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考察学习校园文化建设心得反思

多看才有比较,比较才有反思,反思才有收获。在暖暖春日中,2018年4月20日,我校所有教师在陈校长的带领下,来到了桐庐县,走进毕浦小学和桐君小学,让我们走出去开拓眼界,并身临其境的感受不同学校的文化氛围。

外出考察学习校园文化建设心得反思

一、毕浦小学--安如磐“石”

1. 少年如“石”

一下车,走近校门,一块巨大的石头坐落在校门口。一位系着红领巾,略显局促的少年站在石头前,见我们围上前,努力克服自己的紧张情绪,沉稳地为我们介绍毕浦小学的“石”文化。古铜色的肤色映衬他质朴的气质,正如身后的磐石一般。

沿着校门走进,一路都有少先队员在富有学校特色的版块站定,用洪亮的声音为所有老师讲解自己学校的荣誉、丰富多彩的队活动、校园环境特色建设、图书室等。他们有着不同的脸庞,不同的状态,但却在努力地用嘴清晰的解说,向我们展示自己学校的魅力。每一位老师都不禁为这些少年鼓掌,每一位老师的心中都禁不住给这些少年一个大大的赞。

2. 石室载“石”

毕浦小学的校园环境,正是围绕着“石”展开,与现代化结合,又不乏艺术性。

花圃的围栏由多个汽车轮胎构成,粉刷了颜色后,不仅美观,而且在轮胎中还能继续种植花草,另有一个由轮胎构成的“闹钟”,也颇为有趣。

走下台阶,一大片的石壁上,是同学们的手绘,大片的设计,是他们与这片石头之间的艺术碰撞。

毕浦小学最具特色之处,就是满屋子的“石头”了,这些石头有大有小,形状不一,有的被拼成了石头版画,有的被制成了石头项链,绝大多数被赋予各种图案,静静地躺在展示台上。从画风上来看,这些石头画,有稚拙的,也有画技十分精湛的,显然包含了毕浦小学的各个年段,覆盖的学生层面非常广泛。

这间石屋,承载着毕浦小学所有年龄层学生的艺术之魂,能够紧紧围绕着学校的“石”文化,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廉价的,随处可见的石头,在这一刻,仿佛被这些可爱的孩子赋予了新的生命,原本灰不溜秋、不起眼的石头,在制作成作品之后,让人忍不住多看一会儿。

3. “石”能载人

石头经历了挑选、洗净、绘图、上色等过程后,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样貌。毕浦小学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也学会沉淀自己,为自己绘上丰富的色彩。

正如徐伟老师的讲话一般,毕浦小学的理念就是“以德为首,以生为本——努力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新好学校”。

二、桐君小学--君子之风

1. “桐君”文化

在美丽的富春江畔,有一座桐君山,相传,黄帝时有老者结庐炼丹于此,悬壶济世,分文不收。乡人感念,问其姓名,老人不答,指桐为名,乡人遂称之为“桐君老人”。后世尊其为“中药鼻祖”,称之为药祖圣地。山也以“桐君”名,县则称“桐庐县”。桐君小学位于桐庐县桐君街道浮桥埠,此地因“桐君”得名,所以桐君小学的校园文化,也与“桐君”相关。

校舍虽然充满现代化的气息,但还是能从一路走来的墙面上,看到“桐君像”桐君采药,中药知识,桐君的相关古诗等。

2. 折纸文化

桐庐是著名的剪纸艺术之乡,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整理保存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在学生中间推广,这是桐庐县开展特色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  

桐君小学能结合地域经济特色,在校内开展特色教育,是开展特色教育的又一方式。特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桐庐这块被富春江水滋润的土地上,必将涌现出更多各具特色的学校,教育品牌的效应也将更加明显。

三、反思

这次外出考察学习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加深了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解。就像一个人一样,他有外在得体的衣着打扮加上由内而外散发的气质才能彰显他的品味,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就是校园精神的内涵与内涵所呈现的模式进行完美的结合。这种文化是一种气质,是你从校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师生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就能感受得到的。所以我要说,我们学校要打造鲜明的校园文化,就需要每一位教师,每一个学生共同努力,将“果园特色”转变得更有意义,用别具匠心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每一个来我校的人受到鼓舞,受到感召,这才是我们要打造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