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随笔精品多篇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精品多篇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篇一

刚刚入园的孩子被老师带进了图书馆,大家散坐在地毯上,接受人生第一课。老师的背后是一排排摆满了书的书架。“孩子们,我来给大家讲个故事好不好?”“好!”老师从身后的书架上抽出一本书,讲了一个童话故事。老师讲完故事后对孩子们说:“孩子们,这个故事就在这本书中,这本书是一个作家写的。你们长大了,也一样能写这样的书。”老师停顿了一下,问:“有哪位小朋友也能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呢?”一位小朋友马上站起身讲起来:“我有一个爸爸,还有一个妈妈,还有……”稚嫩的童声在室内回荡。老师用一张上好的纸,很认真地把这位小朋友讲的“故事”记录下来。“下面,我请一位小朋友来为这个‘故事’配个插图。”一位小朋友主动站了起来,走上前,在纸上画了一个“爸爸”,一个“妈妈”,又画了一个“我”。老师认真地伸出双手把它接了过来,附在刚才记录的“故事”的后面,然后取出一张精美的封皮纸,把它们装订在了一起。老师在封面上写上了作者和插图者的姓名,并写上“出版日期”。最后,老师把这本“书”高高举起:“大家瞧,这是两位小朋友‘写’的第一本书。孩子们,你们看到了,写书并不难。虽说你们现在年龄还小,只能‘写’这样的小书,但我相信等你们长大了,学会很多知识以后一定能写出大书,成为伟大的作家。”

其实,简单也是教育艺术。这节“作文课”因其“简单”,才格外富有感染力,让孩子初次品尝就喜欢上了学习。我以为,越是高超的教育艺术越是简单的。无论是活动气氛的营造,还是具体过程的展开,抑或材料的准备,都毋需刻意,简单才显自然。这其中,关键在于教师要能巧妙、合理地利用“简易的环境”,让教育在这“纯净如水”的滋润中获得效果。

活动过程的简单,一是行动的“简约”,教师“惜言如金”“惜力似银”,只在必须说和必须做的时候才给予必要的帮助。教师要充分提供机会、平台,鼓励孩子动口动手,不要怕孩子说得不流利,做得不准确。二是程序的“简约”,环节应“格外清晰”,转折少一些,节奏缓一些,以照顾到孩子的差异,充分展示教学过程的细腻和精致,让每个孩子都寻找到自己喜欢的“美味”。

此外,对于成功的体验也应是简朴的。一是让参与者成为成功者,就像本案例,听故事的、讲故事的、画插图的,每一个孩子都可以获取不同程度的成功。二是让努力者成为成功者,让努力者多一些体验、多一些收获。

简单也是好的教育。与其让过于花哨的形式、过于繁琐的过程、过于迷茫的模式捆绑住孩子,不如充分利用好身边的“简单资源”,让教育呈现出美好、温馨的形象,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篇二

一位美国幼儿教育学家说,美国幼稚园只训练孩子合群、适应环境,不教任何字。最主要的训练是手的动作,例如使用剪刀和笔等。日本学校至今仍沿用传统的算盘来进行计算教学,因为计算机无法使学生理解,得出与答案有关的基本运算过程,也就不能训练学生的思维。算盘恰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工具,它充分锻炼了手指。

手指的锻炼直接刺激大脑中央的手指运动区,间接引起其它运动区的兴奋和活跃。当手指锻炼得愈来愈灵巧时,头脑的思维也就会相应的更敏捷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聪明;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智慧的工具和镜子,所以说,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

恰恰是珠心算教学中的算盘能让儿童双手通过指尖训练,达到开发儿童的智力和潜能。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篇三

春天来了,我要与孩子们进行美工制作活动——美丽的花园。我精心准备了活动材料,在制作方案中,我想好了如何启发幼儿用不一样的方法装扮出美丽的花园。

突然,一个念头在我的脑海里浮现,为什么我总是想着让孩子们按照我的想法与要求去做呢为什么不去充分发挥孩子们的创作的用心性和创造性呢为什么不让他们自我去想去做呢于是,我决定是一次。

在组织活动时,我让孩子们自由选取材料、分组,在我的鼓励、支持下,孩子们都用心的动手做起来,在近25分钟的制作过程中,孩子们都始终持续着浓厚的兴趣。孩子们在完成之后,拿着自我装扮的作品与小朋友共同欣赏、介绍。

