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教案(热门9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9篇《透镜教案》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与《透镜教案》相关的范文。

透镜教案(热门9篇)

篇1:透镜教案

(一)教材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透镜、薄透镜,什么是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2.知道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三)教具

凸透镜、凹透镜、光具盘、光源.

(四)教学过程

一、列举实例,引入课题

教师讲述:我们生活中使用的照相机和实验室中使用的显微镜中都有一些玻璃元件.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叫做透镜.这些玻璃元件起什么作用呢?我们今天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出示凸透镜、凹透镜实物,学生观察.但告诉学生不能用手摸.有条件的学校每一实验组(2人)发一盒透镜组,让学生自己观察.教师在黑板上画出透镜的剖面图,对照实物讲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什么是薄透镜.简要说明它们在生活和科技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教师在黑板画课本上的图6—8,讲解什么是透镜的主光轴和透镜的光心.

2.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1)教师用平行光源、光具盘、凸透镜演示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如课本图6—10)学生观察到一束平行光经过凸透镜后会聚在一点.

(2)教师画出会聚光线的光路图.讲述这种现象告诉我们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

对照光路图讲解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两侧的两个焦距相等.

向学生说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是由于光通过凸透镜的两个侧面发生两次折射造成的.凸透镜焦距大小反映了凸透镜对光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强,折射光偏折得就越厉害.每个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3)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把一个点光源(如:发光的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焦点处,点光源发出的光经过凸透镜后是什么样的?

引导学生分析这时的入射光线是逆着原来折射光线的方向,根据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推想出结果.

教师用光具盘演示课本图6—11实验来验证.

教师小结:放在凸透镜焦点处的小灯炮发出的光(即通过焦点的入射光),经过凸透镜变成平行光.因而利用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

3.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教师用光具盘、平行光源、凹透镜做课本图6—12的演示.

在黑板上画出光路图.小结: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

画图并讲解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的发散光线,不会相交于一点.但它们的反方向延长线相交于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也叫凹透镜的焦点.由于它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因而叫虚焦点.

三、小结本课内容,讨论“想想议议”

1.本课主要内容是研究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及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2.教师介绍我国早在公元前二世纪时就已经有人用冰磨成凸透镜来取火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建议有兴趣的学生在严寒的冬天里动手制作和实验.

3.指导学生讨论“想想议议”.讨论第一个问题时,让学生画出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得出结论:光通过三棱镜后向底部(厚的一边)偏折.讨论第二个问题时,先让学生了解凸透镜、凹透镜可以看做几个三棱镜和一个玻璃块组成的.在黑板上画出图(课前用小黑板画好),让学生运用第1题的结论分析.弄清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的道理.

4.学生完成本节课文后练习l~3,并回答订正.

四、作业

课本章后习题第4、5题.第6题能找到老花镜的做.

课外安排统一时间发给学生凸透镜、凹透镜各一个做课本图6—9实验.

(五)说明

1.本课内容学生是比较感兴趣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活动.介绍透镜及其种类时,最好让学生直接观察.

2.课本图6—9的实验,考虑课堂教学时间及对其他班级上课的影响,没有安排在课内让学生做,而是安排在课外的统一时间发给凸透镜、凹透镜去做.在做这个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指导.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3.本课内学生要几次观察光路.为了增强观察效果,应在实验室上课.实验时要遮光.

