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教学反思精品多篇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精品多篇

《杨氏之子》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一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自行进行文意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出示文言文,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1、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幻灯出示文章)仔细读一读这篇课文,和平时读的课文感觉有什么不同吗?

文言文和我们平时学习的课文的不同是文言文——难理解。

小结:文言文语言很简练,有时候一句话只有一个字,但包含的意思很多。读文言文的时候要善于想象,把一个字变成好多好多字,把一句话变成好多好多话,这样你就能读懂。

2、那你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谁来说说?(姓杨人家的儿子)

课文中的小孩姓杨是杨氏之子,你姓什么?在古代你就是——

文言文看似很短,但不像我们平时的课文那么好读。怎么读好它呢?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看。

二、借助停顿符号读通课文。

1、学生自由读。

刚才老师注意听了一些同学的朗读,有些同学读时磕磕绊绊、一顿一顿的。而有些同学读得流畅通顺,说说你有什么方法吗?生交流。

2、确实读文言文我们要注意恰当的停顿,请同学们按照这样的停顿方法,自己试着再读一读。(让学生在书上做好停顿记号)

幻灯出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文中共有五句话,老师请五个同学读。正音,注意学生的停顿。

第二句: “诣”是生字,会读了,你能说说它的意思吗?(这个“诣”是拜见没错,但它不是拜见一般的人,专门指拜见他尊敬的人或他的长辈。)

第三句:“为”读四声,这里省略了谁为谁?

第四句、第五句:都有一个“曰”,要读出说的语气。

第五句:“应”读四声,表示很快接着别人的话。“禽”是生字,在这里是鸟的意思,有一个成语叫——飞禽走兽,不是家禽的意思。

4、谁愿意来读一读全文。

三、自解意思,初述大意

1、师:真了不起,刚接触古文,就能把古文读得这么好,这么流畅。像这样的古文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读懂它?

预设方法一:先把每个字的意思搞明白,再弄懂每句话的意思;

预设方法二:看注释;

预设方法三:联系上下文理解;

预设方法四:看课文插图理解;

预设方法五:也可以在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预设方法六:……

2、师:请你试着用这样的方法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哪个字,哪个词或者哪一句话?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在旁边做个记号,等一会我们来交流。

3、师:你读懂了吗?会说每句话的意思了吗?老师来考考大家:(课件出示)

孔君平诣其( )父

此( )是君家果

( )为( )设果

师:短短的时间里这么难理解的文言文句子居然能自己读懂它,实在让人佩服!但是到底懂不懂,下面这个环节就见分晓了。

四、读懂课文,体会“聪惠”

1、这个姓杨人家的儿子怎么样?请同学们读第一句,你了解到了什么?(姓杨人家的儿子是梁国人,当时只有九岁,非常聪明。)

短短的一句话,让我们了解到了杨氏之子生活的国家,以及年龄、性格特点。“甚聪惠”的“惠”通“慧”,“甚聪惠”的意思是非常聪明。

那么,从哪儿看出来这个小孩非常聪明呢?

2、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体现“杨氏之子”聪惠的语句。幻灯出示: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那他聪明在哪儿呢?

(1)“儿应声答曰——” 说明他反应很快,思维敏捷。(不假思索地回答)

(2)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听出了孔君平的“话中话”,听出了“弦外之音”。孔君平并没有说你姓杨,杨梅也有一个杨,只说了一句话“此是君家果”。小孩马上就听出来了,言外之意——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说明他很会听。

(3)孔君平抓住杨梅的“杨”和杨氏的“杨”都是同一个字来开玩笑——“此是君家果”,小孩马上抓住孔君平和孔雀都有一个“孔”字来反驳:没听说过孔雀是你家的家禽。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回答得很巧妙。他的回答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叫做——天衣无缝、无懈可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说明他很会说,善于言辞。像这样的人,我们说他是——能说会道、伶牙俐齿、对答如流、能言善辩。

师相机板书:会听、反应快、会说。

分角色读对话。

3、大家看,杨氏之子,第一,会听,能够听出话中话;第二,反应快,思维敏捷;第三,会说,回答得十分巧妙。我还有个问题,“甚聪惠”的“惠”书上说是通假字,跟智慧的“慧”是一个意思,但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智慧”的“慧”呢?这个“惠”跟智慧的“慧”有何区别呢?老师查了《辞海》,发现“惠”主要有这么几层意思,第一是仁慈;第二是柔顺;第三,跟“慧”相通,意思是聪明。(幻灯片出示)仁慈、柔顺什么意思?就是有教养、有礼貌。刚才我们讨论了这个小孩的聪明。那么,我们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孩不但聪明。而且很有教养、有礼貌呢?请同学们轻声地读、细细地读课文,每一个字都要注意思考。

