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颂身残志坚康复人(精选多篇)

第一篇:歌颂身残志坚康复人

歌颂身残志坚康复人(精选多篇)

英雄礼赞 ——颂身残志坚康复人 用眼睛聆听——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用耳朵打量—— 轮椅上微笑的张海迪 用心儿触摸—— 这世界上每一片绿叶每一朵鲜花 只要还有生命 梦就在蓝天不倦地飞翔那年 在那间小得不能再小的小屋 吹响青春的口哨 扬起白衣天使的风帆 开始前人未曾有过的远航 狂风几回 恶浪几重 忍不住流下眼泪 但手中的木桨 正像海伧抗争上帝的笔 不懂得疲惫 划过世俗的暗礁险滩 划过命运设置的每一道坎 十五年同一个梦 十五年德艺濡染 说不尽多少累与苦 可是 看着瘫卧床上的老者站了起来 看着步履艰难的姑娘告别了拐杖 重新点燃走向明天的火把 突然觉得一生的摆渡充满了意义 就是这份透明恒久的爱 就是悲剧中沸腾的人格力量 托起了一所升华生命的康复医院你们的故事里没有硝烟战火 但淳朴的太行山人 总爱亲切地叫你们英雄 说起英雄 千言万语都化作虔诚的热泪

第二篇:身残志坚的拓荒人

身残志坚的拓荒人

走进龙泉庄村,你会觉得这个不大的小山村,似乎到处都充满着生机与活力,让人们看到了山区人民增收致富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途与希望。平坦的大道两侧载着成行的翠柳,树下的鲜花争相斗放,清澈的龙泉河环村而过,河里的鱼群漂游欢畅,三座拱桥将村庄连成一体,洁净的街道两旁鲜花飘香,临街的花墙全村一致,晚上的路灯显得格外明亮,人们饮用的是甘甜的泉水,闲时沿河观水看鱼,晚上在文化广场娱乐。虽然是山区,人们都能骑车下地,那45条共70多华里长的农用车山地运输路,让人们把农用车开到山梁上。全村40多万棵栗子树,漫山遍野,给人们带来了增收致富的希望。栗子树下种的是青嫩的牧草,以草固土,用草养羊,羊粪搞沼气,再用沼气渣做板栗的肥料。村民们将每年修剪下来的栗树枝粉碎后制成食用菌棒,用它生产栗子蘑菇,再将废菌棒埋在树下,作为板栗生长的长效有机肥料,这就是龙泉庄村建设生态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过去的穷山沟,如今彻底变了样,人们都说:多亏有了温守文这样的好书记,是他,身残志坚,带领全村人不懈的努力,让家乡变了样。

温守文今年60岁,197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同年6月,在生产队打麦时,被脱粒机打去了右前臂,造成终身残疾,还因此失去了被县委提拔为公社副书记的机会。上级党委为了照顾他,将他安排到公社当农村会计辅导员,这在当时也是难得的一份好工作。上班不到半年,面对家乡的贫困与落后,他主动要求辞去这份工作,回村当党支部书记。听说他要回村当干部,妻子哭了,父母反对,亲戚朋友也不理解。他耐心的说服了妻子和父母,顶着各种压力毅然回村当上了党支部书记,担起了

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重担。

回到村里后,为了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摘掉缺粮的帽子,让乡亲们能吃上饱饭,他起早贪晚,带领大家改河造田,下地干活,一只手和大家一样劳动,付出的代价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手磨破了咬牙挺着,用左残臂夹着锹干;衣服磨破了没钱买,就让妻子一次次的缝补,干一天活晚上睡觉连身都懒的翻。艰苦的努力换来了连续三年大丰收,彻底摘掉了缺粮的帽子,不但让乡亲们吃上了饱饭,还通过改河造田种水稻,让乡亲们每人每年都能吃上100斤大米,这在当时是人们祖祖辈辈都不敢想象的。温守文个人和村集体也多次受到了各级党委的表彰。

