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扶贫模式,充实“三支队伍”——农业产业扶贫经验总结

近年来,我市以贫困户增收和主导产业做强为基调,创新扶贫模式,充实“三支队伍”,唱响了产业发展带动增收致富的主旋律。

创新扶贫模式,充实“三支队伍”——农业产业扶贫经验总结

    一、明晰思路,牵准“牛鼻子”

突出产业发展在脱贫攻坚中的优先地位、以贫困户脱贫为核心,以做强致富产业为支撑,以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载体,以70%以上贫困户聚焦到主导产业链上并依托产业脱贫增收为落脚点,推动全市农业产业扶贫取得实效,增强扶贫产业持续增收的发展后劲。

二、精准施策,做强“新引擎”

(一)健全“一个机构”,强化组织保障。市县农业部门均成立了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落实了工作责任。市局健全了领导干部分片负责区县制度,一名局领导分片联系一个区县的产业扶贫工作,各司其职开展帮扶、暗访和督导,形成了激发能动性、增强整合性、注重动态性、把握精准性和提升廉洁性“五个助推”扶贫攻坚工作机制。与各区县农业部门签订责任书,分季度召开农业产业扶贫工作现场会,全面保障驻村农技员到村工作生活补助、培训费和意外伤害保险等工作待遇。

(二)完善“两个规划”,引领产业发展。一是因地制宜制定市、县、村产业扶贫规划。认真摸排贫困户劳动力状况,对有条件、有能力发展产业的贫困户因户施策规划扶贫产业,形成了《贫困户到户产业规划表》,二是规划5万余名贫困人口发展产业或通过产业基金入股、土地入股等形式让其依附在主导产业链上,帮助其依托产业增收致富。

(三)优化“三支队伍”,确保帮扶到位。一是调整充实驻村农技员,为农业技术“把脉”。113个贫困村选派114名驻村农技员,对已脱贫村继续帮扶,严格工作考勤考核和工作督查。二是优化专家服务团,解决技术“梗阻”。全市94名专家组建专家服务团5个,根据农事季节、产业发展、贫困村和贫困户需求进村入户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三是组建巡回服务小组,开展“诊疗”服务。全市组建由县、乡421名农业技术人员人员组成101个服务小组,负责全市981个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非贫困村农业技术巡回服务。累计建立科技示范基地26个,培育科技示范户1653户,推广新技术、新品种130项,解决技术瓶颈41个

(四)狠抓四个落实,增强工作动力。一是落实奖惩管理考核。市、区县农业部门分别与114名驻村农技员签订目标责任书,定期不定期组织开展督查考核,将农技员驻村帮扶工作纳入年终考核,推行领导约谈、“召回”或问责机制。同时对工作成效突出的进行表彰,2017年,旭阳镇马石村驻村农技员邱源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脱贫攻坚“五个一”驻村帮扶先进个人;推荐车正权等3人为2017年度全省优秀驻村农技员,由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进行表彰。二是落实工作经费保障。我局落实全局脱贫攻坚和产业扶贫工作经费保障,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同时严格按省农业厅发〔2016〕55号文件精神和相关规定,全面保障驻村农技员到村工作生活补助、培训费和意外伤害保险等工作待遇。三是落实农业技术培训。1-5月,“三支队伍”举办培训班116个,培训农技员211人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46人次,培训基层农技人员621人次,培训农户22278人次,发放技术资料31882份。四是落实产业发展资金。今年全市各级农业产业扶贫计划总投资14516.41万元,其中省级财政投资1535.6万元,市级财政投资114.27万元,县级财政配套395万元,信贷500万元,社会投入10985.8万元。1-5月,已投入资金3585.44万元,占年度计划的25%。

三、产业融合,走出“新路子”

(一)打造一区六园,发展主导产业。举全市之力,整合资源高标准打造“一区六园”7个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市级100平方公里现代农业示范区,6个区县各1个10万亩现代农业特色示范园)。目前,各园区管委会(指挥部)和服务平台公司均已建成,建设方案及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四区两县共规划建设73个重点项目、投资10亿元,建成幸福美丽新村75个,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畜牧业)示范(重点)县3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5个、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1个,积极帮助荣县成功纳入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四川唯一,全国仅40个)。

