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鱼的睡衣》阅读与参考答案精品多篇

《鹦鹉鱼的睡衣》阅读与参考答案精品多篇

鱼和水阅读答案 篇一

鱼和水阅读答案

语文阅读理解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这篇鱼和水阅读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反思和感悟!

盘石村的村主任这两天很愁。因为乡里说,县里有个姓胡的领导星期天要来钓鱼。

他当时就急了,说天太旱,塘里的水很少了,村里正怕塘干了,鱼死掉呢。

乡长说发动群众把各家水窖、蓄水池里的水往塘里放,不管咋样,县里领导去的那天,你得弄得水满鱼儿跃。

村主任的脸当时就黑下来。山高加上几十年少见的大旱,几口机井里抽不出水,群众的生活用水全靠各家水窖、蓄水池里储备的雨水了。要群众把各家的水窖、蓄水池里的水弄出来,不亚于要他们的命哩。

村主任坐在水塘边,一个劲地吸烟。

钓鱼是这几年才兴起来的,到盘石岭上钓鱼,始于前年公路修上山坡以后,说是山上风景好,和平原上钓鱼,不是一道味儿。

盘石村旁这坑不知起于什么年代了,坑里有鱼,却是源于山下那场大战。大战结束,八路军的大部队撤走了。在盘石村留下了十几个伤病员养伤,领头的胡连长,左胳臂被打断了,用绷带吊着。

一天,山下来人,用桶挑来几十尾小鱼,说让伤员补身体。由于山高路远,鱼死了一半。鱼,胡连长他们一尾没吃。

死的,一人一尾送给了村里的老人;活的,就放进了村头的那个水坑里。胡连长又带领轻伤员搬石头、挖沟,把坑塘四周的水道都彻底疏通。后来下雨,很远地方的雨水都汇进了塘里。从那时,塘里水没干过,鱼也越繁殖越多。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胡连长自打走后没回来过,人们看到水和鱼,就想起了他们,就激动得流泪这几天人们还说,得想想办法,不能让水干了,让鱼死了,这是胡连长给我们的

乡长又几次派人来催问,村主任被逼没法,只好召开全体群众大会。但群众到齐了,他又感觉没法说,说出来群众肯定不愿意。他急得出了一头汗,嘴里念叨:胡领导,胡领导,你要是胡连长就好了念到这里,脑子忽然一亮,心想咋恁巧,都姓胡,就这么说好了。他说,乡亲们,县里的胡领导要来咱们村钓鱼了,胡领导是胡连长的后代哩,咱们塘里的水太少,得往里把水续续

一开始,村民们一听说钓鱼俩字都心烦。但听说是胡连长的后代来钓鱼了,就个个激动万分,包括一些年轻人,他们虽然没见过胡连长,但对他的故事,却能倒背如流。于是,大人、小孩、男女老幼都出动,桶提,盆端,抽水机抽,只两天,濒临干涸的坑塘就碧波荡漾了。

第三天上午9点,一长溜锃亮的小汽车爬上山坡,几十人簇拥着个黑胖子,来到坑塘边儿。然后散开,凝神垂钓。

村民们全都出来了,端着鸡蛋,提着茶。但却不许靠近,有个小娃靠得近了点儿,被一顿呵斥:往后站!小娃哭了,人们愣了。

天黑,当这些人拎着大兜小兜的鱼,钻进小汽车走时,钓兴未尽地说,下个星期天,还来钓。因为这地方风景太美了,空气太好了。

他们走后,村民们疑惑地围住村主任,都说,那黑胖子咋看也不像胡连长的后代,你村主任肯定是骗了我们!

村主任支支吾吾,开始还想隐瞒,但最后被逼不过,只好说了实话:我对不起大家,我被逼没法,就骗了大家,他,他们,都不是胡连长的后代!

村里的年轻人要打村主任,被老人们拦住。

人们就挑着桶出来,拼着命将那坑塘里的水,往自家水窖、蓄水池里挑。第三天,塘就见底了,可怜的鱼,在泥浆中艰难地摆动着尾巴。

村主任哭了。

(选自小小说阅读网)?

1。作品为什么以鱼和水为题?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4分)?