1980年,因为妻子长年有病,三个孩子又小,自己又残疾,家庭生活困难太大,他只好辞去了村书记职务,1982年带领弟弟们创办了小五金厂,成为当地第一批富起来的人。自己富了,他不忘乡亲们的困难,主动帮助别人,还捐款为家乡修建了三华里的乡村路,使乡亲们结束了雨季趟水过河的困难。

1990年5月,在乡党委多次动员下,在部分党员群众的强烈要求下,面对依然如故的家乡,他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又一次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担起了改变家乡面貌的重担。为此妻子不理解,整整一个月不理他,说他忘记了自己家当时生活困难没人管,让人瞧不起的日子了。记得是1982年夏天,妻子有病干不动活,自己一只手锄地,回家后妻子见他太难了,就对他说,别的村因公致残的人都去找领导要钱,并都给解决了,你不如也去找一下领导。他却严肃的说,人生活在社会上最低价值是自食其力,我不可能为了自己的生活给政府添麻烦。如果我连家人的生活都养不起,就不如喝药去死,放心

吧,我一定会重新站起来的,让人们认识我永远不是个孬种。”又说:“种地不是我的长处,我要改行。”妻子说:“你能干啥?”他说:“我要办小五金厂。”就这样,他领着自己的弟弟创办起小五金厂。妻子的话让他想起来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但为了改变自己家乡的面貌,让乡亲们都富起来,他仍然没有放弃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那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了创办集体企业,他四处跑项目,找资金,项目找好了,但村集体却没有一点资金,没办法,他将自己十几万元的设施合给村里,抵顶集体自有资金争取银行贷款,还拿一万多元现金还清了大包干前集体欠银行的贷款,就这样,赢得了银行贷款,办起了抗磨材料厂,生产用于矿石粉碎的研磨球。九二年新办的工厂投产,产品投放市场后,很受用户欢迎,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九四年工厂又进行了扩建,但好井不长,在国家第一次宏观调控中,全国矿山企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经济效益明显下降,中小企业纷纷倒闭,三角债硬把工厂拖垮了,没办法97年工厂宣部倒闭。因长时间的精神压力,自己也得了一身病,糖尿病、冠心病、神精官能症,还做了胆切除。因健康原因他只好又一次辞去了支部书记工作。这一次给他的人生打击是非常大的,不但集体的事业没有干好,还给个人的经济带来重大损失。

下去后,他一边养病一边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了认真全面的总结,总结自己的人生,总结自己的家乡,总结自己两次担任村书记,为什么气力没少费却没把家乡建设好,家乡啊!你的前途到底在何方?通过反复的分析总结,他得出一个结论,要想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好,必须立足本村优势,发展适合本村优势的产业才能改变家乡面貌,让乡亲们都富起来。那么什么是本村优势呢?是山,全村102户,370口人,耕地面积700亩,山场面积6500亩,

而且耕地以坡地为主,由于土质贫瘠,十年九旱,不适宜种粮食,所以祖祖辈辈受穷。那么到底应种什么呢?龙泉庄地处京东板栗产业带,这里生产的板栗品质最好,特别是板栗搞干旱,耐贫瘠,正适合本村的自然环境。想好后,他向当时的村干部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并建议大面积的发展板栗,可惜没被采纳。新上来的干部因不能为百姓办事,就遭到绝大多数的党员干部的反对,强烈要求镇领导撤换村干部,让温守文出来当书记,还有部分党员联名向上级党委写信,要求让温守文重新当书记。在全村多数党员群众的要求下,于九八年八月,镇党委决定提前改选支部班子,温守文又以绝对的优势再一次当选为党支部书记,第三次担起了建设自己家乡、让乡亲们尽快富起来的重任。听说大哥又出来当书记,在市里办公司的弟弟回家劝阻,让他去公司当经理,年薪十万让他管公司。他却说:“我年轻时,就想改变家乡面貌,两次当书记,都没搞好,这次我决心将自己的家乡满山遍野全部栽上板栗,让全村人都富起来。”弟弟一听就急了,说:“你总……”