请大胆的将你信任而支持的目光投给孩子们吧,你将获得一份惊异的收获。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篇四

在班级中总有这样一些幼儿,他们课堂上比较安静,发言声音小,不够自信;游戏中相对活泼,但是一旦发现被老师关注会感到不自然;交往时稍显退缩,在与同伴交往方面显得不够主动。服从居多;生活中不添麻烦,大部分能很好地照顾自己,从不主动寻求老师的帮助。这样的孩子往往容易被忽视.我们将之称为“中间区”孩子。让“中间区”孩子重塑自信、阳光的积极品格,需要教师实施有效的教育策略。

一、启动信任引擎。建立安全依恋

梓涵——对老师持怀疑态度的选择性缄默

梓涵看上去很文静.平时面对老师经常一言不发,喜欢用眼神或手势等肢体语言来回答老师的提问。但是,和小朋友们自由活动时,却显得很活泼。

梓涵的语言表达能力其实是很强的,和老师进行交流时的反应是一种选择性缄默,这往往是幼儿因为心理和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沉默不语的现象。像梓涵这样的孩子大多在幼儿园没有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和自信心。教师要做的就是努力让这样的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信任。一旦有了信任感,他们就能将爱的感受从父母身上延伸到老师身上。

我开始每天和她保持一段时间的亲密接触,多看她几眼,多和她微笑,多说几句鼓励的话,最重要的是坚持每天如此,并表现出真诚。渐渐的,我发现梓涵会有意无意地走到我身边,有一句没一句地和我说说话。信任的引擎开始启动,这正是孩子形成安全依恋的起点。

二、运用“期待效应”,促成发展质变

心宇——害怕展示自己,又让人充满惊喜

处于“中间区”的幼儿不太会展示自己,可一旦给机会让他们站上舞台,带给你的往往是惊喜。一次科学课提问:“袜子口有弹性有什么用呢?”平时不爱举手的心宇怯怯地举起了小手。他的回答尽管声音很小但非常准确:“这样袜子就不会往下滑了。”我没有提醒他要放大声音而是连忙夸奖并走过去,给了他一个热烈的拥抱。第二天我照例打开班级网站。忽然发现了一篇“感谢褚老师”的新帖子,是心宇的家人写的,字里行间充满感激,说孩子回家兴奋极了,告诉家人褚老师抱他了,而且把他抱起来了,他开心极了。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给了心宇更多的关注.只要发现他举手了就请他回答问题,而我发现他回答问题的声音也越来越响亮,并常有与众不同的观点。某天午睡起床,他居然将被子折叠得和保育老师不相上下。其实我在不经意间做了一个期待效应的实验:孩子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所以,作为教师用充满肯定和期待的影响和暗示给“中间区”孩子带去灿烂的阳光,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给予持续关注,点燃表现热情

木子——自主自理.却缺乏展现热情

“中间区”的幼儿很多都是自主性强的孩子,不给老师添乱,以至于容易被人忽视。木子就是这样一个不用人操心的孩子。她从进幼儿园开始似乎就不曾麻烦过老师:入厕后会自己将衣裤整理好,午饭从不挑食,午睡时能很快睡着……她几乎从不举手发言,每次又能很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如果不在意,你几乎会忽视她的存在。

我觉得木子就像一支美丽的烟火,等待有人将她点燃。但是,对于我表现出的热情,木子似乎不太领情,对我的鼓励和表扬很少表现出高兴的样子。我并不气馁,始终对她保持积极的关注,注意她每天的活动,将她的良好表现记录下来,时常在集体面前展示,并了解她喜欢吃什么、玩什么……这种持之以恒的热情关注逐渐拉近了木子与我之间的距离,渐渐地她会主动要求做一些事情了,小手也开始举起来了……这支美丽的烟火终于被点燃了。