篇2:《透镜》教案

《透镜》教案

《透镜》教案 郭良洁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带着问题,进行探究实验,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设情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同时通过实验,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界现象的美好。 二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以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 三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理解主光轴,焦点,焦距的概念。 四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讲解法 五 教具准备:透镜一组,光源,老花镜,近视镜,手电筒,放大镜,光具盘 六 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师:“一天,大雨过后,小明家的小狗正趴在自己窝里的干草上,狗窝的上方是用透明塑料纸搭起来的,天晴了,太阳出来了,透过积水的阳光照在狗的身上,暖洋洋的舒服极了,小狗正享受着这份惬意时,突然自己的尾巴着起了火,疼得它上蹿下跳.你知道是谁惹的祸吗?”(展示故事模型,引起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谁是罪魁祸首。同学们都见过放大镜,利用放大镜我们可以看清楚用肉眼看不到的小字;假日外出旅游时,用照相机就可以把美丽的风光留为永恒的记忆;在我们做生物实验时,用显微镜可以看到各种细胞;上课时,老师可以把教学内容投影在多媒体投影仪上,方便了课堂教学。这里我们所说的放大镜的镜片,眼镜的镜片,照相机,显微镜,投影仪等仪器的镜头,都是由透镜组成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透镜。” 2、进行新课  师:(提问)“在实验桌上有光学器件,请大家认真观察,看看会发现他们有什么不同的特征。”  生:(进行观察。)“不同的镜片的中间和边缘的厚度不一样”。 师:(总结)“根据中间和边缘的厚度我们可以将透镜分为两类:一类是中间厚,边缘薄的凸透镜,;另一类是中间薄,边缘厚的凸透镜。” 师:(提问)先看我投影出来的这几块透镜分别是什么透镜,辨认一下。 ( 学生讨论) 师:(总结)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辨认它们的?对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反之则是凹透镜,所以对透镜进行分类时,只能通过比较中间和边缘的厚薄程度,不能只看表面是凸出来还是凹下去。  (发下一组透镜,其中既有凸透镜也有凹透镜,让学生自行辨认它们。简单的直观的通过触摸来辨别透镜。)   师:凸透镜和凹透镜是怎么画出来的? ( 课件演示) “ 我们看到两个相交的球形的公共部分就是一块凸透镜,这两个球心的连线叫做主光轴这块凸透镜的中心叫做光心。  “两个未相交但相互接近的球形的中间部分就是一块凹透镜,这两个球心的连线叫做主光轴。无论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凡是通过该点的光,其传播方向都不变,这个点叫光心。我们可以简单认为光心在透镜的几何中心上。” 主光轴和光心是我们研究透镜的两个常用科学术语“ 师:下面我们来探究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演示实验。(用平面镜取光做凸透镜使光线会聚的实验并记录在白纸上得到的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然后取出另一块不同的凸透镜让一位学生模仿刚才的实验做一次看结果是否相同。最后换用凹透镜,重做以上实验,看有什么结果。) 学生讨论 得出实验的结论: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的作用。不同的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能力不同。 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 (知识扩展1)师:“如下图所示,平行光经过三棱镜要发生两次折射,第一次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在玻璃中沿直线传播到第二界面上,光从玻璃斜射如空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光在经三棱镜后,通常向底面偏折,即光总是向棱镜较“厚”的地方偏折。如图所示,透镜就相当于两块三棱镜,中间夹着一块玻璃砖,按图甲组装,就成了一个凸透镜,按图乙组装就成了凹透镜。当光入射时,凸透镜使光线变得会聚,凹透镜使光线变得发散。”             (知识扩展2)师:“折射后的光线是会聚的所用的就是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是发散的所用的就是凹透镜。所谓凸透镜使光线会聚,凹透镜使光线发散,都是相对入射光线而言的。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是指把入射光线会聚了,其折射光线不一定是会聚的;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是指把入射光线发散了,其折射光线不一定是发散的。到底是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还是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不能只看折射光线是会聚还是发散,而应该比较折射后的光束与原来的光束的发散和会聚程度。”如下图所示。根据这个请大家做一下练习题5。 (板书如下图)             师:从以上实验我们发现不同的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能力不同。这体现在用不同的凸透镜做上述实验时,太阳光通过凸透镜后所成的最小最亮的光斑离凸透镜的距离不同。 (课件演示光路图) 由于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所以我们看见太阳光是一束平行光,通过透镜之后会聚于一个小而亮的点。我们把这个点叫做焦点。(这时太阳光与主光轴平行,焦点恰好在主光轴上)我们把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实验中我们看到不同的透镜焦距是不同的。凸透镜都有两个实焦点。 “如果我们把一个点光源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光线通过透镜后会是什么现象呢?”  (提示学生利用以前所学的光路是可逆的来回答)   利用光具盘演示验证。 “由此我们知道了凸透镜可以产生平行光”。 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从光路图出发我们来研究几条特殊光线通过透镜后的走向)。凹透镜的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于主光轴上一点,由于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故叫做虚焦点。 (分别演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光线恰好通过光心,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凹透镜的情形。然后由前面所学过的光路可逆的原理出发画出逆向射入的光线光路图)。 (学生课堂练习“动手动脑学物理”第2,4题)   (知识点扩展3)师:(1)焦距的大小反映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程度:焦距越大,会聚作用越弱。(2)综上所述,凸透镜有三条特殊光线,如下图所示:         师:“通过以上知识,我们就可以来找出我们开头所提的谁是罪魁祸首了。请大家来思考一下。”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指出:无论通过什么方式,只要水的形状中间厚边缘薄,就属于水透镜,具有凸透镜所具有的所以的特性。因此阳光透过水透镜时,折射后可能会会聚于一点,此处温度很高,会点燃干草。 (ppt展示另外两个实际应用的例子并指导学生回答。) 3 课堂小结: 师: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透镜的应用。知道了透镜的分类,透镜的有关概念及不同透镜对光的作用。还知道了凸透镜可以产生平行光,凹透镜却能使平行光发散。(采用边提问边回答的复习方法) 板书设计: 中间厚,边缘薄   凸透镜  对光有会聚作用   两个实焦点   中间薄,边缘厚 透镜 凹透镜  对光有发散作用   虚焦点   主光轴 光心 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  