2。小说为什么要不惜笔墨介绍盘石村坑塘里鱼的来源?(5分)?

3。小说最后,村主任哭了,这一哭可谓百感交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村主任这一哭的理解。(6分)

【答案】

1。①因为作品是围绕着鱼和水来展开的,鱼和水是作品叙写的主要内容。②因为鱼和水在作品中是军民、干群关系的象征,是作品的主题所在。(每点2分,共4分)

2。①这坑塘里的鱼,是八路军留给盘石村的,这样写是为了反映当年的军民鱼水情。②为后面村主任说服村民,以及村民们桶提盆端主动蓄水养鱼的情节作铺垫。③与当今领导们无视群众死活、只为个人享乐的情节形成鲜明对比,突现鱼水关系这一主题。(答对1点1人分,答对2点3分,答对3点5分)

3。①坑塘里的水被挑光了,胡连长留给村民们的鱼将无法存活,村主任感到心疼。②为了领导们的娱乐,村主任不但欺骗了群众,而且也危害了群众的切身利益,村主任感到悔恨。③村主任必须做违心的事,面对这种艰难的处境,他感到非常痛苦。④面对干群的鱼水关系已荡然无存的现实,村主任感到担忧与悲痛。(答对3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

【解析】

1。试题分析: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一般是内容、主题、线索相关,鱼和水是作品叙写的主要内容;鱼和水使人一下子可以联想到过去战争年代我党的优良传统,人们常用军民鱼水情来比喻。可这样的`好传统现在已经没有了,这正是小说的主题所在。本题应结合小说相关的内容和主题分析可得到答案。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品味,能力层级D。

2。试题分析: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是小说内容展开的过程,情节又是为主题服务的,因而分析情节就要联系小说的内容、结构和主题来分析。盘石村坑塘里的鱼是八路军伤员留下来的,它是当年军民鱼水情的见证。这是后来群众能够提水养鱼的原因,也与现在的干部与群众的关系形成对比。

考点:考查对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情节安排)的分析,能力层级为C。

3。试题分析:小说人物的情感就是作者态度表现,要结合内容从不同角度和层面理解,注意要结合文本内容,不能脱离文本想当然。哭是村主任真情的流露,看到坑里的水没有了鱼也奄奄一息了,村主任伤心痛哭,读者也可谓是百感交集,这里有对鱼的心疼,也有对相关领导的痛恨和对自己的做法的悔恨。

考点: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丰富意蕴的发掘,能力层级为F

《鹦鹉鱼的睡衣》阅读与参考答案 篇二

《鹦鹉鱼的睡衣》阅读与参考答案

鹦鹉鱼的睡衣 欧洲地中海生活着一种鱼,它色彩艳丽,脊背是紫红色的,体侧是玫瑰红色,胸部和腹部的鳍是淡黄色的,背鳍是灰黄色的,尾部镶白色的边,就像鹦鹉那样漂亮,所以人们叫它鹦鹉鱼。

罗马和古希腊人特别器重这种鱼,把它当作珍品,这倒不是因为鹦鹉鱼长得漂亮,而是它们的团结互助的精神。据研究这种鱼的学者发现,如果鹦鹉鱼一旦不幸碰上了针钩,在千钧一发之际,它的伙伴会很快赶来帮忙,咬断钓鱼线,从危险中救出同伙。如果有的被鱼筐围住了,别的伙伴就会用牙齿咬住它的尾巴,拼命从筐缝中把它拉出来。所以,一般的渔民很难捕获到这种鱼。

虽然鹦鹉鱼能够互相帮助,一般的危险奈何不了它们,可是,这并不等于鹦鹉鱼永远没有危险。因为鹦鹉鱼很怕死,常常在没有危险的时候也忧虑忡忡,它们想,白天遇到危险了,有同伴来救助,如果晚上同伴们都睡着了,谁来救自己呢?于是,鹦鹉鱼们想出了一种办法。它们每天傍晚都会给自己织一件睡衣穿,这样便确保了晚上的安全。

