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精品多篇)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精品多篇)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篇一

案例: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件事,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

(学生默读思考。)

(生小组讨论)

师:能抓住什么国家的谁从什么中发现了什么真理的形式来说说吗

生:课文具体写了三件事,第一件写的是美国的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生:第二件写的是英国的化学家波义耳偶尔发现紫罗兰溅到盐酸会变红色,最后发明了石蕊试纸。

生:第三件写的是奥地利的一位医生从儿子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一现象中发现了眼珠转动和做梦的关系。

师:再请大家仔细地读读这三个事例,看看三段话在写法上,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 可以在课文中画一画,做一做批注。

(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

师:我看到有很多同学都在课文中做了批注,发现了这三段话中的很多相同点,现在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讨论存在的疑问。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师:现在,我们进行课堂交流,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

生:我们发现这三个事例讲的都是在生活中偶然发现的问题。

生:我发现这三个事例都是在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生:这三个事例讲的都是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故事。

师:大家讲得很好,有没有人能把他们的相同点分析得更清楚一些

生:我认为这三个事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或者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师:课文读得很仔细,分析得很有条理,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是不是这样,并尝试给每段话划分层次,看看还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默读课文,划分层次。)

生:通过刚才的划分层次,我发现这三段话的写法是相同的,都是先写发现问题,再写研究问题,最后写解决问题。

师:你不但会发现,而且会概括。

生:我发现最初的疑问只有一个,但是一下子他们的头脑中会冒出很多的问题,正是因为有一连串的问题,才会有最后的结论,因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这一连串的问题,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

生:追根求源。

生:打破沙锅问到底。

师:我们来读读他们头脑中冒出的这一连串的问题。

(学生朗读。)

生:我发现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都要经过反复的研究和实验,很辛苦。

师:我们来读读描写他们反复研究和实验的句子。

(学生朗读。)

生:我还发现,这三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才能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师:是啊,因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反思:

比读,就是选择内容,风格,意境相近或相对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使阅读能力得到迁移,朗读能力得到训练的一种教学思路。这种教学思路的重点是指导学生领悟课文的感情和韵味,培养学生把握文章感情基调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能表现该种感情和韵味的朗读方法。其主导教法是:读中品析,读中感受,比中拓展,比中迁移。 上面的教学设计,就把三个结构相同的段落很好地进行了比读。让学生在在比较阅读中发现作者用了例证法来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真理。

这是一片标准的议论文。作者先提出论点,接着用三个具体事例证明论点,最后总结课文重申论点。在这个教学设计中,学生对课文的品评与朗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对于课文内容而言,比读是一种巩固;对于学生素质而言,比读是鉴赏能力和朗读技能的双重提升;对思维而言,比读是一种碰撞;对学法而言,比读是一种方法指导,引领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对学生个体而言,比读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对教师而言,比读是一种教学底蕴的锻炼。何乐而不为呢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篇二

一、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选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二框题《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本框题所在单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该问题也是《生活与哲学》整本书的核心问题之一。而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单元中最终是由“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来实现的。本框题是所在单元的归宿,是对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关系的整体呈现与升华,是如何正确看到我们周围世界问题在世界观上的升华,是单元的最基本的知识目标之一。

二、学生分析

1、认知起点:学生已学习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等内容,基本具备学习本框题的相关知识和经验。

2、学习兴趣: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通过探究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个人的闪光点,挖掘他们的潜在力量,来活跃课堂,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探究活动和合作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3、学习障碍:学生喜欢热闹,但动机不够明确,不太注重效率,在探究学习中有畏难心理;即兴探究的能力较差,需要老师的适时启发、引导和点拨;有的学生还习惯于“等、靠、要”。

4、学习难度:本节课的容量偏大,理论性较强,学习中难免会有学生在本节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上达不到课标的要求。

