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

在国内,平安银行最早涉足该领域,于21 世纪初期提出“1+N”的供应链金融概念,其中“1”代表核心企业,“N”代表为产业链上下游众多中小企业,之后推出供应链金融服务。以商业银行为主导模式,核心企业为信用载体,真实交易为前提,把核心企业和与之相关的配套企业看作一个整体,银行可利用核心企业把控风险,批量开发其上下游客群,可深入挖掘传统信用体系下无法合作的客户。该模式已成为开发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标准范式,本文称为传统模式。

供应链金融

平安银行于2012 年 12 月提出把传统的线下“1+N”模式搬到线上,众多信息通过虚拟平台的传递、收集和整合,实现“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结合。这一模式商业银行不再占据绝对主体,核心企业、物流企业、线上交易平台、信息化服务商等纷纷成立或加强与商业保理、融资租赁、小贷公司等企业合作参与到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中来。

供应链金融将来的发展走向为大平台趋势,将“互联网+产业链+金融”紧密融合,搭建依托产业的跨地域、跨行业、跨平台、跨资金来源的金融生态圈,形成“N+1+N”模式,其中“1”代表服务于供应链的综合服务平台,2个“N”代表上下游众多中小企业,突破单个供应链的限制,实现对产业链的全面渗透。 国内具有代表性的银行主要供应链金融业务:

平安银行作为国内在供应链金融方面最具代表的行业标杆,其前身深发展银行的供应链产品已形成了16 个系列,并提出“池融资”概念,制定了 5个贸易融资解决方案。产品覆盖了供应链各环节,包含了国内、国际、离岸贸易领域。此外,专门针对供应链金融研发了信用评级办法和授信管理办法。分别按条线构建了相关的营销体系和风控体系。建立了国内第一个贸易融资信息管理平台,通过电子化流程规范管理。2014 年,重磅打造的“橙 e”平台上线,通过整合、集成全面的金融资源,联合信息平台为客户提供电商服务,以企业的交易过程为核心,以现金流为基础,围绕中小企业自身交易的“N+N”模式,合纵连横打造的产业链金融生态圈。2015 年,“橙 e”平台已有注册用户 163 万,全年网络融资发放额超过 210 亿元。同时,物联网金融扬帆起航,业内首家推出物联网金融动产融资系列产品,赋予流通中的商品以金融的属性,推动传统供应链金融的变革。

如图2.1所示。

平安银行贸易融资余额逐年稳步增长,且占据整个公司贷款的半壁江山,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势态良好。同时,贸易融资不良率较公司贷款不良率低出一半上的具体体现也是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可控的优势呈现出的卓越成效。平安银行在该领域深耕细作,不断创新优化,发展至今,其供应链金融产品体系、渠道搭建或与第三方平台合作、风险控制管理等各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已形成品牌效应。

工商银行:凭借在规模、结算、以及和众多大型企业密切合作的优势,对客户进行批量筛选,寻找适合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集群,把传统单个客户转变成批量客户模式。2010 年 7 月,网上供应链融资服务正式上线,核心在于电子平台将自身现金流分析系统和客户供应链系统连接,及时掌握核心企业、融资企业的经营、销售、物流、现金流等实时信息。对信息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有效的把控融资风险。同时,操作上应用客户自助申请、系统自动化处理相结合的模式,突破了时间、空间、人员的限制,有效提高业务效率。

招商银行:结合自身在电子银行方面的领先优势,构建供应链“大数据”信息平台,于 2013 年 9 月上线“智慧供应链金融平台”,汇集银行、企业、物流等信息资源,通过在线自动处理技术实时推送,自动整合和分析,为企业提供专业、精准的“一站式”在线综合金融服务。高效率的流程全面电子化管理,在降低成本、跨越速度的同时,实现了中小企业融资门槛的突破,真正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中信银行:依靠“三大平台”,构建了“四大增值链”,根据自身科技优势和创新能力,2014 年 5 月,推出“新一代电子供应链金融”。依托全新的电子化网络系统,从供应链全流程、前后端出发,以电子化、自动化的上下融通模式,为企业提供综合性服务。

北京银行:借助互联网之力,2013 年 11 月发布网络供应链品牌“网络链”,同时上海分行网络供应链中心成立,并与快钱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14 年5 月推出线下与线上服务齐发展的线上融资业务模式“网速贷”,包括科技链、在线保理融资、在线流动资金贷款等一系列产品,其中在线流动资金贷款,通过全流程在线办理及自动化处理实现企业的快速融资,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供应链服务,有效地降低企业财务成本。

国内在供应链金融业务领域发展较快的商业银行基本具备以下特征:第一,有丰富的产品种类,覆盖行业广,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丰富产品功能;第二,信息管理平台成熟,对信息流的掌控能力强;第三,流程、操作趋于电子化、自动化,业务效率高;第四,风险管理能力强。