四、发挥同伴互动,实现个人价值

小鑫一从不主动交朋友.始终处于被动位置

要让一个幼儿觉得他是集体中有价值的成员,就要让他感觉到自己受到关注,感到被他人需要。“中间区”幼儿在集体中显得相对较安静.他们在被需要这一点上明显感觉不足。这就有赖于教师创造机会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小鑫很安静。从不主动与人交往,游戏时,他也总是跟随者,从不主动提出要求,他似乎没有在集体中的主动意识。儿童心理学曾揭示:同伴可以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或榜样影响儿童的行为发展。我决定找一个能带动他的同伴。我观察到他比较喜欢艺木,艺木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于是我安排他们坐在一桌,经常鼓励他们玩同一份材料或参与同一项活动,为他们提供充足的互动机会。取得一定进展后,我将两人的活动范围扩展为小组合作,在这样的过程中,小鑫逐渐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重要性.发现了自己有价值的一面,笑容也渐渐地在他脸庞绽放。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篇五

我和爸爸

九月刚开学,轩轩带来几张暑假和爸爸去海南旅游的照片,和小朋友分享他的假期故事,眉飞色舞地讲起爸爸和他一起堆沙雕,一起捡螃蟹和教他游泳的情形。他说,他很喜欢和爸爸一起玩,因为爸爸什么都会做。

轩轩的讲述引发了班上的热烈讨论,大家都想说一说自己的爸爸。看到孩子们对爸爸的话题这么感兴趣,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以往的主题活动一旦涉及亲情教育,大多与妈妈相关。在孩子们的眼中,妈妈是美丽、温柔、和蔼的,为家庭和孩子付出了无限的爱,因此孩子们与妈妈的情感交流和表达较为频繁,而爸爸往往是被孩子忽略的人,甚至是严厉、懒惰、粗心的代名词。但是,在家庭教育中,爸爸的作用同样重要,于是我们支持孩子们将话题继续下去。

讲爸爸的故事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听到了小朋友们讲述自己和爸爸在一起发生的各种各样的故事。

豆豆说,自己和爸爸在一起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每天晚上玩战斗游戏,他的爸爸用这种方法锻炼他的身体,现在他的力气可大了。

尧尧说,自己的爸爸个子很高,每次去动物园看小动物的时候,担心人太多,尧尧看不到小动物,爸爸就让他骑在自己的肩上,这样能看得很远,他很喜欢骑在爸爸背上的感觉。

小颖说,自己的爸爸工作很忙,经常回到家还要继续工作,没有太多的时间陪自己,但是爸爸每天晚上都会陪自己看一会儿动画片,所以这个时候是她最幸福快乐的时间。

涵涵说,自己每天晚上睡觉时,爸爸都会把她抱在怀里,给她讲好听的故事,让她感觉到很温暖、很安全。

不过,并不是所有小朋友讲述的都是快乐、幸福的事儿,我也听到一些抱怨的声音。

小凯说:“我爸爸喜欢玩电脑游戏,他每天回到家就知道自己玩游戏,都不跟我玩,我说让他带我出去玩,他就让妈妈带我去。”

铭铭说:“我爸爸在银行上班,他的工作很忙,每天回家很晚,不能接我放学。我和爷爷奶奶一起住,周末才回自己家。爸爸总是睡觉,还经常出去吃饭,都没有时间和我一起玩。”

在孩子们的讲述中,我看到了父子(女)相处的三种状态:第一种,爸爸经常陪孩子一起游戏,孩子和爸爸的关系很亲密;第二种,爸爸工作很忙,没有时间陪伴孩子,亲子关系比较生疏,但是孩子能够理解爸爸;第三种,爸爸总是做自己的事情或自己游戏,忽略了孩子想参与亲子活动的愿望,亲子关系淡漠。不和谐的亲子关系正是继续开展活动的契机,会使活动更有价值。

大脚小脚一起走

早上,萌萌妈妈带来~张光盘,内容是萌萌和爸爸一起在公园游戏。原来听说幼儿园要组织爸爸的主题活动,萌萌爸爸就拍了一段视频请小朋友们观赏。视频拍摄得很精彩,很好地诠释了亲子相处的温馨。内容也很丰富,有爸爸和萌萌一起拍球,两人一起玩轮滑,萌萌穿爸爸的大鞋玩耍,还有一起戏水、玩健身器材等画面。萌萌摔倒时,爸爸马上抱起她着急地问:“摔疼了没有?”还仔细检查萌萌身上摔伤没有。玩完大鞋小鞋的游戏,爸爸不顾自己光着脚,先帮萌萌穿好鞋子;萌萌玩健身器材感到害怕时,爸爸鼓励她:“别怕,有爸爸在呢,你一定能行的。”