三、设计思想

以新课程理念和新课标为指导,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科探究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来组织实施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创设多种情境,让学习积极参与、体验、感悟,主动获得新知,并逐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教师从课堂的主宰变为课堂的主导,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有多元选择,激发他们的潜能,发展他们的个性。坚持用教材为主,做到用教材与教教材相结合,对教材的内容做适当的取舍与调整;坚持生活逻辑为主,做到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相结合,帮助学生理清知识思路。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真理的含义;理解真理是客观的、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理解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应用具体的事例分析说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和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进而懂得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道理。结合真理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把漫画、动画、图片等课件展示给学生。

①情境唤起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和经验出发,通过直观有趣的情境设置,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并使之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②问题探究法:以问题(任务)驱动学生学习,每一阶段的学习都以问题带出,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充分体现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③直观教学法:充分利用漫画、文字材料、动画等多种媒体的有机结合,增强直观感。

④合作探究法:分组开展学习探究活动,在探究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突显,生生之间的思维得到融合、交叉、提炼和升华。同时培养合作的精神,感受合作的快乐。

⑤例证归纳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例子和经验出发,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感悟,归纳出新的理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探究活动学习,培养探究精神。②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去认识真理。③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在实践中不断认识、丰富和发展真理的思想。④通过学习,使学生感悟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从而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依据: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并有很强的德育功能)。

难点:真理的客观性(依据:比较抽象,理论层面较高)。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1

——用ppt显示德国诗人莱辛的名言:“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图文并茂)引出学习探究的问题

认识名人,了解目标、思考本节课的问题

开门见山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新的学习探究活动。创设形象情景,引起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创设情境2

——探究活动一,用ppt演示:实用主义者詹姆士的话:有用的观念就是真理(图文并茂)。

设疑:①詹姆士关于真理的说法错在哪里?

②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中,什么样的结论能够被称为真理?在老师点拨下探究真理的科学含义。詹姆士关于真理含义的理解是错误的,是一种实用主义真理观。只有那些经过实践检验、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认识才能够被称为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联系旧知识进行思考探究、讨论交流。学生发言,各抒己见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感悟归纳“真理”的科学含义。

利用设疑,促使学生存疑、质疑,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创设情境3

——探究活动二,用ppt演示:漫画“下雨好不好?”

设问:为什么对同一对象有不同的认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吗?适时引导、点拨,在学生回答基础上进行归纳。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则是谬误。结合生活实际、自己的实际进行对照思考、讨论交流,发言。阅读课文,并举一反三,获得感悟,形成理念。用直观生动的形式展现问题,通过发散思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分析问题,深化知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的主观因素会影响人们的真理性认识,从而把握真理的客观性。

创设情境4

——探究活动三,展示:“两小儿辩日”的故事。

设问:你能帮助他们回答这个问题吗?为什么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不回答小孩的问题?难道真理不止一个?教师适时引导、点拨,在学生回答基础上进行归纳。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运用所学的物理和地理知识解释“辩日”问题。阅读课文进一步探究其它问题。讨论交流——回答问题。将问题生活化、趣味化;以问题(任务)驱动学生学习,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沿着问题思路获得探究结果,更进一步把握真理的客观性。

创设情境5

——探究活动四,用ppt展示:有关三角形内角和小于、大于180度的科学发现的材料。

设问:新的科学发现是否表明欧几里得定理不再是真理?是什么原因使人们认识到欧几里得定理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真理?这又说明了什么?教师适时引导、点拨,归纳。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范围和过程来说的,都是具体的历史的。超出了这一条件和范围,真理再向前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也会成谬误的。所以真理和谬误相伴而行,我们不用怕犯错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阅读课文,联系旧知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讨论交流和回答问题。以问题(任务)驱动学生学习,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沿着问题思路获得探究结果: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创设情境6

