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赏析(共15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15篇《乡愁赏析》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与《乡愁赏析》相关的范文。

乡愁赏析(共15篇)

篇1:乡愁赏析

《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短诗巧妙地运用了民歌中部分隔离反复的形式,叙述抒情主人公人生主要历程中的几段乡愁,最后一节轻轻一点: “而现在……”

诗人善于使用传统民歌的层递层进、互衬对比的手法。前三节诗逐层描绘了他幼年、成年、成年之后的三段生活经历,母子分离的乡愁,情侣难见的乡愁,皆由生活拮据造成。生离死别的乡愁,是由生命规律使然。三段乡愁写个人,却为写中华民族乡愁打好铺垫。最后一节,抒写的国愁才是全诗的.主旨之所在。它唱出了几千万台湾同胞的赤子之心。

短诗在语言、节奏韵律的运用上也有独到之处。以“小小”、“窄窄”等分别形容邮票、船票,用得明了、形象、新鲜,加重了乡愁的浓重意味。总而言之,《乡愁》整首诗含蓄蕴藉,余韵绵绵,满纸是思念大陆的亲情,落叶归根的宿愿,已成为人们传诵的佳作。

拓展阅读:

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节选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沐发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

篇2:乡愁赏析

有人说余光中的《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下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这篇乡愁赏析是如何细评这一文学作品的。

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篇3:乡愁赏析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此刻/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齐,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资料。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此刻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之后呵”、“而此刻”,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篇4:乡愁赏析

《乡愁》整首诗却无一字言之,然而又字字饱含”乡愁”。

开篇第一句,作者便把我们带进他完美的过去,一个“王”字,颇使人产生泼天富贵的联想。作者为了到达其一唱三叹的目的,用错综的修辞方式,将一个单句的定语后置成并列付句,进一步突出了我的快乐和富有,点明了乡愁的第一个缘由。

次句转入对秀丽的妻的怀念,作者似乎从不经意中点明了公主的真实身份,是对院的女孩,是青梅竹马的无猜两小,这就使他的怀乡之情更添几分。“遥想当年”的“小乔初嫁了”,何等的美满幸福!有秀丽的妻相伴,虽南面王而不易的仙侣生活如今安在?怎不叫人愁肠百结这是作者产生乡愁的又一个重要缘由。

以下两句写完美的田园生活,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歇的男耕女织的世外桃源里的日子。安贫乐道的小两口,栽高粱,种玉米,忙的不亦乐乎,忙的有声有色;而傍晚,则在门前那老榆树下乘凉,数星星,望月亮,听金风吹动老榆树的天籁之声,展望未来更加完美的前程,赏心乐事,良辰美景如在眼前,真是天空上人间无由比阿!三个新颖而又生动的比喻,把读者引向了那无比优美和闲适的飘渺世界,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以上四句是作者对往昔完美生活的回忆,一片烟消云散之后,追忆是如此亲切感人,仔细咀嚼,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乡愁是如何的绵长,深幽。

下面四句是对现实世界的描摹与感慨。首句紧扣上文,两个“如今”,反复与错综浑然一体,有气势,有力度;一贫如洗的比喻形象逼真,既是对下文的总领,又与上文构成鲜明的比较,颇具匠心。第二句写出了富有与快乐的矛盾,进一步与上文比较。一方面是“笙歌归院落”的富有冒油,另一方面又是“曲终人不见”的“斯人独憔悴”,本身就是一组鲜明的比较。感慨是何等的强烈,“乡愁”又是如此之沉重,压得人喘但是气,跳不动心,泪干血尽,然而又“欲罢不能”。“站在神经错乱的街头”,“我”能说些什么呢?此时无声胜有声,“还乡!”,“还乡!”,这是作者心灵里的唯一呼唤。然而繁华的城市街头已迷失了它自身,而“我”也因此迷失了方向,所以作者即以我不明白该走向哪里来收束全诗。那里有“客舍似家家似寄”的无奈,也有“却把他乡作故乡”的自责。但我要回故乡的初衷决不会改变。正因为如此,才更痛苦万分。“站在神经错乱的街头”是一个移就句,但兼有双关之意,是反躬问自己为何如此矛盾,又是对造成后种结果的街头的大声责问——物质生活的富有难道必须要以牺牲精神生活作为代价?“我不明白走向哪里”也正是作者对那种醉生梦死般的生活的制造者的愤怒控诉和强烈声讨。全诗感情真挚,语言蕴蓄而流