他回绝了弟弟的高薪聘请,就组织党员干部开会,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指出了家乡的发展方向,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了,又开村民大会,动员全村发展板栗,走板栗兴村致富的发展之路。还提出了靠山吃山、向荒山要产业、向荒山要财富、栽上板栗两千棵、十年楼房小轿车的口号,并做为标语写到墙上,以此来激励全村人承包荒山、发展板栗的积极性。由当村干部开始到2014年,不算广播会,平均每年召开的村民大会,就有十几次,召开的党员干部会,就更多了。不仅如此,还多次组织党员干部和村民到外地参观学习,不懈地努力,彻底地调动了全村人包山栽栗树的积极性。由2014年开始到2014年,全村就开发荒山3600亩,退耕还林670亩,全部栽上了板栗,使

全村的栗树总量达到了43万棵,人均1200棵,为全村人增收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几年,他为了不断地改变全村人的生活生活环境,克服集体无资金等困难,采取群众集资、集体筹资和村民出义务工等办法,共为村民打大口井8眼,修集雨水窖110个,修饮水上山工程的灌溉水塔9个,截潜流一处,清理村边河道600米,砌六米高河坝护坡750延长米,修建拦河塘坝一座,修建大小坝河拱桥9座,涵洞12个,修乡村公路7公里,农用车、山地运输路共45条,全长35公里,硬化街道1400米,路灯40盏,规划沿街花墙3000多米,石墙800米。还辅管道2500米,将山泉水引到村里,让乡亲们每天24小时不花钱吃上了清洁的矿泉水。栽各种绿化树3万多棵,各种花卉2万多株,使一个脏乱差的小山村一下子变为市级文明生态示范村。

目前,早栽的栗树已开始结果,去年全村共产板栗25万斤,总收入125万元,人均3400元,占全村人均收入的50%,今年预计产板栗45万斤,实现总收入185万元,人均4800元,因都是新发展的幼树,预计到2014年,全村产板栗200万斤,实现总收入800万元,减去8%的生产费用,仅此一项,人均纯收入将达到2万元。

为充分利用家乡的资源优势,龙泉庄村又将40多万棵栗树下的空间做为一种优势,大面积推广。树下种草,以草护土,用草养羊,羊粪搞沼气,再用沼气渣、液生产板栗的生态农业工程。计划到2014年,全村圈养优质绒山羊2500只,实现纯收入185万元,人均5000元,为板栗生产提供优质圈肥100万斤。2014年,市、县两级畜牧局已决定以龙泉庄为中心,辐射周边村,定为万亩树下草,万只优质绒山羊基地。

龙泉庄村还将每年修剪下来的栗树枝,做为一种资源,将其粉碎,加上副料,制成实用菌棒,用来生产栗子蘑菇,并用生产完栗蘑的废菌棒,埋在树下,做为板栗生产的(感谢访问本站:)长效有机肥料。今年正在进行两万根菌棒的栗蘑试产,计划明年初具规模,预计到2014年,全村栗树将全部进入盛果期,每年可产修剪下来的栗树枝150万斤,粉碎后加上副料,可制实用菌棒100万根,每根菌棒可产栗蘑1.5斤,总产可达150万斤。

每斤按六元计算,能实现总收入900万元。减去450万元的生产成本,纯收入还能实现450万元,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2014元,每年还能为板栗生产提供优势肥料300万斤。

龙泉庄在温守文的带领下,充满了生机与希望,乡亲们面对家乡的巨大变化,都自豪地说:“前几年我们庄是一年一变,现在我们庄几乎天天都在变,在下去几年,你们哪个村也比不上我们龙泉庄好!”

第三篇:身残志坚袖珍人

身残志坚袖珍人

——魏泽阳

“我可以贫穷,但不能低贱;我可以矮小,但不能卑微。贫穷与矮小是我的表象,但如果我低贱、卑微,那我真是一个可怜的人了!”他叫魏泽阳,一个出生于安徽的青年,因为患有一种怪病,二十多岁依然只有一米二的身高,一张娃娃脸。

魏泽阳的家境非常贫穷,他上初一的时候,他的奶奶就病逝了,没过一个月,在外打工的父亲又从四米多高的货车上摔了下来,双腿骨折,本来就贫穷的家境马上变得一贫如洗。由于贫困,爷爷和父亲提出了让其退学,全力供哥哥与妹妹上学。周围的人都认为他那么矮,就算读了大学,又有什么用呢?可他倔强地回绝了父亲,拎着一个大大的塑料袋开始了自己的拾荒生涯,然后再将那一包包的废品换成他的学费。

