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疫情感人故事(精选8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8篇《抗击疫情感人故事》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与《抗击疫情感人故事》相关的范文。

抗击疫情感人故事(精选8篇)

篇1:抗击疫情感人故事

【一线抗疫群英谱】中部战区总医院全力抗击疫情:挺身而出 护佑健康

中部战区总医院,从一开始就投入战斗、始终坚守一线,同时还派出医疗队支援地方抗疫。他们与武汉这座城市血脉相连,当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而至,他们挺身而出,成为护佑人民生命健康的“护卫师”。

疫情发生后,以江晓静为代表的医院专家组建议,马上启动《呼吸道传染病防控方案》。医院党委高度重视,专题召开分析会,认真研判形势,形成共识,全力抗击疫情。

1月21日,第一批40人医疗队,紧急驰援武汉市肺科医院。当医疗队到达肺科医院时,面临的是床位不够、患者众多。

卸下物资设备,全体队员集体上阵,将普通病房用36个小时改造成ICU。医护人员想尽办法,能加一张床就加一张床,能多收一个病人就多收一个病人。在最紧张的时候,4个护理小组要负责5个护理单元,但在严峻疫情面前,没有一个人退缩。

疫情当前,中部战区总医院主动向武汉市卫健委申请成为定点收治医院,全院人员自发请战,一页页摁满红手印的请战书、一声声铿锵有力的誓言,成为最动人的颜色和声音。两天后,7个病区全部交付,可以投入使用。

一名怀孕34周的新冠肺炎危重患者经多次转院,被送到中部战区总医院。专家反复会诊,妇产科主任王晶主动请缨,各种预案和应急措施全部准备到位,经过两个小时的紧张手术,一声清脆的啼哭声缓解了外面专家们的紧张情绪。令人欣喜的是,孩子没有被感染。

为了打赢这场特殊的战役,医院发动全院力量,积极投入战斗。

全院共有6个食堂、30余名厨师,每天要准备两万份盒饭。做好的盒饭要区分不同点位打包分装,病号饭要送到病房,医护人员的饭要送到工作岗位和外住的宾馆,既要有营养,又要求保温,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送下来,有时累得自己连饭都不想吃。但是,参加服务保障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从来没有抱怨过,他们说:“一线的医护人员都是我们的亲人和同事,我们为他们做点事,一切都值得。”

一线科室的保洁员吃住在科里,不嫌脏、不嫌累、不怕危险,一个人干着几个人的活。保洁员朱爱红因为公共交通全部停运,提着个人的一大包生活物品,凌晨5点从家里出发,步行3个小时,回到科室要求上班,她说:“我把被褥和生活用品都背来了,你们救病人,我照顾你们,直到疫情结束。”

【一线抗疫群英谱】张恩莉:争分夺秒 只为更多患者康复

今天(3月21日)的《一线抗疫群英谱》我们来认识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人民医院的一位呼吸内科医生——张恩莉,疫情暴发后,她第一时间跟随贵州省援鄂医疗队进驻鄂州开展救治。她说,疫情面前,每一位医生都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

在鄂州市中心医院,四岁的小敏和妈妈已经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年前,她们一家六口从广东回到鄂州老家过年,不幸全部感染新冠肺炎。刚来时,小敏病情较重而且不愿吃药,治疗过程也不太配合。

针对小敏的情况,张恩莉和医疗组商议,及时调整用药剂量和品种,还给小敏买了小画笔和纸张,让孩子画画,帮助她放松心情。在她和队友们的细心呵护下,小敏逐渐配合治疗,现在她和妈妈都已痊愈,等待出院。

作为第一批贵州省援鄂医疗队的队员,从2月1日进驻鄂州市中心医院,张恩莉和战友们已经奋战了一个多月,作为呼吸内科的主治医生,查房、诊断、调整治疗方案,高峰期时,她每天要负责40多个病人。

2017年,张恩莉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修时,曾跟随钟南山院士学习。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看着自己昔日的老师、同事不断冲上前线,张恩莉也早就做好了出征的准备。

看到新冠肺炎中医治疗方案中提到了薏仁米,并不富裕的黔西南州特意捐赠了10吨薏仁米让医疗队员们带去湖北。截至目前,贵州省支援鄂州医疗队共治愈患者766例。

【一线抗疫群英谱】童朝晖:关注病患每一个“细枝末节”

目前,新冠肺炎重症人数占确诊人数的比例不断下降,治愈率也显著提高。今天(3月14日),我们就来认识一位重症医学专家。17年前他曾参与抗击非典,17年后他再次站到抗疫一线。他说,我是一名老兵,一定会圆满完成任务。

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童朝晖每天要巡诊两到三家医院的重症病房,除了武汉,还要奔赴孝感、黄冈、黄石、鄂州等地指导重症患者救治。每到一个床位,他都会向主管医生和护士提出一连串的问题,督促医护人员专注于每一个诊疗细节。

17年前,童朝晖在北京临危受命,担任SARS病房主任,收治近百例非典患者,无一病亡。17年后的今天,他再次请缨来到疫情一线。

刚到武汉时,童朝晖用了两天时间,把当时定点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三家医院的收治情况摸查了一遍,并做了详细的查房笔记,总结新冠肺炎的发病特征,为后续来到湖北的重症医务人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目前,湖北已汇集了1.9万多名重症专业医务人员。

每天在不同医院的重症病房之间奔走,分析病例、参与救治,忙碌之余,童朝晖还会及时整理发现和思考,写下诊疗日记。关口前移,就是他和专家们经过临床观察和研讨之后,提出的重要诊疗建议,已经纳入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经过他们的努力,很多重症患者都在逐步恢复中。

白天忙完病房巡诊,晚上回到驻地,童朝晖还会和国内外的同行们交流会诊心得,探讨和分享治疗新冠肺炎的经验。

童朝晖是湖北黄冈人,父母就住在离武汉两个小时路程的黄冈蕲春县,而来武汉的这50多天,童朝晖却没进过一次家门。母亲发来微信说:你听从党的召唤,从北京来到武汉。我们为你感到骄傲,我们二老在家不出门、不串门,你不必担心,就是守望你早日归来。

【一线抗疫群英谱】杜斌:打赢湖北保卫战 我坚守到最后

今天(3月16日)的《一线抗疫群英谱》我们来认识国家卫生健康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杜斌。从来到武汉的那天起,他就奔波在各大收治重症患者的医院之间,对他来说,指导救治最好的方式就是离患者再近一些。

