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农业结构调整促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第一篇:抓农业结构调整促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抓农业结构调整促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上蔡县作为一个拥有135万人口的农业大县,要顺利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发展农业就显得非常重要。只有通过狠抓农业结构调整,为第二产业提供充足的原料,加快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才能促进相关产业迅速发展,才能有效加快城镇化进程,从而顺利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的宏伟目标。 [找材料 到本站-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

一、农业结构调整的现状

1.种植业结构调整。上蔡县种植业调整已初步呈现“一大亮点”、“两大特色”、“三大突破”的调整格局。“一大亮点”即花木种植,按照“连片开发、规模经营”的原则。通过机关示范、干部带头、大户带动、群众自觉行动,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开发一环(环城花木经济区)、两带(沿上和路、上项路两侧各150米花木经济区,形成花木长廊)、三区(无量寺、华陂、石桥花木经济区),辐射带动了周边乡镇,形成百里大循环带状植物园,在规模和品种上都有了新的突破。上蔡花木已叫响中原大地,销往全国各地,至目前,种植面积已近10万亩,年产值5.4亿元以上。“两大特色”即瓜果种植和蔬菜种植。瓜果种植已成为我县无量寺、大路李、百尺、西洪、华陂等乡镇的特色经济,特别是卧龙岗沿线8万亩瓜果精品区的开发建设,更加推动了我县瓜果业的规模发展;蔬菜种植已成为我县芦岗、邵店、黄埠、齐海等乡镇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三大突破”即优质品种种植有了突破,全县落实优质专用小麦80万亩以上、优质玉米30万亩、优质大豆15万亩、优质小杂粮7万亩;立体种植有了突破,全县间作套种面积在45万亩以上,林粮间作3万亩,提高了复种指数;经济作物种植有了突破,全县落实棉花种植面积60150亩,烟叶8255亩,油料作物42572亩,粮经比例达到了6∶4。

2.畜牧业结构调整。上蔡县畜牧业结构调整已趋向“瞄准市场、依靠科技、规模饲养、龙头带动”的发展方向,形成了“稳定一个基础”、“实现两个转变”、“探索特种饲养”的良好局面。“稳定一个基础”即是稳定了我县的生猪、牛、羊、禽等传统饲养的基础。上年末,猪、牛、羊、禽年栏分别达到56.42万头、11.60万头、17.11万只和548.72万只,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实现两个转变”即由传统品种向优良品种转变,由传统饲养向科学饲养转变。“探索特种饲养”即探索发展肉狗、鹿、狐狸、鸵鸟等特种动物的饲养。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上蔡县乡镇企业得到较快发展。上年末,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达71.9亿元,从业人员11.6万人。目前,我县乡镇企业调整呈现五个特点:(一)由分散趋向集中;(二)产品科技含量明显提高;(三)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四)乡村城市经营理念加强,文明意识有了较大提高;(五)农民中间商,农民销售网络已初步形成。

二、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和思路

1.基本原则。我县虽然在农业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远远不够,它仍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必须坚持面向市场、因地制宜、重视粮食生产、尊重农民

自主权和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等原则,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

2.基本思路。狠抓农业结构调整,要与我县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推进城镇化进程、全面实行“科教兴农”等四大战略相结合,政府加强政策和市场信息的引导,使农民在结构调整中少走弯路,把结构调整同农村新的产业开发,如生态农业、订单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三、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措施和做法

为推动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我县采取了以下主要措施和做法:

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依靠科学技术,按照调优、调高、调特的方针,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逐渐形成支柱产业,不断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实现农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2.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立足实际,两眼向外,紧紧盯住国内外大市场,创立自己的品牌,打响自己的品牌。(一)叫响、叫大上蔡花木品牌,在全国各地提高上蔡花木知名度;(二)进一步包装蔡酥梨、上蔡大白桃、上蔡生姜、上蔡黄麻等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增加对外销售。

3.大力调整品种结构。粮食作物要确保总量稳定增长,提高单产,改善品质,更换或更新小麦和玉米品种,扩大优质大豆,积极发展优质杂粮生产。经济作物要充分发挥地区优势,着力提高品质,逐步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的产业带、产业区。

4.适应畜牧业发展的需要,逐步实现由传统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为主的“二元”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三元”结构转变,使饲料作物生产成为相对独立的产业,推广立体种植,提高比较效益。

5.优化区域布局,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提高效益的原则,东南部和西南部发展蔬菜业,北部、东部北发展优质小麦、优质玉米、优质小杂粮种植业和经济作物区。

6.畜牧业突出发展草食型、节粮型畜牧业,大力发展肉牛生产,提高牛、羊肉和禽肉在肉类总产量中的比重。

7.调整农村就业结构,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及第三产业,加快推进企业

第二篇:康平县域经济发展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查研究

康平县域经济发展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查研究

康平县域经济发展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查研究

摘要: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县域的农村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也经历了由计划指导到市场选择的多次调整。暑假,我通过对康平县的农村经济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实地调查,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和优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思考,希望能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区域经济 农村产业结构 调整 优化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县域的经济发展有了突飞猛进的巨大进展,农村产业结构也经历了由计划指导到市场选择的多次调整,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也不断提高,实现了由总量不足到丰产自给有余的深刻转变。

一、康平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康平县委、县政府紧紧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按照市委“东北大振兴,沈阳要先行”的战略部署,以“三增”为目标,以项目为统领,以调整为主线,以开放促发展,以“环境年”活动为保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预计到年底,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3亿元,增长34%;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3亿元,增长75%;财政收入实现6000万元,增长30%;农民人均收入实现3000元,比去年增加1100多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12亿元,增长30%;工业总产值实现25亿元,增长12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8亿元,增长35%。

