县市区管理一体化。研究制定全市统一的环卫绿化作业和管理标准,把市容环境示范社区评选活动覆盖到县市,邀请县市参加宜昌菊展,对县市区城市管理工作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形成全市城市管理工作“城区领跑,县市紧跟,相互融合,整体推进”的局面。

推进社会服务管理一体化。高度重视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最大限度地引导和激发广大群众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努力使城市管理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实现自觉实践、自我教育、自主管理。

切实完善配套措施 确保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推动“三环运转”,完善城市综合管理组织体系。在“三心合一”的指挥平台下,积极着手实施“三环运转”。在成立市局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和直属单位受理处置中心的基础上,搭建监督指挥和任务受理网络,建立完善整套工作流程和监督考核机制,实现闭合循环,成为城市综合管理组织体系中的第一环。各区城管部门也要成立受理处置中心,接受市局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的指挥与监督,成为城市综合管理组织体系中的第二环。在城管委体制下,推动城管委其他48家成员单位成立城市综合管理受理处置中心,与市城市管理局监督指挥中心(或宜昌市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对接,成为“大城管”服务管理组织体系中的第三环。三环闭合运行,高效运转,构建完善的“大城管”运行体系,为“大城管”体制顺畅运行提供强有力支撑,确保达到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各项要求。

实施渠道对接,建立城市管理快速处置系统。城市管理工作必须完全融入全市社会服务管理组织体系当中,实现有效对接。对内,充分整合城市管理资源,调整优化工作流程,合理分配管理力量和资源配置。对外,将“三心”与全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基层组织体系中的街办、社区三个中心(站)[即便民服务中心(站)、综合信访维稳中心(站)、网格管理中心(站)]以及1100个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网格进行有效对接,实现城市管理信息的全面、及时收集,在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的统一监督指挥下,建立城市综合管理即时报送机制,实现城市管理任务的主动发现、及时受理、快速处置和及时回复。

升级硬件软件,达到全市统一工作标准。按照《宜昌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的要求,加快建设城市管理数字信息平台和系统,通过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对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工作实施数字化管理,实现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解决处理、第一时间反馈信息。拟投资建设液晶拼接墙、机房设备、视频监控、LED展示屏等硬件设施。软件方面,正全面普查市区两级城市管理部件和事件,建立完善“统一规范、更新及时、信息共享、动态管理”的城市管理基础设施数据库,开发实施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所需的应用软件,构建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发挥现代城市信息管理效率,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努力为社会服务管理提供完善的体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