这是位于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9楼的一间普通的会议室,来自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感染科、重症医学科等领域的国内顶尖级专家团队正在紧急会诊。杜斌,北京协和医院内科重症医学科主任。从1月中旬接到任务,加入由钟南山院士担任组长的国家高级别专家组,杜斌已经扎在抗疫最前线50多天,他奔波在武汉所有接收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医院之间,最多的时候一天要巡查5家医院的ICU病房。数据显示,在疫情暴发最初的一个多月时间,重症患者从发病到住院平均需要9.84天,很多患者病情的发展速度让大家措手不及。争分夺秒完善诊疗措施,尽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这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锚定目标,也是国家医疗救援队的核心使命。

在杜斌的心里,指导大家救治最好的方式就是带头守在床旁、守在患者身边。情况紧急时,给病人气管插管、吸痰,杜斌都自己上。

记者拍摄的这天晚上,来自意大利、法国等几个国家的同行要和他预约同时在线交流探讨疫情相关情况。一个多小时的跨洋连线,从疾控到治疗,外国同行的问题具体到病人临床的诊断细节,他们希望能从中国办法中获得更多更充分的借鉴。随着治愈率的提升、病亡率的下降,中国也在为全球防疫、抗疫争取宝贵的时间。

【一线抗疫群英谱】赵培玉:多一分细致就多一分赢的机会

中日友好医院援助湖北医疗队已经在危重症病房战斗了一个多月了。生死一线,他们用捍卫生命的誓言与时间赛跑。这里的护士长赵培玉告诉患者,即便远离家人,但是病房里面没有孤单,让我们共渡难关。

刚刚进入病区,赵培玉就赶紧跑到了25床前。由于病情危重,已经在ICU躺了十几天的患者产生了焦躁的情绪,她一边挪动着随时可能被病人踢扯掉的导管,一边安抚着患者,整个过程,护理团队接力握住老人的手。20分钟后,患者终于平静了下来。

在这里的近50位危重症患者,许多都患有多重基础病。对于赵培玉和护士们来说,每天除了要面对病人可能出现的情绪波动,更大的挑战是患者复杂多变的病情。

在护士们的眼里,赵培玉对细节的要求近乎苛刻。从仪器上的数据指标,到每位病人的饭量,从病房里的每一个针管,到每一台机器的状况,赵培玉都要带着护士们逐一检查,哪怕是一块刚刚从病人身上取下的尿不湿,她也要称重、记录,和之前数据比对。在她看来,多一分细致就能多提前发现一分风险,多一分准备,就多一分赢的机会。

今年,已经是赵培玉在护理岗位上的第18个年头。2003年,25岁的她第一次穿上防护服走进了非典的病房。17年后,曾经的紧张彷徨,化作每一个细节的从容应对。但是,当以护士长的身份再次奔赴一线,除了护佑生命,她还多了一分沉甸甸的责任。

团队里,许多都是第一次穿上防护服的年轻护士。从防护知识到操作技巧,每天赵培玉都会不停地叮嘱。怕护士们记不住,她又录制了操作小视频。

今年,赵培玉的儿子就要中考了。她说,在儿子备考的关键时候来到前线,她不后悔。她给孩子写了一封信,相信他会理解妈妈。

篇2:抗击疫情感人故事

最近朋友圈很多人都被这张瘫坐在椅凳上的医务人员所深深打动。这位美丽的白衣天使名叫__,是一位已经年过半百的老医生,到同事拍下这张照片时,她已经连续工作数十个小时,车流少的时候她就坐在椅凳上小憩一下,当有车辆过来时,立刻像换了一个人一样,抖擞起精神,热心为往来司机及乘客测量体温。

__是__区__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医务人员,同时是战斗在__“疫”线年纪最大的医务人员。她于1988年参加工作,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曾参加过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的防疫工作,今年55岁的她具有丰富的疫情防控经验。大年初一这个特殊的日子,本该是合家团聚的日子,一场突如起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打乱了原本的岁月静好,即将退休的她,在接到通知后,二话没说,再次义无反顾披上“白色战袍”踏上一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当地居民树起一道健康屏障。有人问她,“你已经有一个多星期都没有回家了吧?”,她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在这里,能让社区居民安心、放心就好……”

为了排查疫情,__天天奔波在防疫卡点、社区及卫生服务中心三点一线上,给来往人员、留观人员进行体温监测。工作十分繁忙,还存在着被感染的风险,但她始终坚持对每一户留观人员进行心理疏导。__说:“人被隔离之后很容易出现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我会给他们及时进行疏导,缓解他们的情绪和心理,给他们安慰、信心和鼓励。”

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第一线,__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坚守着,累了困了就在椅子上靠一靠、床上躺一躺,想家人了就乘工作间隙,挤出时间和家人通通电话、发发视频。

当向她问及,你的工作动力在哪里时,她坚定的回答:“我是一名医务人员,同时更是一名共产党员,这是我应该做的,保障辖区内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是我的初心,为辖区内群众构筑防疫的坚强‘护盾’是我的使命!我相信,在党的领导下,社会各界齐心协力,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篇3:抗击疫情感人故事

“对不起轩轩,妈妈今年也不能陪你过年了。”这是__县人民医院感染科护士长__接到医院紧急通知后给自己11岁孩子打电话说的话。她已经3年没有和家人一起过年了。

今年37岁的__是有着5年感染科工作经验的护士长,如果说当年19岁时参加抗击非典疫情是因为青春热血,那么现在,再次站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第一线,则是因为担当和责任!疫情当前,她坚守岗位!

我有经验,我必须上!

1月22日上午,接医院紧急通知,因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形势严峻,__县人民医院被确定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定点救治医院,感染科需要把病房空出来做好应急准备。

来不及有时间反应,凭着多年的感染科工作经验,作为护士长,她立即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爆发应急预案开始行动起来:在院领导协调下与县中医院相关科室联系转移病人、完成当天治疗、给病人做好解释工作、最重要的是要让科室的姐妹们赶紧熟悉二级三级防护,这是要上战场的,开不得玩笑。

各种终末消毒处理,各种防护用品申领、各种流程演练等一系列流程下来已经到了晚上九点,还没来得及喘口气,科室的电话响起来了:“有武汉回来的新冠肺炎症状的病人需要到你们科室隔离观察!”__脑海里飞速地梳理相关流程,“好的,马上准备!”“新冠肺炎”这个新闻字样一直盘旋在科内每个人的脑海里,“我参加过抗击非典,我有经验,我必须上!”为了鼓舞士气,也为了给自己打气,她掷地有声地告诉科内同事!