(一)、坚持工业强县思想不动摇

康平县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县份,但拥有丰富的煤炭、土地、人力等资源。围绕这些资源,康平县要实现由资源大县向经济强县的发展,必须把实施发展抓项目战略作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突破口,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强力推进项目建设。从康平的县情和近几年的实践出发,提出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支撑,以增收为核心,用工业化的手段谋划农业发展,通过引进、改造、合作等形式,组建和新建一批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以此来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坚持放心、放手、放胆、放开、放活的原则,扶持现有的,引进没有的,改革国有的,催生新有的,大力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政治环境、舆论环境、社会环境和法制环境,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二)、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增加农民收入

1、狠抓了林、农、牧三元经济,优化了农业结构。

近两年,康平实施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工程,通过大规模的退耕还林,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也促进了农民的增收,共完成造林18万亩,落实了辽蒙边界防风阻沙带工程等7个重点工程项目。同时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积极发展设施农业。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重点实施了防汛工程、水源工程、黑土地治理工程、防氟改水项目等建设。省里把 - 1 -

我县列为10个黑土地治理试点县之一,计划利用3年时间,总投资600万元,治理15条小流域,治理面积24万平方公里。

3、加强市场设施建设,搞活农产品流通。

重点建设小杂粮批发市场、蔬菜批发市场、花生交易市场和辽北农副产品批发交易中心这四大专业及综合市场,其中,小杂粮市场已投入使用,其他市场正在建设之中,年末将投入使用。

4、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

以县职教中心为基地,开展了劳务输出、就业和再就业培训,目前已培训1580人,预计到年末共输出劳动力4.5万人,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450元左右。

(三)、优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发挥城建扶持资金作用,改善城区环境。加快农村公路网建设,构筑全县大交通格局。加强村屯环境整治,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四)、全面协调发展社会事业

积极优化了教育结构,加快全县教育事业发展。加大投入力度,全县文化和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建设得到了加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在全县修建了13处文化广场,农民群众有组织的文艺演出、体育健身、科普宣传等活动都在各个广场进行,真正做到了群众高兴、社会认可的实际效果。

二、康平县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康平县县域经济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与沈阳市其它兄弟县区比,特别是与南方区县经济发展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在调研中,我了解到,为了实现康平县域经济的跨越发展,应加快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以县乡财政增长和群众增收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发展特色资源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攻方向,走农业县份工业化的道路,大力发展第二产业,靠二产业优化第一产业,推动第三产业,促进全县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对于如何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逐步优化和提高,如何面对目前买方市场出现的新形式,如何真正从质的层面上对农村产业结构实施战略性的调整。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化农村产业结构的改革:

1、转变观念,加强领导,加大农村产业结构战略调整工作的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

2、建立健全我区的农业产业体系,保证农民的收入增加。我们的农业至今没有摆脱单一的生产环节的束缚,在总体上存在着与加工,流通环节脱节的结构缺位,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农业产业体系。所以推进调整,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解决结构缺位问题,逐步建立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联成一体,协调运行的产业体系。3、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遵循经济规律。政府部门要自觉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趋势,运用经济手段,市场手段指导生产,尊重农民的意愿和生产自主权。另外,政府部门还要做好政策引导,

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工作,当好产业结构调整的领路人。

3、以科技为先导,坚持在品种,质量上下工夫。为此,一要积极推进农产品的品牌战略,加速更新品种,提高优质品率;二要大力的推广模式化栽培,节水农业,高效饲料和无公害农药,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三要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储藏,保鲜和分级处理技术,实现加工增值;四要加快乡镇企业的技术改造步伐,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五要大力发展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促进农业科技人才的开发和培养。

4、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创造比较优势,形成特色产业。农业区域性结构雷同,比较优势下降是农产品卖难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发展我区优势农产品,逐步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精"。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营造自己的比较优势,获取比较理想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梅小安.县域经济主导产业的选择,评价及实证分析[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4(7): 23-26.

[2]何培香.关于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j].湖南商学院学报, 2014(6): 36-38.

[3]杨景祥,等.产业协同“三力”强省[j].经济论坛,2014(13):9-11.

[4]徐平华,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中国产业政策选择[j]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4(5): 56-6

[5]李克国.农业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1):11-13.

[6]马其芳,黄贤金,张丽君,等.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及其障碍度诊断[j].南京农业大学学

报,2014,(2):108-114.

[7]李虹,王靖添.产业共生循环经济村镇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4,(6):58-63.

[8]王立军.论我国持续循环农业的发展[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4):45-46.

[9]李颖明.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方法与应用[j].林业济,2014(11):67-72.