生细读。指名答。

(1)“为设果,果有杨梅”,从这里可以看出杨氏之子非常有礼貌,给孔君平准备了水果。当时的情况是——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那他就是小主人了。

那他端出多少水果?就一种吗?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果有杨梅”,果子中有杨梅,证明不止有杨梅。“设果”,就是摆水果:如果只有一种水果是称不上摆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小孩非常热情好客,端出好多水果招待客人,懂得待客之道。

再往下看,还从哪里能看出他是一个非常懂事、有礼貌的孩子?

(2)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中的“夫子”两个字里看出来,夫子是尊称,说话很得体,很有教养。古人说话真是有礼貌,孔君平用了“君家”来称呼“杨家”,表示尊重。

(3)“未闻”这个词看出来他很有礼貌。“未闻”的意思是——没有听说。他没有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用了否定句进行回答。

幻灯出示: 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比较一下,如果这个小孩直接这样回答:那么孔雀就是你家的鸟了。这样回答就——(不得体。因为孔君平毕竟是来拜见他父亲的,这样会让客人尴尬! )用了“未闻”这样——(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不让对方难堪,又不动声色地反驳了对方。)

读书就要逐字逐句地体会,就要细细地品赏。就要咬文嚼字,这样才能把话中话都读出来。

4、此时,孔君平不禁会赞叹,用文中的一个词是——甚聪惠!怪不得人们赞叹说——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5、读懂了文章,那能背下来吗?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背下来。(生自由背诵课文)

指名背诵课文,最后全班一起背《杨氏之子》。

五、拓展阅读。

1、那你知道《杨氏之子》是哪本书里的故事吗?(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这本书里还有一篇《徐氏之子》,幻灯出示: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讲的也是一个九岁男孩的故事。

2、请同学们读一读,注意恰当的停顿,做一做记号,读好文章。还要借助注释了解意思,说一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指名读,并说说这个故事的大意。(徐家有个小孩,年方九岁,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有人对他说:“若是让月亮中什么都没有,它是不是应该更加明亮呀?”这个姓徐的孩子说:“不对。比方说人眼中都有瞳仁,没有瞳仁就看不见光明了。”)

4、孩子的回答太妙了,妙在哪里?( 他把人的眼睛和月亮做了比较,不是正面回答提问者的问题,而是借助了某样东西来告诉提问者他的回答。)

六、课外作业。

把《杨氏之子》和《徐氏之子》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会听

聪 反应快

杨氏之子 会说

惠 有教养

有礼貌

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篇二

教学了《杨氏之子》后,思潮澎湃,久久难以平静。作为一篇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得想方设法上好。

首先,我带领学生到多媒体教室,播放了《杨氏之子》视频。不用说,作为小学生能跨越时空倾听于老师上课,是莫大的荣幸。既有三维目标的达成,又有身临其境的紧扣单元主题“语言的艺术”之熏陶,也有“化文字为表情、动作”的启示,更有演讲、表演才艺的启迪。

我让学生充分各抒己见,展示学了《杨氏之子》后的收获,也可以提出不懂之处与同学交流。同时,在此过程中,有机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且读且背,且演且舞。有学生的独立展示,有师生互动的场景,也有学生众说纷纭的情景。如一位学生认为孔君平是趁着杨氏之子的父亲不在时去为难的,至于事实如何我们暂且不谈及,关键是学生提出了问题,这比解决无数个别人设计好的问题重要得多,因为这个问题至少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理应视为创新思维的端倪,可谓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奇葩。

我认为要在古文的语境中读出语感来。这可有点难,不像现代文的有感情朗读。古文要读好,首先当然要理解意思,这是孩子通过自读及合作交流可以基本达到的。那么这可以放手让孩子操作。在此基础上,学习适时停顿朗读。此时,学生没有读出古文味,读得一字一停,什么也不像。于是我范读,学生练读,就这样整整读了半节课,孩子还饶有兴趣。虽然时间很长,但是,我不觉得浪费。我明显地感受到读得越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模仿,这是入情入境地品味。品味够了,我抛出本文的中心问题:读了文章,杨氏之子应答如何?没想到孩子们都读出了一妙所在:杨氏之子巧用姓氏作答。