篇3:《透镜》教案

《透镜》精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讲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取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参照下图来进行分析.当一条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光进入玻璃以后又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发生第二次折射,这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两次折射的折射光线都由玻璃三棱镜(透镜)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镜厚的部分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透镜对光会起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来进行分析.

2.正确理解“会聚”和“发散”

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凸透镜以后会变得收拢些,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聚于一点.如下图所示,以S点发出的光是发散光束,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仍是发散的,并不能会聚,凸透镜在这里的作用只是减弱了它的发散程度.

凹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凹透镜以后会更散开一些,但是散开不一定不能会聚,如下图所示,从左侧来的两束光由于凹透镜的作用没有在S点会聚,而是在S′会聚,它减弱了入射光的会聚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当判断透镜对光束是起会聚作用还是发散作用时(或者根据给定的光束判断透镜的种类),一定不能仅仅依据折射光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来判断透镜的作用或种类,而应当对折射光束与入射光束进行比较,再依据前边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学生活动设计

1.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

让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各种形状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截面图,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透镜.

2.通过实验,观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观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并通过分析进一步认识什么是会聚,什么是发散.

4.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通过三棱镜以后的光路,从理论上弄清凸透镜为什么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透镜为什么对光起发散作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课题

列举放大镜的镜片、眼镜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幻灯机的.镜头、以及电影放映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幻灯打在幕布上,方便课堂教学.

2.新课教学

让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各种形状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截面形状,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透镜.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引导同学先找出带有共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什么?

再分析不同类别的透镜有什么不同特征.

用投影仪打出如下六个透镜的截面图,

使学生能明确辨别出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

用投影仪打出下面的图,具体讲解薄透镜“薄”的含义.

教师介绍光具座等实验仪器及使用方法,应在演示台上边演示边讲解,讲述中应强调以下几点:

(1)光源发出的光是平行光,从无穷远射来的光是平行光,前边所提到的太阳光也是平行光.

(2)让透镜正对着射来的平行光,这样入射光线将与主光轴平行,我们只研究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经过透镜发生折射的现象.

(3)注意观察光线经过这两类透镜折射以后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指导学生注意调节光屏位置)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提问.

演示实验可以用激光演示仪进行,如果没有条件可以用烟箱,不论用什么仪器,都应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平行光经过透镜前后光的传播路径.

实验进行过程中,可以边让学生观察,边提问学生,以引起学生注意.

通过前边的实验同学们对光通过透镜前后的路径,以及两类透镜对光的作用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教师应通过图形对这两类透镜进行对比分析.

3.总结

研究两种透镜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尤其是重点研究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教师可提问学生,由学生总结发言,以利于学生的思考与理解.

篇4:人教版透镜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什么是凹;

(2)知道凸的会聚作用和凹的发散作用;

(3)知道凸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4)知道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各种,观察凸和凹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注意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通过对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的讨论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冰对准阳光取火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教育,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努力学习.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介绍了什么是凸、凹、薄、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及对光线的作用等知识,这些知识既是有关的基本知识,也是后面学习凸成像的准备.教材对主光轴、光心讲得很简单,仅使学生认识就行了.本节重点是讲述凸对光的会聚作用,凸的焦点、焦距.对凹也讲得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凹对光的发散作用.关于凹的虚焦点,可略讲.

教法建议

本节教法应以实验法为主,辅以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法.应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讨论分析实验结果.

篇5:人教版透镜教案

一、难点分析

1.凸和凹对光的作用

讲解凸和凹对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取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参照下图来进行分析.当一条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光进入玻璃以后又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发生第二次折射,这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两次折射的折射光线都由玻璃三棱镜()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镜厚的部分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对光会起聚作用.如上图(乙)

凹对光起发散作用,可以用上述方法,参照下图(甲),和图(乙)来进行分析.