[10]冯海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4

第三篇: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 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

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 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

长宁县发展和改革局张仁勇

所谓经济结构就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之间、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以及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它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经济类型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等,经济结构调整主要是经济结构质与量的调整。简而言之,经济结构调整就是通常所说的一、二、三产业之间和各产业内部之间的质和量的调整。我县经济经过建国60周年以来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类型也日趋完善,从单一的农业结构向一、二、三产业基本协调发展,经济总量和经济效益也由小大到、由低向高发展。2014年,我县第二产业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2014年,第三产业又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经济结构的变化也促进了城乡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但是应当看到:我县经济结构仍然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

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够协调,第一产业比重仍然偏高,第二产业效益偏低,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二是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仍不合理,第一产业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小型、分散,规模化、集约化和商品化程度仍然较低,第二产业总量偏小,规模不大,效益偏低,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还不能适应新型工业化要求,第三产业门类不齐全,水平较低,效益不高,对经济增长拉动力不够强劲;三是城镇化水平偏低,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四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结构不合理,投资仍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党的十七大尤其是中央经济工作会把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2014年乃至十二五期间全国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

是对全国经济形势的准确把握和未来发展趋势的科学研判得出的重要结论,针对这一指导思想,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实际,我县经济结构调整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别,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截止2014年,我县城镇化率达到32.6%,分别比全国、全省、全市低13、6、3个百分点,这还不包括外出打工近10万人随时可能回到农村。城市化水平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度就高,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实现的必要条件和基础。这也是制约结构调整的关键所在。为此,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和方式,加快农村人口的合理流动和转移,引导农民弃农从商(工)、弃土进城。一是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在规划上引导农民进城(镇)居住。二是加快城乡规划和建设步伐。为农民进城居住创造条件。要在进一步修编和完善城乡建设规划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县城和梅硐、双河、龙头、硐底、花滩、竹海、老翁、古河、下长等重点场镇建设,拓宽城镇居住空间,完善城镇功能布局,不断创造更加宜居的环境吸引农民进城居住。三是不断拓展就业渠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使农民进城能进得来、能就业、有保障。这就要求加大二、三产业发展步伐,提供更多更优就业岗位,在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跟上城镇化进程和步伐。

二、切实有效地搞好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

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完善什么是最优,很难有一个固定模式,但正如前述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一直在进行而且仍将继续,调整的基调就是巩固和加强第一产业,把现代农业做稳,改造和加快第二产业,把现代工业做强,提升和拓展第三产业,把现代服务业做优。

根据我县经济发展的趋势,到十二五末,我县三次产业结构预计可以达到14:60:26,再经过二十年左右的调整,三次产业的总量可调整为三、二、一的顺序,到那时,我县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应该是比较理想的。

三、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全面推进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进程

(一)加快推进工业强县进程,全面调整提升第二产业结构。从较长时间预期看,工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地位不可撼动,我县正处在工业化前期向中期过渡的时期,工业结构调整至关重要,根据我县实际,第二产业调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工业发展区域布局的调整。我县工业生产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比较分散,布局不合理,不利于形成产业集聚和集群,产品和企业关联度差。随着国家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强,势必对这一现状提出严格的环保要求。为此,我县在工业布局调整上,主要依托长宁工业集中区,适度在资源富集地区如龙头、双河、硐底一带布局资源型企业,其它地区原则上不鼓励发展工业。二是依托市场主体,不断加强现有企业的技改扩能。加大科技投入和人才引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做强做大做优现有企业,进一步拓展企业生存和发展空间。三是依托长宁生态、区位、资源优势和现有优势骨干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调动企业投资和发展的积极性,逐步形成新型材料、精细化工、食品饮料、竹类加工和装备制造五大工业集群。四是加大政策引导和调控力度,促进企业自身加快结构调整,并通过土地、税收等政策吸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和环境消耗低的企业入驻长宁。

(二)加快推进旅游富县进程,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一是加快发展旅游业。我县旅游业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基础,知名度和美誉度越来越高,但也存在旅游业大而不强,对县域经济贡献还比较低等问题。我县要通

过加大宣传促销,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景区景点建设,不断提升旅游文化内涵等方面狠下功夫,使竹海成为同九寨、峨嵋齐名(请你支持:)的著名旅游目的地。二是推进传统服务业转型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做强做优传统服务业,不断提升传统服务业的服务水平和拓展能力;要加大物业管理、文化教育、社区服务、法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不断完善服务业类型。三是依托工业发展需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设计策划、广告宣传等服务业。

(三)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效益。一是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解决农业生产所需的要素配套,为稳农增收奠定坚实基础。二是要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畜牧、林业及农牧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商品化水平,促进农产品增值提效。三是引导和推动农村土地流转,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

第四篇:发展我市绿色经济推动结构调整的调研报告

发展我市绿色经济 推动结构调整的调研报告

发展我市绿色经济 推动结构调整的调研报告

农工党株洲市委会

一、调研背景

绿色经济是指兴起于上世纪末期的、以市场为导向、以绿色产业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发展起来的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它将环保技术、清洁生产工艺等众多有益于环境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通过有益于环境或与环境无对抗的经济行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它以能源革命和低碳经济为主要内容,以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为本质。“绿色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世界金融风暴过后,人们惊奇地发现,在传统产业受到强烈冲击时,而与绿色经济相关的产业却仍然以惊人的30—35%的速度在发展,带来了上千亿美元的产业规模和千万个的就业岗位,成为全球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应对经济危机、解决就业问题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这场革命对于曾经痛失了前三次产业革命的中国来说,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将给21世纪中国现代经济发展带来全方位的深刻变革,是中国经济再造的伟大革命。

在全球绿色经济浪潮的引领下,国内投资发展绿色经济的热情暴涨,各地纷纷出台政策措施,抢占绿色产业的先机和制高点。就我市而言,绿色经济对传统产业的提振和发挥新经济增长点的作用己越来越明显。特别是绿色经济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加之《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今年获批,其中8条措施几乎全部都涉及到了绿色经济的发展问题。这无疑对促进我市绿色经济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好时机。