畅,音节活泼浏亮,使人不能不一读钟情。

篇5:乡愁赏析

《乡愁》全诗赏析

《乡愁》,篇幅虽短,所折射的情感却连绵不绝,一点一滴的思绪与相思凝结成不朽篇章,余光中影响了一代人,不!严格的说就应是他所表达的情感。

我很想明白难道真的什么东西能分割两者。作为文人墨客,余光中毫不含糊,诗人的《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乡愁在新的时代新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和深度;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人,余光中更是无可挑剔,从诗文中能够体会得到他所表达的深厚的历史使命感和职责感。诗文描述了一个青年从小到大一生的经历,从小背井离乡,小时有的虽然仅仅是一张小小的邮票,粘连的是与母亲之间深深的思念,还有那不尽的乡愁!当青年长大的时候,按理说,在这个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之时,理应无忧无虑斗志昂扬拼搏向前。但乡愁又化作一张窄窄的船票,他在这头,妻子却在那头,带来的只有无尽的相思!无尽的愁苦。最后那青年老了,父母也去世了,乡愁唯一给他留下的是那座矮矮的坟墓。再看看我们自己,虽然与家人仅仅只隔数里地,想到沧桑的父母还是不免有些伤怀。想到这,我想诗人的乡愁里的伤感多多少少的与我们的情感还是有粘连的。

乡愁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他的浓重的归属感,渴望回归“母亲”的回抱。当然在诗中不可掩埋的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即使在耄耋之年也不忘落叶归根回归祖国。

篇6:乡愁赏析

余光中将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倾注在他的诗作之中,《乡愁》便是一首代表作。

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同时,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透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此刻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资料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之后,而此刻),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到达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篇7:乡愁赏析

《乡愁》全诗赏析

有人说余光中的《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下面一齐随小编来看看这篇乡愁赏析是如何细评这一文学作品的。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此刻/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齐,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篇8:乡愁赏析

《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之后呵”、“而此刻”,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此刻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篇9:乡愁赏析

乡愁赏析精选

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美点追踪】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篇10:乡愁赏析

《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短诗巧妙地运用了民歌中部分隔离反复的形式,叙述抒情主人公人生主要历程中的几段乡愁,最后一节轻轻一点:“而现在……”

诗人善于使用传统民歌的层递层进、互衬对比的手法。前三节诗逐层描绘了他幼年、成年、成年之后的三段生活经历,母子分离的乡愁,情侣难见的`乡愁,皆由生活拮据造成。生离死别的乡愁,是由生命规律使然。三段乡愁写个人,却为写中华民族乡愁打好铺垫。最后一节,抒写的国愁才是全诗的主旨之所在。它唱出了几千万台湾同胞的赤子之心。

短诗在语言、节奏韵律的运用上也有独到之处。以“小小”、“窄窄”等分别形容邮票、船票,用得明了、形象、新鲜,加重了乡愁的浓重意味。总而言之,《乡愁》整首诗含蓄蕴藉,余韵绵绵,满纸是思念大陆的亲情,落叶归根的宿愿,已成为人们传诵的佳作。

拓展阅读:

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节选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沐发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

余光中简介

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泉州永春。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1-2]

1947年毕业于南京青年会中学,入金陵大学外文系,1949年转厦门大学外文系,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The University of I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并兼任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中文系主任二年。1985年,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被誉为文坛的“璀璨五彩笔”[4]。驰骋文坛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2]。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其诗作如《乡愁》、《乡愁四韵》,散文如《听听那冷雨》、《我的四个假想敌》等,广泛收录于大陆及港台语文课本。

