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感悟随笔(合集8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8篇《教师成长感悟随笔》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与《教师成长感悟随笔》相关的范文。

教师成长感悟随笔(合集8篇)

篇1:教师成长随笔

前两天和孩子们照了毕业照,还有2个多星期的时间他们就要走了,离开幼儿园即将进入小学。在欣喜他们成长的同时也感慨一起相处了三年的孩子们要离开我的怀抱去寻找属于他们自己成长的脚步,真的很舍不得!

一早来到班里,看着一个个为照毕业照精心妆扮的孩子,有喜也有愁,喜的是他们已经长大了,即将毕业了;愁的是真的很舍不得他们。女孩子多数穿着款式不同的裙子、梳系着漂亮辫子,如花一般的晶莹剔透。男孩子看起来干净、清爽、利落,就连平时最邋遢的那个小鬼也穿得整整齐齐,很是入眼,很惹人心生喜爱。

比起男孩子的泰然处之,女孩子对于毕业照表现的更为雀跃,思怡、珂珂、小妞、小悦、暄暄、子涵等几个女孩子可称得上争奇斗艳,哪个裙子更漂亮,哪个裙子转的高,相互的一番品评,终归是自己带出来的孩子,此时更觉得是一道引人的风景,越看越爱。

上午周老师在晨间谈话时跟孩子们说了很多注意事项,孩子和平常一样进行教学活动以及游戏活动,中午睡到2点就睡不着了,这时摄影师也正好来,孩子们起床之后显得很是兴奋,大一班拍照时,我带着孩子们到操场上去排队,平时很活跃的孩子今天排队都特别迅速。

三年的时间,从小班到大班,算起来带过的孩子大概也有五十多,可走的走、来的来,带到毕业的也就剩下这四十二个孩子,佳仑也由于身体的原因,今天也没能参加我们的毕业照,不过还好摄影师老陈可以把佳仑的照片P进去,少了一点遗憾。在此时,我有点想念曾经在我们班就读过的孩子们,豆丁、玮玮、章睿、但晨曦、王宇航、洛雨虹等等。因为毕业照里不管少了哪一个都觉得是留有些遗憾的。

孩子们对着相机的镜头笑的幸福、灿烂,孩子们,张老师带着你们一起幼儿园毕业了。最近我发现小妞特别爱蹭到我的怀里,让我抱着她,这个贴心的“小棉袄”一直以来都比较懂事,成熟,她知道自己即将离开,所以找到机会就粘着我,也让我这个总是为离别而纠结、再纠结的人更加舍不得她们的离开。但是,我总归要用“深深的祝福”取代“依依不舍的离别”。孩子们,爱你们,愿你们带起这份爱展翅高飞!

篇2:教师成长随笔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所有家长的期盼。于是,为人父母的我们就早早地为孩子描绘出了宏伟发展蓝图,并按既定的规划呕心沥血地推进。但是,孩子不是我们设计的机器人,不可能按指令行为。他们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鲜活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维,自己的个性,无论是情商、还是智商,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不是我们所能完全掌控的。“十年树人,百年树人”这句口口相传的名言更说明了一个道理————孩子的成长需要等待。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不如人意的地方,我们做家长的不要过于着急,要善于引导。我的孩子是一个特别贪玩好动的孩子。上小学时,老师常说“你儿子一堂课只能听七八分钟的课,那儿有动静就看那儿”。在阳光外语学校补课时,透过教室的玻璃窗,看到儿子上课的状态更是上火,老师讲课他不听,低着头与同桌忙着抢踢一个纸团,玩得忘乎所以,课堂上,那儿有同学打闹,那儿就有他的目光。针对这些问题,我一方面教育引导,另一方面随时与班主任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表现,发现孩子一点点进步就及时夸大表扬。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的听课状态不断变好,从小学“七八分钟”到初中的“二十多分钟”,再到高中的“偶尔注意力不集中”。这就是孩子学习状态的转变,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对家长与孩子的一个考验。、

