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输出先进县经验交流材料(精选多篇)

目录

劳务输出先进县经验交流材料(精选多篇)
第一篇:劳务输出先进县经验交流材料第二篇:劳务输出先进乡镇经验交流第三篇:劳务输出经验交流发言材料第四篇:乡镇劳务输出经验材料第五篇:村劳务输出典型经验材料更多相关范文

正文

第一篇:劳务输出先进县经验交流材料

近年来,××县始终把农村劳务输出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项目来抓,在加强目标管理、强化技能培训、开拓劳务市场、搞好跟踪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xx年1-10月份,劳务输出总数达27万人,实现劳务输出总收入13.5亿元,按全县农业人口计算,人均劳务收入1440元。xx年度被评为全市劳务输出先进县,xx年被评为全省劳务输出先进县。

明确目标,齐抓共管,强化督导考核。县劳务输出领导小组经常召开成员工作会议,建立了“追究制”的工作制度,及时总结布置工作,特别是劳动、教育、财政、公安、计生、工会、共青团、妇联、扶贫办及宣传等部门,都布置了具体工作,下达了任务,只要是有利于劳务输出工作的事,保证做到优办、快办,形成了强大的合力,为劳务输出工作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首先把农村劳务输出工作作为农村经济指标列入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自xx年以来,每年年初即与各镇政府及有关部门下达劳务输出任务,并签订责任状,同时,加大了由县劳务办牵头对各镇、各部门采取“一月一督查、一季一调度、半年一小结、年终总结表彰”的考核力度,重点从“五有二率”(有组织、有经费、有目标、有档案、有实效和培训率、有组织输出率)方面采取“月月督查、月月公布,季季小结、季季排名”的方式进行督导检查。

建立协会,拓宽市场,发挥品牌作用。××县是全国知名的“建筑之乡”和“木材加工之乡”,我们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创建了一批稳定的劳务输出基地。每年都有5万余名建筑工人分布在大庆、辽河、济南、西安、敦煌、银川、乌鲁木齐等地。目前全县从事木材加工销售的人数已达12.7万余人,其中从事木线条加工销售的仅王沟一镇就有1万多人,可以说凡有木线条销售的地方,就有××县人。在老品牌的基础上,我们不断开辟新的品牌,并在劳务输出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一是重点网抓好“建筑工、电子装配工、缝纫工、电焊工和保安”五大品牌的培训和输出,在××县建筑业协会的基础上,分别为其他四大品牌建立了行业协会,同时组织外出务工人员在源头加入工会,通过协会和工会与务工地协会和工会的有效对接,使务工者在务工地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维权有了保障。二是坚持有组织输出主渠本文来源:文秘范文 道。全县各镇及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及有关工作人员积极与苏南等地联络,主动挂靠,多形式、多渠道对接、培育新的劳动力市场,为进一步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供了用武之地。三是建立南北交流平台,畅通南北交流渠道。今年就召开了各类中小型招聘会5次,大型招聘会二次,在××县--无锡滨湖区劳动部门共同举办的xx年春、秋两次大型的南北劳务协作洽谈会上,来自苏南及上海、浙江、广州及本县的近50家中介、培训机构,提供了8000余个工作岗位,吸引了近两万人次的农民及分流的学生踊跃应聘,进一步拓宽了劳务市场。

创新机制,形成网络,抓好培训后有组织输出工作。我们对县内教育资源进行了合理开发,充分发挥能人作用,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开展社会化培训;创新投资体制,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办学作用,全县各类培训机构投资达1000余万元,55家培训机构形成了以县职教中心为龙头,以各职业中学和成职教中心校为基础,以社会力量办学为辐射的立体培训网络,建立了电子装配、缝纫、电焊、建筑、保安五大培训基地,可以从事社会上所急需的十多个工种培训。截至目前,已培训2.8万人,培训输出率达99.8%以上。

