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乞巧的知识点

语文乞巧的知识点

乞巧,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据说,七姐是天上的织布能手,旧时代妇女向七姐“乞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语文乞巧的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语文乞巧的知识

一、诗人简介。

林杰,字智周,唐代诗人,代表作有《乞巧》《王仙坛》。

二、注释。

乞巧:指的是农历七月初七,又名七夕,又称女儿节。相传这一天女孩子会在庭院里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所以这一天被称作“乞巧节”。

碧霄:指的是青天。

三、诗意。

七夕的夜晚,人们望着碧蓝的天空,想象着天河两边的牛郎织女,终于在鹊桥上相会。

家家户户,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该有几万条吧。

四、古诗解析。

这首诗描写了民间七夕乞巧的盛况,开头两句叙述的是七夕晚上,人们望着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

后两句描写的是家家户户一边赏月,一边乞巧的情景,形象生动。

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人们的各种心愿,而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表达了人们追求幸福的心愿。

五、拓展。

1、七夕习俗。

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种生求子、为牛庆生、晒书晒衣……

2、与节日有关的诗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 杜牧《清明》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 王安石《元日》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唐 韩翃《寒食》

乞巧的读后感

《乞巧》是人教社新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一首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智巧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今天就鹤峰实小向玲老师执教的《乞巧》谈谈我个人的收获:诗中有意境。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向老师采用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导入新课很自然。上课伊始,向老师以自然的教态向学生娓娓讲述关于七夕节的传说,正当大家陶醉在美丽的民间故事时,很自然的导入诗歌的学习。这个导入过程水到渠成,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同时也体现了语言学习的特点之一——运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故事语言迁移走进诗歌语言。新课标指出,重视字词教学,将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维目标贯穿于字词教学。在课例中,向老师抓住学习“乞”和“巧”揭示课题,强调读准字音和理解字词的意思,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字词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强化,还能促进学生在字词教学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培养语感,激发学习兴趣,启迪智慧,让字词教学变得更生动有趣。古诗的特点就是语言的高度浓缩,向老师为了突破“理解诗歌语言”这一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读古诗。学生通过自由读、欣赏范读、教师指名读、齐读等方式,以读带讲、多读多悟,反复训练,最后达到了熟读成诵的学习目标。经过这样一个训练过程,学生很快乐地学习古诗、积累古诗,在此基础上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学生自然地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自然的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我想,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定会油然而生。我也非常赞同前边深谷幽兰(巴东光明小学吴俊贤)的观点:向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探究,让学生运用资料袋等手段,自己学习理解课文,给了学生一个拓宽想象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乞巧》主题

是唐朝诗人林杰的诗,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表达了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