总之,孩子的成长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通常,我们对孩子的身体发育成长有着足够的耐心,而对孩子素质能力的发展却是急于求成。 孩子的成长需要等待,但不是消极地等待,而是积极引导,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要用平常心去等待孩子的长大,要在等待中享受孩子成长的快乐。

篇3:教师成长随笔

读书传承文明,读书使人明智、聪慧,读书对一个民族和一个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徜徉文学殿堂,滋润心灵成长 教师随笔。因此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阅读教学的成败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成败。

阅读是人格平等基础上的心灵相约、和谐对话,是相互信赖氛围中的精神交融。当今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体现出多元化和开放性的特点,即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

我认为在诸多的对话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最为重要,是所有对话中的根本,脱离了文本,一切都无从谈起。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既呈现在课堂上,又表现在课堂外;对学生的学生时代不可或缺,对学生的整个人生又影响深远。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又要做出哪些努力呢?

第一,要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愿望和兴趣。

这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老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经常开展一些语文实践活动,举办一些读书会、交流会、朗诵会和故事会,利用语言的有趣、幽默、诙谐、凝练、深刻、意境、曲折、丰富,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让学生渐渐爱上读书,老师笔记《徜徉文学殿堂,滋润心灵成长 教师随笔》。

第二,要给学生营造与文本对话的环境和氛围。

中外书籍浩如烟海,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推荐适合阅读的书目。并在教室里设置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己喜爱的书籍奉献出来,一人拿出一本书,就能让学生读到几十本书,不仅大大减轻了学生购书的负担,而且营造了读书的氛围。老师每天课堂上拿出固定的时间,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喜欢的书,给学生读书提供时间保障,创设读书的环境。

第三,要尊重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理解和体验。

读书归根结底是读书者的事情,是读书者不断思考、理解、感悟、分析和体验的内化过程,只要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教师就不能把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强加给学生。学生随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环境的改变,就会有更深程度的理解,也许这就是我们说的“常读常新”吧。

书籍是精神的食粮,是进步的阶梯,读书就是汲取营养,拾级而上,尽情欣赏旅途的美丽风光。

篇4:教师成长随笔

感性语文,是语文教学向传统本位的回归,它在母语教学中带有反理性、反概念的色彩,它主张不依赖语知中介而进行一种直接对位的教与学。

在中国古代的语文教学里,教学活动直接以“道”为指向,经天纬地,齐家治国平天下,语言形式本身退居其次。解放后,一度时期,语文沦为比较低级的记载书写技术,又在这种书写技术之上,发展成了一门繁琐的抽象的知识体系。在这样的教学活动里,语文势必会迷失语言文字所记载的内容。

其实,语文并不存在过多的学问,语文就是识字、读书和会意,就是领会别人的思想、自己也来思想,以及自己也来表达。在大量的语言现象面前,在大量的阅读接受和自己的思想表达之中,语文的工具性本身,就可以把握并熟练操持,因为这是用自己的母语在动作,所以,用不着就它的工具性来开展太过专门的语文学习,特别是到了高年级后。

一则文字材料,既是语言形式的,又是意义内容的。母语的语文技能是“习得”的,并不需要太着意对它进行“学习”。语文学习不应该是一种分析活动。我不赞成把文字符号和意义剥离开。其实,形式和意义作为二位一体之物,是可以同时兼顾的。在日常的实际言语活动中,语言形式和意义也是不可分离的,所以,我们教师用不着来制造分离的痛苦。

中学语文是基础性的语文学习,不用灌注很多高深的理论知识,不用将之上升成理性知识,要少做理论归纳,应诉诸学生的感性,要培养他们的语言感觉,让他们用感觉去感知,用心去体悟。言语可以感知,章法和风格可以模仿,意义也可以去感知和把握。形象是感性的,可以感知,情感是具体的,可以感知,观点态度是可以认同可以反对的,也可以感知。

理解它们并不需要一套分析的理论,需要的只是丰富的感性。

但是,今天我们发明了太多的词法、句法、文法、教法、学法、作文法,课堂教与学都在围绕这些在兜圈子,甚至以这些为教学目标,脱离生动可感的文字现实,进行形而上的高空翻滚,在文字现实和受体(学生)之间铺设道道迷津。

