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风俗习惯多篇

春节风俗习惯多篇

春节风俗习惯 篇一

除夕夜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

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俗敬槟榔,今用青橄榄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还有手摇万年青叶(俗谓摇钱树)或手执书有“招财进宝”等吉利句小红纸贴于人家门上的;或是吹唢呐、敲竹板、唱歌谣、做四句、说吉利话挨家贺年的,都趁着讨点赏钱。初二、初三日乡村圩镇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除搭戏棚演潮剧、山歌剧、做皮影戏外,还有大锣鼓队、虎狮队、英歌队、舞龙队等沿街挨村寨表演。今还有映电影、赛球、书画展、猜谜语等。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

吃团年饭

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坚,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

用过晚餐,家中主妇就忙着收拾饭桌,于是,一场大清扫活动便开始了。这一次清扫不用很讲究,纯粹是为了清洁卫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场,必须用松枝掇草扫刷。然后便生炉起火,开始准备明天祭神的供品——斋菜。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枣子做的,有的则是用花生米、芋头与番薯合起来做的。做斋菜的料都应该在下午时就准备完毕,让其晾干。炸斋菜时,等炉火生好的时候,放上一口铁锅,注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时,用这些料子拌以粉浆往锅里一放,它就在油锅里吱吱地冒气泡。熟时,黄澄澄、香喷喷地格外诱人。这时,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会献上新炸斋菜一盘,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让你尝尝遐迩闻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春节风俗习惯 篇二

开门炮

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山獬荒甑囊唣菰只蓿⒈硎窘有履辍R笕⒍枷欤声音宏亮清脆,最为吉祥。俗信打“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随便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种田人会五谷丰登。有些地方在打开门炮时,还口中念念有辞:“开大门,放大炮;财亦到,喜亦到。”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红,燃放后纸花满地,灿中云锦,形成了满堂瑞色,喜气洋洋。现在放鞭炮在城镇已被禁止,但在农村和渔岛上仍可燃放。

拜六神

打过开门炮,各家男女穿新衣。主妇烧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种祭品,供于香案。中堂悬挂祖宗图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檐头神、白虎爷、井神、土地神、财神)。民间认为这六位神祗,是每家的保护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业兴旺。

接三神

拜过六神后,又在中庭摆起小方桌,盛米一碗,盖以红纸,周围粘固,端放桌上,烧香点烛,虔诚膜拜,叫做“接三神”(即道教的玉清、上清、太清),祭后移到室内,直到正月初四,才送神撤座。

拜祖

旧时正月初一中午,在洞头县,各家要祭拜祖宗。其仪式由家庭主妇主持。先列供品,摆好酒盅、筷子,在酒蛊里斟上黄酒。在神位和供桌中间要摆一条长椅,然后点起红烛,并在祖先、三官大帝、土地神、灶神等所有神龛香炉上焚香。待红烛燃过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将焚完,此时开始烧“金纸”(一种贴着金箔,折成元宝状的纸钱,俗信经过念经才有效),放鞭炮。最后撤馔,撤馔前要先移动供桌前的椅子。拜祖时,供桌上的礼品不准动;凡祭拜过的供品,除糕点果品外,均要重新煮过或经蒸气热过才能吃。否则,都认为是对神灵、祖宗的不敬。

行香

正月初一清早,旧有“行香”之俗。全城文武官员,冠带乘舆,全副执事,鸣锣开道,到各庙宇行香,威仪甚盛,每家老年人和当家人天未亮,便已沐浴更衣,竞先赶到社庙或附近寺院里开殿门和烧头香,点香灯,有的甚至索性除夕不睡,在庙宇守等。亥时一过,赶紧烧香,表示虔诚。俗信第一个人赶到点上香最为吉利,故有争先点第一双蜡烛习俗。俗语说:“谁人最早开殿门,今年一定赚大银。”老年人到各庙宇拜殿神,主要祈祷保佑新年吉利,全家平安。但由于阶层、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来拜神者络绎不绝,有求做生意发财的,有求农业丰收的,有求子续嗣,等等。较大的庙宇如东瓯王庙,拜神者要给庙祝红包,如祈祷灵验,每年初一有钱者,要用重达百余斤的大蜡烛还愿。

春节风俗习惯 篇三

贴春联

贴春联是我们民族好风俗。有一些文质兼美春联,不受时代,地域限制,放之四海而皆准,比如;“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无不道出了人们讨口彩、求吉利心态,流传是极为久远。

祭祀祖先

春节祭祖,是人们必经一项活动。新年将近,各家各户祖宗牌位早已掸得千干净净。祭祀时,先将香纸蜡烛,牲礼酒浆备齐,供奉于祖宗牌位前,然后上香跪拜,叩头作揖。一副毕恭毕敬样子,充分表现了中国人百善孝为先传统美德。

开门爆仗

正月初一凌晨,当旧年钟声响过十二响,沔阳民众家家户户就争.先恐后放鞭炮,霎时,村庄院落处处是噼噼啪啪鞭炮声,火药浓香,烟雾缭绕。天亮一看,燃放鞭炮大红纸片铺满地面,与大门鲜红春联交相辉映,呈现出一片喜庆祥和气氛。鞭炮,也称爆竹,起源于古代人们对“年”这种猛兽抵御。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放鞭炮庆祝春节,更是发扬先祖遗风。现在乡镇还保留着这种习俗。

