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百廉人物故事”——董必武“清正廉洁”的一生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一生清正廉洁,为全党树立了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楷模。他留下许多清正廉洁的故事。

“讲百廉人物故事”——董必武“清正廉洁”的一生

廉洁自律,克己奉公

红军长征时,董必武年纪已 经年近50,在那个年代已经算是 老年人了,在红军中更是年纪大的长者,但他硬是坚持跟随部队 走了过来。 1934 年底,中央纵队成立了 一个干部休养连,实际上都是年老体弱和妇女组成的队伍,有 100 多人,其中 30 多人为妇女干部 (其中有蔡畅、贺子珍等人,还包括 4 名孕妇)。中央有关部门选择 当过中央党校副校长、为人慈祥 的董必武担任队长。由于董必武 年纪大,留着胡子,被大家戏称为 “胡子队长”。长征途中,年纪大、身体也不好的董必武严格要求自己,背着和年轻人一样重的东西 行军,同时还要照顾妇女干部和伤病员,组织抬 60 副担架的 120 多人的担架队的行军和食宿,还 要负责收容掉队的战士。每到一个宿营地,他要跑来跑去,安排好 筹粮、做饭、睡觉、警戒。夜间他还要起来查铺、查哨。离开驻地时又要检查部队的群众纪律,如果有忘记归还的,他要亲自归还,如有损坏群众物品的,他要亲自去赔 偿。行军时,董必武总是从队前跑到队后鼓励大家,往返跑了比别 人多很多的路程。年近50 的董必武还经常替抬担架的人换肩。一 次,他在替抬担架的同志换肩时, 由于太累了,脚没有站住,一下子摔在泥坑里,浑身沾满了泥。有个 调皮的队员见状,给董必武送了个“泥人董”的外号,惹得大家一 阵欢笑,董必武也高兴地和大家一起笑了起来。

任劳任怨,不谋私利

1935 年,董必武在延安担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当时条件十 分艰苦,党校校长和教务处主任 等几个人在一个屋子办公。作为 校长,是可以有自己的一张桌子, 可以自己睡一张床铺的,但董必武坚持和教务处长共用一个桌子、一条长板凳办公,合用一张硬板床睡觉,和学员吃一样的伙食。 他处处以身作则,给党校学员树立了好榜样。 后来,董必武调至中共南方局(八路军办事处)担任中共南方 局常委、统战工作委员会书记。当 年生活十分艰苦,八路军办事处 每个人的伙食费一个月只有 3 元 法币。重庆谈判时,毛泽东到重庆 八路军办事处,看到这里的同志们吃得非常差,说重庆八路军办 事处的伙食比延安还差。 由于生活费用少,重庆物价经常波动,八路军办事处的日常 生活往往难以为继。为了节约用度,保证中共南方局的正常运转, 组织决定由董必武兼管后勤方面 的工作。董必武身负很多重任,工作千头万绪,每天都忙得很,但他 对于办事处机关的伙食开支管理和监督得非常严。他自己带头勤俭节约,决不多花一分钱。他对办伙食的同志提出了一个要求:既要想尽办法改善同志们的伙食, 又决不能乱花一分钱。他亲自制 定了一个机关伙食标准,实行包干调剂。经济方面的开支要认真记账,每个月算一次账,决不能透 支。办伙食的同志严格按照这个要求做了。每个月的开支账,董必 武都要核查。有一个月,董必武在核查月底伙食费账目时,发现多 支出了 6 角钱。董必武因为这件事十分自责,他说:“我们党的经费,每一分钱都是同志们用血汗 甚至生命换来的,我们决不能浪 费一分钱。”董必武提出自己要在 机关大会上作检查,有同志劝道: “多开支 6 角钱,也不是你支出 的,下次补回来就是了,就不要在 大会上检查了。”董必武说:“我是 分管后勤工作的,责任在我,正人 先正己。”他坚持在大会上检查。 他不仅在大会上检查了,还亲笔给党中央写了检讨信。

性习于俭,俭以养廉

爱好书法的董必武经常写这 样 8 个字“性习于俭,俭以养廉”。 这 8 个字是董必武的自励,也体 现了他一生俭朴的习惯。 董必武参加长征时,自己亲自背着一个厚帆布做的马褡子。 这里边除了装着他喜欢读的书, 以及他换洗的一件满是补丁的衣 服外,还装进一些他捡来的破布、棕片,还有他在土地革命战争时 期的一个针线包,战斗间隙他用 来补衣修鞋。他用这些东西做成 特制的草鞋,省下部队发的草鞋 给别人用。别人问起时,他说:“这 些东西都有用,把棕片拿布带一 绑,就可以穿着它继续行军了。” 同志们称之为董老的“万宝囊”, 他欣然接受。董必武把这个“万宝 囊”带到延安,又带到北京。他也 一直保持着捡旧东西装进“万宝 囊”的习惯。新中国成立后,这个 “万宝囊”仍保存在家中。直到董 必武逝世后,他的家人才把这个 边角泛黄、布满灰渍的“万宝囊” 捐献给湖北红安县董必武纪念 馆。 在延安时期,董必武为了工 作方便,只花一元钱买了一块旧 怀表。这块怀表走得不很准,但董 必武却一直用着,说:“反正快慢 只要误差不超过半小时就行。” 董必武喜欢作诗,但他作诗 从来不用公家的纸,而是写在各 种形状的废纸、旧信封、旧日历、过时的请柬上。他从 1939 年到 1975 年共写诗 1300 余首。这些诗 都是他亲笔写在上述废弃的纸张上的。 董必武爱好书法,字也写得 好。但除了个别时候给一些单位 的正规题词外,他从来不用白纸、宣纸写书法,都是在旧报纸上写。 大楷写了写中楷,中楷缝里插小楷,把一张报纸写得密密麻麻的。 他所用的毛笔,笔头掉了也不扔,自己动手修理一下照样用。他身 边的工作人员劝他扔掉不能再用的旧笔时,董必武说:“一支笔,不值多少钱。可是,我们几亿人口的 大国,每个人节约一点,加到一起就不是小数字了。大家都要爱惜社会财富呀。” 董必武用度十分节俭。牙膏 直用到挤不出来了才扔,一个脸 盆用了几十年。他常年穿布鞋,鞋 底磨薄了,就加一层。毛巾破了洞,补一下继续用。毛巾先用来洗 脸,旧了就用来擦手,再破旧了就 中间剪开两头接上用来擦脚。董 必武不仅自己节俭,还教育子女养成节俭的习惯。他的孩子们上 学后,从小学到大学,家里除了给牙膏、毛巾等日用品以及来回乘公共汽车的车费外,从来不给其 它零钱和零食、消耗品。他的儿子到外地读书,董必武只给学费、伙 食费和其它一点儿必要的钱,但要求用钱必须记账。董必武给子 女们讲这样的道理:养成记账的习惯,你将来要用钱的时候,就会 从实际出发,不至于专从需要方 面着想而要顾及可能了。 新中国成立后,董必武曾先后担任过许多重要领导职务。他还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代主席等职。虽然职务越来越高, 但他依然保持着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习惯。他进城后,由于出国访问而做过一件长呢大衣,此外再没有做过其它大衣,只有这件 大衣一直伴随董必武,直到他与世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