3 、城商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同业分析

3.2 重庆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概况

3.2.1 发展状况

重庆银行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于2008 年,起步于贸易背景下的票据贴现业务、以贴现利差盈利,由最初的单一以钢铁行业为主逐步扩展到汽摩、白酒、粮油、医药、能源、电力等行业。随后基于“1+N”的传统业务模式,推出了“仓储通”、“厂商银”、应收账款质押等一系列产品,以发展批量客户带动存贷款和利润规模增长。目前在积累一定的业务经验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区域优势,加强与第三方平台合作探索新的产品和模式,成效初步显现。现已推出与国税联手为中小企业客户打造的纯信用信贷产品“好企贷”、针对药品交易所卖方会员在药品交易所电子交易平台交易形成的应收账款,开发的“医药惠”应收账款池质押授信品种等。但目前仅实现部分产品线上化,未来还需借助信息技术和渠道实现供应链金融全面线上化发展,打造供应链金融的综合服务平台。

重庆银行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以来,经过几年的跨越式发展,业务量大幅增加,在2013 年达到峰值,但也仅占到公司贷款业务的十分之一。与同业上市银行相比(见图 2.1),差距甚大。这一块可以说是 重庆银行银行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在2014 年、2015 年,重庆银行银行发展战略导向逐步退出敏感性行业、产能过剩行业后,其供应链业务量急剧下降。但供应链金融风险可控方面还是颇具优势,不良率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大大低于公司贷款不良率。具体数据如图所示。

面对庞大的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针对重庆银行银行这部分业务急剧萎缩的现状,2015 年总行成立贸易金融部,下设供应链金融中心:负责本行供应链金融产品体系的建设及管理,包括市场调研、产品规划与研发、产品管理与维护、培训及推广等;负责本行供应链金融营销体系建设及营销推动管理,负责本行供应链金融核心客户群的拓展和维护,包括:指导分支机构营销拓展工作,负责客户沙盘的建设及管理,拟定并推行全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长远规划和短期计划;负责本行供应链金融产品经理队伍建设与治理,包括:负责制定业务培训计划,业务人力资源沙盘的建设及管理;负责对供应链金融业务出具营销意见;负责本中心职责范围内合作平台及渠道的搭建与维护。 重庆银行银行公司业务组织管理架构及供应链金融总分支三级架构营销体系如图

3.2.2 产品体系

重庆银行银行基于供应链全过程,以预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等流动性较差的资产为融资切入点,为各方需求企业提供不同的金融解决方式。主要产品系列如下:

(1)动产质押类

仓储通系列产品,是指需求方将合法具有的在未来产生现金流的货物、动产等质押,我行依托仓储监管合作方对质押物进行储存、监管,核准一定融资额度给予授信申请人的业务。常用的有先款后货、仓货(单)质押等业务品种。

仓储通业务的特点:质押物所有权不发生变化;动产质押可以用于短期融资,不仅仅是贷款也可以使用票据、信用证等融资业务;融资期限与还款可以灵活设计;上下游企业均可使用,盘活企业存货;通常情况下质押物需易变现、易储存、不易贬值、不易损坏。

(2)厂商银

厂商银顾名思义,是参与机构为厂家、销售商、银行的三方合作模式。银行把控产品的提货权,委托核心企业管理货物并承担连带担保责任或回购担保责任,为其经销商融资的产品。具体指以核心厂家与经销商的真实供销背景为前提,我行为买方授信,专项用于垫付货款给卖方,再按买方的销售回款进度通知卖方逐步发货的我行对买方的授信业务模式。

厂商银业务的特点:缓解资金流动难题,加快推动链条循环;加强经销商销售能力,通过淡季存货,旺季销售方式提高企业利润;解决核心企业销售渠道,拓展市场份额;核心企业减少应收账款占用。

(3)应收账款质押类

简单来说,这种模式是银行以企业赊销所产生的应收账款为切入点,为卖方提供融资便利,企业以所属的合法应收账款质押,提前获取销售资金的同时,还可以获得代理收款等附加服务。具体品种可分为单笔应收账款静态质押和循环性应收账款池动态质押“医药惠”模式。 应收账款质押的特点:卖方可以提前取得销售资金,使资金高效运作产生更高效益;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流贷、银行承兑、信用证等多种使用途径;应收账款的回笼必须按事先约定返回企业在本行指定的账户;应收账款池融资主要适用于买方众多,账款分散,单笔金额较小,周转频率高,卖方与买方合作关系持续、稳定,且池内余额相对稳定的客户。