——探究活动五,播放flash:关于人与自然的环保教育材料。

设问: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为什么?适时引导、点拨、归纳,渗透德育,形成理念。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实践是不断向前推进的,人的认识也在不断向前发展,人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也是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观赏动画镜头。读课文,联系旧知思考问题。分组讨论交流。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小组之间评价。用新鲜的手段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将课堂的学习与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有机联系起来。通过学习探究,形成理念,并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得到进全面升华。同时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爱自然的情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是学习探究有关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内容,首先强调了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然后讲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最后得出结论: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应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动手做好相关的笔记。简化内容,重温知识,强调重点。

巩固新知出示练习题,评讲习题,进行方法指导。讨论完成练习检验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情况。

拓展与延伸播放歌曲《红日》,出示拓展题(作为课后作业)(见附录)轻松、动情地听音乐,产生共鸣。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巩固重点,训练学生做开放试题的能力,这也是新课程的命题方向。

七、教学小结与反思

1、整节课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都能做到六动:动眼看、动口议、动情读、动耳听、动脑思、动手做,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

2、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在整堂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课堂讨论热烈,交流广泛,思维活跃,学生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

3、在探究活动中,反映出学生的素质差异较大,以后要多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要对他们持开放式的评价态度。

4、本节课的容量偏大,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

5、存在的困惑:一是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是不是“热热闹闹”就好呢?我个人认为探究式的教学必须立足于课堂,不能让学生去打消耗战,必须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关键是创设好情境,设置好探究的问题。二是在学生自主、合作的探究学习的舞台上,我们怎样来照顾和扶持弱者?是强弱搭配好,还是强弱分层好?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优秀教案 篇三

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将《怀疑与学问》印发下来或做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3、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20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

诞生 纵观 漩涡 敏锐 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洗澡 花圃 推理 逆时针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打破砂锅问到底

(1)指名读词语。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

3、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

4、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把这句话画出来。

三、细读课文,理清条理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给课文划分段落。

2、学生交流段落划分,说明分段理由。

3、教师对照板书进行小结:这篇课文思路特别明晰,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然后概括地指出在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之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从中发现了真理,最后指出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熟读课文。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理解文中词语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科学精神的魅力。

3.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5.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重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交流相关资料;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第20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理解事例,从事例中初步感受中心。

学习3-5自然段

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三个具体的事例。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的相关段落,弄清楚三个具体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样的?

2.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3.交流学习收获。(根据学生回答,随机课件展示。)

问号真理过程

洗澡水漩涡为什么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敏锐地注意到总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紧紧抓住问号

反复的实验研究

溅上盐酸的花瓣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敏感地意识到

为什么会变红遇酸变红,遇碱变蓝。许多实验

制成石蕊试纸。

儿子睡觉时眼珠转动睡觉者眼珠转动是在做梦百思不得其解

反复的观察实。

4.看着大屏幕上的这些内容,你有什么感受?

5.我们来看这些描述发现真理过程的句子,你觉得哪些词语值得我们关注,

关注这些词语,你都想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句子: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教授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成分遇盐酸会变红。……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

……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

6.将自己的感受送到句子中,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三。在理解事例的基础上,深入体会科学精神。

1.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什么样的事情,请你用文中的词语来形容。(板书:平常的、细小的、司空见惯的)

这些人怎么就能由此发现“真理”呢?

2.出示课文第六自然段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1)你如何理解这段话?

(2)“发现”、“发明”、“创造”、“成就”,看到这些词语,你想到了什么?

(3)再读这段话。

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中,需要有不断发问、追根求源的人,需要有这样探索不息的精神。正像作者所说的――

4.(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齐读。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5.联系文中列举的三个事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再读这句话。

7.(给句子中的词语加点)看到这些加点的词语,你想到了什么?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的:

1、正确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能从具体事例中理解“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

3、理解关于科学发现的三个故事在写法上的相同点,以及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用事例说明观点的写法,初识议论文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所列举事例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以“三”引入,激发兴趣:

1、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 你知道哪些与“三”有关的故事? 哪些与“三”有关的成语或名言?