它们织睡衣的方法像蚕吐丝作茧似的,从嘴里吐出白色的丝,利用它的腹鳍和尾鳍的帮助,经过一两个小时就能从头到尾织成一个囫囵的壳,这就是它们的睡衣。每天晚上,它们睡在自己编织的睡衣里,确实能够防御敌人的侵害,并能安安静静地睡一晚。可是它们的睡衣织得太坚固了,第二天早晨要费很大力气才能把睡衣弄破,以便从里面钻出来。到了晚上,鹦鹉鱼再织一件新的睡衣穿在身上。

有时候,鹦鹉鱼生病了,晚上躺在睡衣里,早晨想出来的时候,因为没有足够的力气钻破睡衣,这就麻烦了,时间一长它必死无疑。因为,鹦鹉鱼从不救助困在睡衣里的同伴,它们会认为同伴还在睡觉,不便打扰。

所以,对于鹦鹉鱼来说,最大的危险不是来自外界的伤害,而是因为作茧自缚的自残。人类也拥有像鹦鹉鱼相似的一件睡衣,我们从来不缺乏互相帮助的精神,但却逃不脱作茧自缚的。危险。

1、从全文看,鹦鹉鱼有哪些特点?(3分)

2、第4段中加点的词“就能”、“才能”各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

3、为什么说鹦鹉鱼“最大的危险不是来自外界的伤害,而是因为作茧自缚的自残”?(2)

4、文章末尾写到:“人类也拥有像鹦鹉鱼相似的一件睡衣,我们从来不缺乏互相帮助的精神,但却逃不脱作茧自缚的危险。”请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人类有哪些“作茧自缚”的行为。(3分)

参考答案

1、色彩艳丽团结互助很怕死能织坚固的睡衣

2、就能:强调鹦鹉鱼编织睡衣时间之短才能:突出鹦鹉鱼睡衣之坚固

3、因为受到外界伤害时,其他鹦鹉鱼会很快来解救受困的鹦鹉鱼,而当鹦鹉鱼困在睡衣里时,就会因得不到同伴的救助而死亡。

4、围绕“作茧自缚”回答即可。

《鱼眼》阅读及答案 篇三

《鱼眼》阅读及答案

鱼 眼

苏沧桑

这是地球上的公历2011年3月21日,初春,宇宙无涯时光中无限短的一瞬。

坐在阳台上晒太阳,听新闻。我,鱼缸里的三条金鱼,脚旁的两只小狗,宇宙众生中无限小的一两粒。

新闻说,十天前的日本9级地震,已造成近一万人死亡,两万人失踪,事故连续升级。近日,国人传染了核辐射恐慌,抢了两天盐,现在又在排队退盐,一市民抢购了一万多斤,堪称“壮”举,欲退无门。近日,多国部队对利比亚实行轰炸,造成大量平民伤亡……

鱼缸在午后的阳光下,自成一曲绿与光的绝美交响乐,仿佛离世界无限远——水清澈通透,水底白沙细洁,水草碧嫩柔顺。三条黑色金鱼,游曳其间,静谧,悠闲。

两只小狗窝在我脚下,打盹,一会儿翻起眼,看鱼,看我,一会儿互相舔舔,又接着懒。

突然,我想起好几天没有给鱼喂食了——仿佛上帝想到了什么,一切因此而改变——几十粒红色鱼食,均匀地撒在水面上。

第一条游在最上面的鱼发现了,急剧扭动了一下尾巴,张开嘴浮到了水面上。

第二条鱼也发现了头顶上的鱼食,从水底冲了上来,它的尾巴甩到了第一条鱼。

第三条鱼感觉到水波震动,发现了情况,猛地一转身,冲了上去。

一缸水,瞬间被搅浑了。三条鱼抢食,搅起了沉淀在沙砾里的鱼粪便,鱼缸瞬间浑浊不堪,脏乱得让鱼窒息。

我惊诧地看着这一切。仅仅简单的食欲,世界便从天堂到了地狱。被搅起的粪便,像人类世界被搅起的无数欲望,浑浊的空气让人窒息。

有一条鱼显然聪明得多,吞了很多进去,可是吃太多了,又吐了出来。又去抢。另两条鱼比较笨,在同一个地方转来转去,徒劳地抢食着水和空气。其实,它们仨拼命往同一个方向争抢时,水面的另一边,漂浮着很多鱼食。

