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洋洋教案(精品多篇)

喜洋洋教案(精品多篇)

喜洋洋教案 篇一

设计思路:

本次活动选用音乐《兔子跳跳跳》,乐曲风格欢快,曲式结构简单,我结合这首乐曲,围绕乐于与同伴交往的主题,设计了本次活动。活动注重幼儿对音乐旋律、结构的感知,结合小兔子的肢体动作,和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旨在培养幼儿倾听音乐、感受音乐、并大胆表现音乐。同时在愉快的音乐活动氛围中激发幼儿的创造意识,培养幼儿集体游戏的规则意识。 活动目标:

1、能跟随音乐节奏的变化邀请好朋友互动参与游戏。

2、通过倾听音乐,根据故事线索,了解作品的曲式结构和所要表达的内容。

3、在集体活动中感受音乐游戏的快乐,愿意参与集体游戏。 活动准备:

1、音乐《兔子跳跳跳》。 2、小兔子头饰一个。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兔子舞》进场。

(暖身活动,帮助幼儿尽快融入音乐氛围)

二、初步熟悉音乐旋律,感应AB曲式。(结合动物形象,引出音乐主题)

1、静听音乐,熟悉音乐旋律。

2、根据动作提示知道音乐里出现四只小兔子。 师:你来听一听音乐里我邀请了几个好朋友上车? 三、听音乐邀请好朋友上车,参与音乐游戏。

1、师示范,邀请四名好朋友上车、请幼儿仔细听,当听到什么音乐后邀请的好朋友上车?

四、跟随音乐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感受游戏的快乐。 师:接下来,我和我的好朋友要玩特别好玩的游戏,你看看我们在玩什么游戏?

1、师邀请一个兔子来玩石头剪刀的游戏,请幼儿创编动作。 五、整体感知音乐,参与音乐游戏。

1、师邀请一只兔子班长一起来请好朋友上车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 2、请两只兔子班长来邀请好朋友上车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 3、请四名兔子班长邀请好朋友参与游戏。 4、孩子们听音乐,感知音乐曲式变化。 六、结束部分

师:我们听音乐开着小火车一起去和客人老师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 (简单评价,自然结束)

喜洋洋教案 篇二

活动目标

1.在熟悉乐曲旋律和结构的基础上,学习集体舞《喜羊羊与灰太狼》创编并合作表演挖陷阱、织网的动作。

2.能在腕带和标记的帮助下,迅速变化往圆心交替走的队形,并结伴交替舞伴。

3.积极参与,体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喜洋洋和美羊羊的腕带、《喜羊羊与灰太狼》音乐。

2.幼儿已学会“找朋友”游戏。

3.场景布置:草地、树林

活动过程

(一)随音乐《喜洋洋和灰太狼》入场:

1.以羊村要开舞会的形式引入活动。

2.师幼共同探讨:如何打败灰太狼?

(二)根据游戏情节,引导幼儿逐段学习舞蹈动作。

1.幼儿学习“挖陷阱”的动作。

(1)幼儿讨论如何用动作表现“挖陷阱”。

(2)教师结合幼儿的动作总结示范“挖陷阱”的动作。

(3)引导幼儿学习“挖陷阱”的动作,并分组往圆心交替走的队形。

(4)配乐练习。

2.幼儿学习“织网、打结、走草”的动作。

(1)幼儿自由探索“织网、打结”的动作。

(2)利用腕带,引导幼儿边走边做动作。

(3)教师示范讲解能往圆心交替走的队形。

(4)配乐练习。

3.引导幼儿学习结伴交替舞伴。

(1)幼儿两两相伴合作性地学习“打招呼”的动作。

(2)配乐练习。

(3)完整跟随音乐,集体舞蹈。

(4)复习找朋友的游戏,巩固交换位置的动作。

(三)完整跟随音乐,共同跳集体舞。

(四)以舞蹈《happy牛year》结束活动。

喜洋洋教案 篇三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目测数群,接着数"的方法进行数数,并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2、积极参与数活动,愿意与同伴分享数数经验。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活动准备:

PPT课件、幼儿操作材料、迷宫树林、五角星等。

活动过程:

一、懒羊羊VS暖羊羊。

--探索发现新的数数方法。

1、鼓励幼儿看清楚,数正确,并比较多少。

●重点关注:幼儿是否能尝试不同的数数方法。

2、观察并理解懒羊羊的数数方法,鼓励幼儿表述这种方法。

3、数一数暖羊羊种的树。

过渡语:发现了吗?这是一种新的数数方法,愿意试试用这种方法去数一数其它羊羊种的小树和小花吗?比一比谁种得多,谁种得少。

二、喜羊羊VS沸羊羊、美羊羊VS村长。

--借助圈一圈、点一点,用目测数群,接着数的方法进行比多少。

1、鼓励幼儿观察画面,尝试圈出一部分,接着数完全部。(个别幼儿操作)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了解幼儿的数数方法。

3、分享并验证。

小结语:刚才我们用了先圈出一部分,再接着这个数字一棵一棵数完全部,你们真厉害,学会了一种新的数数方法,为自己鼓鼓掌。

三、为迷宫树林贴标记。

--积极参与活动,运用目测数群,接着数数的方法比较多少。

1、村长觉得我们都非常厉害,想让我们帮个忙,你们愿意吗?(交代任务)

2、幼儿自由操作,数一数、贴标签。

●重点关注:了解幼儿数数的方法,能否根据树的排列方式及不同特征进行目测一部分并接着数。

3、交流验证,明确树林迷宫的安全路线。

四、游戏--穿越迷宫树林。

活动反思:

一、活动前的预设--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来确定内容、制定目标。

《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班幼儿数领域的目标之一:能通过数数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通过了解中班幼儿书经验以后,我发现孩子们都能运用手口一致点数的方法数清10以内的物体,并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但凡能数清出物体数量的,基本就能比出物体的多少。也就是说,其实比多少不是问题,关键如何是怎样数数大有学问。数数包括手口一致点数、封闭式数数(其实封闭式数数是特殊的手口一致数数)、目测数群、接着数等等方法。那么就目前中班孩子的数数经验,该如何提升和拓展呢?

徐苗郎的《幼儿园数学活动模式》中,详细介绍了中班幼儿应当习得的数数方法之一--目测数群,接着往下数。这一内容,往往是教师比较容易忽视的,也是幼儿较难自主发现和自主习得的经验。因此我决定就选择这一内容来预设本次活动。也很快制定了活动的主流目标:尝试运用"目测数群,接着数"的方法进行数数,并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通过本次活动一方面能提高幼儿的目测能力,初步习得一种新的数数方法;另一方面是为幼儿初步形成按类数数、按群计数的意识,从而为大班学习数的组成、加法等做铺垫。

我的体会:不要为选材而疯狂,要基于幼儿的已有经验、基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来预设活动,手上有指南、心中有孩子,选材其实并不是问题。要把握住的应是活动的价值,而不应一味追求选材的亮点。

二、活动中的组织--关注幼儿的学习方式去读懂孩子、反思教学。

1、在操作中学习。

数活动中适宜的操作材料,是幼儿习得数经验的物质前提和必要条件。本次活动中第一次操作,是给幼儿人手一份材料,让幼儿圈一圈、数一数,这样的方式可以直观地支持幼儿先数一部分,再接着往下数。一方面支持了幼儿的学习,另一方面也让幼儿的思维看得见。我们可以看到,操作材料是相同的,但是孩子圈的方法是不同的,说明不同的幼儿目测数群的视角是不同的。另外,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能力强的幼儿是有目的地圈的,他的圈,是基于目测基础上的。而能力弱的孩子,在今天第一次集体教学中,他的圈也许还是没有目的的,他的数数也还是会由于习惯而从1开始数的。这就是孩子的能力差异,教师不但要接受这样的差异,更是应思考如何回应这样的差异。

有两种解决的途径:

(1)对于能力弱的幼儿,可以让他们先行一步,积累一些相关的经验,再来参与集体学习,确保他的集体学习更有效。

(2)对于能力弱的孩子,在接下去的个别化学习中,教师要加强关注。

2、在分享中学习。

本次活动中,集中安排了两次幼儿的交流分享。是想让幼儿把自己的思维过程除了表征以外还能表达出来,也能让同伴得以分享。上来分享方法的孩子,其实我发现,有的孩子尽管前面操作的时候数过了,但是上来呢,还是会有些犹豫和等待的现象,说明孩子前面的数是没有意识去记忆的,所以上来以后呢,还得重新目测一次,能力强的孩子重新目测所用的时间少,而能力较弱的孩子,我们发现他还需要一次新的探索,所以交流会显得有些拖沓。但是不管怎么样,我还是想通过集体交流分享的环节,给予更多的孩子上来介绍自己数数方法的机会,一方面,孩子锻炼了胆量,另一方面是想让孩子们渐渐学会倾听并分享来自同伴的不同方法,这也是一种学习,这种学习是基于操作以后的间接学习。