温馨的画面感动了班上的每~位小朋友,莉莉哭着说:“我感觉萌萌太幸福了,她的爸爸太爱她了。”作为教师,我看到了不少孩子眼里的羡慕和渴望。怎样才能帮助更多的孩子感受到爸爸对自己浓浓的父爱呢?带着这种思考,我们开展了亲子活动“大脚小脚一起走”。

活动前,我一一联系爸爸们,确认他们能按时参加活动,并请他们对孩子保密。活动开始,爸爸们一进班,孩子们的脸上写满了兴奋与惊喜,有的孩子直接冲上去抱住爸爸高兴地大叫。我没有安排直接比赛,而是先设置了自由游戏环节,请爸爸们和孩子们自由尝试,寻找更好的游戏方法,增加彼此交流的机会。孩子们和爸爸们反复尝试和沟通,从不协调到逐渐默契。等到比赛时,输赢已经不重要了,快乐的感觉才是最珍贵的。游戏结束后,照片回放帮助爸爸们和孩子们一起回味快乐。最后的“悄悄话”环节,我请孩子们到爸爸身边,给父子(女)之间提供一个表达情感的安静机会。有的孩子坐到爸爸腿上,有的孩子搂着爸爸的脖子,还有的。孩子和爸爸头挨着头,温馨的场面让所有人感动。

这次活动节奏紧凑、动静交替,给爸爸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他们感受到孩子对和爸爸一起游戏的渴望,感受到自己作为父亲的责任。

我爱爸爸

随着班上幼儿和爸爸的情感沟通逐渐加深,亲子感情逐步融洽,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们了解爸爸、爱爸爸的愿望,我们相继开展了一系列有关爸爸的活动。在《画爸爸》的活动中,孩子们认真观察爸爸的外貌,感受到遗传的奇妙;在图画书阅读《我爸爸》中,孩子们认识了爸爸的强壮、高大、勇敢、幽默和温情等多面特点;在歌表演《爸爸好》中,孩子们感受到爸爸对家庭做出的贡献和牺牲,感受到爸爸的责任心和爱;在视频欣赏《爸爸的背》中,孩子们看到了爸爸对孩子长年如一日的默默付出和保护。

随着对爸爸的加深了解和对父爱的进一步理解,孩子们更爱爸爸了,除了用语言表达,还亲自为爸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给爸爸端杯水、捶捶背,帮爸爸摆碗筷、扫地等,还有的孩子主动改掉了不良习惯,如爸爸在家工作时不影响爸爸,不惹爸爸生气等。

爱是相互的。孩子稚嫩的心里有个朴素的愿望,用自己的爱报答爸爸的爱,让爸爸更爱自己。为了不让孩子们失望,为了能让孩子们积极表达爱和孝心的行为成为习惯坚持下去,我建议家长和幼儿共同商量设立协议。比如,如果孩子坚持每天为爸爸做一件事,那爸爸可以在周末陪孩子做一件事,像去动物园、一起做游戏、亲子共读等,这样孩子们才能更好地认识爱与被爱。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篇六

让教育静下来

我们该如何办好教育呢?我想起前两天看到的一个公益视频,深刻而又通俗地表达了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即任何一个维度的教育,它的极致体现是对人行为的影响。比如在饭店里,服务员上菜慢了点,有的大人感到不耐烦就会大声嚷嚷;过红绿灯时,看到没车,就牵着孩子的手急匆匆地闯人行道上的红灯。这些行为的改变是否也是教育前进的标志?也就是我一直在说的,“大手”的方向决定了“小手”的行为。所有在孩子身上能产生教育作用的人与环境都要有自然的教育意识,这种意识就如吃饭穿衣一样渗透于生活的各个细节,不刻意,不强求,而是一种自然的素养。

