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实践中提升残障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何为数学素养?

如何在实践中提升残障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于数学素养,有很多种解释,但其意义大体相同。八十年代的数学教学大纲中,首次出现了“数学素养”一词,对数学教育目标做出了明确的界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数学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双基”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也就是说,数学的学习,要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抽象、概括、把握数学的精髓,形成更高层次的知识的有效迁移;在学生的观察、交流、猜测、验证的过程中形成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张奠宙说,数学的核心素养有“真、善、美”三个维度:理解理性数学文明的文化价值,体会数学真理的严谨性、精确性;具备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能够欣赏数学智慧之美,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数学学科属于工具学科,“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工具”,随着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它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可以说是数学无处不在。残障学生要生存,要发展,要在社会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要掌握一技之长,所以学习数学学好数学,和残障学生的生活质量的高低密不可分。

二、为何要提高残障学生的数学素养?

1、残障学生生活学习的需要。

对于残障学生而言,由于智力、听力障碍导致接受知识能力受到限制,往往在数学的学习中遇到很多困难,这几乎成了所有数学教师头疼的事。数学教学与普通学校数学教学一样,普遍存在着两个极端,要么就是老师灌输得过多,练习得少,要么就是题海式的练习过多,而老师带有一定目的,一定针对性的讲解太少。这两种教学方法都不利于甚至会阻碍残障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些残障学生甚至会由此而产生疲学、厌学的心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种有利的元素,充分调动残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使残障学生更快更好地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

2、残障学生成长的需要。

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要在社会上立足,数学的学习对学生的成长十分重要,数学不仅是人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是发展思维的重要工具,更是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残障学生的终生发展比不可少的一门学科。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作为“有价值”的数学是学生个体发展所必须的内容,也是学生由一个个不成熟的、正在成长的人成为一个个成熟的人必要的养分。

3、社会进步的需要。

数学作为一种技术工具,在各行各业都有广泛的应用,并逐渐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残障学生要在社会上立足,数学知识必不可少,数学教育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特殊学校数学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学生迁移能力弱、理解能力低。

残障学生普遍存在迁移能力弱、理解能力低下等特点,对抽象知识的掌握有一定难度,实际应用也困难,要把学习内容融于游戏,故事,音乐唱游中。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采用各种方法吸引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完成教学任务。

利用多媒体教具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教具能把抽象的书本知识直观化、生活化、更容易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学习人民币,我把学生领到学校设置的爱心超市里,让学生用自己的钱币学具进行虚拟购买,老师做售货员,让孩子体验购物,认识十元、五元、一元、五角的大小和实际价值。智障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仅仅局限于对个别字词的理解,对知识的拓展积极性不高等。

2、教师教学重结果,轻过程。

由于残障学生的注意范围较窄,时间较短,容易分散,不够稳定,并且转移不够灵活,且不能持久的集中在学习上,所以从根本上说组织教学就是要组织学生的注意,千方百计使他集中,固定或转移到教学活动上来。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重视教学过程中知识的生成过程,而只重视学生做得作业对不对,回答问题好不好,这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教师教学最大的失误。有人说,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做”数学的过程,要让学生在游戏、愉悦、合作、探究、猜测、验证的过程中领悟数学的内涵,体会数学学习的快乐。新颁布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对数学学习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怎样投入于数学学习,甚至比学习知识更重要。

3、教材的使用问题有待完善。

现行特殊教育教材,内容安排比较分散,不容易给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所以,有学校就尝试使用普校教材,这种“情境+问题”的叙述方式,将思考、分享、提升体现其中,在数学的“教”与“学”的过程中体会数学思想,给老师和孩子们的思维打开了一扇窗。但由于培智学生的思维能力受到限制,学习起来并不像我们想象起来那么容易。所以,在教材的使用问题上要做好调整。

(1)扩大例题空间,教学内容要源于教材而宽于教材。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在备课上多下功夫,深挖数学教材内涵,运用形式多样的视觉和实物材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争取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2)教材内容可做适当调整。

例如可适当降低笔算的要求;对大数目竖式计算进行适当删减;逐步加强口算教学和训练;简化应用题教学,并注意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3)加强校本教材的开发和使用。

由于受到应试等因素的影响,教材往往忽视了数学教育的文化价值,忽视了学生的人文情感,学生学习激情逐渐退化。数学源于生活,又要为生活服务,所以,校本教材的开发和使用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学习成长的需要,也很好地弥补了数学教材中人文素养和知识应用技能等方面的不足,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也会大大增加。

4、互动形式单一,缺乏小组学习。在培智教育中,学生之间缺乏小组之间的学习,很容易导致学生之间不会交换思想,不主动探讨学习,不会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学生在完成学业后和普通人一样是一名社会化的人,是需要通过自己的技能在社会上立足的,没有合作精神很有可能在人际交往、工作中遇到阻碍。

5、教师对学生的不公正对待。对上面的“课堂师生互动对象的差异”进行分析发现,教师因性别、成绩而区别对待学生,表现为给女生及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以较多的互动机会,这就导致在一堂生活数学课中,有的学生可以与教师互动四五次,而有的学生只能跟教师互动一两次,还有个别学生一直被遗忘在角落,与教师没有互动,这正是师生互动不公正的一个表现。并且前面提到,教师往往为对学习成绩好或一般的学生以肯定性评价,而且在言语互动的过程中也表现出更大的耐性,而对学习差的学生以否定性评价,较少甚至不给学习差得学生思考和充分表达的机会,语言表达倾向于专制、否定和控制。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我们看不到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爱”的成分,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之间的差异会愈加扩大,而且学生无法学会与人正常交往,无法体验平等、民主与尊重。

四、教育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在特殊教育学校,残障学生由于智力、听力障碍导致思维能力受到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数学经验和抽象思维的形成,同时也给我们的数学教学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或许会有人说,特殊教育学校数学教材容易,知识难度小,词语不怎么丰富,教起来也不难吧!有没有这种情况,老师很认真的教了,学生也认真地学了,课后作业情况也不错,教学效果好像也还可以。但是一旦题型有变,学生一下子就会不知所措,也就是教师把活的知识教成死的知识。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张丹教授,是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修订组核心成员,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主编。她说,要让你的数学教学更有效,要对你的每一节课预先做一个整体的把握,例如在学习“数的排序”一课时,首先自问几个问题:你打算让学生学习什么内容?你想到与这个内容有关的哪些内容?为什么说这个内容是重要的?学生学习这个内容的知识和经验基础是什么?学习时可能会出现哪些困难?帮助学生学会这个内容的策略是什么?即使你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课堂上照样也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状况发生,面对复杂多变的课堂教学,唯一的应对方式就是多样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让培智学生学习数学爱上数学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这需要教师用心去做,在教学言语、教材理解、课堂组织能力、知识点的延伸等方面都要下一番功夫。对残障学生的数学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浩大的工程,我们教师不能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教学,不能只是教会学生计算而教学,而是要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埋藏下数学思想的种子,一旦条件成熟,这种数学思想将会焕发出它强大的生命力。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实际就是数学素养形成的过程,这需要教师用心、用情、用智去设计教学,才能让学生学到真正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