拜年

新春伊始,人们一见面就要恭贺新年;左邻右舍,同仁同事更是拱手作揖,互相拜年。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书中写道;“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这就是说,大年初一,家庭内晚辈,先给尊长拜贺后,家长再率领卑幼者到邻舍、族人或亲戚家去拜年,或者家长派遣子弟为之代贺。

给压岁钱

小时候收到压岁钱时特别开心, 压岁钱一般是除夕夜长者发给晚辈。在正月初一小孩拜年时,大人赏赐给孩童们,并勉励他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压岁钱,寄托着长辈殷殷希望!。俗话说:大人望种田,小孩望过年。原来,过年对小孩有一笔特有犒赏一一压岁钱。

压岁钱是长辈发给晚辈,小儿们得了压岁钱,便可以买一些节日玩艺,自然高兴无比。清代有一首描绘得压岁钱喜悦心情诗:“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角枕自权藏。商量爆竹饧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舞狮

最近几年舞狮这样习俗渐渐地被冷落了,小时候过年都能看到。据传,唐代已有舞狮戏要。白居易诗云;“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狮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沔阳舞狮通常由两人扮演,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动作翻滚、跳跃、扑跌,变化多端。贺年时,遇有比较殷实人家,主人在屋梁上挂一道红绸,另有烟酒等物,供狮子去“取红”。在紧锣密鼓中,狮子抖抖威武雄壮身姿,使出浑身解数,借物攀援,将那道红取了下来,得意之际,更加赢得了一阵喝采声。

春节风俗习惯 篇四

一、烧炮杖(爆竹)

“爆竹一声除旧岁”,民间在除夕夜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在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鞭炮,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除旧迎新。无论大街小巷、乡村农户,鞭炮声齐鸣、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热热闹闹、喜气洋洋。

不过近年来随着各地政府出于安全和环境污染考虑,很多城市已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只在偏僻区域划出专门地带让市民燃放,城市过年也就变得静悄悄,少了那份热闹喜庆气氛。

二、拜年

年初一,人们早早起来,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穿上新衣服,打扮得漂漂亮亮,带上礼物探亲访友相互拜年。晚辈要给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吉祥如意。长辈则将事先用大红利是封装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年。也有家长不直接给孩子压岁钱,而是在孩子睡着后,将压岁钱悄悄放在枕头底下的。不过现在盛行的都是当众赏给了。还有近年来不少单位的领导与人为本,关心一线值班员工,盛行在年初一带上慰问金慰问值班人员,把领导的关怀送到干部群众心中。

还有不少单位在新年上班的第一天发开门利是,也许钱不多,但能让员工拥有归属感和收获一份满满喜悦。年初一,还有专门醒狮队沿街起舞,逐家逐户去拜贺,以示醒狮临门,安好吉祥,主人家则悬赏于门,包红挂青,让瑞狮去摘取,名曰“采青”。人们借此活动希望狮子能把好运带到家里、带给企业

三、洗邋遢亦即扫尘

“年二八,洗邋遢”,是茂名家乡人民的口头禅。即在春节前从农历二十三开始,家家户户会选择晴好天气,大小老嫩便会加入大扫除队伍。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尘纳新”含义,意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把一切穷运、晦气扫地出门。

于是,无论在城里,还是在乡下农村,家家户户从屋里到屋外的环境卫生,从被褥到厨具的清洗,都会彻彻底底、干干净净。只见晒场上、篱笆边,铺满一张张或大或小、花团锦簇的被面、床单、窗帘,做籺用的竹筛,那场面洋溢着欢乐,充满着期待。

同时,人们还要在节前十天左右,不管多忙,也要抽出时间准备包括鸡鸭鱼肉、茶酒酱醋、南北炒货、桔子、苹果、柚子、糖果、红黑瓜子、盘桔、鲜花……等食品、用品、装饰品,林林总总、丰富多彩,不一而足,每样都寄托着浓浓吉祥意头。如柚子,在本地乃至广东都有“柚子、柚子,越碌越有”之说。家长还要为小孩子准备一套以上新衣新帽,以备在年初一拜年时穿。

四、贴春联

贴春联又叫贴对联,到年三十或年初一,家家户户便会在自家门楣上贴上寄托着主人对未来美好生活充满祝福的大红春联和威武的避邪驱鬼门神画。屋里面的。道道过门,还要贴上写着吉祥如意祝福语的春条,寓意来年生活红红火火、如意吉祥。不过,随着人们的观念转变,门神画已不兴贴了。

在贴春联的同时,不少人家还要在屋厅、门楣、墙壁上、甚至营运的汽车、拖拉机,甚而农具、鸡舍……等处,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寓意福到财到。还有不少人家将“福”字倒转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现在商家还将福字制作成包含其它吉祥物,如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精美字画。现在不少家庭还在门前挂起大红灯笼,红红彤彤寓意新年生活红红火火。灯笼一直挂到正月十五后才拿下。

五、守岁

除夕守岁是过年最重要的活动之一。除夕夜,一家人团团圆圆吃完晚饭,看春晚、拉家常,年长者给自家小孩发压岁钱,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孝敬爸妈、爷爷奶奶,给一年的零花钱。待到新年钟声敲响,马上烧放鞭炮,之后才可以入睡。

奶奶在世时,还叮嘱每个房间要留长明灯,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时代变了,现在年轻人受西方生活方式影响,除夕夜的团圆饭都不在家里吃,而是到酒店就餐。吃罢团圆饭也不在家里守岁,而是邀朋约友到外面公共场所进行新年倒数疯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