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骨朵”的绽放——“后进生”转化心得体会

今夏,我有幸读了李镇西老师《做最好的老师》一书,受益颇丰。李老师从学生、班级管理等多个方面出发,用一个个鲜活的教学实例为广大一线教师拨散了教学中的迷雾;“做最好的教师!”这是李老师写在开头的话,而成为最好的老师不可避免地要关注到“后进生”转化这个问题。

“花骨朵”的绽放——“后进生”转化心得体会

“后进生”一直以来都是很多老师的难题,并且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还决定了教师个人的教学实绩,因此老师们总是走在努力提升“后进生”的路上,却又被孩子们的“不配合”打击的摇头叹息,甚至萌生“放弃”之意。我作为一个刚走上三尺讲台两年的新教师在面对这一难题时,总是想的过于简单,认为这些孩子只是基础知识不太牢固,多背背书,默写默写生字就可以提升了;但事实很快打破了我的幻想:明明已经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有的孩子明明会做也不答题,有的孩子干脆不看题目直接填满卷子了事;我也在一次次失望中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但读了李老师的书后,我对今后在“后进生”的教育问题上有了一定的思考。

首先是差别对待。这里的“差别”不是说异于一般同学,而是指将“后进生”有依据的分为几类,针对不同的类型制定不同的计划。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做到充分沟通,只有弄清楚孩子们成为“后进生”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李老师为我们总结的很全面,不外乎“家庭、学校、个人”这三方面的原因,可以参考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其次是情感共鸣。生硬、机械般的计划是不可行的,更多时候你要与他们内心共鸣。很多老师都遇到过这种情况:你对“后进生”尽心尽力、严格要求,但他们通常会以一种抵触的态度对你,这就是共鸣的失败,孩子们无法理解你对他们的好,你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共情”是一座桥,不仅联系着你与学生,也让你们的心相互靠近。

最重要的一点则是坚持。行为心理学里的“21天效应”大家都已熟知,任何一个习惯从形成到巩固都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些本身自觉性不高、行为容易反复的孩子们更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在李老师举的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对每个“后进生”的要求从不是“你从明天开始一定要做到”或是“你立刻养成这个习惯”,他允许错误的重复发生,但频率一定要在坚持中不断减少,直至消失,因此李老师总是成功的。去年我们班有一个小女孩,第一学期学习总不理想,很让人头疼;到了第二学期,我找她谈话:“这学期才刚开始,一切都来得及,你还想像上学期那样吗?”小女孩很快地点了点头,我再接再厉:“那我们约定每天老师布置的作业你完成第一项就可以了,但一定要认真,你能做到吗?”她又一次郑重的点了头。在接下来的时间,我坚持每天检查她的作业,偶尔有未完成的我也是当天让她完成,绝不拖拉。就这样坚持了一个月,我又给她加了一项,依旧每天检查。就这样,渐渐的她的作业越来越认真,越来越完整,成绩也在进步。因此在教育这部分孩子的时候要注意:任何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能做的只是坚持与鼓励。

最后我们也要清楚,并不是每位孩子都要用分数来衡量,他们有属于自己的闪光点,老师要做的不是修剪,而是让其在自己的领域美丽!

每一位“后进生”都是一个小小的花骨朵,他们虽然会晚些时候,却总会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