三、活动后的跟进--基于幼儿的目标达成来延伸活动。

从今天的活动目标达成来看,绝大部分幼儿能尝试用目测数群,接着数的方法来进行数数了,但是,孩子们由于长期习惯于手口一致点数,因此,还有一些幼儿在运用新的数数方法时还是无意识的,需要教师的语言、动作来暗示。因此,要在个别化学习中需要马上跟进操作材料,确保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进一步发展目测能力,熟练这一数数方法,并能发现这是一种能帮助自己数得更快的办法。教师还可以根据幼儿个别化的数数经验,再一次预设集体教学,提供操作及分享的机会,进一步帮助幼儿梳理经验。

喜洋洋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乐曲欣赏,使学生体验感觉民乐合奏的情绪以及风格。

2、技能目标:掌握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音乐创造力。

教学重点:

听赏乐曲《喜洋洋》,了解乐曲的风格特点以及熟悉它的主题节奏形式,感受打击乐器营造热烈气氛的表现力。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富有生趣地、自主地、轻松地进行欣赏并积极参与民族打击乐器的演奏活动。

教学准备:

1、打击乐器实物,笛子、二胡、板胡、木鱼等。

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礼仪。师生问好。

二、走近民乐经典。

1、初听乐曲,感知基本情绪。

①、学生说说自己所听到的乐器的名称。

②、乐曲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

2、介绍民族乐器:用多媒体展示丝竹乐器、打击乐器等。

3、认识打击乐器:鼓、大锣、小锣、钹、木鱼等。

4、教师演示一些民间打击乐器,感受乐器的音色。

5、讨论锣鼓音乐的特点及用途:

①、渲染欢快,热烈的气氛,表现节日的喜庆。

②、用于指挥,统一步伐。

③、常用于戏曲中的伴奏。

设计意图:在乐曲的初听之后,让学生通过认识中国的民族乐器而去了解民乐合奏,并结合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初听后自主把握乐曲的情绪和风格,初步感受民族乐器的音色特点。

三、享受探究乐趣。

1、深入欣赏乐曲主题,多媒体出示主题曲谱。

学生表现,形式如下:

①、口念。

②、击拍:肢体语言表现。

③、用笔敲桌子,表现节奏。

2、师生互动。

只求节奏相同,不拘发音形式,体验一领众和,一问一答的演奏形式。师(问)、生(答)。

四、体验成功喜悦。

1、再次欣赏《喜洋洋》全曲。

有了视觉、听觉、运动觉的感知基础,运用我们所学的音乐基础知识,大家合作,体验一下打击乐器合奏。

2、小组活动,配合练习。

①、节奏:2/4。

②、单项乐器,重点辅导。

③、各组分别推选五名选手参加合练。

④、合练评价:小组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

3、动一动,走一走。

①、教师按节奏走动,号召学生起立,走动,配合动作,体验锣鼓音乐的指挥作用。

②、和着锣鼓音乐有序地走出教室。

喜洋洋教案 篇五

活动目标:

1、学习蔬菜印画,初步了解基本的拓印方法;

2、体会蔬菜印画的美,感受拓印画法中的乐趣。

3、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各种蔬菜切面印版(藕、辣椒、青菜等)

2、喜洋洋图片、喜洋洋盖棉被的图片

3、红、黄、蓝、绿、紫色颜料,纸若干,毛巾若干,海棉若干,盘子若干活动过程:

一、出示喜洋洋,引出主题师: 今天,我们班来新客人了,想不想知道它是谁呢?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2、3!(出示喜洋洋的图片)师:我们一起和喜洋洋打个招呼吧!(幼:喜洋洋你好!)师:“咦,喜洋洋怎么好像不高兴呀?”

师:刚才,喜洋洋悄悄地告诉陈老师,因为天气越来越冷,喜洋洋都没有棉被盖。要不,我们去给它送新棉被好不好?

二、传授新的装饰方法――??蔬菜拓印1、(出示喜洋洋睡觉盖被子的图片)师问:呀!喜洋洋现在盖了新棉被真暖和!可是,新棉被怎么是白白的,什么花纹都没有啊?你们觉得这样好不好看呀?