勇往直前,战疫必胜!

1月24日,除夕,急匆匆地休息了3个小时,在科内简单地吃了点东西,隔离病区内的18名医务人员就当做是过年了。“这几天做梦都在进出隔离区、穿脱防护用品。”她告诉笔者,“在隔离病房,除了每天的治疗外,我们还需要给病人及时地心理疏导,减少他们的恐慌。”

1月29日湘西州确诊患者达到四例,虽然疫情在不断发展,但上级卫健委的好消息也在不断传来,__和科内所有人员都已经做好了对抗疫情的准备。

1月31日,感染科部分人员交接班,此次共有4名护士,2名医生出隔离区,出隔离区的医务人员将会在医院专门预留的病房内隔离观察14天,不能与外人接触。第二批请战人员会马上接替他们的工作。

笔者站在隔离区外远远地看见了__送他们出来,当问到隔离病区工作状态时,她说:“做好防护,保护好自己,就是保护好了患者!”

“穿上了防护服进入到隔离病房,为了节省防护用品,也为了减少感染风险,我们6个小时不能吃东西、不能喝水、也不能上厕所。这还不是最困难的,最让我们头痛的是防护用品笨重,护目镜也会因为戴口罩产生雾气,看不清血管,我们护理人员只能凭经验来给病人静脉穿刺。”

“但我们都是白衣战士,这点困难不会难倒我们!”她补充道。

篇4:抗击疫情感人故事

新年伊始,一场严重的疫情开始从武汉蔓延全国。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一场全国范围的疫情狙击战全面展开,广大党员干部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立即进入战时状态,溧水区广大党员干部在区委区政府的周密部署下以人民生命健康为第一位、以疫情防控为第一位,立刻行动起来。机关二支部的_同志在关注到疫情新闻后,新年里与支部书记打的第一通电话里没有了寒暄,而是很认真的讨论,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判断,这是一场战斗,共产党员要顶上了。

首先是从身边的家人开始。_在意识到这场无形的斗争的严重性后,立即通过电话、视频方式联系家庭长辈宣传防控形势严峻,劝解长辈取消所有家庭聚会。并告诫家人春节期间不出门就是对社会做贡献,千万不可在此时给国家给政府添麻烦。

正月初七社区防控力量告急,他第一个赶到社区主动担负起与隔离旅客酒店一路之隔的后巷居民区的消毒工作,从进单元楼的大门、楼梯扶手到大楼外面的垃圾桶,不放过任何一处存存在隐患的地方。他的爱人很担心,但却没有阻止他,什么都不说,只是默默的把他脱下的外套都洗了,女儿看到出去一天的爸爸回来后,想要抱抱他,却被他拒绝了,于是端了一杯热水送到他的手里,也许这就是最棒的言传身教吧。

正月初九已经连续工作两天的的他在得知一位同志因居住地疫情防控不能赶到单位值班的情况下主动顶岗。部门工作群里只见“你在外地过来不方便,我替你值班”,“你家里孩子太小,我来”,支部工作群里的“我上”、“我报名”、每一句都充满了_同志的真诚。温暖又感动着大伙,真的是病毒无情人有情!

集团金鹏公司负责的重点项目极限运动馆人员密集,防控压力巨大,正月初十在接到支援指令后,他没有任何怨言,当晚立即与金鹏公司负责人对接,讨论任务分工、讨论防控要点、落实防护保障,第二天6点50分他又和二支部的战友们准时到达极限馆的指定防控岗位上。

当接到上级通知,需要派人参加突击队到各个高速公路卡口执勤的时候,_又是主动报名。与之前值班工作不同的是,这次的卡口执勤时间长、强度大、任务重、风险高,而_只有一句话:“这是一名合格党员应该做的!”

_每天出门前、回家后都会量一下体温,他说:“在疫情没有结束前我可不能添乱”!_同志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的举动感染着身边的同事,其所在的支部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全都热情地投入到这次战役中来。他表示哪里有困难,党旗就飘扬在哪里。在抗击疫情面前,谁都会面临各种困难,_同志只是集团广大党员的普通一员,在保障供水第一线、在查控交通保障第一线都有党员在坚守,_同志始终认为这这些只是一名合格党员必须做的!他用忠诚和付出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万众一心、科学防控,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狙击战!

篇5:抗击疫情感人故事

护士长刘海娟尤记得第一天上夜班的时候,队员们要为6个转院患者准备床铺。床垫非常重,刘海娟和另一位女队友合力扛起来很是吃力。有位奶奶看到了,便主动跑过来帮忙,还不时给她们加油打气:“孩子,慢点。先喘一下气,歇一歇再装,我们不着急,慢慢来……”亲切的话语,听得人心里暖融融的。

医疗队物资组的组长何芳也碰到过医院的一名“特殊”志愿者,负责医院病区的清洁卫生。他告诉何芳,自己住在医院附近,想尽自己的一份力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便加入了志愿者的行列,“我和女朋友一起报名来的,下午她接我的班。”

此外,还有来驻地帮队员们剪头发的理发师。当队员们问他:“我们可是接触过患者的医护人员,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呢。你怕不怕?”他笑了笑,随即答道:“不怕!相比你们在最危险的一线与疫情斗争,我们所做的也只是尽一点绵薄之力而已。”

平日里,大家都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但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他们毅然伸出援手,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湿冷的冬日里温暖着医疗队员们的心。

驻地后勤保障有求必应

抗疫前线,医护人员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为了医疗队的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保障医护人员的吃、住、行等后勤工作也尤为重要。

医疗队驻地酒店离医院不远,但无论什么时间,都有公交车、出租车司机接送队员们上下班。不论队员们什么时候上下班,都不会饿着肚子。早上早起,早餐都已备好;深夜下班回到酒店,也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为了尽量照顾队员的饮食习惯,每天的菜品都会迎合着队员们的口味来准备。

在驻地,还有被队员们亲切地称为“贴心自助小超市”的地方,里面准备了各种水果、泡面、零食和饮料。担心有队员吃盒饭上火,还备有凉茶和蜂蜜。深受女队员喜爱的,还有酒店精心准备的银耳羹。有的队员胃疼,酒店的厨师大哥便熬粥、煮面,面条里还会加两个荷包蛋。他说:“只要队员们想吃,我就煮。”在这里,毛巾、洗漱用品、常用药物甚至秋衣秋裤等生活用品也一应俱全。