我们以省级建筑企业中阳集团为依托,重点打造具有××县特色的建筑品牌,利用县建筑技校培养一批能吃苦,懂技术的新型建筑工人,不断向务工地进行补充;对各工程处中下层干部进行轮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利用歇工期对建筑工人进行大批量培训;到施工地进行现场培训,使广大建筑工人的整体素质得以不断提高,目前在外务工的建筑工人已达5万多人。目前,我县的缝纫、保安、电焊、电子装备也已形成了知名的劳务品牌,和建筑工一齐成了支撑××县劳务输出的五大支柱。

搭建平台,“筑巢引凤”,实现外出务工与返乡创业和谐发展。一方面引导有资金,有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返乡创业,带动更多的农民就业。另一方面把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优惠的投资政策交到投资者手中,及时对广大返乡创业者郑重承诺:“大张旗鼓的鸣锣开道,理直气壮的保驾护航,千方百计的出谋画策,全心全意的排忧解难”,使广大投资创业者投资更放心,创业有信心。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政策感召下,在县领导有关同志的共同努力下,我县返乡创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如凤城镇的刘金亮,在深圳务工六年后,返乡创业,与三鹿集团合资投资1700万元,其中乳业已成为三鹿集团的骨干成员单位。王沟镇的刘尊龙,返乡创业办起了麦秆画工艺厂,产品远销国内外;赵庄镇的刘建宏,返乡创业办起了玩具厂,首羡镇的崔军,返乡创业办起了冷库加工,顺河镇的李玉芳返乡创业办起了编织厂……一个“外出务工挣票子,借地学习换脑子,返乡创业办厂(场)子”的高潮正在××县大地兴起,为今后劳务输出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增添了强大的后劲,为推进我县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

第二篇:劳务输出先进乡镇经验交流

我镇辖21个行政村,其中绝对贫困村15个,占全镇行政村的71%,47个合作社,4383户(其中农村2229户,城镇2154户),16202人,其中农村11608人(绝对贫困户687户,3507人。城镇4594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1.6%。耕地面积19150亩,其中浅脑山地12259亩

,水浇地6890亩,辖区总面积374平方公里。2014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78元。人多地少,贫困面广程度深,群众就业技能缺乏,增收门路狭窄是长期制约我镇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道瓶颈。近年来,我镇把发展劳务产业作为助推农村经济科学发展,农民持续增收致富重要举措来抓,坚持“眼光向外让农民到外地赚钱、眼光向内让农民在就地务工、眼光向前让农民靠技能增收”的思路,推行培训、引导、就业“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架起了劳务输出桥梁,敲开了农民致富大门,开辟了一条劳务经济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眼光向前让农民靠技能增收

为了增强全镇青壮年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二、三产业转移步伐,促进农村脱贫致富进程,逐步实现劳务输出业从自发盲目性向组织有序转变,从体力性向技能性转变,从间歇式向长期性转变,进一步提高劳务输出业的效益和质量,我镇抓紧做实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健全了18-40周岁农村劳动力台账。做到了“四清”,即: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清、文化层次清、需求技能清、家庭经济条件状况清,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菜单式”培训打下了坚实的工作基础。二是对劳动力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调查,结合劳动者自身特点,以餐饮、建筑、电气焊、机电、计算机、缝纫、家电维修等分门别类建立档案,做到了“家底”清。三是按照市场需求确定培训的主攻方向。通过调查摸底,弄清农村劳动力的实用科技需求、求职需求和企业用工需求,确定培训重点,做到了培训目的清楚。四是整合资源强化素质培训。依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阳光”工程、团员青年创业、妇联工作、“三培双带”、党员致富工程、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等培训平台,培育技能型劳动力、技能型团员、技能型当代妇女,技能型党员。五是立足培植产业抓培训。“瞄准”乡村旅游这一资源“富矿”,一手抓“农家乐”旅游服务提标升级,一手抓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工作,让农民转型,成为新型农民。累计组织烹饪、拉面、建筑工、汽车驾驶员、电工、刺绣、歌舞表演等工种56期,受训人员2620人(次)。