(二)依托龙头企业,开展订单扶贫。引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订单种植和代养畜禽,通过授人以渔,加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使其早日实现脱贫。据初步统计,全市112家龙头企业吸纳2972户贫困户开展订单扶贫,贫困户人均增收1100元以上。如大安区通过政策扶持、金融支持等方式引进江苏立华牧业集团建设年出栏3500万羽肉鸡一体化项目,农户通过建棚代养方式实施,对贫困户无力出资建棚的实际,为每户提供8万元的启动支持资金(补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万元+免息周转金借款1万元+贴息贷款5万元),使贫困户投身到代养大军中增收致富。据统计,目前该区已累计发展肉鸡代养433户,其中贫困户285户,出栏肉鸡 970.98 万羽,其中贫困户出栏 328.32 万羽,代养农户获益2800万元,其中贫困户890万元。肉鸡产业已成为大安区产业精准脱贫的第一大产业,参与雪山草鸡代养建档立卡贫困户年收入从3100元增长到20000元以上。  

(三)发展休闲农业,开展农旅扶贫。依托60公里环城休闲产业带及自然景观优势,在贫困村和重点村举行“千年豆花情·印象苗仙湖”、“信步沿滩.美过周末”、葡萄采摘节、中国李采摘节等农旅活动,推动贫困村产业发展,促进贫困户增收。据统计,1-5月全市共举办各类农旅活动52次,促销农产品实现收入2200万元以上,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为720余名周边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实现脱贫。花香田园召开“第二届花卉博览会”、“水幕激光秀”、“植树节活动”等休闲节庆活动6次,带动艾叶、建设及周边乡镇10多个村上万户村民增收致富,人均增收达1600元,解决137个村民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个,带动200余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四)信息进村入户,开展信息扶贫。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覆盖全市85%以上行政村(其中贫困村全覆盖)的益农信息社,扎实开展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和培训体验服务,有效解决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构建农村现代网络服务体系,推进农村社会管理方式现代化,有效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的水平和程度。

(五)完善利益联结,开展带动扶贫。我市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农业产业扶贫。据初步统计,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合同带动贫困户2972户,通过“土地入股”、“财政资金量化入股”等股份合作带动贫困户281户,其他合作方式带动贫困户 1101户,流转土地1304户,其他方式带动贫困户833户,共计6491户,吸纳就业1120人,占全市贫困农户的19.1%,农民专业合作社吸收1491户贫困户入社,带动3665户贫困户抱团发展特色产业,共计5156户,吸纳就业1357人,占全市贫困农户的26.8%。据测算,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的贫困户人均增收800元以上。

四、靶向短板,下足“绣花”功夫

(一)靶向统筹推进上下功夫。进一步加强指导,创新农业产业扶贫带动模式,强化造血功能,重点解决好“重生产、轻市场、销售难”问题,引导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开展订单收购、股份合作等方式延长扶贫产业链。

(二)靶向内生动力上下功夫。坚持扶贫、扶志与扶智结合,开展感恩奋进教育,梳理农业产业发展信心,增强贫困群众发展主体意识,激发干劲和决心。促进扶贫对象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作用。

(三)靶向利益链接上下功夫。创新扶贫机制,进一步深化扶贫资金量化折股、银政企+农户、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农民土地入股+公司投资建设等利益联结新机制,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加贫困户财产性收益和经营性收益。

(四)靶向督查暗访上下功夫一是加大暗访力度。除日常性的跟踪和督查外,每季度对各区县农业产业扶贫工作进行暗访,准确掌握工作进度和问题,并将结果纳入年终考核。二是扎实“回头看”。安排至少两次产业扶贫“回头看”,对历年摘帽的贫困村和依靠产业脱贫的贫困人口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回头看”。三是抓好作风建设。正视农业产业扶贫领域突出作风问题,抓好作风建设,标本兼治构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农业产业扶贫领域作风明显改善,促进农业产业扶贫各项政策措施全面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