比照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教师“启发”,学生“涵泳”,识字再识字,读写再读写,其教学原则简捷,教学方法古朴,教学步骤粗犷。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有几个优点:课堂开放,有思想,不重教法。古人识字发蒙之后,就走上了读书、明理、踏访、求证的路,直接从前人的文本中去学去悟,从生活和社会中去悟,工具与“道”可以得兼,传授者不使用知识术语。

把语文切碎成诸多知识点画成知识树,把很多体悟的东西变成分析的'和讲解的,把本无定势的东西变成步骤和方法,这些都脱离语文的本位。

很长时间以来,教法一直在语文教学研究中取强势,这不够尊重学生个体。我要反动地说,教法越缜密越精细,学生越被动,学生离语文本位越远。

感性语文强调直接走近意义。

感性语文确立学生为感知主体,将学生和老师从术语中解放出来,还语言文字以本来的生动和活泼,抛弃抽象枯燥玄乎,还语文以真身。感性语文是开放的语文学习,开放课堂和开放学习材料,将老师从四十五分钟的独角戏和课堂表演中流放,只使其处理好个别精讲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并将课堂延伸到图书馆、电影院、街头,让学生从书、刊、报、影视、宣传栏及周围的生活现实中学习语文。

感性语文让学生做大量的阅读堆垒,广泛接受别人的思想,形成自己的个性表达,形成自己的有见解有思想的表达。

感性语文鼓励教师进行个性教学,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知识联结,()用自己的思维品质影响学生,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千人一面。

感性语文提供给学生广阔的文化背景知识,并使他们贴近现实人生。

感性语文对当代特别敏感,要求教师注意到现代学科的互相渗透、语汇系统的互相借用换用这一现实,重视用新的语言来表达、思考一切。

感性语文要求教师知识广博和深厚,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时时自耕自翻,二茬三茬地积累,与时代共进,读文化史、科技史、宇宙史,站在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大背景下看待语文。

感性语文呼唤建立语文学习测评的新手段,将阅读总量、摘录总量、思考总量作为一个重要的量值来看,还特别强调学生的阅读实践和表达实践。

在感性语文这里,语文学习不外乎模仿、反复、迁移和内化,不外乎阅读浏览、占有材料和剪辑处理材料。材料在低层级,可提供文本格式、语体特征的信息,再上升一些,可以提供知识信息,文本在较高层级,传达思想和情感,包括审美内涵。

篇5:教师成长随笔

一颗小树苗,可以长成参天大树,也可能单薄无力甚至枯萎,由此至彼之路其实并不漫长,作为老师的我们,在给予孩子知识的同时,还要给予他们更多的 “爱”,我们给予孩子的爱包括父母对孩子的爱,姐姐对弟弟妹妹的爱,朋友之间的爱,老师对学生的爱等等。在给予孩子爱的同时,我们还获得了快乐与幸福,在这简单的幸福里,我们也在不断成长。

孩子会模仿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而且还会模仿的有声有色,老师时时刻刻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所以,老师应以身作则,做好每一件事、说好每一句话,不可以因一次的失误而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与发展。所以老师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启蒙老师,那更是重要的。

孩子的成长过程只有一次,我们需要多听孩子的心声,给予孩子尊重、信任与鼓励,还有我们的爱。孩子与老师在一起的时间是最多的,从早上入园到下午离园放学,一天的时间,孩子可以学到很多的东西,除了学习知识外,更多的则是与老师相处,学习老师身上的东西,老师自身的点点滴滴都影响着孩子,在孩子的眼里,老师是神圣的、伟大的,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甚至于每一个眼神都影响着孩子,所以说老师是孩子在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一个人。

孩子与老师是互通的,是相互影响的。在我们给予孩子爱时,孩子也给予了我们不曾拥有的爱;在我们传授孩子知识时,孩子也给予了我们教学方法;在我们给予孩子快乐时,孩子也给予了我们一张张天真的笑脸;我们在奉献自己的同时,孩子也在回报我们。我们拥有了更多的欢声笑语,与孩子共成长。

所以,让我们“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让我们的孩子可以变的更开心、更活泼,让我们与孩子共成长而更加努力向上!