眼光向外让农民到外地赚钱

我镇坚持“把农民增收问题在外解决”的工作理念,着力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把土地承包经营权政策贯彻到底,对离土创业的劳动力的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予以保护,使之进有增收之路,退有保本之田,可随时返乡落户继续承包土地从事农业生产。二是积极发挥致富能手、致富能人的示范带动作用,从亲缘关系、人际交往等层面入手,挖掘各村内部潜力。特别是在党员队伍内部具有致富本领的党员与发展后劲不足的党员联姻结对,进行一对一的帮扶,帮助党员理清发展思路和扶持发展经济上下功夫,为党员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引导党员走上致富路,着力提高全村党员的致富能力,拓展培养党员致富能手的外延。三是通过多种有效形式,第一时间掌握用工信息,外出务工人员创造了良好的务工条件,避免了外出务工人员的盲目性和回流率。四是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及时总结全镇劳务输转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组织务工能人召开座谈会和巡回报告会,现身说法,交流外出务工的经验、做法,用身边的事引导身边的人。五是充分发挥各村劳务信息员的作用,实行分片负责,进村入户等形式,把务工信息及时带入村社。六是利用镇机关干部轮岗创业平台,由机关干部带领一批村民到深圳、天津等地学习掌握更多的技术技能,并利用在天津建立的劳务输出站,定期或不定期地了解用工信息,提供必要的服务、解决务工期间的实际问题。通过以上措施,不仅使外出务工人员走出了农门,跨入了城市,融入了都市生活,而且从非农产业中实现了致富梦。2014年全镇在外务工人员达4750人(次),占全镇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的34%,实现收入1191万元。

眼光向内让农民在就地务工

我镇上下树立“不丢失一切务工机会”的思想,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中心要务,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本辖区内政府投资项目建设中全部使用本镇劳动力,非政府投资项目中,由政府部门通过协调,动员建设、施工单位尽量使用本镇农村劳动力。二是扶持农村经济能人发展劳动密集型项目的生产经营规模,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三是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带头创业,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如:直岗拉卡村红旗社两

名村民返乡后,积极筹措资金,分别开办了养殖规模分别3万只肉鸡和蛋鸡养殖场,不仅获利润在24万元,而且示范和带动下,推动了本村及附近村子的村民参与养殖项目的积极性,促进了养殖产业向规模经营发展。四是镇转变职能,健全劳务机构。建立了由镇政府统一领导,各村、社区紧密配合,各办事处分别建立劳务信息小组,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为劳务输

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通过以上三项举措,我镇劳务输出已成为富民兴业的增长极,农民致富的“摇钱树”。近年来,劳务输出人数累计达人14117(次),其中组织输出人2510(次),自谋输出9625人(次),就地转移1982人(次),劳务收入累计达2884.7万元。

第三篇:劳务输出经验交流发言材料

加强协作强化服务

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在浙江余杭区、富阳市劳务协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开江县人民政府县长王成

(2014年2月25日)

祝局长、各位领导、同志们:

在我县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奋力推进我县劳动就业工作的关键时刻,浙江余杭区、富阳市劳动保障系统各位领导带着三十余家企业、5000余个就业岗位,莅临我县参加大型招聘会,商合作、促交流、谋发展、求共赢。在此,受县委书记王善平同志的委托,我谨代表中共开江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和58万开江人民,向余杭区、富阳市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一、基本情况

开江县位于四川东北部,大巴山南麓,幅员面积1033平方公里,辖20个乡镇,20个社区居委会,194个村,总人口58.2万,其中农业人口49万,占总人口的84%,境内地势平坦,素有“巴山小平原”之美誉。开江资源丰富,物华天宝,是四川粮油、水禽、生猪、桐油基地县,天然气储量超过2600亿立方米。开江风光秀丽,基础设施完善,有古刹宝典金山寺、川东第一大水库宝石湖、天下第二汤飞云温泉等20多处旅游胜景。开江境内交通便捷,能源充足,通讯发达、金融健全,市场活跃,是四川传统文化县。开江希望无限,充满了生 1