然而二妙“未闻”之语气婉转却鲜为人知。我想: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再读,可惜还是没有答案。于是,我只得拿出比较句子的方法。将“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作比。光这样读肯定不行,要把句子放在语境中。我们先读了这似乎相同的两句,解释了意思,然后我让他们演一演,学生当杨氏之子,我当孔君平,对读,再换着读,从读中发觉有人已意会。我不挑明,也不让他把答案说了,因为还有许多人正在跳,就要摘到桃子了!接着我让那似乎意会之人演杨氏之子,其他人用心演孔君平。放入语境中对读,果然许多孩子明白了“未闻”之妙用。我没有及时揭穿,而是让他们小组内再读读杨氏之子的应答。不一会我没讲明他们已然意会,情感朗读亦水到渠成。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篇三

《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对于这样的文章,相信学生理解起来应该有一定的难度,即便是在课前预习阶段,学生读起来也很难,因为它不同于我们普通的现代文,文言文需要指导学生的朗读,需要指导学生的断句,需要指导学生的背诵。我能感觉得到,教师执教时,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比较充分,让学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词语,这和我们课标相吻合。

赵主任的点评让我们耳目一新。他从学生的书写出发,点评了王老师的课程,并且给出了一些教生字的方法。

我个人的看法:类似于这样简短的文言文,学生在充分预习的情况下,教师指导朗读之后,考虑是不是可以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完成教学目标,压缩课堂时间,不需要逐字逐句翻译,让学在学习中体会文章的意思。但是个别字的意思需要重点指导。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篇四

《杨氏之子》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文言文,虽然行文简洁,不足百字,但古今字义不同,孩子们阅读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我以找准突破口、激起学生兴趣为重点进行备课和授课。

一、成功之处

教学开始,我通过范读、领读、划出分节线后自读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其次,文中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要通过反复地朗读,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二、不足之处:

没有注重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改进措施:

应该让孩子们用文言文演一演,这节课的效果会更好,孩子们对文言文的学习也会更感兴趣。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篇五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讲述的是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这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原汁原味的文言文,虽然在此之前让他们背诵过《论语》,他们也接触过一些有关“古典”的东西,但那毕竟已经经过今人的改写,从表达习惯到价值取向,都已经是符合我们现代人口味了。对于不知文言为何物的小学五年级的孩子能领略到其中的意蕴吗?特别是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如何让他们一触即通呢?

在去年,去舟山听过浙南沿海地区的赛课活动,其中我们温州平阳的一位李老师上过此课,印象特别深刻,觉得这些课都适合于模仿。有同事还刻录了他的课堂教学光盘,于是就决定照着他的设计来演绎自己的这一课教学。

周日在家中,将他的课堂录像反复看了两次,播放、暂停;暂停、播放,让儿子帮忙按遥控(他很乐意呢),自己则不停地琢磨。不过,因为消化的不是特别好,在今天的课堂上还是觉得生硬。因为请了一位小姑娘来听课,她也感觉我对古文教学没有古义,太过于现代化了。教师的自身素质要是好一些,在课堂中穿插一些古语评价,那么就会润色不少。

记录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题

师:知道文言文吗?(生:知道)你觉得他有什么特点?

生:读起来特别有趣,很短。

师:文言文最大的特点是言简意赅,比如我们问:你吃过饭了吗?文言文可

以怎样说?

生摇头,有人乱猜一通。

师:可以说:饭否?简练吗?我在文言文中怎么说?

生:吾。刚刚背过“吾将上下而求索”。

师:不错,联系旧知,反应敏捷。那么你呢?(又摇头),是“汝”。“我们”在文言文中是“吾等”,那你们呢?

生:汝等。

师:这下反应快了,不错。那么现在觉得文言文有趣吗?(纷纷点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言文是——生读:“杨氏之子”。

师:看题,你觉得哪个词说明是姓杨的人家?(杨氏)整个题目作何解释?“之”就是?(孩子们说出意思。)

师:有这样的方法介绍你自己,怎么介绍?

生:黄氏之子;罗氏之子;陈氏之子;黄氏之女(真好!)