(4)国内保理

实质上是银行为卖方企业提供的应收账款的综合性解决方案之一,以应收账款转让为核心,银行提供多功能服务。融资企业除了获得资金外,还享受到货款代收、账户管理、转嫁风险等综合性服务。具体操作可按有无追索权、是否公开债权转让,灵活组合成多种模式。保理的特点:是一种债权的让渡,卖方企业将应收账款债权、风险转嫁给银行,获得资金和更多专业的服务;卖方拥有充足的资金优势后,可为买方提供更优惠的条款,吸引客户。

(5)票据质押融资

银行对企业持有的商业汇票进行质押融资,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商票保贴等多个品种。票据质押的特点:解决企业在贴现利率较高情况下,资金成本造成财务费用增加的问题;参照低风险业务流程,操作速度较快;可质押贷款、开立信用证等;可建立票据池,循环使用。

3.3 重庆银行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存在的问题

推动供应链金融业务,重庆银行银行还是兼备必然优势:首先,在战略方面,总行高度重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增设了总行贸易金融部,下属供应链金融中心。专业部门的设立有助于逐步完善管理制度、合理岗位分工、制度专门操作指引等。其次,银行作为资金提供方,其核心资本率高,资本很充足,客源丰富获取资金能力强,成本收入比低,管理效率高,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提供了保证,再次,有专业运作团队,为顺应互联网推动银行业变革的大趋势,重庆银行银行成立互联网金融部,进一步优化科技力量来保障业务的发展。最后,作为西部地区的区域性银行,有一定的资源优势,我们与当地政府、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密切合作,且更多的是深入的战略层面合作,对一些园区、核心企业的整个供应链提供综合型支持。但是,重庆银行银行在这方面的业务存在的问题也是相当严峻的:

(1)规模小且营销行业过于集中

以2013 年 重庆银行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授信余额处在峰值时期分析,其授信余额也未达到66 亿元,与同年公司贷款授信余额相比,仅占十分之一,融资规模偏小。更不能和行业领先银行相比,平安银行 2013 年贸易融资余额 3706亿元,西部地区 306 亿元。另外,其投入的行业结构单一,重庆银行银行在选择投入供应链金融业务时,重点集中在钢铁、有色金属领域,超过融资客户、融资金额半数,相对而言,其他行业占比较小。

近年来受到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制造业愈发不景气,特别是强周期性行业压力更大,不少企业经营困难,失去自我造血功能,甚至可能危及整个产业。重庆银行银行也根据政策导向,逐步调整行业准入政策,但在退出敏感性、产能过剩行业的时候,面对的是供应链容易发生断裂导致的违约成本,以及其供应链业务量急剧下降的局面。

(2)产品创新动力不足,竞争能力弱

重庆银行银行供应链业务起步时间晚,其作为城商行在资产规模、专业化经验、渠道优势、风险控制、系统开发和信息技术支撑等各方面,均不能和国有银行、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同日而语。其供应链金融产品基本是“拿来主义”,简单模仿发展较早、规模较大的行业领先银行的成熟产品,缺少特色化产品,没有适配性高的金融服务,竞争能力弱。

(3)议价能力不高,授信额度使用率低

重庆银行银行作为城商行,受制于规模、跨区经营等,与核心企业直接对接的整

体合作较少,多以直接向融资企业开展融资服务,导致“1+N”的产业集群效应未能充分显现,同时导致不具备综合回报议价优势。回报主要来自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和少量回笼货款,如再遇到贴现利率居高,客户使用银行承兑汇票的积极性就会降低,造成派生存款回报率低,授信额度使用率低。

(4)科技支持薄弱,风险管理亟待加强

供应链金融异于传统业务的特征,要求在流程操作、风险管理等方面的控制点也与传统业务截然不同。然而,我们的科技对业务支撑方面远远落后于先进同业,甚至达不到平均水平。从融资申请、审批、贷后管理各环节均以人工为主,未实现电子化智能流程和数据信息实时采集,冗长的流程,不但成本高,效率低,还隐藏风险隐患。在贷款“三查”的各个环节衡量和识别风险时,主要还是依靠静态分析,不能及时全面掌握信息,缺乏供应链金

融风险防控机制。

4、案例分析

4.1 银行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分析

产业链从采购到最终销售完成的过程中,各时段、各主体均会有资金需求缺口:在采购阶段需要向核心供应商预付货款、在生产阶段积压存货占用大量流动资金、在销售阶段产生大量应收账款等。基于这一系列资金需求,企业与资金提供方寻求能够将未来资产变现的途径,因此,商业银行最初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服务源于融资服务。供应链金融传统模式根据供应链条上交易环节,按照切入点划分为预付账款融资业务模式、存货融资业务模式、应收账款融资业务模式。这三种模式满足了企业在真实交易中产生的流动资产融资需求,后来实践中也衍生出各种产品组合。

