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四首》教案

第一课时

《古诗四首》教案

学习《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

一、新课导入:回顾《诗经》,介绍回忆”古体诗”相关知识。

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唐代近体诗(绝句、律诗)而言。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庭中有奇树》是一首表现思妇忆远人的闺怨诗,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九首。

二、整体感知

译文:庭院里有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繁盛的花朵。我攀引枝条,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没人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这花有什么珍贵的呢?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三、再读诗歌,探究品味

思考:

1.庭中有奇树,“奇”在何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奇树”说明了树的不一般,“发华滋”道出树的花枝繁茂,有如此美妙的树却无人与主人公一同欣赏,主人公内心的空虚、寂寞,感情的没有寄托、没有慰藉油然而生。独自摘下美丽的花朵,想送给心上人却不知该往哪送,更显出了主人公的孤寂之情。作者用花枝繁茂,春意盎然,花香温馨反衬了主人公寂寞悲凉的心境,勾画出一幅孤寂折花图。

2、“馨香盈怀袖”是值得赞赏的佳句,其中哪个字用得好,请赏析其妙处及表达的情感。

明确:一个“盈”字,表明了花的香味之浓,暗示我们: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如此香郁的花朵本应愉悦地欣赏的,但此时心上人却在远方,使一切愉悦之情又淡然、惨然,更衬托出悲凉孤寂之情。“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表达了主人公对心上人深深的思念之情,描绘出了一幅孤寂赏花图。

3、分析最后一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在全诗结构上起的作用。 明确:卒章显志,点明主题;升华情感。(诗人在前面着重渲染之后,情感逆转,眼前物不再是那么重要,更令人伤感的是别离那么久的时间,至此全诗的情感突然得到升华)。

4、分析本诗写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明确:

(1)写景上层层推进:由树到叶,由叶到花(荣),由花到香;情感也在写景过程中不断酝酿升华。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眼前的树,眼前的花,谁来欣赏谁赞?一个独守闺房幽怨憔悴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

(3)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奇树”、“绿叶”、“荣”、“馨香”等繁荣茂盛的意象,突出了自己的孤单寂寞,抒写心中的哀怨伤感。

四、课堂小结

这首诗此以乐景写哀情,全篇围绕“奇树”,通过“奇树”“绿叶”“荣”“馨香”等繁荣旺盛的意象,写出女子的孤单寂寞,以及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思念,和长期盼归又寄情无望而产生的哀怨伤感。

学习《龟虽寿》

一、导入:请学生背诵《观沧海》,再忆作者的豪情壮志(回忆旧知,导入新篇)

二、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二十岁举孝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培养了自己的势力,十数年间,先后击败了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集团,统一北方。建安二十一年封魏王,四年后病死洛阳,死后尊称魏武帝。其诗今存二十首,都是乐府歌辞,风格悲凉慷慨、气韵沉雄、古直悲凉。四言诗成就尤其突出,今有《曹操集》问世。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代表作有《蒿里行》《观沧海》《短歌行》《龟虽寿》等。

三、整体感知

3.品读诗歌感悟诗情

思考:

(1).前四小句运用了什么修辞?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以神龟和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这四句话的言外之意是,像神龟和腾蛇这样的神物都不能不受自然规律的限制,更何况人呢?但诗人这样说,用意是积极的,即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2).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明确: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自比为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表明自己虽到晚年,但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体现了诗人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为统一全国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是全诗的核心。诗人写此诗时已53岁,故以“老骥”自况,又称暮年,但他还要继续奋斗,所以又说“志在千里”“壮心不已”。他的“志”就是要统一全国,他认为统一全国是符合历史需要的,决心为此奋斗终生。

3.“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体现作者什么思想?

明确:人的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延年益寿。这里可见诗人对“天命”持否定态度,而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和乐观精神。

四. 课堂小结

作者以神龟、腾蛇为喻写寿命有限,以老骥、暮年自况鼓励要继续奋斗,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雄心,积极奋发、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统一全国的壮志。

学习《赠从弟(其二)》

一、导入:背诵前两首诗歌,直接导入。

二、作者简介:

【刘桢】字公干,汉末诗人,以五言诗著称,存诗二十余首。他同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扬并称“建安七子”。他在当时甚有诗名,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三、合作探究

思考:1、《赠从弟》描写的是什么景物?它生长的环境怎样?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青松。生长环境恶劣,从“风声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看出。

2、请分析诗歌中三、四两句连用两个“一何”的表达作用?第一个“一何”突出了风之猛烈,第二个“一何”突出了松柏的刚劲挺拔,赞扬了松柏的顽强的生命力。

3、最后一句中“有本性”指的是什么“本性”? 面对寒风、霜雪,依然刚劲挺拔。(不畏严寒,凌风傲雪)

4、本诗的题目是“赠从弟”,却描写了一种景物,你认为作者目的是什么?这种写法叫什么? 本诗以松柏为喻,赞颂了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品德的坚守及对从弟的劝勉,勉励他的堂弟要坚守节操,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托物言志。

5、除象征手法外,全诗还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示例一:使用叠词,用“亭亭”标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瑟瑟风声和严酷的冰霜来衬托松树的端正挺拔之姿,突出松树坚贞的品格(或:以寒风的凛冽反衬出青松的坚韧不拔)。示例二:运用了对比手法。把青松与寒风放在一起对比,以风的肃杀之声凸显松的高洁之态。突出了松柏坚贞的品格。

四、课堂小结

这首诗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表达了诗人对堂弟的勉励之意,同时也表现了自己坚贞自守的品格。

学习《梁甫行》

一、作者及背景:

曹植,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是曹操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七步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梁甫,泰山下的一座小山,古人迷信,认为人死后魂魄归于泰山、梁甫。《梁甫行》原是挽歌,曹植此篇用旧题描写海边人民贫苦的生活。

二、整体感知

1、初读感知: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2、精读细研: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合作探究

1、结合诗歌内容,概括海边人民的生存环境。(1)、“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气候潮湿,风雨狂暴,海啸龙卷风也时有发生。(2)、“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生活在荒野草丛林木中。(3)、“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衣不蔽体蓬头垢面像野人一样的粗俗艰苦,依靠自然险阻和野兽争生存空间(4)、“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狐狸、兔子在屋檐下飞来窜去,家园荒芜。环境描写衬托出海边人们生活环境的恶劣、荒蛮。表现了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2、小组结合诗歌具体字词或句子,联系写作背景,归纳作者从中传达的情感。(参考句式:诗中 用得好,它写出了 ,表现了 。)四、课堂小结

诗人在《梁甫行》中,以白描的手法,言简意赅地全方位展现了边海人们的痛苦生活,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现了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