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阳古诗词(新版多篇)

关于重阳古诗词(新版多篇)

重阳节的古诗 篇一

重阳夜集兰陵居与宣上人联句

朝代:唐朝|作者:李益

蟋蟀催寒服,茱萸滴露房。酒巡明刻烛,篱菊暗寻芳。 ——李益

新月和秋露,繁星混夜霜。登高今夕事,九九是天长。 ——广宣

九月九日重阳节经典古诗10首 篇二

风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

菊花辟恶酒,汤饼茱萸香。

云入授衣假,风吹闲宇凉。

主人尽欢意,林景昼微茫。

清切晚砧动,东西归鸟行。

淹留怅为别,日醉秋云光。

关于重阳古诗词 篇三

闲居寄端及重阳

韦应物〔唐代〕

山明野寺曙钟微,雪满幽林人迹稀。

闲居寥落生高兴,无事风尘独不归。

译文

黎明山色渐明,郊外寺院的晨钟声若有若无地传来,大雪积满幽林,路上人迹罕至。

独居在此反而生出了闲情逸致,没事都不想冒着风尘回到城中。

注释

端,即韦端,是韦应物的从弟;重阳,即崔播,韦应物的外甥。人名考证见《休沐东还胄贵里示端》、《答僴奴重阳二甥》。

寺:指善福寺,在长安西郊沣水沿岸。

寥落:冷落。高兴:雅兴,高情闲趣。

风尘:指出行途中的风尘。

赏析

这是一首寄赠诗。

深山,古寺,朝霞,晓钟;积雪皑皑,幽林簇簇,人迹稀少,这是一幅明丽、清幽、干净、恬淡的生活图画。故而作者虽然闲居于此,冷落寂寞,却满心欢悦,安居不归了。当友人高升,入朝做官之时,作者以此相寄,以一幅优闲自乐的图画与仕宦那污浊、纷扰的生活相对,不但于比较中更显出了“雪满幽林”的意境,而且表现了作者对仕宦官 场的厌倦之情。

“山明野寺曙钟微,雪满幽林人迹稀。”天已放亮,山色渐明,钟声隐微,雪满山林。诗人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绘出了一个晶莹剔透、远离红尘的世界,这也正合了诗人闲居的心境。

“闲居寥落生高兴,无事风尘独不归。”诗人说寂寞独处于此,获得了他向慕的陶渊明等人那样的闲情逸致,如果没有必须办的事情,他甚至都不想回去。风尘不归,呼应上文“人迹稀”。这是诗人的价值取向,也是在向亲人表露自己的心迹。

此诗以写景起,以议论结。诗人布下了“雪满幽林”这样一幅图景,由此而“生”出情感,“生”出议论,层层递进,浑然一体。

重阳节的古诗 篇四

重九

朝代:宋朝|作者:潘牥

才说登山病便苏,老身健得似於菟。

一丝白处潮来往,数点青边山有无。

厌胜诗穷多插菊,驱魔酒恶细看萸。

龙山落帽方真乐,孙盛汝非柏氏图。

关于重阳古诗词 篇五

黄莺儿·塞上重阳

薛论道〔明代〕

荏苒又重阳,拥旌旄倚太行,登临疑是青霄上。天长地长,云茫水茫,胡尘静扫山河壮。望遐荒,王庭何处?万里尽秋霜。

译文

时光渐渐过去,又到一年重阳时节,将士们手执旗帜,高大的身躯与巍巍高山并肩而立,仿佛置身于碧天之上。天长地阔,云水茫茫,来犯的敌人犹如尘土一般,被一扫而净。远望荒僻之地,哪里还看得到胡人首领的居住地?万里疆土皆是秋日银霜。

注释

荏苒:时光渐渐过去。

旌旄:军中的旗帜。

太行:山名,位于山西高原与河北平原之间,明朝时为边防重地。

青宵上:天上,形容很高。

胡尘:指少数民族入侵时的征尘与战火。

王庭:泛指少数民族首领居住地。

重阳节的古诗 篇六

南吕·四块玉·客中九日落

朝代:元朝|作者:张可久

客中九日

落帽风,登高酒,人远天涯碧云秋,雨荒篱下黄花瘦。愁又愁,楼上楼,九月九。

重阳节的古诗 篇七

重阳后二日

朝代:宋朝|作者:徐侨

我来不及赴重阳,孤负清幽独自芳。

夹径也能随意白,出墙无柰着情黄。

亟邀旧友将余玩,细酌新醪对汝尝。

悬知靖节无人见,却见南山此意长。

九月九日重阳节经典古诗10首 篇八

万里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

雁栖新月江湖满,燕别斜阳巷陌空。

落叶何心定流水,黄花无主更西风。

干坤遗恨知多少,前日龙山如梦中。

作者: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

九月九日重阳节经典古诗10首 篇九

次韵李节推九日登南山宋代:陈师道

平林广野骑台荒,山寺钟鸣报夕阳。

人事自生今日意,寒花只作去年香。

巾欹更觉霜侵鬓,语妙何妨石作肠。

落木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

这首诗是重阳登高即景抒怀之作。1089年(元祐四年),作者在徐州任州学教授,诗即作于此时。

诗的开头两句写景:“平林广野骑台荒,山寺钟鸣报夕阳。”广阔的原野上,远处平林漠漠,戏马台一带已经荒凉了。山寺里送来晚钟的声音,仿佛报知人们,已到夕阳快要下山的时候。诗句中点明了季节、地点和时间,语意闲雅。第三四两句抒情:“人事自生今日意,寒花只作去年香。”时节易得,又是一年的重阳。每逢佳节,人们便有思亲之感;而菊花却依旧开放,还是和去年一样,送来阵阵的寒香。寒花,指菊花。诗句中含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代刘希夷《代悲白头翁》)的感慨。自然的规律,总是如此。

五六两句,记节日清游的情况:“巾欹更觉霜侵鬓,语妙何妨石作肠。”头巾被风吹得歪斜了,诗人更觉得清霜已侵上了鬓发。诗歌的语言佳妙,也有“清便富丽”的高致,就像宋广平写《梅花赋》,措词婉媚,并不碍其铁石心肠一样。这两句写的是登高赋诗,妙在隐而不露。结尾两句:“落木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性。”抒发游赏以后的感想。“落木”句用杜甫《登高》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汇滚滚来”句意,写傍晚登览所见的远近景象。“此身”句感叹节物如此可念,登临清赏的机会正不应放弃,而此日此身,还须忙于世务,很难得有时间,这又是十分可惜的。

陈师道作诗多学杜甫,这首也是学杜甫有得之作,瘦劲浑厚。三四两句语淡而有高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