2、读课题,指导“诞”的写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你能从课文中发现多少个“三”?

2、汇报交流:

⑴、三个故事三个人物:分别简单说说是哪三个人三个故事?

⑵、三个地方三个方向:顺时针、逆时针、没漩涡

⑶、三百多年:说明了什么?

三、细读课文,对比发现:

三个例子,三件事,三个人!大家仔细读文,老师这里有一张表,你们能对照着书填一填吗?(表见后)

1、学生自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表格;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三个事例?这三个事例有什么相同之处?

2、课文中哪一段话可以概括你们刚才的分析?

3、文中有一个词语可以概括这一段的内容,是哪一个词?

4、分别说说每件事例中的“微”和“著”分别指什么?

5、这一段中有一个“?”和一个“!”,它们分别指什么?

6、从“?”到“!”的过程容易吗?科学家们是怎么做的?从这些描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7、三位科学家用他们的经历告诉了我们什么?

人物

发现的现象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找到的真理

谢皮罗教授

洗澡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

为什么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紧紧抓住问号不放、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水的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化学家波义耳

紫罗兰溅到盐酸会变红

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反应?这对化学研究有什么样的意义?

敏感地意识

一连串的问题

许多实验

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

奥地利医生

儿子睡觉时眼珠会转动

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会是什么关系呢?

百思不得其解

一连串的疑问

反复的观察实验

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确实正在做梦

四、小结关系,明确写法

1、联系三个例子的相同点,你发现了什么?

2、用不同事例说明同一个观点的文章,就是议论文。

3、你还知道哪些事例能够说明他的观点?

五、拓展练笔,巩固写法:

1、选择其他事例,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观点;

2、选择另外一个观点,再用事例去证明

“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团结就是力量”

年级《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写“诞生、洗澡、机械、玫瑰、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了解议论文的形式,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能说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你能回答完整这些名言吗?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失败是——成功之母。团结就是——力量。

2、我们刚才交流的这些公式定理、格言都阐明了真实的道理,所以我们也把它们称之为真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指名轮读课文,指导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检查生字词的预习。

(1)汇报生字的自学情况。读生字及组词。

(2)说一说哪些字书写时要特别注意?

指导书写“械” “域”字。“械”的声旁为“戒”和“域”的声旁“或”都有“戈”。 “戒”的来历是双手拿一把长戈作“防备敌人”。“或”最早的意思为“持戈在边境巡 逻”。了解了他们的来历,我们就不会写错了。书写时还应注意“戈”的长撇应与里面的部分相互避让。

“逆”字是里面是“前”的上部分,下面是山字带尾巴。

(3)出示生词,交流对“逆时针”的理解。齐读。

洗澡 机械 玫瑰 领域 逆时针

(4)书写生词,点评。

三、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找出观点,初步理解。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0课,这篇课文和我们以往学过的课文很不一样,以往我们学过的课文多数是写人,写事,写景,状物,而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的观点。通过熟读课文,你知道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课件出示第一段。板书:提出观点)

2、作者在提出这个观点之后是怎么解释这个观点的?

(1)指名回答,课件出示。

(2)联系实际,故事引入,理解词语“司空见惯”

司空见惯的意思是什么?生活中哪些事情你们已经司空见惯了?

你们对“司空见惯”的理解是就是习以为常,见怪不怪。有谁想过“司空见惯”这个词语怎么来的?为什么叫“司空”“见惯”呢?