机与活力,2014年,全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万元,财政收入总量在全省181个县(市区)中排位第位,财税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为%,比全省低个百点。开江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农村劳动力28.6万人,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19.5万人,每年新增劳动力0.48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年龄结构为:16—30岁之间6.38万人,占32.7%;31—45岁之间7.39万人,占37.9%;46—60岁之间5.73万人,占29.4%。知识结构为:初中及以下文化14.88万人,占76.3%;高中、中专及以上文化4.62万人,占23.7%。 技能结构为:初级工6.2万人,占31.8%;中级工3.26万人,占16.7%;高级工1.05万人,占5.4%;无技能者8.99万人,占46.1%。

近年来,我们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抓手,紧紧围绕“大力推进劳务开发、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这一战略工程,以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健全工作体系,有效推动了劳务市场开发、农民工培训、劳务转移输出、维权保障等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近三年来,全县已开展城乡劳动力培训21.8万人,帮助农民工处理劳动纠纷79件,为农民工追讨工资和各类保险638万元。目前,我县已在境内外建立劳务输出基地320余个,县外转移就业人员19.3万,遍布26个省(市、自治区)的60余个城市和地区,实现劳务收入28.6亿元,劳务输出给我县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主要做法

(一)高度重视、落实责任,构建齐抓共管工作机制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把其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减缓农村就业压力的一项“兴农产业”来抓。成立了以县政府主要领导,县委、政府分管为正、副组长,劳动保障、财政、扶贫、农业、就业、宣传、工会、妇联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劳务输出各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劳动保障部门,并明确专职工作人员具体抓好日常事务。同时,各乡镇、村社也成立了相应机构,抽调工作能力强,有责任心和事业心的干部专门抓本区域内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宣传、报名登记等工作,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级级有人抓,层层有人管,并把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干部实绩。目前,我县初步形成了县、乡(镇)、村(社)三级联动,政(更多请关注)府统一领导,劳动保障部门牵头,财政、扶贫、就业、农业等部门齐抓共管,宣传、工会、妇联等群众团体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为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整合资源、强化培训,提升转移就业人员素质

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确定了“政府统筹、部门负责、学校培训、农民受益”的工作框架,全面提升劳动者技能,坚持高标准输出。一是县就业部门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编印的性培训教材《外出务工必读》纳入中学毕业班教学内容,使毕业学生掌握外出务工基础知识和外出务工择业本领;县职业中学开办了职业技能培训班;县扶贫办组织开展了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培训;县妇联组织实施了“千名农家女培训”;

各乡镇、村社大力开展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近年来,全县共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培训15.6万人。二是采取订单式培训、定向式培训、创业式培训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创造性地实施了“中小企业老板创业培训”工程,采取集中授课、创业实践和跟踪指导三段式模式开展培训,如2014年开办创业培训班四期,培训农村劳动力376人,培训后在县内成功创业117人,并带动就业2751人。与此同时,我们还采取了与用工单位合作与学校开展联合培训,培训学校负责进行理论传授,用工单位负责操作技能,学员毕业后即在用工单位就业。三是深入到外出农村劳动力务工聚集地开展培训,如2014年我们在杭州、苏州等达州籍农村劳动力聚集地成功开展了电焊工、电子技术培训,受到了农民的高度称赞。通过培训,提高了我县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就业率达到了98%以上。

(三)搭建平台,纵横联系,拓宽劳务市场开发渠道

统筹劳务市场开发,积极加强与输入地之间的交流合作,坚持多渠道、多措并举开拓劳务市场。一是认真组织力量对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开展入户调查登记,摸清全县的劳动力资源状况,在县、乡、村、社建立台帐和农村劳动力个人信息数据库,并推行农村劳动力资源季度报告制度,实行动态管理。同时,多渠道搜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用工信息,建立用工信息台帐,并及时向农村劳动力发布。二是县就业积极发展同省外有关单位的劳务协作,组织考察团或派专人到全国各地的劳务输出基地和用工企业考察,搜集用工信息,选择用工多、条件好、待遇优的企业进行洽谈,建立合作关系。目前,我县已