作为一名基层校长,我也在思考:给学校、教师减负,学校应该承担什么?我想起一句话: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突破是生命。各种繁杂的文件、评比、会议等就如同外界施予学校的压力,让学校、教师、学生都沦为单一的“食物”,学校如今需要追求的,是前行的主动性和从内突破的视野与规划。主动地思考与探索比起被动地应付,会更有难度与挑战。所以,校长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意识,真正把办学与育人相结合。有些当下看不到成绩但以后会有长远发展的事,要耐得了寂寞去坚守;有些当下有显著成绩但今后会有发展隐患的事,要舍得了名利去摒弃。在我身边,这样的校长和教师也有不少。比如有一位老校长,退休前把他总结的关于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编成了儿歌,自已出钱打印成册送给学校。他说自己一辈子育人,感觉到孩子的习惯养成太重要了。还有我身边的一些教师,为学生策划各种有意义的节日活动,十几年如一日坚持写教学日记,等等。

当然,社会也要为教育营造合适的气候和土壤,教育主管部门要做好服务工作,不能总是“管”字当头,各种与教育相关的责任部门不能相互推诿、指责。教育的纯粹,首先是育人环境的纯粹,当教育夹杂了太多偏离本质的任务与声音时,这种杂、闹、烦、累会渐渐让教育人疲惫乃至迷失方向。要过滤掉一些不必要的杂事、杂音,让大家看到更清晰的现在与未来。

记得台湾有位学者曾说过:如果把教育比作一颗众手托起的钻石,我们大家可以把它切成36个切面,切成几百上千个切面。如果问怎样才能办好教育,那么也有36个甚至几百上千个答案。而我在两会上的呼吁,只是从教育的一个切面来回答怎样办好教育:让教育回归纯粹,让生命回归本质。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篇七

今天孩子们的早点是豆浆和面包。面包被一个小塑料袋包着,两边有锯齿,只要用手对着一用力,就能撕开。但孩子们都跑到我跟前:老师你给我撕开;老师,我弄不开;有的内向的孩子干脆自己抱着面包哭。

这次我没有像平时一样一个一个帮孩子撕开袋子,而是鼓励孩子们:"大家都有一双能干的小手,今天咱们就用这双能干的小手来自己撕面包袋子好吗?"孩子们听了半信半疑,老师:"怎么撕呀?""你想什么办法都行,只要撕开了,你就是最棒的宝贝!"这下孩子们来劲了,有的用手撕,有的用嘴咬,还有的象磕鸡蛋皮一样在桌上磕。过了一会,有几个孩子把面包袋撕开了;十分钟以后,有一半的孩子都在津津有味的吃着面包,还有几个孩子将袋子弄了个小口,把面包揉碎了一点一点吃。

个别实在撕不开幼儿,我没有帮他们,而是让旁边会撕的幼儿帮助他们。结果跟往常不一样,今天孩子们都迅速的吃完了面包,没有一个说吃不上或者不喜欢吃的。本来我让孩子自己打开面包,是为了锻炼他们的自理能力,没想到,孩子们自己动手后却还能让亲自体会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开心享受这份成功的喜悦,这比老师帮忙更有意义。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篇八

开学已经有一段了,孩子们的变化使我很欣慰,我们班是小托班,这些孩子从来没有上过学,从刚开学,孩子们因为离开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情绪上的不稳定,到现在基本上每个孩子都能开开心心的来幼儿园,这些变化是可喜的。

周一我像平常一样,早走的来到幼儿园,发现每次上学都要哭着喊妈妈的张天硕小朋友,看到我在门口等他,很开心的跟我说,"老师早上好"!随后转向他的妈妈,挥着小手说,"妈妈再见!"我高兴的一下把他抱起来,夸着张天硕说:"我们硕硕长大了,上学不哭鼻子了是吧?"每天都要高高兴兴的来上学。他点了点头说:"老师我长大了,上幼儿园不哭了!他的这些变化让我感到非常的欣慰,同时也肯定了自己在孩子身上花的这些心血没有白费,觉得很有成就感。

幼儿园里的很多事对我感触很大,每天看到孩子们进步一点,我就非常开心,工作上的辛苦是不言而喻的,每天,看到每位老师脸上洋溢着的笑容,谁能知道,这些笑容背后,藏着多少辛酸,我们每天为之奋斗的,就是家长的肯定与孩子们的点滴进步,这些就足够了!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篇九