此外,细心的保障组还会挨个记下队员的身份证号,早早地计划着为过生日的队员准备蛋糕。只要队员们有需要,保障组都会想尽办法满足。队员们能够心无旁骛的投入到战“疫”工作中,离不开他们对抗疫情的决心,更离不开无微不至的后勤保障。

医疗队员们身在异乡,却无时无刻不感受着家一般的温暖。武汉,是一座温暖有情的城市,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封一座城,是他们的姿态;护一国人,也是他们的愿望。在疫情面前,爱从来都不会只是一份的孤单,武汉人民与全国各地前来援助的人们一同携手抗疫。盼望医疗队员们能够早日还家,更是武汉和全国人民共同的心愿。

篇6:抗击疫情感人故事

勇敢的妈妈

何睿

春节是与家人团聚的日子,但是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让今年的春节变得与众不同。除夕夜,没有了欢歌笑语;初一,没有了走亲访友。许许多多的医务人员放弃团聚,舍小家为大家,不顾个人安危逆行挺进疫区,而我的妈妈就是其中一员。

我妈妈是浙江省中医院ICU的一名护士,常常戴着一副眼镜,留着一头长发,平时脸上总带着微笑,给人一副和蔼可亲、温柔体贴的感觉。以往,在我的心目中,妈妈是一个严格,却又有一点胆小的人。比如,有一次家里进了一只老鼠,妈妈看见了老鼠就像老鼠见到猫一样吓得哇哇大叫。

可是,我又觉得妈妈是世界上最勇敢的人。在我们在吃年夜饭的时候,妈妈第一时间响应国家的号召,毫不犹豫地写了请战书。初一 一早,我就看见妈妈一边劝说和安慰弟弟,一边收拾衣物,急匆匆地赶往集结地,准备向武汉挺进。半夜,我问爸爸说为什么还不睡,爸爸说“我要等妈妈到了才能睡”。

之后的几天里,我有点担心妈妈在那边的情况,希望妈妈早日归来。但是,在和妈妈视频通话中妈妈却乐观地开导我说“不用担心,那边防护很好,让我们放心,不必担心!”

这就是我勇敢的妈妈,我以后碰到困难也努力做到不要退缩,不要逃避,做一个像妈妈一样勇敢的人。

篇7:抗击疫情感人故事

【一线抗疫群英谱】马承恩:坚守到最后一名患者出院

眼下,武汉市的新冠肺炎重症病例已经下降至2000例以下,如何继续加强重症患者的医疗救治,努力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是当前救治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天(3月22日)的《一线抗疫群英谱》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位重症医生马承恩。

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重症病区,患者老徐不仅双肺感染严重,还伴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多种基础病,好几次都在死亡线上挣扎。

气管插管、血液透析、心肌恢复,一周多的时间,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援助湖北国家医疗队队长马承恩带领队友进行了三次大抢救,老徐终于转危为安。

为了赶在患者病情恶化前提前介入,马承恩经常连续六七个小时在病区,查看、监测病人情况,上呼吸机,穿着厚厚的防护服,马承恩始终奋战在救治一线。别人轮休的时候,他还要参加疑难病例讨论、会诊。

在马承恩和队友们的努力下,截至目前,他们已累计治愈患者46人。

【一线抗疫群英谱】ICU病房里的“90后”医护人员:青春闪亮最前线

抢救危重症患者的ICU(重症医学科)病房,是抗疫“火线中的火线”,是“最靠前的前线”。

在这里,有一大批“90后”青年医生和护士冲锋在前。面对疫情大考,青年一代挺身而出,展现了蓬勃的青春力量,交出了优异的答卷。

武汉儿童医院医生张茂荣:

“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努力”

3月17日上午10时许,张茂荣(图①。宋桂来摄)又一次来到鹏鹏(化名)床前,仔细查看各项体征数据。鹏鹏8岁,罹患白血病,不久前又因感染新冠肺炎转入武汉儿童医院。“经过我们的治疗,鹏鹏这几天病情已经明显好转,很快就能下呼吸机了。”张茂荣说。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是张茂荣的微信签名。“1月初,我还在消化科上班,后来病房改造后开始接诊新冠肺炎疑似患者。3月初,之前待过的重症医学科缺人,我就过来支援。”

一线查房、观察病情、处理医嘱,张茂荣和同事一起认真执行科室主任、上级医生的治疗方案。“白班上下午都要进病房,最长一次待了七八个小时。”张茂荣告诉记者,夜班从下午5点开始,等交接完回到酒店,有时已是第二天中午。

ICU病区里,最多时有17个孩子,年龄最小的只有一个多月。在他们的努力下,现在病房里只有6个孩子。“有些幼儿患者话还不会说,我们了解病情除了问家长,最主要靠检查。”张茂荣说,有的患者入院之前病情就比较严重,更加大了治疗难度。

“疫情刚开始时,我确实有些紧张,毕竟谁都不了解这种病毒。随着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治疗手段的丰富,慢慢就不紧张了。”张茂荣说,这次疫情让他的职业荣誉和责任“指数”飙升,同时对志愿者、快递小哥等群体更增添了深深的敬意。

ICU里的患者,家属不能陪护,张茂荣就通过电话、微信和他们保持联系。“我们会约好时间,告诉家长孩子的病情进展。”张茂荣说,“对于每一名患者,我们都必须全力以赴。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努力!”