2.正确理解“会聚”和“发散”

凸对光的会聚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凸以后会变得收拢些,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聚于一点.如下图所示,以S点发出的光是发散光束,光经过凸折射后仍是发散的,并不能会聚,凸在这里的作用只是减弱了它的发散程度.

凹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凹以后会更散开一些,但是散开不一定不能会聚,如下图所示,从左侧来的两束光由于凹的作用没有在S点会聚,而是在S′会聚,它减弱了入射光的会聚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当判断对光束是起会聚作用还是发散作用时(或者根据给定的光束判断的种类),一定不能仅仅依据折射光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来判断的作用或种类,而应当对折射光束与入射光束进行比较,再依据前边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学生活动设计

1.观察凸和凹。

让学生观察凸和凹,观察各种形状的凸和凹的实物及截面图,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

2.通过实验,观察凸对光有会聚作用,凹对光有发散作用.

3.观察凸对光有会聚作用,凹对光有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并通过分析进一步认识什么是会聚,什么是发散.

4.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通过三棱镜以后的光路,从理论上弄清凸为什么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为什么对光起发散作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课题

列举放大镜的镜片、眼镜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幻灯机的镜头、以及电影放映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幻灯打在幕布上,方便课堂教学.

2.新课教学

让学生观察凸和凹,观察各种形状的凸和凹的截面形状,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引导同学先找出带有共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什么?

再分析不同类别的有什么不同特征.

用投影仪打出如下六个的截面图,

使学生能明确辨别出哪些是凸,哪些是凹.

用投影仪打出下面的图,具体讲解薄“薄”的含义.

教师介绍光具座等实验仪器及使用方法,应在演示台上边演示边讲解,讲述中应强调以下几点:

(1)光源发出的光是平行光,从无穷远射来的光是平行光,前边所提到的太阳光也是平行光.

(2)让正对着射来的平行光,这样入射光线将与主光轴平行,我们只研究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经过发生折射的现象.

(3)注意观察光线经过这两类折射以后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指导学生注意调节光屏位置)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提问.

演示实验可以用激光演示仪进行,如果没有条件可以用烟箱,不论用什么仪器,都应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平行光经过前后光的传播路径.

实验进行过程中,可以边让学生观察,边提问学生,以引起学生注意.

通过前边的实验同学们对光通过前后的路径,以及两类对光的作用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教师应通过图形对这两类进行对比分析.

3.总结

研究两种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尤其是重点研究凸对光线的作用.教师可提问学生,由学生总结发言,以利于学生的思考与理解.

探究活动

【课题】调查近视镜和老花镜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实验分析近视镜和老花镜属于何种,分析其对光线的作用.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篇6:初二物理透镜教案

初二物理透镜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

(2)知道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3)知道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4)知道如何利用凸透镜产生平行光.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各种透镜,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注意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通过对如何利用凸透镜产生平行光的讨论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冰透镜对准阳光取火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教育,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努力学习.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介绍了什么是凸透镜、凹透镜、薄透镜、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及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等知识,这些知识既是有关透镜的基本知识,也是后面学习凸透镜成像的准备.教材对主光轴、光心讲得很简单,仅使学生认识就行了.本节重点是讲述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对凹透镜也讲得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关于凹透镜的虚焦点,可略讲.

教法建议

本节教法应以实验法为主,辅以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法.应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讨论分析实验结果.

教学设计示例

一、难点分析

1.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讲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取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来进行分析.当一条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光进入玻璃以后又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发生第二次折射,这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两次折射的折射光线都由玻璃三棱镜(透镜)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镜厚的部分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透镜对光会起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可以用上述方法来进行分析.

2.正确理解“会聚”和“发散”

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凸透镜以后会变得收拢些,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聚于一点.以S点发出的光是发散光束,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仍是发散的,并不能会聚,凸透镜在这里的作用只是减弱了它的发散程度.

凹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凹透镜以后会更散开一些,但是散开不一定不能会聚,从左侧来的两束光由于凹透镜的作用没有在S点会聚,而是在S′会聚,它减弱了入射光的会聚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当判断透镜对光束是起会聚作用还是发散作用时(或者根据给定的光束判断透镜的种类),一定不能仅仅依据折射光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来判断透镜的作用或种类,而应当对折射光束与入射光束进行比较,再依据前边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学生活动设计

1.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

让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各种形状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截面图,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透镜.