篇6:教师成长随笔

当我们愈来愈多地沉溺于琐碎而庸常的日常教育生活之中,当我们发现我们的教育生活状态单调乏味且充满疲劳感之时,我们作为教师,自我的个体生命状态无疑是毫无幸福感的。如果我们不能从作为工作甚至作为生涯历程的教育生活中找到生命的意义或工作的价值,那么我们的日常教育生活就有可能成为我们生命不能不承受的一种沉重负担。但是,如果我们能从庸常生活中暂时抽离,努力以他者的姿态来回味、反思我们的教育生活经历,就有可能使我们超越自我,提升我们作为教师的存在意义和自身的生活质量。教育叙事也许就是一扇打开我们心灵通向教育生活的意义世界的大门。

我们每天都在经历一个有一个的教育事件,我们的教育生活可以说就是由这一个有一个的教育事件累积而成的。正是那些活生生的教育生活故事,既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学生,也有意无意地影响着我们自身在教育生活中的状态。因此,教育叙事就是讲述我们的教育生活故事,讲述那些或隐或显地蕴含着教育意义的故事,那影响着学生和我们生命成长的细微脉络就可能在故事叙述过程中清晰地展现出来,同时也展开了我们的教育生活该如何发展与改善的可能途径。正因如此,以讲故事形式出现的教育叙事,因其对复杂教育生活中的细微脉络的揭示而区别于一般性的故事讲述,使之成为我们对自身教育生活的反思性实践,并成为我们积累实践性知识、提升这种实践性知识品格的重要形式。我们讲故事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地回溯、观照、发现我们过去、现在、以至将来的教育生活路径的过程。

教育学者叶澜曾指出,教师的科研能力主要是指研究学生和教育实践的能力,教师的研究大量是结合自己的实践工作与对象开展的,因此,教师的研究能力也是高质量教育生活与自身专业成长的必要条件。教育叙事作为一种切近教师日常工作的研究方式,让我们在平凡的、逐步庸常化的教育工作中发现幽微的教育意义,从而获得我们对自身作为教师生命个体存在价值与意义的发现与提升,并可能成为我们走出教育生活惯性思维的重要路径,既提高了我们对自我教育生活反思、批判的能力,也提升了我们教育生活的创造性品格与能力,从而有效地改造、提升了我们的教育生活质量。

一个人对周遭世界的发现往往同时就是对自我心灵世界的发现。走进教育叙事,让我们与自己经历的活生生的教育生活文本对话,增进我们对教育生活的理解,并使我们对教育的理解与认识更加丰富多样。同时,由于其中记录着我们作为教师个体的生命印记,从而生动有趣,富于生命气息。我们在教育叙事中对自我教育生活的发现与认同,也是我们对教育人生丰富性及其意义价值的发现与认同,是对我们作为教师存在的个体内在心灵世界的丰富性与充实性的发现。教育叙事因此而成为我们改变日常教育生活的单调与平庸的重要方式。

