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艺术中激情的控制

鲁迅先生说过:“能爱能憎才能文。”翻开一篇篇文学艺术佳作,我们仿佛可以触摸到一颗颗充满激情的灼热的心。作者的激情深深感染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使我们得到真、善、美的教育和熏陶。艺术创作一定要充满激情、表现激情。文学是这样,播音也不例外,播音创作必须有激情。

播音艺术中激情的控制

不过,本文所谈的激情,在概念上与心理学所限定的“激情是强烈的、暴风雨般的、激动而短促的情绪状态”的涵义有所不同。我们所说的激情似乎更近于心理学上对“热情”的解释:“热情是一种强有力的、稳定而深刻的情感”,“热情是掌握了整个人的身心,决定一个人的思想行动的基本方向的情感”,“是一种有巨大推动力的情感”,它“还蕴蓄着坚强的意志力”。“播音的激情”,人们习惯于这样说,正像表演艺术中强调的“感觉”,与心理学上讲的“感觉”内涵不尽相同的情况一样。

播音中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激情呢?俄罗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激情永远是观念在人的心灵中激发出来的一种热情”,它“把对于观念的仅仅智力上的理解,变为充满精力和热情追求的对于观念的爱。”由此可见,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深情,对播音工作的热爱就是播音激情的来源。播出的每一条消息,每一篇通讯,每一篇讲话稿,当我们深刻理解和感受它们时,必然会触动我们的是非之心,爱憎之情,必然会有不同程度的感奋、震动、寄托和发现,进而产生让听众分享我们的认识和体验的创作冲动——积极、强烈的播讲愿望。这种激情又进一步推动我们把情感的体验、思想的认识溶入播音创作,使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深切、真挚、动人。没有激情的播音是不能打动听众心的。

激情无疑是播音创作的动力,是播音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播音创作一定要有激情,但是同时也必须要有控制。这种控制,是指播音员对稿件思想分寸上的把握,以及对表达手段的驾驭、支配,在话筒前掌握住内心情感和外部的声音,不使其任意活动,而是沿着理想的方向准确、鲜明、生动地注入听众的心田。这种控制实际是在激情中融进了理性和美学的追求以及技术的内容,使我们对稿件的把握更准确、更深刻,达到整体性的高度。同时,有了理性的控制和调节,使我们所把握到的激情能与艺术表现规律相结合,从而完美地传达出来,不会让激情似脱疆野马,影响播音艺术的审美价值。

著名导演焦菊隐曾谈过这样一件事:有位母亲失去儿子,呼天抢地悲痛不己,周围的人们并不清楚她何以如此伤心,只是劝她注意身体。但当她止住了哭注,以低沉缓慢的声音回忆自己和儿子的身世时,人们却落泪了。这说明自己宣泄感情与向旁人传达感情,由于目的的不同,它的表达情状也是不同的。宣泄感情,是自身心理上的需要,她无需说明悲伤原因,完全沉浸在悲痛的感情体验中。而传达感情,她必须有所控制,以便说清原委,既有深入具体的体验过程,又有让旁人理解感应的过程,这样才能达到目的。那么在播音创作中感情的体验与传达,与此是否有共同之处呢?播音员在备稿过程中总是力求深入体验,获得激情,而在话筒前表达时,则应对已激发起来的感情有所控制,使其处于对听众引发的状态。否则,极易直接表现体验"结果",涂上某些特定的情绪色彩。播音创作中的控制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可以说,在备稿阶段(包括理解感受稿件及对有声语言表达的设计构思)、话筒前的表达阶段,都有控制在起作用,它抑制不符合稿件主题的旁枝末节的感受,限制不符合播音语言艺术特点的技巧,以调节播音员的声音,从而完美和谐地表达稿件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播音创作中,对引发出来的激情从整体把握上及表达的诸方面都需要有适当的控制,才能使播音成功地感染听众。

卓有成效的艺术大师们早就在实践中发现了艺术表现的一个重要规律——既要有激情,又需有控制。鲁迅先生在《两地书》中这样说:“我以为情感正烈的时候,不宜做诗,否则锋芒太露,能将‘诗美’杀掉。”歌德也说:“大师都是在限制中表现自己。”因此,播音创作也要遵循这一规律,不可忽视控制在播音创作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