2.通过实验,观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观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并通过分析进一步认识什么是会聚,什么是发散.

4.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通过三棱镜以后的光路,从理论上弄清凸透镜为什么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透镜为什么对光起发散作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课题

列举放大镜的镜片、眼镜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幻灯机的镜头、以及电影放映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幻灯打在幕布上,方便课堂教学.

2.新课教学

让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各种形状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截面形状,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透镜.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引导同学先找出带有共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什么?

再分析不同类别的透镜有什么不同特征.

使学生能明确辨别出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

教师介绍光具座等实验仪器及使用方法,应在演示台上边演示边讲解,讲述中应强调以下几点:

(1)光源发出的光是平行光,从无穷远射来的光是平行光,前边所提到的太阳光也是平行光.

(2)让透镜正对着射来的平行光,这样入射光线将与主光轴平行,我们只研究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经过透镜发生折射的现象.

(3)注意观察光线经过这两类透镜折射以后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指导学生注意调节光屏位置)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提问.

演示实验可以用激光演示仪进行,如果没有条件可以用烟箱,不论用什么仪器,都应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平行光经过透镜前后光的传播路径.

实验进行过程中,可以边让学生观察,边提问学生,以引起学生注意.

通过前边的实验同学们对光通过透镜前后的路径,以及两类透镜对光的作用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教师应通过图形对这两类透镜进行对比分析.

3.总结

研究两种透镜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尤其是重点研究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教师可提问学生,由学生总结发言,以利于学生的思考与理解.

探究活动

【课题】调查近视镜和老花镜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实验分析近视镜和老花镜属于何种透镜,分析其对光线的作用.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篇7:初二物理透镜教案

1、我们所指的薄透镜是( )

A.厚度很薄的透镜 B.中央很薄的透镜

C.中央比两头薄的透镜 D.厚度比球面半径小得多的透镜

2、如图所示,下列透镜属于凸透镜的是( )

3、关于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B.点光源发光经凸透镜后的光线一定是发散的;

C.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D.点光源发光经凹透镜后的光线一定是发散的.

4、无论是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还是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实际上都是因为玻璃对光的 作用而产生的。

5、如图是一束平行与主光轴并射向凹透镜的入射光线,请画出穿过透镜的折射光线。

6.如图所示,两条入射光线分别过凸透镜的焦点F和光心O,分别画出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

篇8:八年级物理《透镜》教案

课型:

新授课设计人:

教学目的、任务要求:

1、知识与技能: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以及实像和虚像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用。

教学重点:

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预习: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两种透镜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回答以下问题:

1、边缘厚中央薄的是透镜。边缘薄中央厚的是透镜。

2、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

3、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起作用。凹透镜对光起作用。

二、探究新知:

合作探究:

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都是倒立的。

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都是正立的

1.照相机:想想做做

动手制作模拟照相机

方法:在直径较大的圆纸筒一端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图纸筒一端固定半透明塑料薄膜,再把小纸筒有屏幕的一端套入大纸筒内。制作完成后,把模拟照相机对着室外,并前后拉动直径较小的纸筒,直到在半透明薄膜上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观察所成的像,回答:问题1、像是正立还是倒立?像是缩小还是放大?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2.投影仪:

观察投影仪,着重观察镜头,了解其构造问题2:像是正立还是倒立?(以像上人物头脚朝向和投影片上人物头脚朝向比较得出)像是放大还是缩小(和投影片上的人物相比);像是虚像还是实像?投影仪上的平面镜的作用是什么?

3.放大镜:

用凸透镜看书上的字,说出看到的情况:

问题3:字是正立还是倒立?字是放大还是缩小?

小结:

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 ,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 在胶片上,成___像。

2、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 ,来自投影片的光通过凸透镜后成像,再经过镜 ,使屏幕上成 像。

3、放大镜成 像。

三、训练与检测:

1、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它们用的透镜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照相机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像;投影仪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像。

3、在透明塑料片下压着一张报纸,塑料片上有一水滴,透过水滴看到报纸上的字比旁边的字____(填“大”或“小”),这说明此时的水滴相当于一个__镜,它成的是___、___、__像。

4、下面是对凸透镜成像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只能成实像

B、凸透镜只能成虚像

C、凸透镜只能成放大的像

D、凸透镜既能成实像,又能成虚像

5、窗台上放着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太阳光透过玻璃缸射到屋内窗台下的桌面上,发现桌面上的光斑比窗外地面上的太阳光亮,下列解释中错误的是:( )