与广州、深圳、福州、泉州、上海、北京、杭州、温州、成都等大中城市的329家用人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新建了中石油、中石化、福建兴德模具、广东美琪鞋厂、成都金盾保安公司等46个劳务输出基地。做到了随时报名随时培训,随时输送随时上岗。三是积极邀请用工单位和企业来我县参观考察,并参加我县举办的各类劳务洽谈会和劳务信息发布会,让更多的用工单位了解开江,了解我们的人力资源,大大增强了我县开展劳务协作的吸引力。四是积极引导、鼓励个人带动和组织劳务输出,涌现出了“达州市新世纪劳务派遣公司”、“三全家政服务公司”等中介机构,逐步形成了规范的劳务派遣秩序。五是建成了国内领先的县乡村社四级远程视频劳务招聘求职服务平台。我们与中外合作企业成都竞成人力资源市场通力合作,建成了覆盖全县的县乡村社四级远程视频招聘求职服务平台,该平台能确保农村劳动力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就业、培训、创业的目的。

(四)注重宣传,营造氛围,树立劳务产业致富理念。

通过广泛宣传、外出考察、典型引导、算帐对比等方式,引导广大群众牢固树立了劳务致富的新观念。一是在各乡镇、各村社都设置了劳务信息宣传栏,建成了开江县劳务信息网,为外出务工人员编印发放《外出务工指南》,同时通过《达州日报》、《达州晚报》、达州电视台、开江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对我县的劳务产业进行了全方位的宣传报道。二是充分发挥劳务带头人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在县电视台专访、举办劳务带头人事迹报告会、评选表彰劳务产业“十强村”和带头人等办法,大力宣传劳务致富的典型,激励和引导广大农民大胆

闯市场。三是坚持一手抓输出,一手抓品牌培养,使更多的用人单位认识了开江的技能人才,赢得了用人单位的充分信任和更密切合作,赢得了更广泛的劳务市场,实现了劳务输出信誉和形象双赢的良好局面。近年来,我县向外输送了大量的电焊工、电动缝纫、建筑技术、保安,家政服务等专业技术性人才,受到了各用工企业的一致好评。

(五)以人为本、优质服务,健全稳定就业保障体系。

切实加强劳动力转移就业全过程管理与服务。一是做好信息服务。县就业部门积极与用工单位联系,广泛搜集、认真筛选用工信息,通过广播、电视、劳务信息专栏等渠道,及时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真实可靠的劳务信息,减少了农民外出务工的盲目性。二是严把用工单位关。要求输出单位对用工单位严格考察,凡因把关不严造成人员大量回流的,要追究输出单位负责人的责任。同时,县就业部门严把务工人员的输出关,做到本人不自愿的不转移、有劣迹行为的不转移、手续不健全的不转移、培训不合格的不转移、身体不健康的不转移。三是开展全程服务。建立了县农民工就业服务中心,在县人力资源市场开设专门的服务窗口,在乡镇建立了劳务输出管理站20个,全方位地为农民工提供 “一站式”服务;建立劳务输出跟踪服务制度,在各乡镇设立服务中心,为外出农民工家庭抢种抢收、留守儿童等提供帮助;工商、公安、计生、卫生、民政等部门协调配合,认真落实有关政策,积极帮助外出务工人员办理各种手续。四是大力开展春风行动。县就业部门主动与铁路、交通、航运部门密切合作,为务工人员提前代购车、船、机票,每年春运还专门派人送票上门并组织车辆

在车站、码头统一接送,护送民工外出。同时,切实做好外出务工人员的维权工作,维护外出农村劳动力的合法权益。

(六)延长链条,返乡创业,激发回乡创业投资热情。

我们在组织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同时,我们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制定优惠政策,切实解决返乡农村劳动力创业在的资金、场地、技术、人才、服务等方面存在问题,支持鼓励务工人员带信息、带技术、带经验回乡投资兴业,实现由普通打工者向创业者的转变,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如我县新宁镇农民骆名伟回乡第一期投资2150万元,创办了三合制衣厂,吸纳了367名农村劳动力就业。目前,我县返乡农村劳动力创办的企业如雨后春笋在全县各地落户,走出了一条返乡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发展路子。