(第一次学习文言文,兴趣很重要。只有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觉得学习文言文不是很难,那么以后就不会觉得恐惧了。我自己对文言文就是超级恐惧的。这样的心理不能让我的学生出现,尽量少出现。)

二、朗读是关键

在教学时,我重点放在指导朗读上。首先让他们自己读,学习生字,通过对“惠”的学习,让他们明白什么是“通假字”,通过对“禽”的学习,明白文言文中“禽”和“家禽”的区别。

其次,指名读,了解孩子们读文言文的情况。

再次,范读。范读时让孩子们划出老师读的和他们读的不同的地方。(主要有三处,一处是孔君平/诣其父;二是孔/指以示儿曰;三处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里用以下面理解学习课文用。)

接着,领读,读着停顿。文言文中间的断句显得尤为重要,若断句不当,意思可能相差甚远。

(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重视朗读训练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更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熟读成诵,从而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三、重点理解,初知大意

师:这里为什么要停顿呢?你能自己读读课文,结合注释,一边读一边想,

解决这个问题吗?(生读课文。)

生:我知道了一处,“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里停顿是表示说孔雀是夫子家的鸟,而不是指夫子的家禽。

生:“孔/指以示儿曰”孔后面停顿,这个“孔”是指孔君平,所以后面停顿。

生:“孔君平/诣其父”这里是指人,这个人名字叫“孔君平”,所以停顿一下。

师在孩子们表述的时候加以引导,这里的语言显得有些繁琐。但是因为孩子们表达得不够确切,也因为自己在这里对孩子们的预设不够到位,乱了阵脚。

师:读着读着,我们发现故事就是设置了一个场景,这个场景就是——(生读:“孔君平/诣其父”)师:结果呢?生继续:“父/不在,乃/呼儿出。”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孩子们明白了故事的大概意思。

(通过停顿的理解将课文的意思解读得十不离九了,这样的理解在师生的对话中一步一步深入。)

四、走入对话,体会精彩

师:“父不在,乃呼儿出。”,于是就有了对话。那么读读对话,你发现了什么?(生读)

生:我知道:“此是/君家/果。”这是说,杨梅是杨氏家的水果。(师的提示下表达的比较完整。)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孔君平是跟小孩开玩笑,拿同一个“杨”来逗杨氏之子。(读读这话。)

师:不错,读出了言外之意。那么小孩听懂了吗?所以他如何回答?生齐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这个小孩答得如何?妙!妙在哪里?我们来对一对。我说:果,你对:(生:我对禽)……

生:也用姓氏来开玩笑。孔君平姓“孔”,那么就说孔雀。

师:还有呢?(生有些困难。)你看,孔君平语言中有“未闻”吗?加上有什么好处?(让两个孩子起来,一个加“未闻”,一个不加“未闻”,与老师对话,让全体孩子比比那个句子好,好在哪里?通过比较感觉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更妙,“孔雀是夫子家禽”显得生硬,有顶嘴之嫌,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反映出孩子思维敏捷,语言幽默。)

(文言文的理解似乎并不是很困难,初次教学虽然有了录像观摩,却还是没有一些经验。但是孩子们还是能通过读、比较来发现,来理解。真正体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原理。)

师:九岁的孩子能够如此对答,真的让我们佩服,难怪课文中也要这样夸奖他——生读第一句: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

师:在文中,你还发现他很聪慧的地方吗?

生:父不在,能设果,招待客人,很聪慧。

生:应声答曰,他的不假思索,看出很聪慧。

(这样的发现,可以看出孩子们对文言文的理解已经比较深刻了,也与文本有了一定的共鸣。)

五、迁移运用,深入对话

师:这样聪慧的孩子,如果能去拜访一下真是太好了。如果有个姓“李”的人来拜访他(孩子们马上说:李白,我同意了,不过,现在想来不能,朝代相差甚远。),该怎么对话?

生……

师用不同的“柳树”的“柳”;“兰花”的“兰”;“梅花”的“梅”来进行迁移,学会流利地对话。

(这种迁移运用不但加强了学习的趣味性,也让学生即使运用所学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后记:初次文言文教学,虽然粗浅,但是总算比较满意。我把本篇课文的设计定位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把文言文读正确,读出节奏感。这点能够出色地完成了。至于中间的环节,还需要自己多多磨炼。因为时间紧迫,后面介绍《世说新语》也没了,还是很缺憾!

《杨氏之子》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六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积累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

1、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情感与思想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拓展与延伸

《世说新语》上的其他关于言语表达的小故事。

教学重、难点:

突破理解文章的意思,把文章读准确。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要是我问你,你会说话吗?一定有许多同学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一个不需回答的问题。如果我再进一步问,你能把话说好吗?你怎么回答?会说和说好可不是一回事。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走近一些善于表达的人,看看他们是怎么说话的?从中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感悟语言表达中透出的智慧。我们先去认识谁呢?