武汉协和医院医生吴永然:

“心态和理念都更成熟了”

看到张强(化名)跟家人视频聊天时开心的样子,吴永然(图②。康清铕摄)打心眼里替他高兴。张强曾是一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在吴永然和同事的协力抢救下,才转危为安。“他几天前撤了呼吸机,再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就可以转入普通病房了。”吴永然说。

今年29岁的吴永然,是武汉协和医院综合ICU医生。疫情暴发后,他就向科室请战。1月29日下午,接到通知赶往金银潭医院支援。

“与我以前接触的患者相比,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治疗难度要高一些。而且,我们在病房都穿着厚厚的防护装备,不管是操作还是治疗,都不如以前顺手。”吴永然说。

金银潭医院南五楼病区,患者最多时有27人,白班上午8点到下午5点、夜班下午5点半到次日早晨8点。最近这40多天,吴永然从最初的忐忑不安变得得心应手。“我们是一个临时组建的科室,医护人员来自不同的单位、岗位,但经过磨合后,现在都能熟练配合完成各种诊疗流程。每个人都付出了很多,也进步了很多。”

“已经成功撤了ECMO,但是呼吸机还在,仍然不能大意。”现在,吴永然正参与管理两位上了ECMO的危重症病人,十分忙碌。

每进一次病房,吴永然都要待三四个小时。口罩勒出的痕迹,让妈妈很担心。“来支援的时候,没有告诉父母。他们后来看到我脸上有印子,就猜出来了。”吴永然说,妈妈虽然有时会担心得偷偷流眼泪,但仍然支持他上一线治病救人。

“虽然我以前参加过很多次危重症患者治疗,但这次的挑战要大很多。治疗过程不是一帆风顺,有时候也感觉有些沮丧,但是我都挺过来了。”吴永然告诉记者,这次战疫也是一次成长的淬炼,“心态和理念都更成熟了”。

武汉市肺科医院护士朱静:

“我们已经长大了,要担起更多责任”

从1月3日至今,今年26岁的武汉市肺科医院护士朱静(图③)已经在ICU病房连续工作了两个多月。

3月16日下午1点,刚从ICU出来的朱静神情有些疲惫。前一天晚上,ICU病房新转进来一名危重症患者,患者情况很不好,朱静忙前忙后一直到深夜1点半才回宾馆。17日一大早7点不到,她又起床到医院上了个早班。天气越来越热,下班时,她浑身早已被汗湿透,“腿都有点站不住了”。

最近,武汉治愈出院的新冠肺炎病人越来越多,但朱静所在医院的重症病房收治的病人却增多了——都是其他医院转过来的危重症患者。朱静的工作量也随之加大。

即使经过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朱静仍然要保持冷静、专注,“我们看护的都是急危重症患者,直面生死,不能有丝毫松懈,必须要坚持到最后一刻。”

2月10日是朱静的生日。那天凌晨,她正在值夜班,一名61岁的患者转入ICU,开始使用无创通气,给氧浓度已达70%,如果无创通气出现问题,随时都有插管危险。但该患者刚进入ICU很不适应,与同事交班后,朱静就第一时间到这名患者床前,安抚情绪,耐心讲解无创面罩的使用方法。凌晨4点,这名患者突然又激动起来,情绪起伏,身体挣扎,还伴着咳嗽,导致无创面罩无法戴稳。

听到呼吸机漏气报警,朱静急忙赶到床边,一边调整扶正面罩,一边安慰患者。普通人玩手机,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都受不了,但朱静硬是用手扶着无创面罩坚持了两个小时,直到患者情绪稳定。

在ICU,除了治疗护理,患者的生活护理也全部由护士完成。每天要为患者擦洗身体,处理大小便、吸痰、翻身……朱静毫无怨言。尽管今年才26岁,朱静已经在ICU工作了5年,她说,在她们科室,像她这样的“90后”有20个,“我们已经长大了,要担起更多责任!”

武汉市第三医院护士陈奕:

“最重要的是耐心细心爱心”

3月16日中午下班时,听说病房里的百岁老人王婆婆下午就要出院了,武汉市第三医院“90后”ICU护士陈奕(图④)着实高兴了好一阵子。

为了照顾王婆婆,陈奕可没少费心思。入住武汉市第三医院ICU病房以来,王婆婆没人陪伴,心情不好,陈奕就每天陪她说话;担心王婆婆年纪太大嚼不动饭菜,她每天还特地为王婆婆做热稀饭,端到她面前,喂到口中,就像对待自己的亲奶奶一样。

从1月4日起,陈奕就在ICU病房工作,她先是被抽调到金银潭医院。3月2日,与同事换岗后,她又回到武汉市第三医院,继续在ICU服务。

2月11日,36岁的张先生因患新冠肺炎入住金银潭医院ICU病房治疗。由于呼吸困难,医生为他采取了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第一次巡查时,我发现他饭也没吃多少,水也没喝多少。”陈奕说,后来询问才知道,原来张先生是怕吃饭喝水多了要上厕所,这样会麻烦护士。

“我就是您的家人,您有需要就叫我,有呼必应,您一定要吃饭。”为了让患者吃饭,陈奕循循善诱。“刚开始,他不太配合。饭热好了,送到嘴边的时候,他直接让开了。”陈奕说。陈奕于是就先从水开始喂起,慢慢地,张先生接受了,也开始愿意吃饭了。

第二天,张先生由于呼吸困难,上了无创呼吸机。陈奕在给张先生喂食饭菜时,为了避免他吃饭时出现呼吸困难,张先生每吃一口饭,陈奕就把无创呼吸面罩扣上给他吸氧缓解一下,“一顿饭最少吃了两个小时”。

“重症患者通常心理压力都很大,需要护理人员真正走进他们心里,从内心深处关心他们、了解他们。”陈奕说,“对待重症患者,最重要的是耐心细心爱心。”

【一线抗疫群英谱】“90后”电力调控员文章:“他们救护患者,我们守护医院”

“线路出现故障,影响负荷监视和分合。”国网株洲调控中心的大屏幕上,湖南省株洲市中心医院的专用线路通信异常。这个情况马上被当班调控员文章(上图。本报记者杜若原摄)发现。他第一时间从数据中研判出产生异常的原因和后果,并紧急向值班调度报告。抢修指令从这里发出后,故障很快排除。此刻,株洲市中心医院依然灯火通明,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工作井然有序。“他们救护患者,我们守护医院。”文章说。

调控中心大大小小的屏幕中,各种数据信息不停地跳动着,从盯住大屏小屏的专注眼神里,才能感受到这里非同一般的紧张。抗击疫情期间,调控中心的重点工作就是确保全市62家定点医院、隔离观察场所等的用电安全。

“昨晚雷雨大风天气,市区配网发生了线路跳闸,目前已全部恢复送电……”1月26日清晨,调控大厅里,彻夜未眠的文章与同事交班。同时,他转交了一份疫情防控重点用户详细记录,并嘱咐同事这些定点医院的保障丝毫都不能马虎。

疫情突发,后方保障也是一场战斗。“特别累,工作量比平时增加了6倍。但是特殊时期,能贡献自己的力量,又特别自豪。”文章说。要从上万条数据中及时发现异常,并能准确研判出故障原因,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水平,更需要责任与担当。