A、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B、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相当于凸透镜

C、水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D、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相当于凹透镜

6、手持凸透镜在人眼和课本之间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在任何位置都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

B、凸透镜在离课本较远时,才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

C、凸透镜在离课本较近时,才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

D、无论凸透镜放在什么位置都不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

7、如图所示四种情景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 B C D

8、下列光学仪器中,得到缩小实像的是( )

A、凹透镜

B、平面镜

C、幻灯机

D、照相机

9、在办公桌的玻璃板上滴一滴水,透过这滴水可看到玻璃板下压着的字变大了,这是由于水滴相当于( )

A、平面镜

B、凸透镜

C、凹透镜

D、平行玻璃砖

10、下列光学仪器的应用,哪个能得到比物体大的实像( )

A、放大镜

B、照相机

C、投影仪

D、潜望镜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自我点评:

篇9:初二物理《透镜》教案

初二物理《透镜》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

(2)知道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3)知道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4)知道如何利用凸透镜产生平行光.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各种透镜,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注意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通过对如何利用凸透镜产生平行光的讨论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冰透镜对准阳光取火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教育,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努力学习.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介绍了什么是凸透镜、凹透镜、薄透镜、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及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等知识,这些知识既是有关透镜的基本知识,也是后面学习凸透镜成像的准备.教材对主光轴、光心讲得很简单,仅使学生认识就行了.本节重点是讲述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对凹透镜也讲得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关于凹透镜的虚焦点,可略讲.

教法建议

本节教法应以实验法为主,辅以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法.应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讨论分析实验结果.

教学设计示例

一、难点分析

1.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讲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取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参照下图来进行分析.当一条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光进入玻璃以后又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发生第二次折射,这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两次折射的折射光线都由玻璃三棱镜(透镜)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镜厚的部分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透镜对光会起聚作用.如上图(乙)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可以用上述方法,参照下图(甲),和图(乙)来进行分析.

2.正确理解“会聚”和“发散”

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凸透镜以后会变得收拢些,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聚于一点.如下图所示,以S点发出的光是发散光束,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仍是发散的,并不能会聚,凸透镜在这里的作用只是减弱了它的发散程度.

凹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凹透镜以后会更散开一些,但是散开不一定不能会聚,如下图所示,从左侧来的两束光由于凹透镜的作用没有在S点会聚,而是在S′会聚,它减弱了入射光的会聚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当判断透镜对光束是起会聚作用还是发散作用时(或者根据给定的光束判断透镜的种类),一定不能仅仅依据折射光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来判断透镜的作用或种类,而应当对折射光束与入射光束进行比较,再依据前边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学生活动设计

1.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

让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各种形状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截面图,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透镜.

2.通过实验,观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观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并通过分析进一步认识什么是会聚,什么是发散.

4.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通过三棱镜以后的光路,从理论上弄清凸透镜为什么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透镜为什么对光起发散作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课题

列举放大镜的镜片、眼镜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幻灯机的镜头、以及电影放映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幻灯打在幕布上,方便课堂教学.

2.新课教学

让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各种形状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截面形状,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透镜.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引导同学先找出带有共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什么?

再分析不同类别的透镜有什么不同特征.

用投影仪打出如下六个透镜的截面图,

使学生能明确辨别出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

用投影仪打出下面的图,具体讲解薄透镜“薄”的含义.

教师介绍光具座等实验仪器及使用方法,应在演示台上边演示边讲解,讲述中应强调以下几点:

(1)光源发出的光是平行光,从无穷远射来的光是平行光,前边所提到的太阳光也是平行光.

(2)让透镜正对着射来的平行光,这样入射光线将与主光轴平行,我们只研究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经过透镜发生折射的现象.

(3)注意观察光线经过这两类透镜折射以后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指导学生注意调节光屏位置)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提问.

演示实验可以用激光演示仪进行,如果没有条件可以用烟箱,不论用什么仪器,都应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平行光经过透镜前后光的传播路径.

实验进行过程中,可以边让学生观察,边提问学生,以引起学生注意.

通过前边的实验同学们对光通过透镜前后的路径,以及两类透镜对光的作用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教师应通过图形对这两类透镜进行对比分析.

3.总结

研究两种透镜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尤其是重点研究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教师可提问学生,由学生总结发言,以利于学生的思考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