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侗族与仫佬族的传统节日多篇

少数民族侗族与仫佬族的传统节日多篇

彝族:火把节 篇一

彝族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彝族各村寨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祭天地、祭火、祭祖先、驱除邪恶,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体现了彝族人民尊重自然规律,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在三都县有什么少数民族节日 篇二

端节:

又称为“世界上最长的节日”,是水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水语称“借端”、“过端”。依据水族典籍水书、水历的规定,端节在水族历法年底、岁首的谷熟时节举行,时值大季收割、小季报告团种的年终岁首阶段。因此,端节是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和预祝来年幸福的盛大节日。节期正对应农历的八月至十月。

卯节:

又称“歌节”、“东方情人节”,水族重要的民间节日。每年水历九、十月(农历五、六月)择一卯日举行。当天,青年男女打着伞,手拿花帕到卯坡唱歌、歌舞和游玩。晚上,人们汇集村寨广场,击铜鼓、敲皮鼓、吹唢呐、演出传统的花灯剧等。还邀请客人饮宴。

吃新节:

吃新节,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如苗、侗、仡佬、基诺等民族)地区为了庆贺丰收并祈福来年丰收而举行的传统农事节日。大多在农历六月至九月间农作物成熟或农作物即将丰收期间举行。节日期间将会举办与少数民族生活相关的活动,如游方、祭祀、斗牛等活动。

六月六:

布依族人民十分重视这个节日,有过“小年”之称。 节日来临,各村寨都要杀鸡宰猪,用白纸做成三角形的小旗,沾上鸡 血或猪血,插在庄稼地里,传说这样做,“天马”(蝗虫)就不 会来吃庄稼。而在苗族,“六月六”则是祭祀祖先的节日。

七月半:

农历七月十五日(有些地方,尤以华南,是七月十四日,相传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为逃难而提早一天过节),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简称盂兰节),民间俗称鬼节、七月半。

傈僳族:刀杆节 篇三

傈僳族刀杆节,傈僳语叫“阿堂得”,意思是“爬刀节”,它是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境内的傈僳族以及彝族的传统节日,节期是每年正月十五日。傈僳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流行于保山地区及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傈僳族地区,表演者表演“上刀山”、“下火海”,表现了傈僳族人民不畏艰险的精神。刀杆节这天,几名健壮男子先表演“蹈火”仪式。他们赤裸双脚,跳到烧红的火炭堆里,蹦跳翻滚,表演各种绝技。第二天,他们把磨快的36把长刀,刀刃口向上分别用藤条横绑在两根20多米高的木杆上,组成一刀梯。表演者空手赤足,从快刀刃口攀上顶端,并在杆顶表演各种高难动作。如今,这顶惊险的传统祭奠仪式,已演变为傈僳族好汉表演绝技的体育活动。

哈尼族:扎勒特 篇四

“扎勒特“是哈尼语音译,又称“大年“。时值农历十月,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节日当天各家要在天井里杀一只红毛公鸡,就地煮食,表示祭天。家中成员都要吃一块鸡肉,己出嫁的姑娘不能吃。在农历十月第一个属龙日举行,至属猴日结束,历时5天。哈尼族信奉原始宗教,扎勒特节主要是祭献天神和祖先。夏历十月第一个属龙日开始过年,历时五、六天至半月不等。节日期间杀猪宰羊,舂粑粑,蒸黄糯米饭祭祀天地和祖宗,并宴请邻近村寨、民族的宾客。人们身着盛装,走亲访友,求亲订婚,出嫁的姑娘也要带着酒、肉、粑粑回娘家献祖拜年。白日里开展荡秋千、摔跤、打陀螺、歌舞等娱乐活动。夜晚,在村边草坪上燃起篝火,各户抬来桌子,摆上酒肉、粑粑、水果等互相宴饭,充满友爱欢乐气氛。

傣族:泼水节 篇五

泼水节即“浴佛节”,是傣族的主要节日,相当于傣族的新年,一般在每年的四月中旬,持续4——7天。当天清晨人们便沐浴礼佛,之后的几天内大家用清澈的互泼洒,以清洗掉过去一年的不顺与坎坷。活动有文泼和武泼,文泼用木盆装满清水,同时用树枝沾满水,轻洒在对方身上,而武泼是将一整盆水直接全泼出去。在泼水过程中,谁被泼的越多,谁越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