4.1.1 传统模式简析

(1)预付账款融资业务模式

预付账款融资一般是发生在采购环节的业务模式,可以看作提前将未来货权用来融资。以上游核心企业(供应商)承诺回购或退款保证为条件,融资企业(购货方)以银行认定的仓储地的已确定仓货(仓单)作为质押担保向银行申请授信,用于预先支付供应商货款的模式。核心在于银行控制提货权。 业务流程 根据参与主体可分为供应商、购货方、银行三方合作模式,和引入仓储监管合作方的四方合作模式。

(一)厂商银:即供应商、购货方、银行三方合作模式。基于核心企业(供应商)与下游融资企业(购货方)的供销关系,下游融资企业通过向银行申请授信,将获得的资金提前支付货款给指定供应商,银行再按融资企业的销售回款进度通知供应商发货的业务模式。供应商、购货方、银行需签订三方合作协议,同时,供应商对授信承担连带保证责任或差额退款责任,并配合银行对货物实行监控。具体业务流程如图。

(二)先款后货:银行为了控制货物运输和监管,防止供应商与购货方合谋给金融机构造成风险,引入第三方监管合作(多以仓库方监管)的四方合作模式较为普遍,需签订四方合作协议。具体业务流程如图。

②风险要点

预付账款融资模式发生在核心企业回购的基础上,如果授信到期时,融资企业中的保证金余额不足值,核心企业对不足额部分的金额对应的货物又不履行回购约定,银行将面临授信敞口不能正常回收的风险隐患。因此,贷前签订协议时,需明确规定核心企业的回购或连带保证责任,以及违约责任。预付账款融资模式是银行以控制提货权为条件的融资,货物是否入库以及提货时流程是否规范均能对银行造成巨大的风险。因此,银行强化对监管方的监督和管理,保证对融资项下对应的货物实现控制是重中之重。另外,预付账款融资是建立在整个供应链正常运营的前提下,涉及多个供应链节点主体,一般融资企业处于供应链下游,操作风险也是银行需要面对的风险隐患。因此,银行要采取现金流封闭式运作,在授信资金发放给企业后,要动态监督企业的运营情况,以及链条上的交易全流程,以确保资金流的安全。同时,增强对客户运营、财务、资信多层次信息的关注和收集,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欺诈风险,并实时关注质物的价格走势,约定价格跌价补偿机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银行损失。

(2)存货质押融资业务模式

存货融资是发生在生产运营阶段的业务模式。融资企业将自己的存货向银行进行质押,借助第三方物流或仓储公司对其监管,银行向融资企业提供支持的融资模式。

①业务流程

存货质押业务是指银行以融资企业所属货物为质押品,存放于指定仓储地,并委托仓储监管方对质物实施全程监管,银行向融资企业提供融资。存货质押根据能否置换货物又分为静态和动态,静态质押要求融资企业必须用保证金赎回,不能更换货物,不便于日常交易。动态质押是银行要设置融资企业质物最低控制价值,超过部分融资企业可自行提货,并且融资企业可以根据需求置换质物。具体业务流程如图。

②风险要点

存货融资模式以存货作为质押物获取贷款,其风险主要存在于存货的监管和控制,在贷款期间要严防监管不到位导致存货丢失、挪用、损坏对银行造成风险隐患。首先,注重合作方信用。制定严格的准入,良好的信用至关重要,防止欺诈风险。监管方要具备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具体的监管计划和方案,有承担质押物监管的能力以及对贷款损失具备足够的清偿能力。准确规范出质方、监管方的权利和义务,重视存货数量、质量、入库、出货、置换、解押等紧要步骤的监控。其次,慎选质物、审核权属。对存货所有权进行严格的确认,并全面评估存货质量,对质押率、最低控制价值合理确定。建立实时市场监测机制,及时准确反馈市场情况、价格波动存货未来的市场销售等,当市场价格突破最低控制价格时,要及时补充保证金或存货。最后,完善监管措施。在法律合规控制方面,对质押存货的相应权利进行认定,在工商办理抵押登记避免重复抵押,在操作风险控制方面,要加强运营管理和操作规范管理,降低银行信贷资金风险。

(3)应收账款融资业务模式

应收账款融资是发生在销售环节的业务模式,赊销目前是企业间交易的主流方式,赊销行为为供应链中上游企业带来很大的流动性压力,可以说赊销的存在催生了这种模式的出现。卖方通过赊销货物产生的应收账款申请授信,将应收账款质押给银行,赊欠货款的核心企业为供应商提供担保,如若资金获得者到期不能正常归还款项,核心企业具有负责归还这笔债务的责任。

①业务流程

应收账款融资根据是否转移债权可分为质押和保理。

(一)应收账款质押。这种模式在国内应用得最为广泛,卖方企业将应收账款质押给银行申请授信,获得资金补充并委托银行收款。同时买方需确认并按时支付应收账款,如到期时,融资企业未正常归还贷款,将由买方支付债务。