农工党株洲市委会调研组先后对市环保局、财政局、农委、建委 、交通局等部门进行了会谈交流,并考察了南车时代的混合电动机车和轨道交通机车、风力发电设备厂、唐人神集团等单位,也考察了清水塘排污口水质状况和天元区两大工业园及云龙新城等地。通过会谈和考察,调研组基本上系统了解了相关各职能部门、以及产业企业界对发展绿色经济的认识、态度、看法,发展绿色经济的难点问题,突破口、发展绿色经济的政策需求等,

二、发展绿色经济的背景和重要意义

(一)绿色经济的概念和内涵

绿色经济是由经济学家皮尔斯于**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先提出来的。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绿色产业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经济形式。绿色经济一般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这里的狭义绿色经济,仅指环保产业,而广义的绿色经济,除包括环保产业及相关的可持续能源、绿色建筑、可持续交通等产业领域外,还还包括诸如绿色消费与政府采购、绿色贸易与金融、绿色税收与财政、绿色会计与审计等除生产领域外的其他一些绿色的制度和行为,在本质上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核”。

针对2014年全球经济危机,在借鉴上世纪30年代美国提出的经济复兴新举措的基础上,联合国环境署(unep)提出了《实施绿色经济的行动倡议》,将绿色经济作为世界新的经济增长点、应对经济危机、解决就业问题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unep提出应对经济危机下绿色经济应主要关注环保和生态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清洁技术、可再生能源、废物管理、生物多样性产业、绿色节能建筑和可持续交通、可持续农业8个领域。

(二)发展绿色经济的背景

国内外经验显示,作为绿色经济重要领域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清洁技术、可再生能源和废物管理,均已创造了数以百亿、甚至千亿美元计的产业规模和数以百万计的就业机会。特别是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虽然传统产业受到强烈冲击,但环保产业并未受影响,促使国际社会和一些经济学家考虑发展绿色经济或绿色产业,拉动整个国民经济素质发展并促进绿色就业。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近10年全世界环保产业服务人员从460万人上升到1800万人,间接服务人员由1000万人增加到550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25-30%,是所有产业就业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目前,世界各国应对经济危机的经济刺激计划投资累计2.5万亿美元左右。unep呼吁世界各国拿出7500亿美元投资绿色经济,这一呼声得到了许多国家的响应。欧盟表示,将在2014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支持欧盟地区的绿色经济,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美国奥巴马新政府决定在未来10年投资1500亿美元发展绿色能源,这将新创造500万个就业岗位。日本政府决定通过对绿色产业的投资创造100万新就业岗位。韩国政府计划4年在绿色经济产业领域投资380亿美元,创造96万新就业岗位。

面对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机,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绿色经济发展。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让环境保护在“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中真正发挥作用,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支撑和有力保障。中国政府提出了未来两年多时间内,投资于十大方面总额达到约4万亿人民币的刺激经济的方案,其中涉及环境保护的投资安排为3500亿元,主要用于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及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

尽管绿色经济在解决经济危机、创造就业机会和保护环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我们看到,目前,绿色经济在中国的发展还刚刚起步,各领域发展不均衡,市场规模相差很大。虽然在环境保护规划、能源规划等国家层面的规划以及林业规划、节能建筑规划、交通规划等部门层面的规划中,均有关于绿色经济的内容,但我国仍没有专门的绿色经济发展规划,绿色经济的理论方法都还不成熟,试点和实证研究开展不足。在当前金融危机与加大投资复苏经济复杂背景下,国家推行绿色经济发展战略,在近期可积极促进应对金融危机,在长期有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建立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长效机制。

三、我市发展绿色经济的紧迫性

由于计划经济时代我市在“一五”、“二五”期间开始工业布局,存在结构不合理、重化工业比重较大、布局不合理-工业区与城市交替布置,距离较近,环境自净能力弱等环境问题。区域内重化工企业较多,其中株化在职职工6500余名,离退休职工1.2万余名,产值20多亿;株冶在职职工6000余名,离退休1.1万余名,产值83亿。我市土地污染较严重,有约560平方公里,硬化的122平方公里,污染土地274平方公里,镉超标5倍以上的69平方公里,5-10倍的19平方公里,10-20倍的31平方公里,超20倍的19平方公里。总观我市的环境问题态势,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污染排放总量仍然较大。近年来,除了工业废水外,工业废气、粉尘、固废污染

都有上升趋势,尽管增长速度要慢于经济增长速度。

第二,历史遗留污染问题严重。由于有色冶金、化工等企业废水、废气、废渣的长期排放,对周边土壤和水体产生一定程度的污染,清水塘区域土壤镉等污染物超标,湘江底泥镉、汞、铅超标。株洲冶炼厂日积月累形成的渣场,潜伏期长,治理难度大,是重大的污染隐患。第三,农村面源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农村畜禽养殖业和农药、化肥等面源污染错综复杂,治理难度大;乡镇企业无序发展,工业企业向农村迁移,治理设施落后,环境管理工作落后。第四,饮用水安全问题比较突出。我市饮用水源水质按多因子评价(29个污染因子)达标率分别为98.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四、发展绿色经济的己有措施与存在的问题

(一)已有措施

一是,强化环境保护,加大执法力度,严格环保准入;二是,力推试行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三是,借助湘江风光带建设这一标志性工程,加快生态一体化建设;四是统筹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山水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建设森林公园、生态观光农业、生态休闲度假等生态项目,打造云龙新区于长株潭的“绿心功能区”。 作为长株潭城市群的“绿肺”,赋予其区域绿地和生态保育、休闲度假两类主要功能;五是,针对湘江的污染问题,结合国家科技攻关水专项、以及国家环境经济政策研究和试点项目在湘江流域试点的机会,在推动生态补偿试点,探索湘江流域的长效保护机制;六是重视发展新能源产业,占领产业制高点。我市也形成了交通装备、陶瓷制造等6大产业集群,其中新能源交通工具等已开始产生效益和形成规模。

