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文章(多篇)

端午节的文章(多篇)

端午散文 篇一

儿时的今日定然是高兴的。

母亲一大早就开始张罗着包粽子,先是淘米泡米,接着清洗粽叶和枣,然后再煮粽叶。等到这些工序都进行完了,就开始包。那时的我一定会摩拳擦掌地蹲在一旁,央求母亲让自己学包,于是总是那几片粽叶包了撒开,撒开再包。.。.。.直至今日,虽然过了许多年了,但是那个自认为不笨的我依然没有学会!

那时与其说是想学包粽子等,其实是渴望吃到每个传统佳节的美食。那时没有现在的高压锅等,包好粽子后,会用洗净的石头把粽子压在原始的大铁锅里,煮上好几个小时。柴火烧得大了不行,烧得小了也不行,总是听到锅里咕咚咚地响,粽香四溢,弥漫了整个院子,家家户户都是这样,等到半夜两三点钟煮熟时,大人们先夹出几个粽子来尝,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大饱起口福来。虽然半夜三更,但好多人家都没睡,邻居间也会互送几个粽子相互间分享,等到过瘾了才肯睡觉作罢!第二天早上,也就是端午节这天,有更大的快乐在等待着人们特别是小孩,会穿上新背心、新半、新短裤、新凉鞋,手腕脚腕戴上五彩长命百岁线,胸前戴上用彩布缝的,家里插上艾草,整个节日的气氛浓浓的,好开心好开心!

现如今的节日,没有了小时候的感觉,提前十几二十天就有卖粽子的,有的人家也早早的包吃了,节日的神秘感没了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因肚子里油水厚了,大部分人压根就没有想吃的欲望。也因市场的繁荣,只要能用钱买到或有人给,压根就没有自己动手的冲动,也没有穿新衣的激动,于是,传统节日于我们,变得淡之又淡。.。.。.再也找不到那种满满的幸福与快乐感了!

端午散文 篇二

春末夏初,林花谢了春红,新绿遍被枝头,热力十足的太阳开始整日整日地露着亮晃晃的笑脸儿,于是油菜熟了,麦梢黄了,家家户户开始忙着包粽子。端午节赶在六月的前奏,温情脉脉地走来了。

记得初中时,学校操场后面有一大片空地,种了蓊蓊郁郁的艾草,远远跑步经过,连绵不断的药香宛若潮水一波波涌来,淹没了呼吸。端午时节,陆陆续续有人来采艾叶,大把大把拿回家插在大门口,抑或晒晒干,置于盆中引燃,以烟薰屋。多方打听才知道,艾为草药,它的气味能驱毒。煎艾叶水沐浴,不仅遍体生香,亦预防皮肤病。南方多用菖蒲,菖蒲亦可入药,同艾草一样,皆为端午最受欢迎的避邪之香草。

有一日,端午去逛乡村集市,碰上有人当街用大筐装了艾叶,每逢人经过,免费派发。街上的人几乎每人手里擎着一把艾叶,我忽然一下子想起来语文课本里那个手持隐身草,到处拿人货物不给钱的人,忍不住就想笑。小小一把艾叶,弥漫着乡村浓浓的人情芳香,经久不散。

说到端午,绕不过雄黄酒。之所以雄黄酒香盘旋心头挥之不去,当然源于国人尽知的白素贞传奇。所谓的蛇妖,为报恩嫁与凡人。而不知好歹的许仙却听信爱管闲事的老和尚法海谗言,端午之夜骗娘子喝下掺了雄黄的酒,致使恩恩爱爱的神仙眷侣至此走上了不归路。后悔不迭的许仙只不过是陪衬,唯有白素贞的至情至性至美,令世人领略了爱情如酒香,愈久愈浓的味道。

端午节是个到处飘香的节日,菜子香、麦香、药香、粽子香、香袋香等等,统统加在一起,亦敌不过发自内心的人情与爱情之香。说到底,人心之香,方是端午万香之源。

端午散文 篇三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四大传统节日。为什么端午节,要定在五月初五呢?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屈原,在这一天遭人迫害,抱石跳汨罗江自尽;人们为了纪念他,在这一天,会包粽子、赛龙舟、饮用雄黄酒、佩香囊等等。

今年端午节,我看爸爸妈妈在包粽子。我非常有兴趣,就搬了个椅子,坐在旁边学着爸爸妈妈的样子包粽子。拿起两片竹叶,用手把竹叶折成菱形,然后用勺子挖一点糯米,放进弄好的菱形竹叶里,中间可以放上自己喜欢吃的东西,比如葡萄干、瘦肉块、红枣等;然后再放一层糯米,再把两片竹叶合起来,最后用细线把竹片封好,松紧适度就好。下面就是煮粽子,煮粽子一定要水滚以后才落粽子,水要浸过粽面,待水重新滚起以后,再用旺火煮三个小时左右即可。在煮粽过程中不要添生水,煮好以后趁热取出。

