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言文实词的复习方法

文言文阅读历来是中考的重难点之一,复习备考时,应着重从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三方面进行积累归纳,其中最重要的是文言实词的积累与运用。我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引导学生在动态使用中去积累文言实词,并形成两种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现陈述如下,以期助广大中考生一臂之力。

浅析文言文实词的复习方法

一、第一招——归类整理,轻松积累。

①指要:

文言词语浩如烟海,用法千变万化。我们怎样以不变应万变呢?第一招就是学会“归类整理,轻松积累”。

②举例:

“故”这个实词有哪些不同的意思和用法?

故:1.因此,所以。

故曰。

故虽有名马。

2.原因,缘故。

扶苏以数谏故。

公问其故。

3、原来的,旧的。

温故而知新。

故人西辞黄鹤楼。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4、故意。

广故数言欲亡。

③操练:

下边句子中的“谓”有什么不同含义?

1.楚王谓左右曰(对……说)

2.太守谓谁(是)

3.太守自谓也(命名)

4.予谓莲(认为)

5.此之谓失其本心(叫做)

这些词的辨析,首先要把握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本义,即最初的意义;引申义,包括比喻义、假借义等,指词语在一定的环境中,逐渐引申出一些新的意义。其次,要根据不同的语境揣摩词语的不同意思。

点拨:掌握了这些句子中“谓”的意思,“于是谓之曰”这句话中的“谓”怎么理解呢?

试试看:句中的“谓”怎么理解?

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唐雎不辱使命》)(对……说)

2.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义。(《公输盘》)(称为)

二、再看第二招——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①指要:

文言实词,除了一词多义之外,还有活用、古今异义、通假的现象我们也有一招应对,这就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②例如:

短文中“愿闻其说。”这句话中的“闻”是个古今异义字。怎么理解?

怎么理解下面几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古义:黄河;今义:河流)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3.及其日中如探汤。(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4.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地位低微,目光短浅;今义:言语、行为恶劣)

词的古今词义变化有这样几种情况:扩大,如“河”。词义缩小,如“妻子”。词义转移,如“涕”。感情色彩变化,如“卑鄙”。

试试看:句中的“走”指什么?现在指什么?句中的“颜色”指什么?现在指什么?怎么知道的?课内见过吗?

1.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守株待兔》)(古义:跑;今义:行走)

2.颜色不少变。(《张中丞传后序》)(古义:脸色;今义:色彩,厉害的手段)

录毕,走送之。

普颜色不变。

③再如:

短文中“愿闻其说。”这一句中的“说”,也是一种常见的文言现象。怎么理解?

下边这些句子中加点的实词都出现了词类活用现象,怎么理解?

1.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2.大楚兴,陈胜王。(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指飞奔的马。)

4.君将哀而生之乎?(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下去。)

5.吾与汝毕力平险。(险:形容词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6.亲贤臣,远小人。(亲,远:形容词作动词,亲近,疏远。)

7.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使……凄凉;寒:使……寒冷。)

8.吾妻之美我者。(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即“认为……美”。)

“犬“王”是名词的活用。“奔”是动词的活用。“险”“亲,远“凄寒”“美”是形容词的活用。这都是常见的实词活用,我们可以分别归类整理。

试试看:下边句子中的“奇”和“饮”怎么理解?怎么知道的?

1.柳开奇之,曰:公辅才也。(《李迪传》)(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赏识。)

2.黔敖左捧食,右执饮。(《不食嗟来之食》)(动词作名词,汤水。)

④又如: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大家看这一组句子,看里面有哪些通假字?

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坐”通“座”)

2.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

3.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適”通“谪”)

4.固以怪之矣。(“以”通“已”)

这四个字代表了通假字的四种类型。

1.声旁字代替形声字。如“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中的“坐”通“座”。

2.形声字代替声旁字。如“食之不能尽其材”一句中的“材”通“才”。

3.同声旁的字相互替代。如“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一句中的“適”通“谪”。

4.音同或音近字相互替代。如“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一句中的“指”通“直”。

试试看:这两个句子中,通假字分别是哪个?怎么知道的?课内见过吗?

1.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隆中对》)(“已”通“以”)

2.张良出,要项伯饮。(《项羽本纪》)(“要”通“邀”)

三、小结:

大家会发现我们所熟悉的很多词语虽然是出现在新的语境当中,但我们都可以从课内找到它的根所在。即“题在课外”,但“根在课内”。

四、实战演练

掌握了解题技巧,知道了怎样有针对性的复习,打一场胜仗的希望就大了。现在我们来进行一个实战演练吧。

不学无术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①入相②,谓其僚属③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④,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⑤供帐⑥,大为具待⑦。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⑧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亡⑨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选自《宋史•寇准传》)

【注释】①准:寇准,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②入相:被拜为宰相。③僚属:同事及下属官员。④出陕:出任陕西地方官。⑤严:敬重。⑥供帐:供设帷帐。⑦具待:具,备办;待,接待。⑧《霍光传》:载《汉书》,传末有“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之语。⑨亡:通“无”,没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谓其僚属曰(     )  ⑵寇公奇材(      )

⑶及准出陕(     )    ⑷咏适自成都罢还(     )

⑸咏将去(     )      ⑹准莫谕其意(     )

⑺咏徐曰(     )      ⑻此张公谓我矣(     )

①首先要读懂材料。先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其他同学注意纠正读错的字。

②纠正读音及停顿。

③大家一齐朗读一遍。

④再请谁来说一下短文的大概意思。

当初,张咏在成都(做官),听说寇准被拜为宰相,(就)对他的同僚们说:“寇准是个奇材,(只)可惜他古书名著读得还不多,处理事情的经验也还不太丰富啊。”等到寇准出任陕西地方官,张咏(也)正好被罢官从成都还乡,寇准非常敬重地供设帷帐,并准备了盛大的接待仪式。张将要离去,寇准送他到市郊,问道:“(先生)有什么话要教导寇准吗?”张咏慢慢地说:“《霍光传》你不可不读啊。”寇准并不明白他的用意,回来以后,拿出那《霍光传》读它,到“不学无术”一句,笑着说:“这是张公教导我啊。”

⑤寇准,堂堂一个宰相,怎是“不学无术”之徒!霍光是汉武帝时的名将霍去病之弟,担任过大司马、大将军等要职,功高权大,可身方死而家随以灭。寇准同张咏是至交,张咏教寇准读《霍光传》,恐怕是在以霍光为鉴,告诫寇准,不能重蹈霍光覆辙。而寇准翻书之后,竟以“不学无术”一笑遮掩过去,免遭私议朝廷之罪名,这正是“学而有术”,举重若轻。

⑥怎么解答?

短文中有两个“谓”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材”怎么理解?怎么知道的?(食之不能尽其材)

“及”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怎么判定的呢?——先根据上下文理解意思;联系课内我们所学过的“及”意思来理解;再把这个意思带到句子里理解,验证是否讲得通。(及郡下)(及反,市罢)(及其日中则如探汤)]

“适”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怎么解答的呢?这个字作“恰逢”讲,在课内没有接触过,但是,我们可以联系学过的“会天大雨”和“会宾客大宴”两句话思考,句中的“会”和这里的“适”是同义词。

“去”在这里什么意思?根据什么判定的呢?(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一狼径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谕”什么意思?根据什么判定的呢?“谕”和“喻”在古代通用,都有明白、了解的意思。(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引喻失义)

“徐”怎么讲?哪里见过?(徐喷以烟)(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大家看,把握课内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归类整理,再灵活运用到具体的文言文材料的解答中去,就能顺利解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