两只小狗已然嗅到了鱼食的味道,却又没有发现真正可以吃的,于是,其中一只以为我给另一只吃了独食,突然就对它翻了脸。另 一只不甘示弱,冲它吼起来。两只狗扑打了一会儿,发现了鱼缸里的秘密,一齐凑上去闻,未果。然后,它俩再也没有了闲暇和亲昵,一齐眼巴巴地盯着我,做好了 时刻扑上来抢食的准备。

一只苍蝇飞进了室内,忽然发现自己飞错了地方,朝着窗子拼命想飞出去,可是撞来撞去都在玻璃窗内。其实,敞开着的出口,仅仅离它一寸之遥。

太阳西斜,阳台上黯淡了下来。鱼食早被吃光了,鱼缸又恢复了澄净,一切都往平和里走。

短信来了,我查看时,又看到了前几天的那一条:

“世上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来了,盐没了;世上最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来了,盐不好使;世上最最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没来,盐买太多了;世上最最最最痛苦的是什么?人都死了,盐没用完”。

我一个人大笑,歪倒,整个脸贴上了玻璃缸,突然发现,我的眼和一只硕大的金鱼眼仅一玻璃之隔。

鱼眼很大,没有眼睑,永远不会闭合,永远无法放松。

我知道,鱼眼看东西,靠晶状体前后移动,而不是改变晶状体的凸度,因此,鱼眼是极端近视的。有一种“鱼眼镜头”,有180多度的超大视角,然而,视角越大,焦距越短,因光学原理产生的变形越强烈。因此,鱼眼镜头里的世界极端变形。

这鱼眼,真像人类——近视,变形,不会放松。人类的一切努力,原本都为追求幸福。而当努力不是为了生存而为领先,当努力等同于算计.争抢.掠夺,当人祸烈于天灾,幸福便不再是真正的幸福了。

刚才,我看鱼.看狗.看苍蝇时,觉得它们无比的愚蠢可笑。可是哪一个人,真正有资格笑它们呢?也许在它们眼里,人类更可笑,抑或可悲。苍蝇已然告诉我们,人类的出路,其实离自己仅仅一寸之遥,一念之间。

我起身离开,发现鱼眼仍盯着我,外星人般诡异。

(本文有删改)

12.文章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13.简要分析文章的主要表现手法?(3分)

14. 赏析文中划线句。(4分)

15. 文章为什么 以“鱼眼”为题?(5分)

16.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篇文章主题的理解。(5分)

参考答案

12.(3分)

①这句话确定了全文的超人类视角。(或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确定了以小见大的视角)

②作者以超越人类自身的眼光俯视人类在欲望驱使下的“怪异”行为,为下文完成其对人类社会的反思作铺垫。(或引出下文对动物的观察、描写及对人类社会的反思)

每点1分,语言流畅1分。意思相近,言之成理即可。

13.(3分)

①采用了象征手法,对金鱼、宠物狗和苍蝇的描写,其实是在喻示人类。

②采用了类比衬托手法,用这类动物衬托人类行为,凸显了后者的荒谬性。

答出其中一点即可,手法1分,分析1分,语言流畅1分。意思相近,言之成理即可。

14.(4分)

①这句话是从前面那句“其实,敞开着的出口,仅仅离它一寸之遥”发展而来,产生前后照应的效果。

②金鱼、宠物狗和苍蝇为欲望所囿,人类也如此,起到了类比的作用。

③人类虽已陷入困境,但出路就在不远处。正所谓一念以善,一念以恶,善恶之间相距甚近。

每点1分,语言流畅1分。意思相近,言之成理即可。

15.(5分)

①文章的核心事件是写金鱼抢夺食物,而这一描写与“鱼眼”密切相关。

②作者用“鱼眼”的独特结构来喻示人类的近视与欲望的无限膨胀,有比喻意味。

③文章从看金鱼——与“鱼眼”相对——“鱼眼”的诡异的描写,逐步深化,以“鱼眼”为题,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每点1分,适当加以分析1分,语言流畅1分。意思相近,言之成理即可。