(二)存在的问题

1. 由于投资项目加快上马,环评把关压力很大

尽管市政府一再要求,上报的项目可行性研究准备不足,论证不充分,没有严格走建设项目程序,相关部门手续不全,坚决不予立项报批,但在地方的实际操作中,由于现有的建设项目审批程序过于复杂、耗时,许多项目甚至没有经过环评就先直接上报,再“上车补票”,甚至一些过去不予批准的淘汰型“沉淀项目”也趁机“浑水摸鱼”。

2. 一些部门或企业对发展绿色经济的认识尚不到位

株洲作为“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之一,国家发改委批准试验区建设的目的旨在给试验地区各地方以大胆闯、大胆试的权力,通过先行先试,加大力度推进体制机制、政策创新,为探索我国两型社会建设提供新思路和经验,并进一步推动试点地方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但是我市有的部门和企业在思想上认为试验区应该是国家给予更多的政策性倾斜、特别是财政性政策扶持,对开展两型社会建设试点认识不清、定位不准。

3. 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政策扶持力度仍需加强

清水塘循环经济区的推进速度过缓,有色冶炼、化工的资源循环利用还不到位,许多措施还有待落实。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的力度还有待加强。群众对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认识也不到位。目前社会普遍对开发利用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缺乏认识,不了解、不支持是当前人们对太阳能利用的普遍心理。而且,太阳能使用成本较高。和燃气、电热水器相比,太阳能热水器成本比较高,如一台普通的天然气热水器或电热水器,零售价一般在千元上下,而太阳能热水器的价格为2014~5000元,是其他热水器价格的3~6倍。

4. 环保投入力度仍需加大,一些历史性环保问题地方力量难以有效解决

由于在“一五”和“二五”期间,我市市发展造成了大量的重金属污染,特别是湘江流域镉污染问题,以及大型重化工企业的迁转、搬迁问题,衍生的地区性群众健康损害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很大的财力投入,解决的财力不够。

我市污染物处理设施建设也存在不足,水平偏低。一是设施总量不足;二是垃圾处理工艺单一,基本以卫生填埋为主,焚烧处理项目还没有建成;三是生活垃圾没有实行系统的分类收集,回收和综合利用程度低;四是,大量的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也没有有效的处置途径;五是,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措压力大,特别是县城,无法安排项目配套资金,甚至连项目前期经费都无力承担;六是,部分项目进度滞后。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资金紧缺,影响了项目实施进度。

环境监测监管能力落后。湘江流域尚未建设水污染事故预警预报系统,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建设严重滞后,环境监管人力、物力不足,环境监管未考虑农村地区,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空白状态。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结论一:发展绿色经济与“两型社会”建设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我市关于建设两型社会,发展两型产业,在许多方面的内容和思路上,与绿色产业、绿色经济发展是契合的,在实质上都是探索如何有效落实科学发展观。

结论二:发展绿色经济和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是对我市科学执政智慧考验,先行先试需要很大的魄力和勇气,寻求社会经济发展短期效应的冲动时时刻刻在考量执政智慧,各级相关部门对绿色经济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认识不断深化、实践逐渐科学的过程。

结论三:我市发展绿色经济有了一定基础,主要体现为,产业集聚效应已经显现,制造业具有比较优势,高新技术集群产业初具规模、新能源汽车和风电产业等具有了较好的基础,发展生态农业具有天然禀赋,可持续交通正在积极谋划打造。但发展绿色经济仍面临很多压力,在金融危机新形势下,严格环保监管,提高环保的声音,加大绿色产业发展的投入,是发展绿色经济的保证。

结论四:发展绿色经济要争取国家和省级的支持,由于国家政策性失误造成的历史遗留环境和社会发展问题,应争取国家和省级在财政和政策上的支持。

结论五:尽管我市没有明确提出发展低碳经济,但从可再生能源使用实践,可持续交通规划设想,节能减排工程等事实上已经是在开展碳减排工作。我市有基础在借助两型社会试点探索的平台基础上,推行低碳经济政策,实施低碳经济试点探索。

结论六:加大绿色经济投入,发展绿色产业经济,可成为我市产业调结构、转型的突破口。新能源汽车和风电项目、高新技术园区实践表明,可再生能源、高新技术制造业、环保产业等的投资拉动效应是明显的,也带来很大规模的绿色就业。

结论七:金融危机背景下,对污染减排、发展绿色经济,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不同的投资方向和决策对绿色经济的发展产生的效应不同,并在近、中长期有不同的影响。短期来看,对污染物减排是有利,许多基础原材料的需求、价格都在下降,在客观上对环境的压力有所减缓。但中长期的影响,由于环保审批把关压力巨大,企业由于成本压力可能会削减环保成本,包括已建的环境治理设施可能会停顿,这会对污染物的减排形成负面影响。

结论八:发展绿色经济,除了加大绿色经济投入,开展绿色建设外,也需要相关政策配套来促进,这些政策从本质上讲属于统筹考虑保增长和保环境的政策,因此,环境经济政策手段在绿色经济发展中应该受到重视, 应该抓住时机,根据可行政策空间,加大环境经济政策试点和推行的力度,构建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