篇7:教师成长随笔

陈大伟老师在《怎样观课议课》一书中,当谈论教师个人理论合理性的时候,提出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另一条道路,那就是对个人受教育史叙述和研究。“每一个教师都有或长或短的受教育经历,在当学生的时候,自己的老师在用他们的知识、他们的行为、他们的思想和人格操守诠释教师角色。”他提到:“不当教师的人,也许不用去刻意回忆和审视自己受教育的经历和自己的教师,而如果是要做教师,这种回望就具有了特殊的意义。这种回望是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的,它有利于我们在教育交往与对话的实践中更好的移植换位。” 在咀嚼这段文字的时候,我又不禁想起了我的初中生活。那本该是学生生涯中一段弥足珍贵、值得回味的时光,但于我来说,我却总不愿去回忆,有意识的把它压制到遗忘中,以避免内心的波动。 我入学较早,11岁那年就上了初一。一入学,我们这些从各村来的学生都得住校,周日晚上去上夜自习,周五下午回家。入学的第一天,除了见到陆陆续续进入班级的同学,当然还认识了一个头号人物——班主任。他大概有三十来岁,身材瘦小,一看就很精明,再加上他那副杀伤力极强的眼睛,顿时让嘈杂的班级安静了下来。如果要用一个字来形容他的面孔,我会毫不犹豫地说——凶!那时的我哪曾想到,这一相遇,我三年的命运就掌握在了他的手里。 我们晚上一般会有一节自由写作业的自习。那时,他总喜欢在窗台外面出其不意地观察我们,然后阴沉着脸在教室来回巡视一番,那恶狠狠的目光扫遍教室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胆战心惊。巡视完一圈之后,再走上讲台,用低沉的语气告诉我们把笔放下来,接下来便是“大会”。大会的程序一般是这样,先点几个被他发现不遵守纪律学生的名字,让他们站起来或者走上讲台,然后恶狠狠地训斥一番,那言语自然是切中要害,一针见血,让被叫到的每一个同学都抬不起头来。很不幸,我很快的加入到了被“”的行列。 刚入学那会,我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学生,干什么事都很积极,上课喜好回答问题,成绩也好。只是,那时的我纪律意识淡薄,在没有老师看管的时候,总情不自禁地和同桌闲聊几句。至于说什么,我现在丝毫想不起来。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我的人生“祸根”就此埋下。很快,我就成了班主任重点打击的对象。第一次被他罚站的时候,我害怕极了,内心的胆怯导致我的双腿一直在颤抖,唯一期盼的就是下课铃声赶快响起,好让我少受煎熬。在众目睽睽之下,被老师批评终究是一件极不光彩的事情,我也深刻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无地自容。下课之后,我不敢和同学们的目光直视,还有,那时的同学也不太情愿和一个被老师批评过的学生在一起玩,我只能安静地坐在座位上。再后来,我接二连三地被老师批评,以至他对我有点“恨之入骨”,语言一次比一次犀利,惩罚一次比一次严重。究其原因,还是我爱说话。其实,到现在我始终不明白为什么当时我为什么要说话?可能那时真的是管不住自己吧,也有可能真的是无心之过。 经过了半年的适应期,我已经学会了怎样做一名遵守纪律的学生。后来,他任命了一批班干部,给他们一个纪律本,让他们把平时违反纪律的人名记下来,留在每周一的班会上集中宣布。想想那时的学生们能得到此殊荣是多么的骄傲和自豪呀!可悲剧随之再次降临到我的头上。班委中有一个体育委员,我和他曾闹过矛盾。或许是少不更事,他便利用职务之便报复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早读的时候,后面的同学拿着书本问我英语单词怎么读,我便扭过头去告诉了她。等周一开班会的时候,就听到班长念到:星期三早读,扶晶晶和管芳芳说话。他还用小利小惠诱导其他班委也记我的名字,于是,我变成了众矢之的。对于一个屡次被老师批评的我,根本不敢也没有能力反抗,更不知道该向谁解释,只能默默地承受一切。我每天都在提心吊胆下生活。怕上语文课,怕碰到班主任,甚至害怕去学校。长此以往,入学时那个活泼开朗的我荡然无存。我变得不爱说话,上课也极爱跑神,成绩自然也大不如前。这样的我在班级中又成了其他同学的反面教材,因为曾在班会上,班主任告诉他们,纪律差的同学其他方面必定也会跟着差。在那时,我内心滋生着一种强烈的渴望,渴望那个能给予我关心和爱护的小学班主任能够继续当我的班主任,甚至多次梦到他真的成了我的班主任,让我再次体会到当学生的幸福。可醒来的时候,内心还是不免失落和惆怅。 就这样反反复复、胆战心惊地过去了一两年。后来我们都懂事了,班委也不再和我作对了,自然也不记我名字了,而成绩平平的我也被班主任边缘化了。于是在相安无事中,我过完了我的初中生活。 以前在回想这段经历的时候,我的确有抱怨过当时班主任的想法。甚至还曾自嘲地说道,一朵祖国的花儿就这样被他无情地掐死在了花园中。那时的我并没有说是很捣乱,如果他能耐心地教育我一次,如果他能宽容我一次,如果他能让我解释一次,如果他能明察秋毫一次,如果他措辞再温和一点,如果我不是他的眼中钉......或许,我的命运又会截然不同吧。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现如今,再去挖掘这段经历时,我已经很淡然了。“存在即合理”,或许,正是那段消磨不去的经历让我更加懂得了身为人师的我该如何去呵护孩子的心灵,该如何为他们的成长保驾护航;明白了在孩子犯错时定要先了解原因以及及时恰当地教诲;体会到了在孩子有困难时该如何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会带着经验教训去爱护每一个孩子,让他们茁壮成长!