各位领导、同志们,促进交流、增加合作是此次招聘会和座谈会的主题,开江,是一个蕴含着无限希望和商机的大市场,加强两地劳务协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将以这次招聘会和劳务协作座谈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同余杭区、富阳市的劳务协作,增进两地友谊,推动两地经济社会共同进步!祝余杭区、富阳市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谢谢大家。

第四篇:乡镇劳务输出经验材料

推进“双带”工程壮大劳务经济

我们**乡共8个村,2.3万人,其中劳动力10605人。几年来,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我们狠抓以“双带”工程为牵动的劳务经济发展,有效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今年初以来,全乡共转移劳动力6002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7%,比去年同期增加980人。其中,村干部直接带领务工456人。预计到

年末,劳务收入可达2400万元左右,同比增长14%,实现拉动全乡农民人均收入超千元的目标。我们乡的劳动力转移工作可以概括为,建立“四项制度”,推动“四个一批”,实现“四个转变”。建立“四项制度”,就是明确各级干部推动劳务经济发展的职责,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是一把手负责制。我们始终把劳务经济发展作为“一号工程”来实施。几年来,乡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主管领导坚持用不少于1个月的时间在外联系劳务输出工作,每村至少有1名干部直接带领输出。目前,全乡有5名村委会主任和3名村党支部副书记常年在外。二是目标管理责任制。制定了《全乡劳务输出工作考核细则》,并与各村签订了目标责任状。实施了“四个一工程”,即每个村必须有1名村干部带领农民外出务工,每个村至少培养或选聘1名“一元钱”村干部,平均每个农户要输出1个劳动力,每名党员干部至少为外出务工人员办一件实事。三是工资待遇挂钩制。我们将劳务输出工作与村级干部工资挂钩,具体数额为1500元。对完成工作任务,或单项工作超额完成任务的,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励,完不成工作任务的按照相应比例扣减工资。对于能直接带领农民50人以上、常年在外务工的劳务能人,乡党委、政府将其聘任为“一元钱”村干部。目前,全乡劳务能人已发展到176名,带出农民1955名,其中17名能人被选聘为“一元钱”村干部,正在带领922名农民在外务工。四是村里事务委托代管制。一般干部带民输出的,将其工作委托其他人代管,乡村给予代管人适当误补工资。主要干部带民输出的,由包村干部义务代行职能,遇重大事务经与其电话沟通无异后,由包村干部主持落实。在工作中,我们坚持做到了“三个不打扰”,即乡里常规性工作会议及活动不打扰他们,任何乡干部未经准许不得打扰他们,村里一般性工作不打扰他们。

推动“四个一批”,就是在干部和能人的带领下,我乡劳动力转移主渠道已经成形。一是举家搬迁转移一批。跃进村党支部书记**联系三江友谊农场,为12户农民承包稻田2253亩。目前,全乡共举家搬迁520户,其8348亩土地均流转给本地农民。二是能工巧匠带出一批。2014年,双丰村“一元钱”村干部**发挥自己木瓦工的特长,带领本村120多名农民在沈阳中铁九局六公司打工,创收100余万元,人均7000多元。三是乡村干部领走一批。青山村村委会主任***组织63人到大连市开发区南关岭镇建设活动板房,每人每月收入都在800元以上。进军村团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组织32名妇女到三江插秧,人均收入都在2500元以上。四是开发岗位安置一批。双丰村妇代会主任顾淑华利用冬闲时间组织53名妇女生产草柳编工艺品,年均创收7.5万元以上。我们还大力扶持乡水泥瓦厂、黑土星米业等民营企业发展,常年平均安置劳动力270名左右。

实现“四个转变”,就是我乡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质量发生了深刻变化,产业层次正在逐步提高。一是由无序、零散向有序、规模输出转变。全乡有组织输出已达3426人,占输出总数的57%,收入稳定而且有保障,平均每人每年收入都在5500元以上。二是由单一管理向全程服务转变。先后在8个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城市,建立了维权服务中心。定期进行各种回访活动。仅年初以来,就为在外务工人员协调解决生活难题17件,涉及金额1.2万元;帮助流转土地82亩;处理债权、维权案件3起,追要赔款、药费1.3万元。三是由打工仔向经纪人转变。目前,全乡已有58名农民成为劳务经纪人乃至老板,占劳务能人总数的33%。进军村村民**在哈市组建装卸队,带出村民57名,月收入1100元以上,其自身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四是由季节性输出向常年在外务工转变。全乡有520户举家搬迁,1267名农民常年在大连、哈市、建三江等地务工,户年均收入都在2万元以上。