别看文章才26岁,长得瘦削白净,说话慢条斯理,但工作起来毫不马虎,监控大屏、熟练巡线、精准研判。疫情发生后,他连续值守了一个多月。在疫情防控期间,调度台平均每天要接听200多个电话,处理1000余条监控信息,文章和同事们站在第一线,有条不紊地做好紧急缺陷及故障的处理,用专业和责任守护着城市的光明。

【一线抗疫群英谱】四名在武汉一线的咽拭子采集员:再危险,也要勇往直前

新冠肺炎患者的确诊、治愈出院,都离不开核酸检测,而咽拭子采集是核酸检测的一个关键步骤。患者在接受咽拭子采集时,需张口暴露咽喉部位,呼出的气体很可能是含病毒的气溶胶和飞沫。可想而知,咽拭子采集员工作风险很高。

武汉市第一医院芦丹:

冲上去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可能想咳嗽,也可能会有恶心、呕吐的感觉,我尽量轻柔一点,请您忍耐一下。”每次为患者采样之前,芦丹都会轻声提醒。

38岁的芦丹,在武汉市第一医院已经工作了16年,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士长。芦丹所在的两个病区,患者最多时有80多名。为减少感染风险,她和另外一名同事包揽了采样工作,“冲上去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她累计采样300多次,“我们之前经常做咽拭子采样,但这次疫情是未知病原,我们从无到有慢慢总结经验。”

一次采样平均需要3分钟;但一些耐受力差的患者,中途要反复漱口、休息,最长的一次采样花了10多分钟。咽拭子比普通棉签要长一点,采样之前,要先让患者漱口,然后将咽拭子在患者咽喉后壁用力刮几下。“手上用劲要小心翼翼,最大限度减少对患者咽喉的刺激。”

从1月21日开始,芦丹一直在隔离病区工作,24小时待命。作为护士长,她还要操心护理排班、患者和医护人员的一日三餐、物资保障等工作。

3月8日,芦丹所在两个病区的130多名患者已经全部出院,她又加入了支气管镜小组,对患者开展支气管镜检查及治疗。“胜利的曙光就在前方,我要站好最后一班岗。等疫情过去,再好好休息、陪陪家人。”她说。

宁德人民医院雷乐莺:

每一次采集,不敢有丝毫疏忽

让患者张开嘴,将压舌板伸进患者口腔压住舌头,然后将棉签小心而迅速地伸进咽部,飞快轻拭。棉签带来的不适感让患者干呕、咳嗽,肉眼难见的飞沫裹挟着病毒扑面而来……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这样的操作,雷乐莺和其他5名组员每天要做近百次。

1991年出生的雷乐莺是福建来武汉支援的国家医疗队成员、宁德人民医院的感染科护师。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她担任A舱咽拭子标本采集组组长。雷乐莺带着组员每天上午8点进入方舱工作,下午4点下班。他们除了要穿上靴套、隔离服、防护服,戴上护目镜和双层口罩外,还要戴上4层防护手套和全护屏的面罩。“因为穿得厚,感觉憋得慌,手掌被手套勒得轻轻一握都很疼,额头和鼻子上也都会破皮,汗水一浸也很疼。”她说。

每一次采集,雷乐莺都不敢有丝毫疏忽。“如果采集出了问题,导致阳性病例漏诊,不但会影响这名患者,还可能造成更大范围的疫情传播,后果非常严重。”她说。

3月8日,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宣布休舱。雷乐莺终于有时间和1岁的女儿视频见面了。

武汉同济医院刘英:

看到患者好转,一切都值得

3月12日上午,武汉华中科大附属同济医院取样室,4平方米左右的密闭房间里,紫外线灯亮起,刘英走出房间,准备休息片刻。“刚做完一组鼻咽拭子采集,需要用紫外线灯照射一小时消毒。”

刘英是同济医院神经外科护士,2月5日接到通知后,便主动请缨承担核酸检测的采样工作。身为一线护士,刘英深知其中风险,却选择迎难而上,“看到各地医疗队远离家乡前来支援,作为武汉医护人员,我更义不容辞。”

每一次咽拭子采集,都是一次与病毒的面对面。刘英告诉记者,为患者做鼻咽拭子采集,要用无菌棉签探入到鼻腔内部,在鼻尖到耳垂连线的一半位置处,停留几秒,来回擦拭。“虽然全过程只有短短几秒,但多数患者会感到不适,直打喷嚏,喷溅出许多飞沫,感染风险很大。”

刘英记得,2月5日刚开始做采集时,来了一名60多岁的老年患者,棉签刚伸到鼻腔,就连续打了好几个喷嚏,“当时真的有点慌,在脑海里立马回顾了一遍应急处置方案,便战胜了恐惧。”刘英身体往旁边稍微挪动避开,接着安抚患者坚持一下马上就好。

“在发热门诊工作要穿二级防护服,做核酸采样要做到三级防护。”一组采样往往要持续半小时以上,戴上一层防护面屏,原本吃力的呼吸变得更加费力,尽管如此,刘英没有丝毫动摇,“看到患者好转,一切都值得。”

湖北省荣军医院邢利嫦:

咬紧牙关也要全力以赴

“啊——张开口,别紧张。”湖北省荣军医院核酸采样组成员邢利嫦正在发热门诊采样。她的防护面罩被采样对象呼出的热气蒙上了白雾,看不清采样部位,只能再靠近一点。手上的医用手套,让采样工作变得更加艰难,但她并未慌张。

邢利嫦一边耐心安抚,一边凭借实战经验和专业手法,熟练地用棉签擦拭被采样人的咽喉部。她说,采样质量直接影响检测结果,因此整个过程要求采样人员精神高度集中,操作程序容不得丝毫马虎。采样前的个人防护要严格按照三级防护标准执行,穿戴必须严丝合缝,不能出半点纰漏。采样工作紧张而繁重,往往几个小时的工作刚结束,又会接到新命令,来不及休整就得紧急赶往下一个采集点。

“医院的内科医生都上了发热门诊和病区,我是儿科医生,对采咽拭子工作很熟悉,我必须上。”邢利嫦说,她第一天去采样的时候,从下午两点到晚上10点半,采了103个咽拭子标本。“我们必须勇往直前,咬紧牙关也要全力以赴。现在条件已经好多了,防护用品充足了,人员增加了,患者减少了,风险也小多了。”

