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所以”的前世今生

浅析“所以”的前世今生

浅析“所以”的前世今生

摘要:连词“所以”是经过了“所”字由名词向指示代词的虛化、“以”字由动词向介词

的虚化和“所以”由介词词组向固定连词的虚化这一系列变化最终形成的,当然也不排除还有一些外部的作用。

关键词:所 以 所以 虚化

“所以”在现代汉语里是一个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但在上古汉语中却有着全然不同的意义和语法作用。现代汉语中的连词“所以”是由介词词组发展而来的,而现代人在读古代作品时,经常会由于不辨“所以”古今词义的差异而造成对“所以”句式理解上的失误。为了正确区分“所以”古今词义和用法,了解现代汉语用作连词“所以”的嬗变轨迹,本文试就“所以“凝固成连词的过程进行一些粗略的探讨,以便更好地翻译和疏通古汉语“所以”用句的文意。

一、“所”字的虚化

19 世纪末,《马氏文通》有“所”为“接读代字“或隶外动,或隶介动”而“必居宾次”的解释;20 世纪20 年代初,陈承泽认为“所”字是助词而且含有指示作用:王力认为“所”字是特殊代词:郭锡良认为“所”字是辅助性代词。虽然学者们对所”字的词性各持己见,但是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都认为“所”字虚化后具有指代作用。方有国在《上古汉语“所”字与所字结构再研究》中指出,“所”字是由名词向指示代词发展的,并从空间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名词‘所’表示具体的空间,任何人或事物都是存在于一定空间的,由此‘所’转而表示这一空间所存在的人或事物。当“所”由空间之处所而指空间里的人或事物后,处所义转为指代义,从而名词转为指示代词。”方有国还举例说明“所”作为指示代词的情况。如:

(1)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诗经•召南•甘棠》)(2)大官大邑,身之所通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由此看来,“所”在句中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只有附着在动词或动词性结构之前组合成名词性结构,才具有作句子结构成分的能力。“所”后面也可以跟介词,例如“从、以、为、与”等,“所°指代的便是介词所介绍的对象,表示行为发生的处所、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和方式方法、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以及与行为有关的人物等。“所”字和介词以及介词后面的动词相结合组成的词组也带有名词性质。这时“所”指代的事物往往是“相应的述宾结构的宾语所标志的事物;‘所’后也可跟介词,这时‘所’指代的便是介词宾语所标志的事物。”

二、“以”字虚化

“以”的甲骨文字形作,“以”是“超”的本字,耜是古代农具耒下端铲土的部分,宇形像人手执相的样子。由此推知,“以”最早应是一个动词。在《说文解字》“已”部中解释为:“以,用也。从反已,象形”。先秦时期,“以”经常用作动词,例如:(3)以厥庶民。(《书•梓材》(4)不使大臣怨乎不以。(《论语•微子》)“以”概用如动词,表示向上送缴物品或向祭祀对象供奉物品,引申为“致送”义,表示带来或带去的意思,相当于后代的“贡纳“或“进献”。到了西周,随着“以”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其宾语往往是不能带领的事物,‘以’的意义自然虛化,加上‘以’字结构有时用在另一动词的后面,也是促使‘以’的意义虛化的条件。在这种环境中,动词‘以’于是就虚化为介词了。“以”字由名词虚化为介词的过程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己经完成了,虛化后的介词“以“用法非常灵活。“以”字可以引进动作行为赖以进行的工具或凭藉:也可以引进动作直接涉及的对象,表示行为的方式;还可以引进动作行为实施的原因;偶尔也引进行为动作进行的时间。一般来说•介词都要带宾语,而且宾语多处于介词之后,但介词“以”的宾语却常出现在其前面,同时还常常省略宾语。“以”带上宾语构成的介宾词组,既可以置于动词前,也可以放在动词之后。“以”还经常同许多别的词语组成固定结构,用作修饰成分或连接成分,这就为虛化代词“所”与介词“以“的结合提供了前提和契机。