第五篇:村劳务输出典型经验材料

发展劳务经济加快致富步伐

**村位于*&*&东北部,诺敏河南岸,拥有耕地28650亩,其中:水田14300亩,旱田14350亩。近年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两委班子清醒地认识到,新的形势下,应把农民增收的重点放在大力发劳务经济上,采取得力措施大力推进。2014年全村转移劳动力694人,转移

收入达191万元,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劳务输出工作先进村。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对发展劳务经济重要性的认识。为了提高广大群众对发展劳务经济的认识程度,激发积极性。我们村始终把宣传发动和教育引导工作紧紧抓在手上。一是利用广播进行宣传引导。村委会办公室利用广播早晚播放用工信息、劳务知识、劳务能人事迹等,宣传引导更多的人外出务工。二是入户宣传引导。村“两委”成员入户走访,根据各户的实际情况,通过算收入帐、效益帐的方法,帮助各户谋化致富思路,引导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三是请劳务输出能人现身说法。村委会把村里外出搞劳务颇有成绩的人请回来,进行现身说法,介绍务工经验和创业经历。使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外出务工是致富奔小康的良好途径。四是利用过街旗、墙标、宣传单等进行宣传。走进十部村,宣传劳务输出的过街旗、标语醒目可见,近几年来共发放劳务输出宣传单5000多份,用工信息近300条。

二、强化培训措施,提高劳动力转移质量。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劳务市场,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时刻为百姓“补脑”、“充电”,使外出务工的十部人拥有一技之长,提高了他们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树立遵纪守法、依法维权意识和新的就业理念。一是选择市场需求的热门专业进行培训。在培训内容上,主要选择餐饮、计算机、建筑、缝纫、保安、家政、电焊、修理等热门专业进行培训。培训重点以初高中毕业生为主。积极组织有外出意向的毕业生参加县职业技术学校的短期培训和中期培训。对家庭比较贫困的,村里还采取适当补贴的办法,解决培训所需的费用。二是开展灵活多样的引导性培训。村里多次请县劳转办、劳动局、司法局的有关人员来村讲务工常识、维权、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等方面知识,进行了丰富的引导性培训活动。

三、发挥“双带”作用,辟建基地扩大规模输出。一是培养能人,充分发挥能人的引带作用。村民**于三年前到北安搞筑路。2014年他把筑路工程队要扩展工程,急需大量民工的消息反馈给村里,村委会成员通过走屯入户宣传动员,组织了110人由**领着到北安搞筑路,这些人年创劳务收入达88万元。由于贡献突出,**被村里聘为“一元钱”村干部。二是干部带头,实现有组织转移。年初,村委会主任**通过对劳务市场的考察,带领33人到河北省文安县新泰木业有限公司务工,他领带的这些人年创收36万余元。三是巩固规范老基地,辟建新基地。村里在保持与各老基地联系稳定务工人数的同时,05年又开辟了新的劳务基地。新辟建了沈阳建筑公司、河北琢州装璜公司两处劳务基地。

四、优化服务质量,解除务工人员后顾之忧。一是组建农民工服务队。村里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张亚军为组长的农民工服务队,帮助外出务工农民家庭代耕、代种、代收,有效解决了外出务工者家属生产生活遇到的困难和难题。二是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群众外出务工创业。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承包田,土地承包期内保留其承包经营权,允许和鼓励土地依法流转,切实保证务工人员合法权益。

《村劳务输出典型经验材料》

您是不是还要阅读以下相关范文:

某村劳务输出典型经验材料

劳务输出带头人先进材料

在全县劳务输出双带经验交流会议上的讲话

劳务输出能人典型经验发言材料

桦林乡劳务输出先进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