【一线抗疫群英谱】郭海鹏:用仁心仁术守护生命

今天(3月17日)的《一线抗疫群英谱》,我们来认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山东医疗队的主治医生郭海鹏,他出生于医生世家,一家人五代从医,他说,用仁心仁术救死扶伤是家训,更是责任。

正在用不太标准的武汉话跟刘爷爷交流的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郭海鹏,刘爷爷今年86岁,在外院治疗近一个月,因为病情加重被转到这里,医疗队会诊后,决定采用无创呼吸机治疗,可被老人一口拒绝。

对话中,郭海鹏得知,此前老人曾有使用无创呼吸机治疗的经历,但过程中感到不舒服,对此有了顾虑。但缺氧问题又急需解决,郭海鹏反复劝说,刘爷爷终于放宽心同意试一试。3秒钟,医护人员快速置换鼻导管和加压面罩。

尽管郭海鹏的武汉话并不标准,但他温暖的话语还是大大缓解了老人紧张的情绪,刘爷爷很快掌握了正确的呼吸方法,氧饱和度也从原来的80多提高到接近正常人的水平。

齐鲁医院两个病区,收治的是30多位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大多数都是老年人,年龄最大的94岁。每天进入病区,问诊、体检、查血气、心电图检查,他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做了十几年的ICU医生,他说,争分夺秒抢救生命已成为一种本能。

郭海鹏是土生土长的山东人,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就读于武汉大学,疫情发生后,郭海鹏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医疗队。而其实他刚刚结束在美国哈佛大学三年的博士后培训,回国还不到三个月。

篇8:抗击疫情感人故事

【一线抗疫群英谱】官旭华:“疫情就是考验,我必须冲锋在前”

“全省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要第一时间担起责任、赶赴现场!”官旭华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官旭华今年49岁,是湖北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研究所所长。2004年,官旭华博士毕业后进入湖北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研究所工作,成为所里引进的第一名女博士。H5N1、甲流、H7N9……官旭华一直战斗在传染病防治的第一线。

传染病的暴发具有不可预测性,官旭华始终认为,传染病防治工作要把功夫下在平时,“病毒传播是静悄悄的,我们都需要警惕。”上任之后,她首先完善了湖北省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同时通过3类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为湖北省培训了70余名传染病防治的专业人才。

新冠肺炎疫情刚开始,官旭华曾经连续工作72个小时,又熬了十几个通宵,有时候她刚回到家,一个紧急电话打过来便又立马出门,“疫情就是考验,我必须冲锋在前。”

前期对新冠肺炎的流行病学调查需要深入一线隔离病房。为防止病毒流出,官旭华做调查时带进隔离病房的调查物件都不允许再带出来,她将团队成员分成三个梯队:第一梯队的人进入现场,将调查结果写在纸质个案流调表上,透过病房玻璃,病房外第二梯队的人用手机拍照,再将照片传给后方第三梯队的人录入电脑。

为节约防护物资,一套防护装备官旭华一穿就是六七个小时,防护服内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就这样,她和她的团队第一时间调查清楚病例的基本信息、病史、接触史、就诊史等诸多关键信息,为疫情研判和防控策略制定提供了详细而准确的流调信息。

除了完成传染病防治研究所的日常工作,湖北省各地市州上报新冠肺炎疫情报告后,她也要前往现场调查。当相关地市州防控工作步入正轨,她又马不停蹄赶回武汉。同事们怕她累倒,劝她不要这么拼命,她说:“疫情一天不结束,我就一天无法安心睡觉。”

现在,官旭华团队里有75人,许多“80后”研�咳嗽币丫晌歉桑ツ辏耐哦踊拐辛肆矫�95后”年轻人,“他们有的虽然没有直接面对过传染病防控工作,但是这次没有一个人临阵退缩。”看到团队里的年轻人在不断成长,她感到很欣慰。

下一步,官旭华还要对人群的血清抗体水平进行调查,以便了解不同人群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率和发病率。从事了十几年传染病防控工作,官旭华感触深刻,“我们对很多病毒了解得很少,人类要对大自然有敬畏之心,才能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战“疫”一线的青春身影】张京臣:一时的疼痛不值一提

“张京臣被一位新冠肺炎患者咬了!”2月7日,一个消息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开,大家的心都被揪了起来。

“还好,还好,就是有点瘀青,稍微有点出血而已。”面对大家关切的询问,仍然坚守在浙大一院隔离病房内工作的张京臣说。时间倒退回2月7日15:30,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之江院区5号楼4楼ICU,集中收治了浙江省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做好全套防护措施,张京臣正在给一位危重症患者做治疗操作,“这个患者51岁,本来就长得壮,下午刚刚拔掉气管插管,精神状态还不是很稳定”。张京臣介绍,虽然患者病情已经向好,但还是有点意识不清,人有点烦躁,尽管操作时另外两个同事也在场照看,但意外还是发生了。

“可能是操作时他感觉不舒服,突然抬起头,朝着我右上臂外侧就是一口。”张京臣回忆,由于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和面屏,视野受限,没有第一时间反应过来,当意识到被咬了之后,他马上把自己的手臂抽了出来。

“当时也没觉得痛,同事帮忙安抚患者后,还是继续顺利完成了操作。”张京臣说,做完操作后,他就退出隔离病房,脱下防护服,发现手臂上已经瘀青,还有点出血。

闻讯赶来的赵雪红和高春华两位护理专家,急得一边为他消毒处理,一边关心他的身体状况。“没事,老师!我穿了两层防护服,本身暴露风险就不高,衣服也没有咬破。”他说,这个患者当天核酸检测已经转阴,“其实这个病人本身就在好转中,这一下说明他恢复得还不错”。他轻松地说。

1989年出生的张京臣,是浙大一院急诊监护室的一名医生,已经从医5年。今年正月初一上完一个大夜班,第二天一早就跟随大部队来到即将紧急启用的浙大一院之江院区做准备,之后一直在重症监护室战斗。

“其实这样的危险,我们日常工作中也经常碰到。”张京臣说,在给急诊监护室的患者做操作时,风险同样很大,曾经还有同事的指甲盖被患者咬掉过,但只要患者平安健康,这些一时的疼痛也就不值一提了。

现在,距离这件事已经过去三周了,张京臣仍然奋战在监护室。“没事,事发后两位护理老师处理很及时,后面也连续做过核酸检测,都是阴性的。”张京臣说,自己目前身体很健康,事情发生后家人和亲朋好友都发来很多信息询问。“本来也没打算跟家人说,爸妈都是看到新闻后才知道的。”他说,跟家里人做好解释,他们也就放心了,只是叮嘱他还是要保护好自己。匆匆结束了聊天,他走进房间做简单休整,当晚11点,他的夜班才正式开始。