2、师:你们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它变漂亮呢?(引导幼儿自由讲述)师:你们的方法都很棒,但今天有许多蔬菜宝宝要和我们一起来打扮新棉被。

师:我们来看看是哪些蔬菜宝宝来了呢?(出示蔬菜宝宝,并介绍蔬菜的名称)师:和蔬菜宝宝一起来的还有颜料宝宝,看看有哪些?(幼:红宝宝、黄宝宝、蓝宝宝、绿宝宝、紫宝宝)3、教师示范师:咦,藕宝宝等不及了,那我们来看看藕宝宝是怎么来打扮棉被的?教师边念儿歌边示范:“菜宝宝,喝点水,用力按,拿起来。”

师:刚才藕宝宝在打扮棉被的时候说了什么呀?师引导幼儿一起说“菜宝宝,喝点水,用力按,拿起来。”

师:哟,藕宝宝把棉被打扮得真漂亮,我们把我们小手拿出来也来学一学。边做动作边念儿歌 “菜宝宝,喝点水,用力按, 拿起来。”菜宝宝把棉被打扮得漂不漂亮呀?

师:那我们一起把菜宝宝送回家吧!

师:瞧,辣椒宝宝也来打扮新棉被了。我们也一起跟着辣椒宝宝边做动作边念儿歌吧!“菜宝宝,喝点水,用力按,拿起来。”辣椒宝宝把新棉被打扮的真漂亮,我们也把它送回家吧!

4、请1-2位小朋友帮忙示范师:这条棉被是比以前漂亮了,可是还有地方不够漂亮呢!你们看看还有哪不漂亮呀?(请一位小朋友到上面来指一指,并让他帮忙打扮新棉被)那其他宝宝就帮他一起念一念儿歌,好不好?

师:是啊,真漂亮!但一定要记得把菜宝宝送回它原来的家,千万别把它送错家咯!

师:还有哪个宝宝想来试一试?(指名并与幼儿交谈:你喜欢青菜宝宝吗?那你就用青菜宝宝来打扮新棉被吧!)其他幼儿一起念儿歌:“菜宝宝,喝点水,用力按,拿起来。”

(强调印画完后要把菜宝宝放回原处)三、幼儿操作,并提出作画时的要求1、师:菜宝宝们把棉被打扮的真漂亮,宝宝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

2、师:但在打扮新棉被之前,老师有3个要求:

(1) 不要忘了打扮新棉被的时候要念一念儿歌;(2) 蔬菜宝宝用完后,要将蔬菜宝宝送回家;(3) 不能将颜料碰到其他小朋友身上,如果不小心,马上拿擦手布擦干净。

3、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播放轻音乐)(1)提醒幼儿,印画完后,要将蔬菜宝宝放进同色盒中,让其他幼儿用;(2)鼓励幼儿可以挑选多一些的蔬菜宝宝来印,一次可以多印几个;(3)印画结束后,请老师帮忙挂作品。

四、展示评价,结束活动1、师:(出示展示板,幼儿欣赏作品)我们一起开着火车来欣赏打扮好的花棉被吧!(教师简单讲评)2、师:小朋友打扮好的花棉被都很漂亮,我们一起开着火车去给喜洋洋送打扮好的花被吧!

喜洋洋教案 篇六

活动目标:

1、在欣赏动画片中感知不同镜子的不同成像现象。

2、在游戏情景中,幼儿通过摆一摆、说一说,帮助孩子了解两面平面镜的摆放位置与成像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已有经验:幼儿在生活中认识了一些镜子如:放大镜、哈哈镜、平面镜,并且知道平面镜照出来物体的形状、大小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2、材料准备:镜子若干、喜洋洋、ppt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你们平时喜欢看动画片吗?(喜欢)

二、观看动画片,了解镜子屋的镜子种类,以及各种镜子照出来的样子

1、引导幼儿讨论镜子的种类师:猜猜看,这个镜子屋里面会有一些什么镜子呢?(幼儿自由猜测)

小结:平面镜、哈哈镜、放大镜等。

2、观看课件,了解放大镜照出来的样子师:看看,我们的喜羊羊到底在它的镜子屋里放了什么镜子。(教师操作课件,出示放大镜)

3、观看课件,了解哈哈镜照出来的样子。

师:你们猜一猜,我们聪明的喜羊羊在它的镜子屋里放的什么镜子呢?(哈哈镜)