2017年12月14日,余光中教授于台湾逝世,享年89岁。

篇11:乡愁(赏析)

人生的根本,在于有情。清代文学家张潮说过:“情之一字,维系宇宙。”对于客居异乡的游子来说,乡情更是剪不断的“愁”。叶灵凤的这篇佳作,把这撩人的“乡愁”描述得那么真切,又那么无奈。“我之不愿回家,是为了怕将怀乡的美梦撕破?是为了不愿使实现的感受将飘渺的情怀破坏?”这种思归,却又怕归的情绪交织在一起,浸染了全篇文字:“每提到了‘家’,我总止不住黯然有感,不敢再谈下去”;朋友的妹妹的一句“母亲”使作者“不敢再写下去”;同居的四位朋友,已经或即将“团圆”,“不得不怦然心动”,再加上父老的催归家信,“我确是心动了” ,“不必再听鹃声暮笛,也禁不住潸然要动归思了”;然而无论是撩人的“天伦之乐”,还是催归的家信,最终都没有让作者踏上归程,都无法抵挡“能征服我的人此时正被旁人征服了不能来我身旁”,“我只好什么也不敢再写了”。这种细腻的情感,作者娓娓道来,却动人心魄,不愧为一篇抒写人间至情的佳作。

篇12:乡愁(赏析)

乡愁

叶灵凤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在与同年的朋友的哄然的谈笑中,能使我突然哑了口不开或悄悄地避走去的,除了那能触起我个人的悲怀的话以外,便是提到回家的事了。每提到了‘家’,我总止不住黯然有感,不敢再谈下去。

并不是故园寥落,不堪回首,也不是蜀道难行,有家归未得。家园是雍雍穆穆,依旧保持着世家的风度;假若立意回家,而遥遥长途,也只消一列征车,指日可达。然而我总不敢听到旁人说起家中的事,我也从没有回过家乡。我之所以不愿回家,我是为……

写到此地,突然听见前面我的朋友的妹妹喊“母亲”的声音,我是什么也不敢再写下去。

长夏多闲,同居的四位朋友,一位是有家在此,两位是已经回去,一位也预备待日起程。在这样的情景中,任是听过了多少遍春暮鸟啼,经过了多少次劲疾的西风都木然无感的我,到此也不得不怦然心动了。我近日不知怎样,突然思家,起了乡愁。

何况我抽屉中还叠着两封老父催归的家信。

信上说:父母老矣,倚闾甚殷,至望吾儿此夏能抽暇一行。须知君子务本,纲伦为重,吾儿置堂上于不顾,长年在外,纵学得满腹经纶,又奚益耶?余为此言,意非责儿。盖期念情深,遂不觉言之切矣。此函到后,至望吾儿乘暑假之闲,归家一行,勿再使老父……

我确是心动了。按理我接到这样的信后,任是有怎样不能分身的事务,也必要勉力一行了,然而当我看了信后,我却悄悄地叹了一口气,忍住眼泪,将信重放在袋中,又低头读我未完的书了。

我是每日在思家,然而总不想真的回去。

一定有人在骂我怪僻了。是的,我确是不该,我领受一切的责训。

然而我自己终不明白,我自己这矛盾的心理。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一面在想家,一面又不肯回去。这尤其是在与大众谈笑的时候,我偶然听到他们提起家里的事,我想起我也是有家的人,我正是被倚闾的期待着早日归来的游子,我真有一种极渴烈依恋家庭生活的心,然而待我真的想挟起一两册书作归计的.时候,我又在越趄中将什么都消灭了。

便是这样,在这样矛盾的心理中,逝水的光阴无一刻的停留,我已叁年未归家了。每同朋友闲谈,谈到故乡,我总是骄傲地夸耀我的故乡是怎样被称为“龙蟠虎踞,锁镇江南”,然而当一提到家里的事,我却只会哑然无言的走开了。

我自己也不明白我怎样会变成了这样。

是叁年飘泊,书剑无成,无颜归见家园父老?还是燕然未勒,锦衣未就,不甘这样默默地言旋?