这次疫情中,这样惊心动魄的事情随时都在发生。为了更好地安抚患者,浙大一院早早关注到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组建了心理救援工作组,派出了精神卫生科医生进入隔离病房,与患者谈心、交心,让阳光照进患者心扉。

【一线抗疫群英谱】佘沙:心怀感恩支援“抗疫”

12年前的汶川大地震让一个年仅12岁的汶川女孩目睹了来自全国各地对灾区人民的无私援助,如今的她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与同事们一起来到武汉,奋战在抗疫一线。

每天清晨7点,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年轻护士佘沙一天的工作开始了,她跑上跑下,给各个病区核对分发药品和设备,工作仔细而迅速。1996年出生的她是四川省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里最年轻的一位护士,同时她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汶川女孩。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时,她的家乡汶川县漩口镇受灾严重。

废墟中那些冒着生命危险拯救生命的白衣战士让12岁的佘沙感动,从那一刻起,她的心中就埋下了从医的种子。从四川省护理职业学院毕业以后,佘沙进入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成为一名护士。当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四川组织医疗队支援武汉,她第一时间就报了名。

第一批医疗队佘沙没有被选上,但她没有放弃,坚持报名,直到2月2日终于如愿以偿跟随着第三批医疗队来到武汉。她说,这个时候她一定要挺身而出,因为她是汶川女孩。

来到武汉后,佘沙和同伴们入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这所重症定点医院,佘沙负责协助总务和医院感染控制的工作。她把自己的工作比喻成守门员,她要为大家把好这道门,守好这一关。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的叶曼护士长每天指导和分配工作给佘沙,1个月来,仿佛师徒的她们已经建立了深厚感情。

12年前,叶曼正是佘沙现在这个年纪,也是刚刚入职医院的新护士,看到汶川地震的消息后,她主动报名到科室成为一名志愿者,坚守在一线,护理因汶川地震转运而来的受伤患者。

在心怀感恩支援湖北的四川队员中,既有像佘沙一样自告奋的年轻一代,也有“才下火线又上战场”的医务工作者。45岁的刘之超1月底刚结束在海拔4000米地区的医疗扶贫工作,还没回家,就立即请战前往武汉抗疫战场。

从1月25日到现在,四川省迅速集结1459名医疗卫生人员支援湖北,科学开展医疗救治和疫情防控。目前,医疗队共收治病人1691人,其中重症和危重症患者276人,治愈410人。

【一线抗疫群英谱】携手抗疫 一起回家

在抗击疫情的一线,白衣战士用行动传承前辈精神,践行着医者仁心的誓言。而在防控任务繁重的基层社区,社区干部们主动担当,帮助居民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携手抗疫 一起回家

广东医疗队是最早抵达武汉支援的医疗队之一,他们整建制接管了武汉市汉口医院最大的一个重症病区。重症患者离不开氧疗,身高不到1米6,只有90斤的何丽娜,摆弄起跟自己体重差不多的氧气瓶一点也不含糊。除了护理工作,何丽娜还要照顾患者的吃喝拉撒,这对刚工作不到两年的她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面对困难,这个24岁的姑娘硬是凭着肯吃苦的劲头挺了过来。

大年三十的下午,看到报名支援武汉的通知,何丽娜报了名,除夕当晚就跟随第一批广东医疗队抵达武汉。何丽娜出生于医生之家,有六位长辈都是医务人员,医者仁心是长辈们经常谈及的话题。在武汉的这一个月,何丽娜真正理解了被需要的感觉。

何丽娜相恋两年的男友张煜在荆州的洪湖市人民医院支援已经半个月了。同为同事,如今又成了战友。两位恋人约定,携手抗疫,一起回家。

守好社区的门 赢得胜利

医护人员奋不顾身抢救患者生命,社区干部也在想方设法解决居民困难。今年33岁的彭婧是武汉市武昌区徐家棚街道水岸星城社区书记,前几天,武汉市结束集中拉网式大排查后,彭婧所在的水岸星城社区实行了24小时封闭管理,为了让小区居民正常生活有保障,她承担起了帮老人买药的任务。药终于买齐了,没想到刚回到小区门口,又来事了。

安抚好居民后,彭婧和同伴赶紧把买到的药分好,挨家挨户送药上门。

彭婧所在的社区一共有4383户,11028人,而社区工作人员只有11名。彭婧一天大约要接打上百个电话,一天只能睡5个小时。但她和同事们通过组建网格群、业主群、招募志愿者等方式扩大了为居民服务的队伍。

操持着社区的各项工作,彭婧住在隔离酒店里已经一个多月没回过家了。

【一线抗疫群英谱】火神山医院感染二科医生王毛毛——新增的38个微信好友

“咱们加个微信吧!”

2月19日,火神山医院感染二科一病区副主任医师王毛毛拿出手机,通过“扫一扫”添加了一位50多岁患者的微信。他说:“以后叫我毛毛就可以了。我要是下班不在病房,有什么问题发微信就可以。”

到达武汉抗击疫情不久,王毛毛就发现,由于管床医生不固定,虽然面对面接触,但都是全副武装,患者看不清脸、叫不上名,很难跟同一名医生持续交流病情。

“怎样拉近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为了与患者建立稳定、连续的沟通,他添加了所负责的38名患者的微信,方便他们及时找到自己。

2月10日,转院至火神山医院以来,虽然得到了精心治疗,但患者文女士还是时常有些焦虑:病情到底如何?什么时候能做核酸检测?什么时候可以出院?毛毛教授在微信中耐心地为她分析病情,解答了她的疑虑。

“毛毛教授,我昨晚有点冒冷汗,今早起来还有点头晕……”他赶紧回信息:“轻微头晕不要紧张,我昨天夜里看了下,你的生命体征都挺平稳,安心治疗啊……”

微信里的好友越来越多,王毛毛下班后花在看微信上的时间也越来越多——有文字留言,也有语音留言。上下班往返途中,毛毛教授做得最多的就是把微信仔细看一遍,并耐心回复。“我希望患者在需要的时候能够第一时间找到我。”他说。

记者采访时,即将出院的文女士给毛毛教授发来了一条微信,这次不是咨询,而是感谢:“正是有你们的日夜守护,才有我们的今天!谢谢您,毛毛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