由于身体条件限制,魏泽阳最终因为生计,加入了乞讨的行列。但他依然没忘记学习,拾荒乞讨的间隙,他坐在人来车往的大街边捧着书本旁若无人地看。父亲却说,讨饭的看书有什么用,讨饭的还谈什么理想。而魏泽阳则更加用功地学习,在拾荒与乞讨的间隙,他以超乎常人的毅力与决心,学完了高中的所有课程。他珍惜身边的每一点机会,收购来的破旧书刊也成了他绝好的教材。2014年6月的一天,他带着自己整理的故事走进了烟台晨报记者的办公室。他的故事感动了记者,很快就登了报,并很快感动了那个城市。市民纷纷打电话到报社,要求资助这个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孩子。他果然不负众望,那年,他参加了高考,并以超出本科线30分的成绩被重庆工商大学录取。在学校里,他不但成绩优秀,而且很注重在多方面锻炼自己。大一时他获得了学校的三等奖学金,国家二等奖学金。他还是学校新闻网络部部长、校报记者。魏泽阳说:“我的身体是残缺的,但我的智慧和思维并不残缺,我相信我在很多方面,做得都不比别人差!”

“上天给了我有缺陷的身体,我改变不了这个事实,但我要用自己的努力,让生命更放光彩!”也正是这种信念,让他从困境中一步步走出来。魏泽阳有着极强的自尊和自信,他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同情和帮助,更不愿意为了钱而丧失自己的尊严。重庆某大酒店看中了他的身高,也了解到了他贫困的情况,为了招揽生意,请他去做兼职的门童,每个月给他800元的报酬。魏泽阳断然拒绝了,他认为,金钱固然重要,但是尊严更重要!他说:“一个人如果不自尊自立,连人格都没有了,还要金钱有什么用?残疾人并不比别人低一等!”

在这漫长艰辛的拾荒求学生涯中,魏泽阳不断得到热心人的帮助,他理解了什么是无私、包容、博爱,明白了自己要学会坚持、学会感恩。这种循环的感动与爱又变成一种新的力量注入魏泽阳的体内,也使他懂的要不断去传递爱,使更多的人因为他而感到幸福。

第四篇:身残志坚的补鞋人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给大家讲的故事是:

身残志坚的补鞋人

每天上学放学我都要经过大门外的一个补鞋摊子。这个摊子的主人是一个残疾人,他叫曾平。他穿着十分朴素,因小时候患上了小儿麻痹症,下身完全瘫痪了,可他身残志坚,终于学得了一手补鞋的好技术。

我对他真正的了解还是在一次意外中接触的。

有一次,我不小心把妈妈刚买给我,仅穿了一次的球鞋划破了。这下可怎么办?当时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团团转:去补吧,身无分文;回家吧,准要挨一顿打了。无奈的我只好怀着沉重的心情向家走去。这时只听见有“叮当、叮当”的敲打声。对!去找曾平叔叔给我补一下。于是,我就跑了过去。“小朋友,有什么事?”他说。我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他说:“你别急,稍等一会儿,我马上就给你补。”他还热情地让我坐下。只见他把鞋子破口处用刷子刷毛了,然后剪了一块白色胶皮,抹上胶,把胶皮铺了上去,用小铁锤轻轻敲了几下,不一会儿就补好了。我看到补好的鞋,不禁破涕为笑,我忙起身问:“叔叔,谢谢你,多少钱?”“小朋友就免费吧!”听了他这话,我如释重负,眼泪禁不住又涌了出来。一位残疾叔叔能急他人所急,想他人所想,真是心地善良而又品德高尚啊!

后来,我又了解到,曾叔叔还有更让人敬佩的事呢!民政部门给他补助,他一点也不要,有人想多给些钱,他总是婉言谢绝。有人说他傻,可他却说:“我能自食其力,不想给社会添麻烦。”我想,一个残疾人能有这样的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残疾人曾叔叔感受着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他觉得心中无比的幸福。

现在他正将幸福传递下去,传递给你、我、他??