具体品种可细化为应收账款静态质押和应收账款池动态质押。静态质押是指每笔融资对应单独的应收账款,适合于独立的应收账款金额较高的企业。应收账款池动态质押是指卖方向多个买方销售产品或向单个买方多次供货,期间形成体量相对稳定的应收账款池,用于归集货款回笼等资产,卖方将池内归集的资产质押给银行获取资金支持。适用于买方众多,账款分散,单笔金额较小,周转频率高,卖方与买方合作关系持续、稳定,且池内余额相对稳定的客户。应收账款池质押对银行风控能力要求更高。具体业务流程如图:

(一)应收账款保理。该模式是银行为卖方企业提供的应收账款的综合性解决方案之一。企业将应收账款让渡为核心,是一种债权的转移,将风险商业银行转让给银行,银行兼具融资、代收、管理多层次功能服务。遵循有无向买方企业公开告知债权让渡行为,可分成明保和暗保。明保需要就融资项下对应的应收账款明细及其已转让的行为向买方核实,并得到买方盖章确认,同时和买方约定,在授信期间应收账款需回笼到指定的唯一账户上。暗保因买方并不知晓债权的让渡,银行承担的风险较大。需在审查时核实交易背景的真实性和应收账款之前有无质押等关键信息。到期时,如若债务人未正常归还款项,银行是否有权向供应商反转让应收账款、并要求其回购,分为有追索权保理和无追索权保理。无追索权保理如若出现风险将由银行承担坏账。保理可自由组合成多种模式。操作流程大致相同。具体业务流程如图。

②风险要点

应收账款融资建立在真实的贸易交易上,如虚假交易,就不存在应收账款,银行信贷资金将面临风险隐患。加强贷前尽调,特别注意以下几点:审核供应商和核心企业之间交易背景有无虚假至关重要。关注账龄是否符合正常贸易情况。审视合同价格是否正常合理,货物应有明确验收标准、交割标准、准确付款依据,避免价格虚高的风险。确定来源是否真实合法,杜绝一切欺诈方式。细化合同,约定防范措施。银行严格执行相关规章和操作流程在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的动产融资统一登记系统内登记,避免重复质押,在合同中明确约定风险防范措施。完善贷后管理,建立风险预警制度。银行要关注出质人、债务人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应定期、不定期与企业进行对账,确认核心企业付款应转入银行方监管的专用账户。

这几类供应链金融的传统融资模式,基本可涵盖产业链“供——产——销”全流程,为链条上各节点主体提供金融方案,针对不同节点企业在交易过程中的特点和需求,可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式,并且可以就基本模式组合为更复杂的整体综合方案。

4.1.3 传统模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重庆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优势在于:具有稳定、低成本、大规模获取资金的能力,积累的客户资源丰富;具备一定的风险管理经验和风险把控能力;拥有众多专业金融人才,专业性的金融服务能力确保了其可以辐射到较为深入的各产业链底层。

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也面临一些局限性:首先,可供选择的供应链较少。在当前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供给侧改革进一步深化,对于以前占据本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半壁江山的钢铁行业,规模在逐步缩小。周期性强的行业其核心企业对上下游企业掌控权随周期性减弱后,可供选择的链条也随之减少。加上跨区经营受限的先天缺陷,使得重庆银行银行和很多优质的全国性大型集团失之交臂。其次,信息不对称。银行对供应链本身没有实际掌控力,不能实时并主动掌握产业链交易中核心的信息资源。由于数据获取比较被动,缺乏有效的数据信息平台,本身没有能够成为供应链金融的核心。再次,银行基于风险控制要求,通常希望产业标准化更强,但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数量众多,需求分歧明显,商业银行往往不能满足个性化需要。最后,商业银行审批流程长、效率较低,产品创新的速度有限,银行相对于许多中小企业来说准入门槛依然较高。

因此,要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就要借力日新月异的信息科技,依靠于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等技术优势,打牢科技信息安全基础,提升科技对业务的支撑,构建综合服务平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金融与科技的有机结合,实现多种金融工具的组合运营,不断提升资本回报率和综合盈利能力。

4.2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创新模式分析

4.2.1 创新模式简析

在“互联网+”、大数据平台、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型技术的驱动下,迎来了互联网金融时代,传统供应链金融从服务模式到风险控制都面临巨大变革和创新,也将依托于“互联网+”获得发展契机。 “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与各行业的跨界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并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构建连接一切的新生态。“+”是指融合信息通信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安全云库等形成合力,为产业升级、提高效能服务。也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与传统产业的融合,通过互联网反哺传统行业,成功转型,实现持续发展。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的程度不断深化,线上化成为各家商业银行创新战的蓝海。商业银行传统供应链金融业务逐渐与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进行对接,将传统金融优势与平台信息化深度融合,进行数据分析后将更加有针对性的为客户提供顾问式的融资、财富管理、资本运作等综合金融方案。这一模式创新,是“互联网+”与供应链金融的“跨界合作”,将缓解传统供应链金融交易中信息电子化不足导致信用评估缺失的问题,其本质是填补信息盲区,补全信贷缺失环节,将服务覆盖更多的中小企业,是对传统供应链金融的拓展。该模式不是线下传统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简单向线上化转移,而是利用网络化平台,将产业、金融与科技高度融合,打造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