16.(5分)

①揭示了人类陷入困境的原因在于自身行为的无理性和动物性,也即人类的自私和欲望的无限膨胀。

②结合主题,联系现实,言之成理即可。

每点2分。语言流畅1分。

鹦鹉鱼的睡衣阅读答案 篇四

①欧洲地中海生活着一种鱼,它色彩艳丽,脊背是紫红色的,体侧是玫瑰红色,胸部和腹部的鳍是淡黄色的,背鳍是灰黄色的,尾部镶白色的`边,就像鹦鹉那样漂亮,所以人们叫它鹦鹉鱼。

②罗马和古希腊人特别器重这种鱼,把它当作珍品,这倒不是因为鹦鹉鱼长得漂亮,而是它们的团结互助的精神。据研究这种鱼的学者发现,如果鹦鹉鱼一旦不幸碰上了针钩,在千钧一发之际,它的伙伴会很快赶来帮忙,咬断钓鱼线,从危险中救出同伙。如果有的被鱼筐围住了,别的伙伴就会用牙齿咬住它的尾巴,拼命从筐缝中把它拉出来。所以,一般的渔民很难捕获到这种鱼。

③虽然鹦鹉鱼能够互相帮助,一般的危险奈何不了它们,可是,这并不等于鹦鹉鱼永远没有危险。因为鹦鹉鱼很怕死,常常在没有危险的时候也忧虑忡忡,它们想,白天遇到危险了,有同伴来救助,如果晚上同伴们都睡着了,谁来救自己呢?于是,鹦鹉鱼们想出了一种办法。它们每天傍晚都会给自己织一件睡衣穿,这样便确保了晚上的安全。

④它们织睡衣的方法像蚕吐丝作茧似的,从嘴里吐出白色的丝,利用它的腹鳍和尾鳍的帮助,经过一两个小时就能从头到尾织成一个囫囵的壳,这就是它们的睡衣。每天晚上,它们睡在自己编织的睡衣里,确实能够防御敌人的侵害,并能安安静静地睡一晚。可是它们的睡衣织得太坚固了,第二天早晨要费很大力气才能把睡衣弄破,以便从里面钻出来。到了晚上,鹦鹉鱼再织一件新的睡衣穿在身上。

⑤有时候,鹦鹉鱼生病了,晚上躺在睡衣里,早晨想出来的时候,因为没有足够的力气钻破睡衣,这就麻烦了,时间一长它必死无疑。因为,鹦鹉鱼从不救助困在睡衣里的同伴,它们会认为同伴还在睡觉,不便打扰。

⑥所以,对于鹦鹉鱼来说,最大的危险不是来自外界的伤害,而是因为作茧自缚的自残。人类也拥有像鹦鹉鱼相似的一件睡衣,我们从来不缺乏互相帮助的精神,但却逃不脱作茧自缚的危险。

(选自《意林》)

1.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2分)

① 经过一两个小时就能从头到尾织成一个囫囵的壳,这就是它们的睡衣。

② 第二天早晨要费很大力气才能把睡衣弄破,以便从里面钻出来。

2.根据全文的介绍,简要写出鹦鹉鱼有哪些特点?(4分)

3.为什么说鹦鹉鱼“最大的危险不是来自外界的伤害,而是因为作茧自缚的自残”?请简要回答。(4分)

4.文章结尾写道“人类也拥有像鹦鹉鱼相似的一件睡衣,我们从来不缺乏互相帮助的精神,但却逃不脱作茧自缚的危险。”人类有哪些“作茧自缚”的行为?请结合生活实际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①就能:强调鹦鹉鱼编织睡衣时间之短。 ②才能:突出鹦鹉鱼睡衣之坚固。

2.色彩艳丽;团结互助;很怕死;能织坚固的睡衣。

3.因为受到外界伤害时,其他鹦鹉鱼会很快来解救受困的鹦鹉鱼,而当鹦鹉鱼困在睡衣里时,就会因得不到同伴的救助而死亡。

4.示例:像发明汽车,造成大气污染;比如为了发展经济破坏了环境,而环境被破坏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能围绕“作茧自缚”回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