三、引发幼儿用两面镜子照一照、玩一玩,探索“一个变许多”的有趣现象,感受探索带来的乐趣

1、提问引发幼儿思考

师:可是喜羊羊知道,过了不久,灰太狼还要再来呢。这一次,只剩下这个非常普通的镜子了,这也是什么镜子呢?(平面镜)

2、提出问题引发幼儿思考,并进行动手操作。

师:一面镜子可以照出几个喜羊羊呢?我们一起用镜子来照一照

小结:一面镜子只能照出一只喜羊羊。

3、提出问题引发幼儿再次思考

师:那怎么样才能让喜羊羊的数量变多呢?

4、幼儿动手操作,用两面镜子或者和其他小朋友合作用多面镜子在一起照一照、玩一玩,探索“一个变许多”的有趣现象。

师:我们小朋友们的想法都不一样,请你们自己去试一试看看能照出几只喜羊羊?

5、幼儿交流各自的玩法和有趣的发现,教师提问引发幼儿思考

师:你们照出了几只喜羊羊?

小结:镜子摆放的位置不同,照出来的数量也不同。有的小朋友变出了两只,镜子是面对面摆放的。有的小朋友变出了三只,是把镜子摆成一个三角形的样子。

6、幼儿再次操作

师:现在请小朋友用新的方法来试一试。

7、师幼共同交流试验后的结果

小结:镜子面对面摆放的时候,两面镜子靠的越近,在镜子中喜羊羊的数量就会越多。

镜子呈三角形摆放的时候,镜子的角度越小,在镜子中喜羊羊的数量就会越多。

四、播放音乐,共同庆祝喜羊羊的胜利

1、师:你变两只,你变三只,变出了那么多的羊羊,哇!看看(教师操作课件,展示喜羊羊的羊羊队伍的画面)我们变出来多少羊羊哦。

2、师:哦,一只、两只、这么多的羊羊,全都是我们帮助喜羊羊变出来赶走灰太狼的哦。喜羊羊把他们集在一起,吓得灰太狼怎么了?(教师展示课件灰太狼逃走的画面)(逃走了)哎,灰溜溜的逃跑了。

3、师:下面我们跟着羊羊一起来庆祝,他们的胜利。我们听着音乐回教室再去想一想下一次灰太狼来了,还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打败它呢?

喜洋洋教案 篇七

【活动目标】

尝试根据音乐形象的变化进行游戏,体验遵守规则、共同体验游戏的快乐。

愿意跟随教师和音乐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然、连贯的声音唱歌,情绪愉快地参加音乐活动。

在学习歌表演的基础上,结合游戏情节,注意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

【活动准备】

1、录音机、电子琴、“喜洋洋与灰太狼”中主要动物明星胸饰。

2、情景布置:草丛、大树、房子等可供幼儿躲藏的道具。

【活动过程】

(一)装扮角色,介绍自己,引起游戏兴趣。

幼儿自选胸饰,装扮“喜洋洋与灰太狼”中的各种角色,跟着xx|xxx|的音乐节奏介绍自己。

教师主要关注:孩子是否能自己跟着音乐节奏大声地介绍自己。

(二)听辨音乐,进行游戏,体验遵守规则,共同游戏的快乐。

1、第一遍游戏:复习游戏,回忆玩法与规则。

教师主要关注:幼儿是否能听辨两段不同的音乐形象进行游戏。

2、第二遍游戏:尝试根据音乐形象的变化进行游戏。

教师主要关注:幼儿是否能听辨出音乐的变化进行游戏。

3、第三遍游戏:鼓励交换角色,进行游戏,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

教师主要关注:幼儿是否能根据新角色听辨音乐做游戏以及幼儿遵守游戏规则的情况。

教学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我能够抓住当前流行的元素发挥自己的想象开展活动,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设计出有新意的活动,是孩子们的积极性和活动的参与度大幅度上升。活动的教学形式较为开放,和孩子们围坐在一起也显得师生间的关系无比的亲近和谐,活动氛围营造的很具有亲和力。在活动中采用新颖的教法让教学活动时刻保持新鲜和活力,使幼儿在体验音乐美的同时,达到科学性、艺术性、健康性、愉悦性德和谐统一。

从现场的效果来看,我有一些地方并没有把握好:如果能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慢羊羊和灰太狼的说话声音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