板书课题,解释课题,理解“氏”“之”的意思。对“氏”的解释可能发生分歧,学生可能认为“杨氏”是称谓杨家的女人,而理解为“杨氏的儿子”,“氏”在字典上也确有这样的意思。可以先存下这个疑问,在读文的时候自然会迎刃而解。

二、初读课文,根据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

提示:要求学生根据书中给出的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把不理解的字、词标记下来,与大家交流。

参考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对词语的理解。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字。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设:摆放,摆设。

三、再读课文,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

提示:从学生读错的地方发现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通过交流学习成果,彻底弄懂文章的意思。

四、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体会文言文的读法。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五、默读课文,思考

文中说杨氏子“甚聪惠”,你从哪里体会到他的聪惠呢?

提示:要求学生抓住关键的语句加以理解。

参考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板书设计:

杨氏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智答 ——委婉(礼貌)、机智、巧妙

孔君平:“此是君家果”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篇七

《杨氏之子》一课,是一篇文言文,教学反思——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由于学生没有阅读文言文的基础,故教学中,除了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以外,还应把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传授给学生,为学生以后学习文言文积累初步的学习方法。

此文出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主要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课文不足百字,行文简洁,但语言风趣幽默。因此,教授此文不仅让学生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而且让学生在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初步把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一是初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抑扬顿挫。初读的首要任务就是读准、读通。我从学生的初读中发现,有的学生个别音读不准确,有的学生的节奏不准确。针对这些情况,先正其音,例如,“诣其父”的“诣”正确读音为“yì”,多音字“为设果”的“为”读作“wèi”,多音字“应声答曰”的“应”读为“yìnɡ”。在学生读准音的基础上,我再着重强调节奏的准确性,不然意思就有可能理解有误,例如,“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大多学生读为“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其实正确读法应为“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当然,我要为学生讲清楚为什么这样读: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因此其间要停顿。就这样学生逐渐读得字音准确,节奏顿挫得当。

二是细读,读懂大意,理清思路,把握文章内容,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作为这个阶段的学生,要让他们理解文章的大意,把握文章的内容,应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因此,我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弄懂课文的大意。对于难以把握准确的字义,我在巡视中随机点拨,如,“设”是“摆放,摆设”的意思,“夫子”是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禽”是“鸟”之意。这样学生就很快读懂文章的大意。而后,把握文章的内容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是熟读,深入理解,鉴赏领悟,达到熟读成诵。这一环节的法宝,对于我来说,就是让学生“熟读”继而“成诵”。古人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老师的灌输式的讲解,不如学生自己“以读促悟”。举个例子来说,文中“为设果,果有杨梅”一句,“为设果”是省略成分的句子,若不能熟读理解大意,学生很难弄懂“谁为谁设果”。学生在熟读弄懂大意的基础上,很容易明白是“杨氏之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这样再去品赏人物的语言,领悟杨氏之子“语言幽默,风趣机智”的特点也就不难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总之,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文言文要掌握基本的方法。方法对了,学习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篇八

《杨氏之子》这篇文章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学生既陌生又好奇,怎样上好文言文是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我首先带着同学们读古文。我便示范,便告诉同学们:读古文时,要注意适当停顿,语速要慢。之后,我让学生尝试了读第一遍,随后发现学生有的是一字一停地读,有的读了破句,没有古文的韵味。于是我又范读了一遍,再采取领读、学生练读的方法,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虽然所花时间很长,但是,我不觉得浪费。我明显地感受到了学生是越读越好,越读越有兴趣。读着读着,学生终于找到了读古文的感觉。

于是,我以“教学生学会并且会学”为本,引导学生借助语文教材和《词语手册》上的注释进行学习,再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探究去理解课文。当学生理解了文意,深入体会本文语言精妙时,我便抛出了本文的中心问题:杨氏之子的应答妙在何处?有学生马上轻松地作了解答:巧妙地用姓氏作答。这应该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当然,还有一个巧妙的地方,学生一下子归纳不出来,于是我把“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进行了对比,学生也较快地体会出了杨氏之子语言的婉转,表现出了应有的礼貌。

不过,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一些做得不够好的地方:

1、调控学生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每次的课堂教学似乎都只属于一部分人,还有少数学生一直游离于课堂之外,无法让他们专心听讲,这真是老师心中永远的痛。

2、在语言的感悟上,仍然有所欠缺。对古文的理解及拓展方面,我的反馈还不够全面。其实,这也是教师个人文学修养的欠缺所致。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优点我会继续发挥,对于不足,我会积极地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