在煮粽子的过程中,我们在电视上观看了龙舟比赛。只见河面上一条条龙舟有条不紊地停在那里,一个个龙舟健儿手持划桨,蓄势待发。龙舟大小不一,船手人数不一,一般是狭长、细窄,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龙头的颜色有红、黑、灰等色,均与龙灯之头相似,姿态不一。龙头高昂,硕大有神,雕镂精美,龙尾高卷。

就在此时只听裁判员一声枪响,一条条龙舟飞速往前划起来,岸上的人们为他们鼓掌加油。船手们奋力划着,不敢有一丝懈怠,舵手精准的调整着龙舟的方向,鼓手奋力地敲打着锣鼓,并且喊着口号一起加油前行……

不知不觉中,粽子的香味飘进了我的鼻子里,我急忙跑去厨房,看见妈妈正在取粽子,我拿起粽子剥去竹叶,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这个节日不仅教会了我包粽子,还让我上长了不少知识,真是一次难忘的端午节!

端午散文 篇四

两千多年前的农历五月初五,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饮恨汨罗江。为了悼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在诗人离开一千多年后,五月初五成了炎黄子孙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人们包粽子,划龙舟,煮鸡蛋,吃包子等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诗人的崇敬与怀念。

又是一年端午时,五月的空气中,到处散发着淡淡的清香,那是端午节的味道。还记得小时候的端午节,当母亲揭开锅盖的一瞬,粽子和着艾草的清香在厨房里漂浮·弥漫,沁人心脾,那是让人陶醉的味道。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从母亲那里学会了包粽子,品尝到自己劳动的果实,那年的端午味道对我而言是收获的味道。又一年的五月初五龙舟赛,我作为一名啦啦队成员,看着一条条龙舟像一支支离弦的箭,拼力向前冲,湖中溅起的水花伴随着鼓手的节拍以及岸边观众的喝彩声,场面热烈而精彩,那一次我经历了激动的味道。

虽然各地端午节的习俗有很大区别,但都以粽子为主打。粽子的食材因各地的习俗不同而五彩斑斓,这其中有糯米·绿豆·红枣·花生·虾米·红糖·蛋黄·炒香五花肉等。无论是什么食材,不同的人吃在嘴里会品尝出不一样的味道,漂泊在外的游子品尝出的是思念的味道,亲人之间的团聚品尝出的是甘甜和幸福的味道。但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身处何方,在五月初五这天我们都会品尝出同一种共同的味道——那就是端午节的味道。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根——生存在长城脚下;有着共同的魂——炎黄子孙。

五月初五,是一个记载时间的名词,它承载的是永恒的历史与记忆,同时也把这远古的习俗,在龙子龙孙的热情里代代相传。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这也粽香,那也艾香,华夏处处飘清香。

端午散文 篇五

记忆清浅,岁月,是一条回不去的河流。过去式的美好,就像一杯老酒,一杯老茶。历久弥新,经岁月沉淀,醇厚且绵长……

阳光,微雨,潮湿拂过的山野,格外地鲜绿。红衣少女光着脚丫,背着小竹篓,半弓着腰,在山垅田间捡田螺。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不需要仄起平收。当薄雾轻轻地笼过端午的山垅田,那就是一首诗,一幅画。

原生态的村庄,土木结构的房子,零星地散落在山坡上或是绿树间。山间的小路上,开满了各种黄的、白的、紫的、红的,且知名的小花。在端午节前一天,房前屋后的草丛,会被锄得很干净,墙脚路边都洒上白石灰。以此为界,不让一些爬行动物随便闯入。

端午节这天除了门前要挂菖蒲,艾叶避邪。村里的家家户户,都到田间地头采些草药,也叫“去寒茶”。“去寒茶”由菖蒲,野菊花,鱼腥草,灯芯草,车前子,金银花,紫苏,薄荷,山苍柴等二十余味草药配制而成。生活在农村湿气大,“去寒茶”驱病避邪,去湿气、清热解暑、还能起到御防感冒。据说,必须要这一天采的才能达到效果。

儿时的端午节,午餐时肉粽是必不少的。壳薄肉脆的田螺,小溪里的鱼,半煎半煮佐以青,红辣椒,蒜头,薄荷。溪鱼的鲜美配上辣味辛香,可比得上山珍海味。可口的红烧肉,自家种的茄子,黄瓜,四季豆,还有山上摘的野杨梅。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过节,在孩提记忆中那就是头等大事了。

行走辗转于都市,穿梭在水泥钢筋的丛林中。现代工业的文明,原生态的村庄已然城镇化。新型农业,使许多物种都失去了它们的家园。相同的场景可以用影像记录,然而远去的记忆唯有用心记录。很多时候,美好和遗憾是并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