第一学期很快就过去了,我们相继打破了游戏的时间、空间、规则、材料的限制,通过一次又一次园本教研,老师们达成共识,为幼儿的游戏提供更充分的环境保障,但也同时发现过去的生活环节安排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原来的区域游戏时间是从8:30开始到9:10结束,接着进入收玩具以及集体喝水的生活环节。而新调整后的区域游戏时间跨度长达一个多小时,孩子们的喝水问题怎么解决?另外,原来的加餐、喝水、如厕等生活活动常常需要教师组织幼儿排队进行。我们看到,依然是一段音乐响起,小朋友们鱼贯而出、排队吃喝,或者是按着地上的小脚印站成几队。小班的孩子们会拿好小水杯,静静地坐在小椅子上等着,老师则像鸟妈妈喂食一样,拿着奶壶,挨个儿给孩子们的水杯里倒好牛奶,再发干果……

游戏与生活如此脱节,老师们也戏称:“玩起来是国际班,生活上是中国式!”生活活动的安排 可不可以也像游戏活动那样自主?集体活动又可以发生什么样的改变呢?这些问题只能留到第二学期来解决。

老师们虽然还没有像幼儿园管理者那样敏锐地觉察到儿童观、教育观、发展观、学习观是统一的整体,但至少感觉到即便自己在游戏中已经充分尊重孩子,但生活上还在管理孩子。

但是,如果要改变,保育员老师就会发出很多疑问,并能说出很多反对的理由:“孩子自己能干吗?…让他们自己来,容易撒奶啊?…有快有慢,不好管!…让他们干,多慢啊,还不如我都干了!”

难道只是保育员的观念比教师落后吗?还是我们所有人并没有从思想深处发生改变,深埋在头脑中、表现在行为上的旧习惯依然牢牢存在。

每认识一个新观念、做一件新事、成就一些改变,都需要经历能够看到新目标但又受到旧思想阻碍这一过程。当人们的想法、做法已经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的脑海中、融化在人的血液里,就形成了习惯。这种习惯像身上的“铁布衫”,阻挡住了新信息、新理念、新知识。这种习惯导致人局限在自己的一种视野、心境的范围内,虽然一直在动,但其实还是留在了原地,还是在不断重复,并没有在改变,更没有真正在前进。

所以,我们必须要首先打破那些限制发展、有碍前进的习惯! “一切为了孩子…生活既教育”“保教结合是幼儿的基本教育宗旨”等等,这些都是中国幼教工作者长期以来追求的目标、内容和宗旨。那么,幼儿在园所经历的一切、所做的一切事情应该都是学习的机会和成长锻炼的过程,包括吃、喝、拉、撒、睡等生活环节。

教研支持

在教研活动中,大家围绕“生活活动中怎样尊重幼儿的需要”“有哪些事情可以放手让孩子干”“怎样尽量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进行了研讨。当一直在说却一直没有真正落实的话题摆到了桌面上,老师们一下子重视起来。

在思考和交流后,大家发现,有些内容早就落实了。如值日生的工作内容都在做自我服务的事情,而日常生活中老师也会经常鼓励孩子来承担组织、服务、整理、评价的事情;加餐、午点、进餐、睡眠、盥洗等环节都随时可见幼儿参与的身影……看来,在生活环节做出调整,做到尽量自然、自由、自主是完全可以的。

自主加餐

在实验班中一班里,保育员老师也渐渐懂得后退会给孩子更多的机会和可能。于是,每天的加餐都由保育员老师摆放在一个安全的地方。到了9点lO分,在一段轻柔音乐的提示下,幼儿自由安排自己的加餐,可以放下手里的事情先去,不愿意离开的也可以坚持把手里的事情告一段落后再去,正好避开人多的情况。进餐时,保育员老师把夹主食的小夹子摆放好,幼儿洗完手,看到夹子的提示就知道排成两队,自己拿起夹子取主食。

总之,班里不再出现一段音乐一刀切、一个提示全班于、一个要求都执行的场面,而是一个时间段内,由孩子决定前后顺序和参与时机。

午后的阅读时光

在实验班,过去每天下午起床后,孩子们吃完午点是自选玩具玩一会儿,到3点开始分组集体教学。而这段时间,总会有孩子选择看书,实验班里有一套“揭秘系列”图书很受孩子们喜爱,包括《揭秘海洋》、((揭秘动物》、((揭秘美术》、《揭秘数学》、《揭秘船舶))、《揭秘地下》((揭秘大脑》、《揭秘太空》、《揭秘物理》、《揭秘建筑》等。所有的书都是翻翻看式的,生动有趣的画面里藏着答案。孩子们想探寻某个地方的真实情况时轻轻揭开,就出现了答案。书被孩子们捧在手里、小心翼翼地翻看、寻找、发现。