结论九:发展绿色经济,环保地位应该突出,有一个逐渐上升过程,环保部门的声音要加强,环保能力水平必须尽快得到提升。

(二)建议

根据实际了解的信息,明晰的问题,得出的结论,以及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为有效促进我国绿色经济发展,并以此作为调结构、促转型的目标,特提出以下建议:

建议一:我市在发展绿色经济和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要拿出先行先试,敢做“排头兵”和“先遣队”的勇气,积极探索新路子、新模式。积极争取政策上的协助支持和服务。建议二:发展绿色经济应重视提高环保部门的地位和声音,环保要致力于改革和创新,增强环保力量,强化环保能力建设;结合两型社会建设,在环保体制机制改革、政策创新上总结经验、创新模式。环保部门要严把审批关,确保上马项目符合环保要求。

建议三:我市在争取国家经济刺激计划投资的同时,自身投资要向绿色经济投资倾斜,拉动绿色就业,促进拉动内需保增长,并以此作为“调结构、促转型”的契机,也作为深化推进试验区建设的机遇。

建议四:我市的绿色投资应主要着眼于大力发展包括环保产业在内的绿色经济产业,大力发展并推广应用光伏发电、节能型建筑、可持续交通、生态产业,加大能源构成中可再生能源的应用的份额、继续深化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工业园区、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力度。

建议五:加强湘江河流域的生态保护以及环境治理,争取各方的财政支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参与和争取国家将湘江流域污染防治列入全国大江大河污染防治规划,同时与长潭促成建立湘江环境同治共建机制、沿江“双高”企业退出机制,参与筹建湘江两型社会建设基金。

建议六:发展绿色经济,需要在统筹环保和经济发展的近期、中期和长期问题上有所差异,需要做好经济发展的“加减法”,“加法”即加大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投资、建设和发展的力度,培育先导性产业,优先发展交通装备制造、风电装备、汽车、航空工业、新能源等产业。大力开发、生产及经营各类有利于人们在生产或生活过程中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素类或消费类产业及服务。“减法”即一是,采取严格的环保准入措施,并积极限制、淘汰落后产能和劣势产业;二是要做好冶炼、化工、有色、水泥、火电等重点行业的节能减排攻坚活动;三是要着力抓好资源能源节约和替代石油、燃煤锅炉改造、热电联产、电机节能、余热利用、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机构节能以及节能监测和服务体系建设等重点节能工程;四是要改造传统的有色冶金、化工、水泥等产业。特别是淘汰落实产能、以及企业迁转问题,需要统筹解决、化解好政企冲突、政群冲突等社会矛盾,需要加大政策投入。在争取国家对已有的淘汰落后产能等专项资金的基础上,设立绿色产业引导专项资金,或“绿色经济发展基金”,通过专项资金补助、奖励等措施,促使落后产能的退出。

建议七:强化环境经济政策的应用,构建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根据目前已经具有的基础,建议加快力度推进湘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同时开展基于配额的自然生态补偿制度,并考虑建立基于环境的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同时,积极推动排污交易工作,另外,也要重视金融手段创新,推行绿色信贷、绿色保险政策,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在长期应逐步构建区域范围内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

建议八:尽管我市正处于产业调整、发展急剧转型期,但我市仍是农业大市,具有优良的地理调减和自然环境禀赋,农业也是我市的优势和特色。目前,我市农业面污染加快,规模化养殖污染突出,建议环保工作的重点应逐渐开始考虑倾斜到农村环境保护,尽快开展农村环保自治模式试点,对一些重点村镇,环保工作要延伸,搭建县-乡-村三级环保网络,积极推广“户集、村收、镇乡中转、县市处理”的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同时积极借鉴国内已有的“猪-沼-果(菜)” 、作物-人畜粪便-养殖-沼气等生态农业模式,培育并推广多种类型循环型生态农业模式。

建议九:金融危机对环境影响有“正”有“负”,经济衰退一方面会使得工业总产量下滑、资源、天然气电力需求下降,有利于污染物减排,外向型的重污染行业倒闭,转型成本小,是经济经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另一方面,必须认识到尽管金融危机对发展绿色经济、污染减排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也可能会成为一个障碍。也要看到各地方积极上马项目,如果审批不严,企业“准入口”不扎好,一些环保不佳的“沉淀项目”可能成为新的投资方向,地方投资无序的状态会对环保会起到冲击作用,那么在中长期可能形成更多的“沉淀成本”,会进一步引起“污染反弹”,要坚决避免“短期性决策”,发展要具有长期性和战略性眼光。要坚决防范一些落后淘汰产能的“死灰复燃”。环保部门一定要用好环保审批权,目前的政绩考核体制机制原因,往往会诱使一些地方政府领导采取短期性决策的冲动,因此要坚决推行党政一把手环保政绩考核一票否决制,也要做好配套环保绩效的监管。

建议十:为了有效开展项目的审批核查,建议构建项目审批联席会议制度,创新审批机制,开辟绿色通道,简化审批程序,要确保环保的声音要在第一位,推动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建议十一:对上马的环境污水处理场和垃圾处理基础设施项目,要认真考虑好管网问题、运行费问题,进行系统性安排,要形成长期性运行机制。确保项目完成后能够长期有效运行,避免成为无效投资。

