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学生语文生活化的实践探究策略

立足生活实际 促进语文教学

智障学生语文生活化的实践探究策略

——智障学生语文生活化的实践探究策略

摘要: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决定教育,教育必须适用于生活。”智障学生作为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对未知的知识接受起来相对来说是较慢的。为了让智障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生存于社会,立足于社会,语文教学应依据自身学科的特点与智障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手段,把抽象的知识与他们的生活实际有效地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实践操作中获得适应生活的经验,提高智障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 

关键词: 智障学生  小学语文  生活化

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为了让智障学生能够适应社会,我们应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创设生活场景,展示生活、扮演生活角色等教学环节,寓教于乐,让智障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在实践操作中获得适应生活的经验,提高智障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智障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的特点,对信息的接收、反馈及运用能力都相对较弱。为了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学生学知识就是为了用知识的目的,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教学工作中,我根据智障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采取了生活化的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这样,每个智障学生能最大限度地融入社会,适应于社会、生存于社会、立足于社会。 

一、场景设计——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以生活适应为核心,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智障学生现在的教学目标是掌握以衣、食、住、行为主的各相关领域的基本常识和基本技能,让他们走上社会后尽可能独立地适应家庭和社区的生活。根据这一目标,我在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有了侧重点,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会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或学生需要迫切掌握的内容。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生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潜在的意义,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

知识源于生活实践,又服务于生活实践。教师应打破传统的学校围墙内的教学,努力拓展学习空间,创造机会让学生去运用所学知识,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从而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如学习《秋天》一课时,在智障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让孩子们走出教室一起去找秋天,在大自然中他们发现了树叶、小草黄了,大雁南飞……回到教室他们捧起书兴趣盎然地再读课文,此时一个个文字与他们观察到的实物很自然地联系起来,使智障学生在自己观察、朗读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事物的认识,使文字活起来、想象飞起来、语音美起来。这样的学习设计,把野外作为学习的资源,拓展了学习的空间,提高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生活技能,促进教育目标的达成。由于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学生非常感兴趣,学习积极性较高,学习效果很好,大大提高了智障学生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营造氛围——教室布置的生活化

教室是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也是最熟悉的环境之一,一个美丽优雅、充满知识情趣的教室环境布置,不但能给智障学生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还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丰富他们的知识范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室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是重要的育人环境,好的教室环境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安全、整洁与充满乐趣的环境不仅能让学生获得更多愉悦的自信,也利于班级文化的建设。如何使教室布置生活化、生动化,则立体装饰的配合是很重要的。像是摆设或悬挂实物类,平面图表或文字资料都可立体设计,变化造形。在教室中,假如有各种竞赛的图表,老师可用实物,如玩偶或贴纸,收在上头,如此图表的呈现也就不会太过单调。另外,贴在后面宣传栏的文章可多加修饰,如重点部分用彩色笔或荧光笔加以强调,或是在旁设计一个感想或意见栏,供大家发表感想与意见,使文章不单单呈现而已,而是能和同学产生互动。

智障学生认识事物主要靠形象思维,对于他们来说,熟悉的、具体直观的材料比较容易领会掌握。一般意义上来说,智障学生的生活知识构建需要以生活经验为基础,教学需要以生活情景的提示。根据他们的这一学习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我会根据教学内容来布置教室,尽量让学生在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环境中学习。 如在教《文具的家》时,这篇课文的重点是从妈妈与贝贝的对话中,教会学生要整理、保管好自己的文具。通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形象。并通过妈妈的教导,知道了文具也有自己的“家”,从而迁移到《我爱我的家》,我要求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照,与父母的合照,还有和老师、同学一起活动的、学习的等记录着他们成长色彩丰富的照片贴在课室墙上,并把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拿来放到教室里,将教室营造成一个家。让孩子有一种在家里学习的感觉,让他们时刻觉得自己是被关爱的。这些学生每逢教师或家长进课室时都会兴奋地给他们介绍那些照片,说照片上的人是谁,他们在于什么,从学生的语气中我们能够深深地感受到他介绍照片时的骄傲与自豪,同时,学生的语言能力与社会交往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三、师生合一——教师言行的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开放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把学习当作乐趣,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而良好的教学氛围从哪里来呢?要靠老师来创设和营造。古语有云:“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一点对智障学生来说就更为重要了。智障学生由于智力上的缺陷,导致他们学习能力不强,理解力差,高级情感建立困难。但智障学生一旦喜欢一个老师,他就会喜欢听他的课,愿意接受他的教育。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浅显易懂,不要过于辞藻华丽,行动上要主动“出击”。我利用课余时间到学生中间,和他们一起交谈、做游戏等,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和朋友,从生活上、学习上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浅显易懂,不要过于辞藻华丽;行动上要主动“出击”。我利用课余时间到学生中间,和他们一起交谈、做游戏等, 因为孩子的好动好玩是天性,对于智障学生虽然认知能力不够高,但也喜欢玩游戏,只是他们在反应和动作协调方面较普通的孩子相比就会慢一点。经常地开展游戏活动能够让学生的肢体进行活动,对于他们的智力发展也是有一定好处的。

我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和朋友,从生活上、学习上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比如,在口语交际课《一起做游戏》时,我了解到我们班的智障学生的家人平时都忙于工作,很少与孩子一起游戏、玩耍,他们从来没有感受过与家人一起游戏的那种愉悦的氛围,享受过父母一起的天伦之乐。在这次真实的游戏交际情景中,他们养成乐于交往、友善待人的交往意识和行为习惯。在邀请小伙伴们参与游戏、一起游戏的场景中让他们感受到了快乐。从那以后,每次的游戏节目成了我班学生最盼望的一次活动。每当看到学生乐在游戏中,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我就感觉和学生更贴近了。

四、融入社会——教学实践的生活化

教学实践是对教学内容的巩固和运用。对智障学生而言,实践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智障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特别差,怎样将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生活知识,从而达到特殊教育的最终目的呢?只有通过实践,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回到生活中去尝试运用。用生活化教学形式进行语文教学,学习是学生的主体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用生活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反映生活的语言与语文。

创设情境,再现生活。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学习,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红绿灯”的时候,让学生认识红绿灯、斑马线,知道了红灯停、绿灯行,过马路,行人要走斑马线等规则。模拟行走后,我再把学生带到十字路口,让学生看清楚红绿灯,在斑马线上过马路。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增强了交通法规意识和安全意识,为以后独立走向社会打下了基础。

语文要为生活服务,把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的生活情境中,培养生活能力。教师要利用一切机会,给学生创造“语文化”的生活情境:鼓励学生读书看报,经常接触生活,积极参与集体生活、社会实践、参观旅游等。这样,在“语文化”的生活中,学生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我要求家长配合,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去细心观察、用心感受家庭中让自己动情的东西。例如:让学生每天都要和家长道“早安”“晚安”,放学回家后参加家务劳动,学习劳动技能,和父母一起体会劳动的甘苦;逢年过节,给父母送上自己亲自做的礼物等等。让学生每天回家将一天的校园生活告诉家长,把成长的成果和家长一起分享。学生在与父母的交流沟通中,享受到家庭的温暖。

通过自己的实践,我充分感受到中重度智障儿童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大大提高了智障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加强了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又让教学贴近了生活,联系了实际,帮助智障学生更好地适应生活,学会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生活是智障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在特殊教育中贯彻教育的生活化理念,智障学生能在浓郁的生活氛围中、在人与人的自然相处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进行实践操作,这样既提高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也为将来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①陈欣.分析特殊教育语文课堂教学措施[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5(2).

②边照雪.特教学校老师如何开展语文课堂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