第五篇:身残志坚 敢为人先

身残志坚 敢为人先

-----七届县政协常委济宁天久工贸公司经理李宪庆 记者 卞书琴 通讯员 王巧灵

李宪庆,疃里镇竹李村人,七届县政协常委. 曾被评为首届济宁市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已连任两届县政协常委,兼任县残联副主席。现拥有济宁市天久工贸和嘉祥县世发竹器两大公司,固定资产达两千余万元,也是第一批进入嘉祥县经济开发区的企业。一个身残志坚,不畏艰辛,敢为人先, 以坚强的脚步 走出了一条自主创业的成功之路的典范。

“命运作弄我,我就向命运挑战”!这是李宪庆暗暗记住的一句话。也许没有人知道,李宪庆面对自幼下肢残疾曾有过多少叹息,但他又没有在叹息中消沉。生就好胜的性格,使他从小学到高中,文化课一直名列前茅。然而在那时,他想踏进大学的门槛确比登天还难。他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现实,高一便辍学进入疃里镇供销社找了个饭碗。在这里,他以好学上进,顽强拼搏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会计岗位中,曾在会计珠算比赛中取得过全县第一名、全市第二名的好成绩。22周岁就走上了财务股长这个另人羡慕的工作岗位,但几年安逸的工作并未动摇他挑战命运的决心,88年他毅然辞去工作,选择了下海,看中了自己的老家疃里镇竹匠李村,这个世代靠竹编手艺生存,而急待需要市场开发和生产服务的行业。他坚信:生来奔跑万山中,踏尽崎岖路自通。不论是严寒还是酷暑,不管是风里还是雨中,奔波在南方山区崎岖的道路上,为了寻找货源和客户,有时要凭着一副双拐,一个水壶,一包馒头,走南闯北,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诚心,赢得了客户的尊重。他记不清吃了多少苦、求了多少人、熬了多少夜,用他自己的话说,真是象跨过了一座座火焰山哪。经过多年的奋力拼搏,李宪庆靠着顽强毅力和诚信之道,带动村民建成了鲁西南最大的竹器市场,年销售额过亿元,解决了本村及周边3000多人的就业,使本村集体收入过千万元。继竹器市场创建成功后,李宪庆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又创建了济宁市天久工贸有限责任公司。他深知,要把企业做大做强,就必须眼睛顶准市场,不断加强学习,完善充实自我。他挤出点滴时间学习,先后通过了《商业企业管理》《会计原理》《企业概论》、《市场学》、《统计学》等10多门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90年代初,电脑刚刚进入市场,他首先购买两台,专门请来老师进行学习,聪明加勤奋使他很快就得心应手,运筹帷幄。他通过网络学习知识,通过网络指挥生产,通过网络联系客商,通过网络购进材料销售产品···他不断的学习,推进了企业的发展。1998年积极报名参与嘉祥县县域企业改制,2014年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第一批将企业牵入嘉祥县经济开发区。他不断的创新,使企业越来越强。他诚信经营,赢得了诸多国内外客户。他的公司多次被济宁市委、嘉祥县委评为年度先进企业、尊师重教先进单位、先进个体工商户、产业技术先进企业。

他认识到,企业越大,责任越大。自创办企业二十年以来,他从未以残疾人自居,享受过国家的优惠税收待遇。相反,他积极向国家缴纳税金累计达500多万元。他富了,作为一个身有残疾人的人,他没有忘记社会上最困难的弱势群体,经常向社会事业捐助资金:村镇修路、供水、建学校、残疾人事业宣传等他都慷慨解囊。有的残疾人就业困难,他就在公司里给安排合适的岗位,让残疾人享受自食其力的快乐。目前,为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就业,他正想法设法拓展企业,提供岗位,把企业办成一个残疾人扶贫基地,为残疾人脱贫致富多做一些贡献。当然,李宪庆 的事迹还远远不止这些,他的奋斗的史也是我们难以用笔墨能形容出来的。他的事迹虽不惊天动地,但在平凡中见伟大,留给了我们很多思索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