建议十二:不仅要看到绿色经济投资的重要性,还要保证其有效性,建议我市尽快构建推行绿色经济所需的相关文件规定,出台包含环保产业、可再生能源、新型能源、生态农业等绿色经济范畴在内的政策,加大包括绿色投融资、环境税、环境资源收费、生态补偿、排污交易等环境经济政策的推行力度,要加大各类别环境经济政策试点推进力度,推行全成本的环境资源产品定价体系,培育绿色经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对新发展的新兴高新技术型、无污染产业发展政策考虑进一步优惠。

建议十三:尽快制定我市绿色经济发展规划,使我市绿色经济产业发展具有清晰的路线图。各部门也应在绿色经济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各自的绿色经济发展规划,确保发展绿色产业,推动绿色经济,成为调结构、促转型的突破口。

第五篇:贵州省补郎乡经济发展及结构调整的调研报告

关于贵州省补郎乡经济发展及结构调整的调研报告

学院: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班级:机自081

调查组成员:陈伟骅学号: 080803110158

何康080803110161王成铖08803110141

黄大龙080802110153

调查时间:2014.5.1-5.3

调查地点:贵州省普定县补郎苗族乡

调查方法:实地参观、现场采访与发放调查统计表

调查背景

为了完成调查报告,同时让自己更了解社会,增加自己的阅

历。我们组四个人利用五一三天假期的时间去贵州省贫困县普定

县的补郎乡(国家级的贫困乡)进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产业调

整的实践调查。采取实地参观、进村与村干部、致富能手等现场

采访与发放调查统计表等形式,对全镇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

认真调研。基本摸清了补郎乡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现将调研情况

如下:

事实

一、补郎乡概况:

补郎苗族乡位于云贵高原腹地,是典型的贫困山区,以喀什

特地貌为主,海拔1800-2014米左右,道路崎岖,多数道路建在

半山腰上,路基的一边清一色的是上陡坡,高度不均等。虽说乡

与县市的主干道都是柏油路面,但是村与村之间的交通还是沙石

路,交通事故不断,这些事故对本已很清贫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

上加霜,因此交通不便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有

乡政府所在地是建在一个半山腰上。因为没有很宽敞平坦的土地,

因此,街道狭窄,房屋的规划很乱。整个小镇没有下水道,于是

乱排乱放是很正常不过。小镇上的年轻人大都在外谋生,为了生

活,撇下正需要他们关爱的孩子,把他们丢给本该享受天伦之乐

的老父母,不过,很多六十多岁的老年人还在田间劳作,是很庞

大的386199部队的一个分支。该地区清一色的山地与梯田,风景

不错,但是耕种起来相当麻烦。没有大平原的机耕道,基本上没

有机械化农业生产。生产效率底下,农业生产水平基本保持在农

业社会,生产的粮食大多自给自足。因此粮食价格提高并没有给

他们带来多大的实惠,高物价低收入反而让他们的生活水平手都

很大的影响。该乡有较为丰富的煤炭资源。但是私人的开采的矿

井,规模都不大。全年降雨比较丰富,阳光还比较充足,适合很

多种农作物的生长。

二、补郎乡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的做法及产业结构:

1、农业结构以传统农业为主。该乡可以种植多种经济作物,

有油菜,水稻,小麦,玉米等。其中,油菜主要是销售的,占生

产总量的30%,销售的价格要根据当时市场上菜油的价格而定,

不过作为原材料,价格波动时很不大的。对于其他的一些作物,

大多都是自给自足。粮食生产带给当地的很少的经济收入。因为耕地面积很少,不能形成规模化的生产,种地带来的经济收入很少。这个地区还有很多种的蔬菜种植,规模也不大,大棚蔬菜种植很少,基本蔬菜种植总是季节行的,靠天的成分较多。大棚种植没有引起当地的农民的重视。当地的气候和土壤适宜种植烟草,正好贵州的烟草大亨黄果树集团就在安顺,所以当地政府积极与烟草公司签订合同,向烟草公司提供原材料。这个项目有很好,给当地带来了很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不仅增加农民收入,也解决了部分留守妇女和老人的就业问题。唯一的缺憾美有把种植的技术推广到大多数农民中。

2、煤炭是当地的支柱。安顺火电厂离该乡仅有30公里左右,正好该乡拥有煤矿资源,没有形成产业化的生产,只是单一的开采煤矿,没有其他的矿物加工,更别说没有其他的煤炭衍生产业。除此之外,那里的很多农民就在农闲时期就到那些煤矿里打工,还有一些就是职业挖煤人。当地煤矿开采也给百货及其他生活必需品消费提供了市场。煤矿可以说是当地的一大支柱产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煤从矿井到电厂,需要很多的运输工具,所以很多人抓住了这个机遇,买了货车,专门从事用煤到电厂。所以煤矿的开采给当地带来了很大的经济的收入,让一些人发家致富,生活奔小康。不过粗放式生产也制约当地的经济的发展。

3、当地的工业。当地有一个水泥厂,小型工厂,有工人50多人,大都是周围的农民,工资在700块左右,基本满足一些生活的要求。在当地解决了部分就业问题,有一定的影响力。周围有很多的沙石厂,这段时间政府的安全生产的监管力度很大,要你的资历达到一定水平,有较雄厚的经济基础交押金才能生产。不过这些工厂的生产条件的较差,当地的工人也不懂自身身体爱护,所以有人死于这些职业病。