(师讲解: “司空”是古代的一个官职,专门工程。相传唐代司空李绅请卸任的和州刺史、大诗人刘禹锡喝酒。酒席上叫歌妓劝酒,并歌舞助兴,极尽奢华。刘禹锡就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是“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意思是你李司空花天酒地,习以为常,可我刘禹锡却肝肠寸断,于心不忍。后来就有了“司空见惯”这个成语。)

(3)这里的“?”和“!”分别表示什么? (“?”表示对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产生了疑问;“!”表示经过不断的探索,终于发现了真理。 “!”表示最终找到的真理。把“?”拉直变成“!”的意思就是解决了许多问题,找到了答案,发现了真理。)

(4)但是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直观形象,让别人印象深刻。)

(5)带上理解,一起再读一读这个语句。

二、学习事例,体会内涵。

1、作者用什么来证明这是一个真理呢?请你认真默读课文,尝试完成表格。

2、这三个事例有相同之处,那就是都是从生活中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找到了真理。你也能举出这样的事例吗?

看来真理就在我们的身边。老师想问一问,你发现了真理吗?为什么我们很多人都不能发现真理,这就说明真理的发现也是有条件的,那么科学家们凭借着什么在这漫漫的科学长途中寻找到真理的呢?

(1)科学家:敏感地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

你是从透过事例中的语言文字体会到的?

(谢皮罗教授敏锐地注意到;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那位奥地利医生是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他们都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很善于从小的地方看出大的问题的。)课件出示,指导朗读。注意读好“敏感、敏锐、很奇怪、连忙”等重点词,读好一个个问号。

(2)科学家:不断探索

分别说说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谢皮罗教授紧紧抓住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波义耳呢,对一连串的问题,进行了许多次的实验;那位奥地利医生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他们都是反复试验才得出结论的。)课件出示,抓住“紧紧抓住”、“反复”、“许多次的实验”、“反复的观察实验”体会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并指导朗读。

4、所以作者用了三个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又作了一个小结。

(1)课件出示第六自然段。齐读。

(2) “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是什么样的人?(不断发问、追根求源、)

(3)文中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发现和发明有什么不同?

(4)对啊!发明是一种创造,而做出重大科学贡献的创造才称得上“成就”。发现、发明、创造、成就,这四个词语表明了科学贡献的层次和大小。一起再读一读这个语句。

三、探究结论,揭示含义

1、经过事例论证,最后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呢?请你读一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2、自由朗读后,一生读倒数第二自然段

这一段告诉你,“发现真理”难不难?何以见得?

( “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说明要发现真理并不像我们说的那么难。只要……就,这个句子也说明发现这里其实不太难。)

3、往下读!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这一段告诉你,“发现真理”容易不容易?为什么?

(不容易。因为这里说“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就是发现真理的能力很难具备的。 “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说明发现真理不是那么容易的,是要付出努力的。“只能给”就是一般的人是不可能发现真理的,是不容易的。)

4、对比这两段话,你发现了什么?

(这两段话的意思是矛盾的,一段说发现这里并不难,一段说发现真理并不易。)

作者最后下了这样一个看似自相矛盾的结论,他想干什么呀?

(科学发现并不难,也不易,关键在于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四、点明写法,随文练笔。

1、课文学完了,我们来看一看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先开门见山地提出观点;再用三个事例证明观点,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观点。这是议论文的基本形式,尤其是用三个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既清楚又明了,很有说服力,很值得我们学习。)

2、你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吗?课件出示小练笔。学生自己动手,按所学方法写作。

3、全班交流所写内容,互相评价,强化写法。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本课“洗澡、机械、逆时针、玫瑰、领域、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等词语。

2、研读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着重从“问号” 、“真理”及“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学习用事例说明道理的方法,并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5、引导学生认识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体会并运用课文用事例说明道理的写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实验导入

1、课前老师先给大家带来一个实验,不过老师有个要求:你们必须用敏锐的眼睛观看,用睿智的心灵去倾听,用聪慧的脑子去思考。

从你们“哇”的一声中,老师知道你们心中有太多的疑问。(师板书: “?”那谁来?好思考的好孩子,只要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就一定能找到真理。(板书:真理)正如一句名言说得好:“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今天我们就与作者叶永烈一同走进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许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解决你们心中的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家默读课文,想想本文有写事吗?如果有的话,写了谁的什么事?