一阵夜风,吹散了桌上凌乱的稿笺,给了我说明我对于这些疑问的否认。

然而,我究竟为什么呢?

我转眼望望老父的来书,我真愿抬头高声回答这发问者:“一点也不为什么,我明日就回去了。”我真应该这样决定。但是我知道,明日踏上了征车欣然回去的却正是我的朋友。我是依然……

早几日读Loti的“The romance of a spahi”,读到这位兵士在渴望家乡的时期中,得到了可以回去的权利,却突然甘心与旁人调换,让了人家回去,自己依旧在荒酷的沙漠中作还乡的沉梦。我读到此地,不觉怵然惊起,难道这兵士别有存心的举动也染到了我的身上?

我之不愿回家,是为了怕将怀乡的美梦撕破?是为了不愿使实现的感受将飘渺的情怀破坏?

啊啊!我低眼看了看桌上半展的信笺,我怎么也不忍心敢讲出这样自私的话。我只好推说职务忙碌了。

同居的四人此时都已在饮着天伦的乐怀,只有叁年没有归过家的我,依旧在灯下,在老父催归的信旁,执笔写这一段“乡愁”。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任是怎样经过百战的英雄,正不必再听鹃声暮笛,也禁不住潸然要动归思了。

然而我知道,假若我真的将车票购好握在乎里的时候,我定是又是另一种的心情,于是我终于只好忍住已经要滴下的眼泪。

假若此时能有个足以征服我全部的人在我身旁,强迫着我登车,我或可战胜我自己的神秘。

然而能征服我的人此时正被旁人征服了不能来我身旁,我只好什么也不敢再写了。

一九二六年七月二十二日夜

(选自《人情四品》,《白叶杂记》之十五,湖南出版社)

篇13:《乡愁》赏析

《乡愁》赏析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後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席慕容的《乡愁》一诗,虽只教了一回,我想,自己恐怕是再也忘不了了。我很为此而庆幸。是的,没有人会这样用比喻,也没有人用这样的比喻:故乡是一首歌,还是故乡这首歌像清脆而渺远的笛声,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然后情不自禁地,那自渺远而切近,由模糊到清脆,载着连同那清辉撒滿大地的月亮,一齐朝自己的心海划来……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你听到过这样的比喻吗?请你还是细细品一品吧,你就会发觉,这“模糊的.怅惘”竟是如此传神、又是如此贴切,将许多年以前故乡的样子在自己脑中的印象轻轻唤出:她模糊而又真切,真切却又无法一一道出,无法一一道出,便在心灵深处生出一丝惆怅、一阵迷茫,正如那秋日早晨山间的浓浓雾气笼罩,亲人,虽在向将要远行的自己挥手,然而,不断为泪水充溢而变得迷蒙的双眼里,如何又能清晰地去拍下亲人也是自己依依难舍的那份衷肠,那声声祝愿?也许,没有人在认真品读之后不为这连环扣般的精妙比喻喝彩。不仅如此,诗人心中对故乡的思念已成为“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这不老的思念,又唤起了多少漂泊他乡的人们浓浓的情思,绵绵的期待!元人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之句,用的是直抒胸臆笔法,其感受在诗人席慕容笔下,竟化作了如此含蓄、如此隽永的诗行!……

于是,童年的欢笑,小伙伴的追逐,其间忘情的嬉戏……多年前故乡留给自己的一幕幕画面,竟变得如此亲切,那割舍不断的情丝又一缕一缕重新连接……

篇14:余光中《乡愁》全文及赏析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乡愁 余光中

乡愁 余光中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篇15:余光中《乡愁》全文及赏析

When I was young,

my homesickness was a small stamp,

I was here,

my mother was there.

After growing up,

my homesickness was a narrow ticket,

I was here,

my bride was there.

Later,

my homesickness was a little tomb,

I was outside,

my mother was inside.

And now,

my homesickness is a shallow strait,

I am here,

the mainland is t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