三、“所以”的意义和语法作用的演变

由指示代词“所”和介词“以”组成的介词结构“所以”在上古汉语中是一个惯用词组。“这一介词结构后往往紧跟着动词、动词性词组或主谓词组,与之构成具有名词性结构的所字词组,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或谓语。”王兴才在《“所以”说略》中将“所以”构成的所字词组的表现形式归结为以下六种:“所以”(这种情况后不跟任何词语,只单独使用)“所以+动词“所以……者”所以……也所以..者,•也;所以•…者也“所以…之十名词,名词+之+所以•”,并认为这种“所”字词组中的“所°指代与动作相关联的各个方面:“)指代动作产生的原因:b)指代动作行为赖以进行的工具、手段和前提等:¢)指代动作行为的方式方法等:d)指代动作行为相关涉的人、事和物”。近代也曾有不少学者对“所以”进行过研究,像刘淇、马建忠还有黎锦熙、刘复等,明确了“所以”有“所因〝所用”二义,而表“所因”的“所以”又有“潮因“表果”之分。所以”在上古汉语中的意义和语法功能主要有两种。第一,“所以”可以表示凭借的工具,即黎锦熙等人说的“所用”,但是其凭借的事物多不是具体事物,而是抽象事物。如:(5)凡十二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天吉凶也。(《吕氏春秋•季冬纪第十二》)(6)子日: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周易•乾•九三交•文言》以上例句中,介词“以”具有“用”义,“所以”可以译为现代汉语中的“用来.的东西”译为第二,“所以”进一步抽象化之后,可表示原因,即“所因”,该种“所以”可以…的原因”。如:(7)此天子之所以时绝也,诸侯之所以大乱也。(《吕氏春秋•孝行览第二》)(8)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王力先生认为:“其实表示凭借的意义是从‘用,(‘拿’,的意义而来的,表示原因又是从“凭借”的意义而来的。先秦时期,介词结构“所以”在解释原因的句子中,上句举出条件,下句则承上说明“…的原因”,加上“所以”一般处于句首,这就为“所以”后来逐渐演变成表因果关系的连词提供了前提和条件。正如王力先生所说:“到了中古时期,•所以逐渐过渡到因果连词。过渡特征有两个:(一)它放在句首:(二)句末没有‘也’宁。“连词“所以”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呢?林序达先生说:“主语比较复杂,有(6)子日: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周易•乾•九三交•文言》以上例句中,介词“以”具有“用”义,“所以”可以译为现代汉语中的“用来的东西”译为第二,“所以”进一步抽象化之后,可表示原因,即“所因”,该种“所以”可以…的原因”。如:(7)此天子之所以时绝也,诸侯之所以大乱也。(《吕氏春秋•孝行览第二》)(8)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王力先生认为:“其实表示凭借的意义是从‘用,(‘拿’,的意义而来的,表示原因又是从“凭借”的意义而来的。先秦时期,介词结构“所以”在解释原因的句子中,上句举出条件,下句则承上说明“…的原因”,加上“所以”一般处于句首,这就为“所以”后来逐渐演变成表因果关系的连词提供了前提和条件。正如王力先生所说:“到了中古时期,•所以逐渐过渡到因果连词。过渡特征有两个:(一)它放在句首:(二)句末没有‘也’宁。“连词“所以”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呢?林序达先生说:“主语比较复杂,有作分句的条件,这句子就有了演变为复句的可能性。这种句子中,那些“以”当‘因’讲的,便开始变为因果复句,‘因’的分句在前,‘果’的分句在后,‘所以’用在果句的分句上,就成了意思略同手‘是以(因此)’的连词.。”一般认为,连词〝所以“真正产生的时代大约是在汉末或魏晋,市且是从口语开始的,如:“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毓拜而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日:“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何以不拜,会日:“偷本非礼,所以不拜”(《世说新语•言语》)。此时的“所以”尽管没有像现代汉语中“因为,所以…“那样明显,但己经初见连词的雏形。随着运用的成熟,连词“所以”的语法特征也越来越明显连词“所以”在凝固的过程中,除了其内部虛化的原因外,还有一定的外部因素,比如说语音双音化的影响、语义的改造等,这些因素共同推进了连词“所以”的形成。概括起来,“所以”虚化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介宾词组(用来)一介宾词组(凭借)一介宾词组(原因》一结果句标志一成熟的连词(用在主语前)。总之,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连词“所以”其演变经历了较为漫长的时代。先是由名词“所”和动词“以”分别虚化,演变成具有指代作用的代词“所”和用法灵活的介词“以“,然后“所以“凝结成固定结构,广泛被用于先茶作品及后期作品之中。由于介词结构“所以“具有解释原因的作用,于是在魏晋时期就出现了表因果关系的连词用法。它先在口语中产生,然后在书面作品中不断出现,并由在文言作品中占少数逐渐过渡到在古白话中普遍使用。与此同时,介词结构“所以“的使用逐渐趋少,以致最终发展到现在,“所以”不再是介词结构,全部变为了表因果关系的连词。注释

许嘉璐.古代汉语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郭锡良•介词“以”的起源和发展以.古汉语研究,1998,(1)

参考文献:王力.汉语史稿(中册)

北京:中华书局,1980. 121席嘉-近代汉语连词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甘子敛•连词“所以“产生的时代与条件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