2、检查预习情况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文章不是记叙文而是一篇——(议论文)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事例,就是为了证明一个观点,读(课题)。为了证明这个重要观点,课文写了哪些事例?那我们按顺序来说说都写了谁的什么事呢?

4、指名反馈,教师相机板书

他们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板书:横线和叹号)

5、这里的“?”号和“!”号,它们代表的是什么?“拉直”又指的是什么样的一个过程呢? 此时在你的心中也产生了一个大大的问号,那么我们就来通过学习第一个事例来解决你心中的疑问,把它拉直变为叹号。

三、精读事例,感受精神

1、(看大屏幕)根据表格,我们看看谢皮罗教授,从普通小事中,看出了什么问题,他又是如何探索,最后找到了什么真理?下面同学们自由地,轻声地读读第三自然段,你能从中发现答案的。

2、反馈:

(1)谢皮罗教授从洗澡这件小事中看出了什么问题?指导朗读。

每一次都观察,每次观察到的情形都是一样的。谢皮罗教授从普通现象中看出出问题,(随机板书:看出问题)并且能够预知现象产生的原因……这就是具有见微知著的能力。为什么每次观察的情形都是一样的呢?在谢皮罗教授心中也产生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2)接下来他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号呢?他又是怎样做的呢?

(3)师幻灯出示这句话,要求:现在你们发挥一下想象,这个谢皮罗是怎样进行反复的实验和研究的,谁说?

谢皮罗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假设不同情况,进行反复实验和研究,其实我们联系上下文,知道这句话就是解释了第二段中哪个词的意思?追根求源(师随机板书)

(4)是啊,反复的实验和研究之后他终于把 “?”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随机板书:找到了真理)

1962年,他发表论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谁来读读?指名读课文

(5)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现在明白了第二自然段中的问号和叹号的意思了吗?

3、谢皮罗把问号变成叹号的过程是艰辛的,你们从他身上感受到了什么精神呢?(随机板书:锲而不舍)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认识、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2、能利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抓关键词等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题目的含义,初步学习这种写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教学流程:

一:导课:

师:同学们,初次见面,老师送大家一条名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1、1、介绍课文体裁。

师:这既是一条名言,也是我们今天所学的课题。这篇文章的题材和以前我们学习的不一样,这是一篇论说文,课题就是作者的观点。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长句子的读法,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预习

(1)读句子:(课件出示)

“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

(2)读难读的词:(课件出示)

司空见惯追根求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

(3)学以致用:

出示一段话,学生运用上述成语填空。

三、研读课文

1、归纳课文讲了几件事?

师:我们再回到课文中,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作者列举了哪几件事?请大家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简要的说一说。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2)指名分别说三件事。

3、学习用典型事例说明观点的写法。

(1)师: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书中列举的三件事中,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研究成果,但是相同的地方在哪?

(2)讨论。

(3)集体汇报。

4、师小结板书:

(1)从相同的写法上归纳出科学家研究问题的规律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2)总结科学家们的研究精神。

四、深入学习第三段(第一件事),体会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师:我们把目光聚焦在第一件事例上,去探究谢皮罗教授是怎样在一百个问号之后发现真理的。

1、学生读第三自然段,根据“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理出条理,划出谢皮罗教授研究问题的句子。

反复研读“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题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主要学习方式:读出自己的理解——想象教授还会提出哪些问题——回归文本,理解教授把问号拉直成感叹号的艰难过程——再次点明课题。

五、总结:

师:纵观全文,围绕观点,作者就是用三个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像谢皮罗教授这样热爱科学的人还有波义耳、奥地利的那位医生,以及古往今来的许多投身科学研究的人。他们都无一例外地遵循“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规律,有力地证明了这条亘古不变的真理。(齐读课文)

板书设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追根求源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