4.2.2 以“医药惠”产品为例分析

(1)创新模式“医药惠”

重庆药品交易所是重庆政府打造的,面向全国开展医药综合交易的千亿级要素市场,是为医药企业提供相关医药产品交易、结算等服务的第三方综合性电子服务平台。具体建立了医药公共交易、医药电商、医药金融结算、医药大数据四大业务平台。业务平台实行会员制度,卖方会员根据药品交易所交易规定,在指定销售界面公告产品类型、定价等信息,待有需求的卖方会员与其达成交易意向后,双方在电子平台签订合同。按合同约定卖方会员在规定时间内发货,买方会员在确认收货或收票后,必须在2 个月内通过医药金融结算平台支付货款,款项汇入交易所在银行的专用账户。同时买方会员申请出金,交易所将在规定时间内审核其应收账款池内资金能否覆盖授信质押的应收账款,如能覆盖,交易所会将其资金作出金处理,款项将汇入买方会员在银行绑定的结算账户。根据规定,融资企业在授信前,需绑定银行账户,作为授信客户在药品交易所平台的唯一资金回笼账户,以便于银行监管其销售情况、资金回笼等,以保障授信资金安全。

①业务流程

“医药惠”属于应收账款池质押业务品种。是 重庆银行银行与重庆药品交易所,针对药品交易所卖方会员在药品交易所电子交易平台交易形成的应收账款而开发的授信产品。主要模式为授信申请人是药品交易所卖方会员,将经药品交易所鉴证的应收账款质押给重庆银行银行。并由药品交易所提供全程应收账款及资金监管,银行据此给予申请人相应融资支持。该融资主要担保方式为应收账款池动态质押方式,买卖双方均为药品交易所会员,如授信到期时,融资客户应收账款池归集资金不足以覆盖授信本息,由药品交易所承担垫款责任。

重庆银行银行需对此服务支付一定服务费。具体业务流程如图。

②风险要点

本业务模式主要担保方式为应收账款质押,要注意可用于质押的应收账款应必须符合以下要求:第一,申请人在电子交易平台所发生的交易记录应真实、有效;第二,对应交易及应收账款必须经药品交易所鉴证;第三,应收账款未被设定抵押权、质权及其它任何形式的担保,将审核合格的部分建立应收账款池,并在人行动产融资统一登记系统进行质押登记。另外,业务明确规定药品交易所在授信期间全程对应收账款及资金进行监管,并在客户授信到期时应收账款池归集资金不足以覆盖授信本息时承担垫付责任。因此,在贷后管理方面必须要严格把控:一方面,与药品交易所建立对账管理制度,以定期和随机两种形式对账,确保应收账款池有效总额符合要求;另一方面,对应收账款池的监控,尽管本产品应收账款池由药品交易所代为监管,仍应定期核查应收账款池明细,了解药品交易所是否严格履行规定义务,是否对应收账款、支付结算和出金办理进行了全面、有效的管理。

4.3 创新模式分析总结

银行与重庆药品交易所共同打造的“医药惠”业务模式,不仅单纯局限在融资,还组合配置多层次服务功能,向财富管理、资本运作等方向延伸,实现多元化的综合性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协助平台会员客户获得低成本信贷服务,无限提升产业流转效率。据统计药品交易所卖方会员仅重庆地区就达 300 余户,已有近 100 户与 重庆银行银行建立合作关系,融资总额约6 亿元。该业务成功运行也给绍兴银行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升级带来新的启示。

(1)供应链金融实质不变

供应链金融线上化改变了传统的业务模式,将大数据技术用来弥补信息来源,解决了传统信息传递缓慢、效率低下、透明度低的缺点。通过对链条上实时动态的销售、发货、开票、确认收货、应收账款付款等多个指标数据采集,银行可以掌控企业真实的交易情况,扩大对供应链的了解,有利于帮助设计更贴合企业需求的产品,有利于简化操作流程,提升放贷速度,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及人为风险隐患。从根源上,直击中小企业融资痛

点,有效改善了其融资困境。

(2)打造平台化供应链金融生态化系统

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传统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上,因核心企业及供应链条选择有限,在客户群的拓展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交易平台实时掌控产业链的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能实现客户信息验证、商品展示、物流、支付等服务,构建商品交易闭环。供应链金融向平台化发展是必然趋势,目前整合是关键,借助手握实时数据和海量数据的互联网平台,将需求侧、供给侧各方参与主体放入平台生态圈,犹如铺设一张产融结合的“网”,制造更多“节点”,发现“四流”的交叉验证关系,更高效地控制金融风险,挖掘更多金融服务机会,良性推动生态化发展。