渐渐地,爱看书的孩子越来越多。我们及时发现了这个情况,把起床后的游戏时间改成了阅读时光。每天下午,阳光洒落在孩子们可爱的身影上,大家抱着心爱的图书,像面对宝贝一样认真、仔细地指着、看着,还会悄悄交流自己发现了什么。

其中一本书里神奇的地下世界被一个孩子发现了,孩子还让老师也和他一起抱着书仔细看:红包管道输送电线、紫色管道输送电话线、黄色管道输送煤气、黑色管道输送宽带光缆线、深红色管道输送电视的电缆线……孩子当起了老师的引路人!

一天,浩宇拿着《揭秘大脑))对我说:“刘老师,我今天上午就用这儿来着!”他正在看大脑各个反应区的图,指着负责运动的区域对老师肯定地说:“我今天上午在外边玩的时候,这儿就指挥我了!”我真为孩子对书的兴趣和把书里内容转化为自己理解的有趣的联系而惊喜!

实验班的小朋友在书中发现了和自己生活、游戏、学习有关系、有帮助的事,更加喜欢看书了!我也很会烘托气氛:“哎呀,老师得给小朋友梳头,不然,也像你们一样,抱着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坐在阳光下、静静地看书,多幸福啊!”爱看书、爱护书的习惯渐渐养成了,每天送书时,小朋友们都特别不舍得,把书紧紧抱在胸前,小心地把它送回原处,记住它的号码和对应的位置,明天还来看……

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日生活做到自由、自主,一段时间、一个周期、一个季节呢?

春天是个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为一年打下基础、做出计划的时候。因此,实验班的四位老师一起制订了各自的健身和工作计划、并把计划张贴在墙上,以督促自己能按照计划完成。

老师的计划里有一项特别流行的健身内容就是平板支撑。老师之间相互学习着、比拼着,孩子们自然而然地给老师们计数,宣布哪位老师获胜。最后的结果是,刘老师坚持的时间最短,只有一分钟,孙老师和班老师能稍微长一点,最厉害的是訾老师,能坚持5分钟呢!老师们的比赛也激发了孩子们的模仿兴趣,开始是老师做时孩子们趴在旁边跟着做,后来孩子们向最厉害的訾老师发起了挑战。班上的柯宇小朋友居然超过了訾老师!很多小朋友在柯宇的带动下也对平板支撑产生了兴趣,也有孩子制定了自己的健身计划和游戏计划。就这样,老师的“春季计划”影响了孩子们的生活。

老师立刻鼓励孩子,定一个自己的周末计划吧。孩子们说得非常有趣:有的说要上课,有的说看爷爷奶奶,有的说要和好朋友去踢足球,有的说要和妈妈去看一部新电影,有的说要约小区里的朋友去比赛骑自行车……一个个有趣的周末计划诞生了。老师请孩子们画出计划,并鼓励大家一定要执行,还要在周一拿来自己实施计划的照片,向大家展现自己的执行能力。

菲菲小朋友的计划是和妈妈一起去看电影。她带来了电影票根,和她的计划贴在一起!

浩然小朋友的计划是早起早睡不迟到。星期一,他来园是第一名,计划实现了!

慢慢地,孩子们已经不局限于完成老师建议的计划内容。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计划,并努力地去完成计划,并想出了用收集照片、门票、电影票、打对钩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完成情况。

从制定一个游戏计划开始到自己的周末计划,再到自己的“五一”计划,孩子们彻底从“老师让我干什么”过渡到“我想干什么了”。到了最后,老师们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完成自己的春季计划,可是,孩子们却依然兴致勃勃地按照自己的计划行动着。

就这样,我们的生活环节、白纸黑字的表格里面规定的作息安排等都随着孩子的兴趣而自然改变。只要是对孩子的健康、发展有益处的,一切都可以做出调整。也许,在幼儿园的每一天,过得好、玩得好,都是我们起码要让孩子能够体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