篇8:教师成长随笔

毕业至今已踏入教坛4年了,这4年既短暂又漫长,既有领导的关心、同事的帮助,也有自己的艰辛和努力。回顾走过之路,欢乐与辛酸同行、收获与遗憾同在。总结了几点成长感悟与大家分享一下:

1、时刻保持良好心态

教师是平静的职业,教师的工作是平常的,心态决定教师的素质和教育教学工作业绩。教师要以良好的心态勇敢地面对挑战,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工作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主动去做,这样不但会锻炼自己,也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同时也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机会。作为一名教师要有奉献精神,不去计较个人得失。如果什么事情都需要别人来告诉我们,我们就已经很落伍了。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缺陷,都有自己相对较弱的地方,只要不断学习,去吸收时代的、别人的、科学的、优秀的东西。学会学习,就会成功。

2、懂得感恩

要成为优秀老师得有一颗感恩的心,具有良好的教育心态。因为感恩,你才有爱心,才会爱生活,爱从事的工作;有爱心,才能长智慧、才会努力、勤奋、反思,才会坚持、成长……回顾这几年,我觉得付出的一切都源于感恩,在感恩中静心学习、尽心工作、用爱心回报社会。

3、经常教学反思,提高业务水平

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我们最需要反思的就是教学行为,从教材解读与设计、教法与学法的选择、课堂细节的处理等层面去反思。近年我常用这几个问题反思教学:这节课,我投入激情了吗?对教材的解读,有更恰当的角度吗?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合理可测吗?这节课中最难忘的细节是什么?这节课最大的遗憾是什么?假如重新上这节课,哪个地方最值得改进?反思深度决定教学的高度。活跃在教坛的大师们也是反思高手,通过一步步成长才成为今日“明星”。

我们除反思教学,还要反思为人处事,反思一切可以反思的东西。要边反思,边记录,用键盘留下文字,为研究自己的教学提供鲜活的案例。

4、总结经验,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法

班级管理讲究艺术,要多动脑筋、考虑孩子的需求。从教学方法、教学艺术上动脑筋,哄着孩子跟你走,制服犟牛用再大费力不如一把青草效果好。所以教师要形成自己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坚持下去,成为制度。安排各项工作要统筹兼顾,考虑问题要周密,使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善于培养学生自主、自信、自立的品格,寓教育于管理之中,使每项管理活动都成为教育机会。

总之,一个好的班级,离不开教师的精心管理。要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良好班级氛围,使每个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作为管理者的教师就必须掌握孩子发展的脚步,把工作做细、做好。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处处有教育,营造健康向上、个性张扬的班集体。

5、要有爱心、耐心

人的智力是有差距的,造成学习存在差异。要孩子达到统一标准是不可能的,要教好所有孩子不容易。用统一眼光看不同的孩子是不对的。不同的孩子要有不同的标准,发现孩子与与众不同的长处。用一把尺子量所有的学生,那样你满眼都是差的孩子。孔子弟子三千,贤者才七十二。孩子的发展有快有慢,我们不能看孩子一时表现,判断他的一生!

以上是我成长过程中的一点做法和体会,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把教育当作一门职业、一个手段、一项工作、一件事情来看待、处理,更要当作人生的一部分来对待、来体验、来充实、来完善。这一切需要生命的活力、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