4、第三服务业在当地有居民的谋生手段。主要交通运输,有摩的,货运三轮等。村村都通公路,每个村出行的交通工具90%以上是摩托车。餐饮业,不过客源单一,主要是政府部门工作的人员,占40%以上。占40%左右时是到当地运煤的司机。当地的餐饮业的规模不能过大,要不市场消费能力不能满足餐馆的生存要求。还有当地的餐饮业没有很特别,不过是味道很正的农家菜。当地有一个风光秀丽的夜郎湖,山清水秀的,于是当地政府的就在一些湖边乡村开了农家乐,在节假日吸引一些城市居民到那儿去休闲,娱乐。不过由于宣传的力度不大,不怎么出名,于是带来的经济收入在当地gdp中占得比重较小。

分析

一、当地的经济结构和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对于当地的这些现状,我们经过对访谈内容和数据的分析

1、一、二、三产业在当地的发展存在的问题。有40%的人都从事农业生产,第一产业比重仍然偏高,工业发展缓慢,尤其是加工业落后,导致三产落后。同时,使得产业链断裂,农业仍然处于卖原料的“低价值”阶段,农业的反哺能力弱,影响农业的

可持续发展。第二产业在给当地的财政带来比重很大的收入,也直接刺激当地的服务业的发展。但是煤炭仅是供电厂使用,并没有其他的煤炭加工的工业,没有很好的利用煤炭资源。不注重科学发展观在现实中的运用,这种开采是毁灭性的,没有注意可持续发展,他们没想到要是煤炭开采完了,当地的经济将何去何从。第三产业也逐渐成为谋生的手段,交通运输为主要代表。不过由于是很多都是非法运营,没有取得驾照,服务的质量并不好,还增加了交通事故的发生率。餐饮业也只是在人口较为密集的乡政府所在地,而且发展潜力不大,毕竟市场就那么大,养不了很多餐馆。没发挥好当地的湖泊资源,水产养殖业分布很少。渔业是在当地农感觉像朝阳产业,很少的人干,主要原因是当地湖泊是水源地,在一些河段禁止捕鱼。

2、新兴农业的发展状况。尽管当地在农业结构做了一些调整,兴起了烟草种植,土鸡放养等农业生产等新方式,但是只是小规模的种植,没有推广,也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来进行指导。农民在这些方面知识的匮乏让他们不敢尝试新品种的种植,也没有真正的起到带领农民致富的作用。还有一个原因是年轻较能接受新思想的人大多都外出,剩下的一些老人对这些新品种的都没有兴趣,我问一个农民老怕“为什么不种烟草”他回答说“老了,没这么多经历来照顾它,也没种过,很可能捞个血本无归。”缺少壮年劳力,没有必要的种植方法成为制约这些新型农业发展的。

3、农民增收方式日趋多样话,但缺乏必要的经验和方法。那里的农家乐建在风光秀丽的夜郎湖边,但是由于没有规划好,项目单一,玩乐休闲的项目少,吸引力小,不能满足大多数游客旅游休闲的要求,没让他们玩好,就不能套住他们钱。有些村落的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当地农民在农闲时期如果没事干,就会开赌友会。他们都是闲着而没事干,通过麻将来消磨时间,也许有人会通个这个方法增收,大多数会不赚不输,但是部分点背的会因为那些失去自己的血汗钱。当地政府需要增加岗位来解决农闲时农民的工作问题,既能创收,又能稳定社会秩序,工作岗位并不会平白无故的产生,当地政府没有利用好当地资源来招商引资。

建议

针对这次调查遇到的问题,我们一致认为有以下几点建议,觉得该乡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的改进。

1、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的发展。首先是烟草种植业,将烟草种植的技术推广到广大群众中,聘请有技术的种植技师到当地进行种植知道,邀请很多有这方面知识的专家到那里给农民授课,让他们懂得种植方法。其次,通过一些技术改进,种植优质价廉的烟草,用优质的品质和便宜的价格吸引买家。再次要根据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不能盲目。因为当地烟草公司的原材料的供应地。可以有村委统一收购卖给烟草公司,这样村委的就得做好与烟草公司的沟通,根据需求组织生产,不能盲目。

然后,是养殖业,进行科技养殖的推广。邀请专家到实地进行养殖技术的指导,可养殖的动物是多种多样的,方式也是很多

种的,可以养殖无饲料的绿色家禽,通过在一个地方圈一块很大的地来放养这些家禽动物,用包谷等天然食物喂养,这样养出来的鸡味道好,有健康,会受到越来越注重健康现代人的欢迎

2、积极招商引资,利用当地的丰富的煤炭和很普遍的石头作为诱饵,吸引外来资金对矿物加工和水泥厂的投资。再通过市场调查的结果,了解市场需要的那些矿物产品是可产的,利用这些资金来建立一些矿物加工厂,这样即能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又为当地创收,有了工厂,很多农民有了就业岗位,收入增加了,其次,引进的资金可以在当地开设一个规模较大的水泥厂,当地具备开设水泥厂很多条件,有丰富的原材料,交通便利,人力资源充足。除此之外,也可以集体集资的方式开沙厂,因为目前我国正在大搞基础设施建设,还有房地产需要很多的砖沙,市场很大。但是开沙场需要很大的资金,用大家的钱来开工厂,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

3、规划好旅游的项目,在农家乐周围开设一些娱乐的项目,在天然的湖中开设起一些游泳区域,增加水上娱乐的活动,改变那些单一的方式。并加大宣传力度,可通过当地所属的市县报纸,广播等媒体进行宣传,因为这些农家乐主要的客户就是市县里的居民。

结束语:以上是我们组的实习报告,因为时间较短,有些问题没有很全面的认识到,有些建议的可行有待考证,不过这确实经过我们实地调查和大家思考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