(3)延伸传统模式,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供应链金融产品创新主要从“宽度”和“深度”来延展,“宽度”创新是为更多客户提供金融服务。通过深挖链条,切入场景中去拓展客群,扩大原有存量对象,提升客户流量,制造集群效应。“深度”创新是指多类别业务的组合配置和多种金融工具组合,提供多样化的优质产品。通过技术改进、流程优化、平台数据、整合关键指标,瞄准客户痛点,快速迭代研发出根据客户需求定制针对性强、适配性高的综合性供应链金融产品和业务模式,由过去单一的信贷经营向全产业链综合服务转变。从融资、结算、咨询、管理全方位切入,将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结合起来,为企业提供覆盖全贸易流程服务,让客户拥有高效化体验,增强客户黏性,达到“捆绑”客户的效果。

5 绍兴银行发展创新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对策

建议在信息科技无限提升效率的助推下,供应链金融呈现出新的格局、新的生态。新技术、新模式是支撑供应链金融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就银行而言,必须以快速的行动力和足够强的执行力主动拥抱并强化建设。本章针对供应链金融发展创新业务的产品体系、渠道搭建、平台建设、风险管理、数据系统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5.1 绍兴银行发展创新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建议

5.1.1 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必要性

传统的供应链金融当前面临的形势是:在供给侧调结构深化改革推动下,绍兴部分传统企业(如纺织业)产能过剩,已到了仅能勉强维持的地步,伴随而来的是风险加速暴露,曾经参与供应链金融的主流行业被迫萎缩,甚至退出舞台。传统重工业面临衰退,其核心客户经营困难,自身资信下降,对其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信用缓释作用瓦解,过去针对核心客户及其上下游中小客户配套的产品适用度降低。互联网深度嵌入产业,使经营、销售、物流等交易方式发生变革,传统产品不再具有优势,不能完全满足客户不断增长的需求。各类“互联网+金融”、“产业+金融”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层出不穷,市场竞争愈演愈烈。

走势分化,既带来了“掉队”的风险,又提供了赶超的机会。面对新形势,一方面要持续巩固传统供应链优势业务。另一方面,要以创新驱动发展,发展创新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对策建议敢于创新突破,在专业化、综合化、互联网金融化方面做文章,顺应新趋势,借助“互联网+”的势头茁壮发展,形成一个可持续、健康的金融业态。 

5.1.2 绍兴银行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发展方向

(1)线上线下相结合,打造差异化拳头产品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深度嵌入,助推供应链金融发展风驰电掣。利用这些“黑科技”建立“线上”服务平台已逐渐呈现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必然走向。目前国内发展较快的金融机构均已建立了线上体系,并推出相应产品和服务模式。新形势下银行间面临严重的同质化竞争,在业务类型、客户群体,甚至战略方向都大体类似,低水平重复发展、低端产品过度竞争的状况很明显。因此,加速变革,坚定走差异化、特色化、互联网金融化发展是突出重围的重要路径。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银行获取信息范围更广、便利性更强、成本更低,且获得的各种信息真实性更高。开发线上供应链金融产品能体现金融与科技有机结合,提高金融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实现产品场景化的跨越式发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化发展不是将线上电子化看作是将线下供应链金融传统业务模式的迁移、实现电子化运作流程化而已,是将供应链各环节的行为信息和相关数据高度融合后,深挖市场,通过创新的产品创造新的供给。

(2)细分市场渠道搭建,加快布局形成规模优先

在“互联网+”浪潮下,同业、异业竞争加剧,银行作为资金提供方已经不再占据绝对优势,当务之急是要细分市场,搭建渠道,加快合理布局,锁定与核心企业、第三方平台等信息优势主体的合作关系,迅速拓展上下游优质的企业,占据规模,定制批量客群的整体大规模、分户小额度的结构产品,利用规模效应降低客户成本,吸引客群,做到先将手伸进链条中去,再通过提供融资、结算、甚至供应链管理全方位的综合性业务渗透全链条,从而将客户牢牢捆绑。中小银行唯有依靠本土地缘人缘,在细分市场、特定领域、产业集群和类别客户中精耕细作,争取在错位发展中不断提升质效,赢得一席之地。

供应链金融具有行业属性,每个行业都有自身特征和属性,或者行业属性天然的形成聚集形态,这也促进了供应链金融的垂直化和细分化发展。市场有限、细分无限,商业银行要依据行业特征、核心层紧密程度等细分市场,结合政策优势、区域经济特色,因地制宜的探寻和渗透好的产业链。在这方面,绍兴银行所在区域具有一定的区域经济特色:在当前的绍兴地区形势下,应着重打造芯片制造业、半导体、文化产业、医药行业、纺织服装、电商等细分市场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具体计划如下:

1、在产业链中,龙头企业和从属企业呈金字塔形势布局,这为发展供应链金融提供了基础。首先锁定目标客户群,利用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市场管委会等把手伸进产业链,对整个产业链进行贯穿梳理,集合中小客户,根据成员企业的需求和意见,为客户定制专属的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

2、龙头企业和从属企业分别制定,甚至可以做到“一户一策”。在抢占市场高地,占据规模优先后,再通过提升全方位服务,捆绑客户,逐步实行金融对产业链的融合和掌控,进一步提高议价能力和综合回报水平。

3、与第三方平台“跨界”合作,共建互联网金融生态圈 传统模式,银行围绕核心企业“1”,为其上下游中小客户“N”提供以融资为主的金融服务。这种模式相对以服务单一的融资为主,核心企业提供信用支撑,话语权强,对上下游企业的资金占用较多,上下游中小企业地位被动。随着产融结合与技术升级的变革,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变为“N+1+N”生态圈。这个“1”不再局限为核心企业,它可以是一个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有真实全面的交易数据作信用支撑,不再需要核心企业为其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突破了单个供应链的限制,形成以中小企业在平台上的真实交易数据为核心的多链条的生态圈模式。

4、优化操作流程,规范操作环节

供应链金融的特点之一就是操作环节多,并且是可以通过操作流程对交易、回款的监管,构建自偿性交易的还款来源。故对操作风险的防范应摆在首当其冲的位置。一方面,要加强对操作人员的管理,在操作过程中严防道德底线、安全底线。另一方面,银行应全面了解客户情况,深入挖掘客户需求,帮助客户分析评估融资信息,针对中小企业,要制定审批路径短、操作灵活的标准业务流程。根据经营年限、在供应链中地位、资产规模、资信情况、动产质量等作为参考指标,通过系统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和评估,初步形成是否准入、最高额度以及利率水平的核定,有效提高业务效率。同时,严格把关风险点,重点关注贸易背景真实性、资金流向、经营状况等,从点到面把控风险,确保银行资金安全运行。

5、健全风险全程管理,提升风险防控水平

银行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优势,获取供应链运营各环节信息流,并结合线下企业实际经营状况,从多角度、多维度交叉验证,动态掌控客户的经营活动,缓释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全流程管理。在风险控制上,不仅体现在审批环节,各环节共同发挥作用,对业务周期进行全程、多维度的监控和测评才能有效把控风险,提升风险防控水平。

①贷前全面风险评估

应明确调查重点和手段,优化内部流程,制定相应模板协助调查。对客户信用等级、行业地位、经营状况、财务状况、还款能力等多维度设置参数,全面、客观的评价,提高风险意识,准确衡量和识别风险点,避免潜在风险在产业链中流传。

②贷中设计风险控制措施

充分揭示融资企业的风险,针对风险点,做好风险控制措施设计,具体措施要有可操作性,运用封闭运行、额度控制、分期还款、经营者控制、价格控制、自有资金控制等手段把控风险点。

③贷后建立全面风险预警体系

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是有效防范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必要手段之一,通过数据收集监测建立风险指标数据库,并采用定量分析法进行分析评估,如指标偏离正常范围必须发出风险预警,启动风险应急处理措施,确保供应链金融健康可持续发展。

6总结与展望

金融领域的创新围绕资金、业务、风控、实现模式四个维度展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在于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在业务模式和风险控制实现了金融的重构。这种基于科技支撑的改变和影响才拉开帷幕,假以时日,必将给现有金融格局带来更大的变化。这对于银行,是挑战,也是机遇。回顾本文,总结出以下结论:

(1)供应链金融对于银行而言,不仅是产品和服务的上档升级,更是战略选择。加上借助互联网之势,它能突破城商行地域、网点等自身局限,去开拓更大的市场。是银行利用低成本、高质量的综合服务去拓展中小企业长尾客户、锁定客群、创造利润、打造差异化竞争力的重要突破口。

(2)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是通过渠道打造综合性金融服务,形成“N+1+N”的生态圈,利用平台交易数据为核心增大和企业间的协调度,在业务、风控等方面转变理念,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这种创新不仅是平台化、电子化的创新,更应该是渠道+产品的双创新,借助互联网技术,定制差异化产品,抓住产业链痛点,实现金融对产业链的融合,打造生态化可持续发展,达到多方共赢的格局。

(3)创新模式在风险控制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但创新必然带来经营上的风险。虽说银行的本质就是经营风险,但风险定价能力体现了核心竞争力,资产质量就是命脉。因此,发展创新和风险防控必须同步发力,要做好全方位保障措施,用可控的成本控制不可控的风险,提升资产质量。同时,创新业务对互联网技术的依赖更强,提升信息化水平是创新的支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