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梳理通用多篇

高三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梳理通用多篇

高三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篇一

1.森林资源现状

⑴属性: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环境资源。

⑵作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吸烟除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

⑶森林分布: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2.热带雨林

⑴分布: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集中分布在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⑵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①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②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

⑶雨林生态

①优越性:全年高温多雨,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

②脆弱性: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⑷热带雨林破坏

①根本原因:当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

②直接原因:人类开发。

⑸热带雨林的开发(亚马孙开发计划)

①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开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②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

③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移民亚马孙平原、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⑹雨林的保护: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①鼓励保护性开发,如雨林观光等;

②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③森林选择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结合;

④加强森林缓冲区建设。

高中地理知识点 篇二

1、学会使用课本

教科书既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工具,又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据。目录提示着全书的要领和前后的联系,要经常翻阅,以便对全书内容心中有数。精读课文、常看深思,抓住要点,记下问题,要特别重视插图和表格,领会图表所说明的问题。

2、学会使用地图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它能将我们不能亲眼见到的广大地理环境变得一目了然。 地图又是学习地理的工具,通过分析地图,可以认识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径,要学会读、用各种地图,首先要记住最基本的地图。对于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3、重视地理观察

观察就是边思考边细看。看一看当地的地理环境的面貌,以及人们在当地是怎样活动的。通过报刊、电视节目、图片获得地理信息,锻炼我们的才智。

4、善于地理想象

观察只能得到局部直观,地图只能提供位置直观,想象才能使二者联系起来,使你获得地理环境的全面景观,进而向你展示地理的未来。

5、要善于动脑

经常向自己提出问题。

6、要勤于动手

经常用手写,动笔画,动手制作学具,这不仅使你心灵,还能使你手巧。 方法对头,事半功倍,你将越学越爱学。

7、练习是学习中的重要一环,确实应该抓好。由于地理不同于其它学科,侧重于图,很多知识都要落实到图上,所以建议你在预习中,除了要了解文字内容外,还要多看图、看懂图。当然,有些内容较难,一时不能理解,做个记号,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讲解,如果还不明白,就要及时问,直到掌握为止。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汇总 篇三

传统稻作农业

分布: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气候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特点: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

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地区区位因素生产特点

原始迁移农业热带雨林地区某些原始部落①人口稀少

②生产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种;不使用畜力,很少使用工具,生产技术低下,无固定土地。

随人口数量增加,生态破坏愈加严重

稻作农业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的热带雨林区

①高温多雨的气候

②平坦的土地

③劳动力丰富

④种植历史悠久①小农经济

②单产量高,商品率低

③机械化水平低

④水利工程量大

⑤科技水平低

传统旱作谷物农业温带大陆的东岸以及-带干旱的山地①气候干旱,降水不稳定②生产历史悠久,经验丰富③劳动力丰富④灌溉是保证产量的重要条件自给自足,精耕细作;

采用各种方法恢复土壤肥力,有饲养家畜的传统。

商品谷物农业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地代表:美国中部平原的商品农业区位优势:

①优越的自然条件

②便利的交通运输

③地广人稀高度发达的工业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主要种植作物:小麦、玉米

大牧场放牧业美国、阿根廷以牧牛为主;

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以牧羊为主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区位优势:

①优良的天然草场

②地广人稀,地租低交通运输便捷

混合

农业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主要是饲养牲畜和谷物生产的混合农业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特点:①农场是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②农民可以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③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篇四

1、我国自然灾害多发自然背景:

(1)气候背景:

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

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

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有害生物。

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人文背景:

(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

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3)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

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篇五

1、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

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

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

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

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

我国典型的地区:

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

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

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治理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

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

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

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地区:

产生原因:

(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

4、土壤次生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

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以灌溉水源为主。(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

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5、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泽化

我国典型地区:

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产生的原因:

过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

控制抽取地下水;实行雨季回灌

6、赤潮

我国典型地区:

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气温高;静水;静风;海域相对封闭。

(2)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

①坡面开垦→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坡度、植被覆盖率、降水强度、坡面岩性);

②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垦、过牧、樵采→荒漠化(降水较少,生态脆弱);

③沼泽地开发→破坏湿地→气候恶化(干旱)

④围湖造田→湖泊面积缩小→调节河流功能减弱→气候干旱、洪涝多发;

⑤蒸发量大的地区不合理灌溉(漫灌)→次生盐碱化(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盐运动);

⑥过度引水灌溉→河流中下游和河口水文生态问题(河流水量减少,河流下游断流、河口三角洲萎缩,海岸线后退);内陆河湖水文生态问题(河流流量减少,湖泊萎缩甚至消失,河湖盐度升高,河湖区生态环境恶化);

⑦农药化肥→土壤板结、酸化、污染水源

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篇六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西北地区概况

⑴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⑵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⑶主要景观:干旱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形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观。

⑷内部分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

2、荒漠化

⑴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⑵表现:耕地、草地、林地等退化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我国西北地区最为突出。

⑶原因:

自然因素:①气候干旱,多戈壁荒漠;②植被稀疏,多沙质沉积物;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人为因素:

①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②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3、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⑴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⑵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⑶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1、森林资源现状

⑴属性: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环境资源。

⑵作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吸烟除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

⑶森林分布: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2、热带雨林

⑴分布: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集中分布在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⑵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①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②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

⑶雨林生态

①优越性:【】全年高温多雨,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

②脆弱性: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⑷热带雨林破坏

①根本原因:当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②直接原因:人类开发。

⑸热带雨林的开发(亚马孙开发计划)

①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开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②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

③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移民亚马孙平原、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⑹雨林的保护: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①鼓励保护性开发,如雨林观光等;②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③森林选择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结合;④加强森林缓冲区建设。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篇七

1、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德国鲁尔区)

1)鲁尔区兴起的区位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②水陆交通便利;③水源充足④市场广阔等。

2)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①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

②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③环境污染严重;

④工业结构单一。

3)鲁尔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②对原有企业进行集中化改造;

③治理环境污染;

④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⑤发展科技和高等教育。

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发展的区位因素:

①优越的地理位置: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②水陆交通便利;

③对外开放政策

④海外侨胞众多,便于引进资金和技术;

⑤地势低平,水源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