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我们心灵的哲理美文(新版多篇)

震撼我们心灵的哲理美文(新版多篇)

震撼心灵的哲理美文 篇一

成长的重点并不是单纯地跳出舒适圈和挑战自己,而是你在自己所谓的舒适圈中,是真的感到舒适和清闲,还是自欺欺人地无所事事?

强迫自己去参与明明不喜欢的聚会,强迫自己去做一份明明不拿手的项目。内向的人逼着自己见人就露三分笑,热情地去搭讪;外向的人逼着自己今天一定要单独待着,看完这一本不知道在讲些什么的书。看似越上进,其实越焦虑,反而生出了一点自责和无助:“为什么我没有办法改变自己,我是不是颓废得没有救了?”

找到自己真正舒适圈的人并不会急着逃离,相反,他们会想尽办法在圈圈的底层挖一个洞,或者在圈圈的上面垒砌高塔。舒适圈并不是一个平面的只可以发展广度的图形,而是可以无限向上下延伸的空间。与其盲目地选择改变,强迫自己去接纳明明不喜欢的人、工作和生活方式,还不如安心地停留在这个圈里,把自己的喜欢变成爱好,把爱好变成特长。

毕竟,支撑一个人走完长长的一生,或是真正做出什么成就的,不会是烦躁、抑郁、焦虑和自责,而是喜爱、擅长与心甘情愿。

唯有热爱才能坚持,唯有跟热爱的事情在一起才会舒适。而这种舒适,会反过来变成动力,也会变成一个人用来对抗外界电闪雷鸣的小窝。

在急着跟风跳出舒适圈之前,不妨问问自己:你在自己的舒适圈里,真的感受到舒适了吗?

震撼心灵的哲理美文 篇二

一切存在严格地说都需要“时间”。时间证实一切,因为它改变一切。气候寒暑,草木荣枯,人从生到死,都不能缺少时间,都从时间上发生作用。

常说到“生命的意义”或“生命的价值”。其实一个人活下去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不过占有几十个年头的时间罢了。生前世界没有他,他无意义和价值可言的;活到不能再活死掉了,他没有生命,他自然更无意义和价值可言。

正仿佛多数人的愚昧与少数人的聪明,对生命下的结论差不多 都以为是“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是活个几十年”,因此都肯定生活,那么吃喝,睡觉,吵架,恋爱……活下去等待死,死后让棺木来装殓他,黄土来掩埋他,蛆虫来收拾他。

生命的意义解释的即如此单纯,“活下去,活着,倒下,死了”。未免太可怕了。因此次一等的聪明人,同次一等的愚人,对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找出第二种结论,就是“怎么样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虽更肯定生活,那么吃,喝,睡觉,吵架,恋爱……然而生活得失取舍之间,到底就有了分歧。这分歧一看就明白的。大而言之,聪明人要理解生活,愚蠢人要习惯生活。聪明人以为目前并不完全好,一切应比目前更好,且竭力追求那个理想。愚蠢人对习惯完全满意,安于现状,保证习惯。(在世俗观察上,这两种人 称呼常常相反,安于习惯的被称为聪明人,怀抱理想的人却成愚蠢家伙。)

两种人即同样有个“怎么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的打算,要从人与人之间寻找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即或择业相同,成就却不相同。同样想征服颜色线条做画家,同样想征服乐器音声做音乐家,同样想征服木石铜牙及其他材料做雕刻家,甚至于同样想征服人身行为做帝王,同样想征服人心信仰做思想家或教主,一切结果都不会相同。因此世界上有大诗人,同时也就有蹩脚诗人;有伟大革命家,同时也有虚伪革命家。至于两种人目的不同,择业不同,那就更容易一目了然了。

看出生命的意义同价值,原来如此如此,却想在生前死后使生命发生一点特殊意义和永久价值,心性绝顶聪明,为人却好像傻头傻脑,历史上的释迦、孔子、耶稣,就是这种人。这种人或出世,或入世,或革命,或复古,活下来都显得很愚蠢,死过后却显得很伟大。屈原算得这种人另外一个,历史上这种人可并不多。可是每一时间或产生一个两个,就很像样子了。这种人自然也只能活个几十年,可是他的观念,他的意见,他的风度,他的文章,却可以活在人类的记忆中几千年。一切人生命都有时间的限制,这种人的生命又似乎不大受这种限制。

话说回来,事事物物要时间证明,可是时间本身却又像是个极其一抽一象的东西,从无一个人说得明白时间是个什么样子。时间并不单独存在。时间无形,无声无色,无臭。要说明时间的存在,还得回过头来从事事物物去取证。从日月来去,从草木荣枯,从生命存亡找证据。正因为事事物物都可为时间作注解,时间本身反而被人疏忽了。所以多数人提问到生命意义同价值时,没有一个人敢说“生命意义同价值,只是一堆时间”。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一个真正明白生命意义同价值的人所说的话。老先生说这话时心中的寂寞可知!能说这话的是个伟人,能理解这话的也不是个凡人。目前的活人,大家都记得这两句话,却只有那些从日光下牵入牢狱,或从牢狱中牵上刑场的倾心理想的人,最了解这两句话的意义。因为说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同懂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异途同归,完全是为事实皱眉,却胆敢对理想倾心。

他们的方法不同,他们的时代不同,他们的环境不同,他们的遭遇也不相同;相同的是他们的心,同样为人类向上向前而跳跃。

震撼心灵的哲理美文 篇三

快餐文化比喻追求速成、通俗、短期流行,不注重深厚积累和内在价值的文化思潮和文化现象。

曾几何时,快餐文化就像副食商店成堆的方便面充斥在了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不过说起来方便面也确实有它的好处,快节奏的生活,无论你是为了工作而忙碌还是为了生意而操劳,没有时间吃饭,开水冲上一碗面,总也可以解决眼下的饥饱问题。快餐文化也具有此特性,茶余饭后,信手拈来都可以做为学问的,不费时亦不费力。反正这样的信息社会里,我们捕捉信息完全可以不必费上吹灰之力。我想这也是快餐文化大受欢迎的主要原因。

在快餐文化充斥的社会里,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吃文化快餐,恐怕这也是一个随着时代发展而出现的不可以改变的现状。那么快餐文化究竟带给了我们什么呢?

首先,海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方方面面,新闻、娱乐、体育、流行时尚、美容时装……,总之它涉及到我们可能接触到的每一个方面,任何我们所需要的信息种类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踪迹。于是,生活变得轻松了,足不出户便可知晓天下奇闻。

其次,便捷的信息渠道。就像是泡方便面简化了做饭的程序一样,快餐文化也简化了我们的信息猎取渠道。打开电脑轻点鼠标,想要知道的和不想要知道的以及不知道该不该知道的一切就来到了眼前的屏幕上。比起历史上单一的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等传统的传播手段,它没有时间限制,没有信息量的限制,而且具有惊人的传播速度,让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的时间差以秒来计。如此快捷,受欢迎也是理所当然。

然而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如此快捷的信息传播方式,如此便捷的文化快餐,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另一个方面的影响——传统文化逐渐在人们的视野中暗淡和凋谢。

就拿被称为文学上一朵绚丽奇葩的小说来说吧,无数人类智慧的结晶所凝聚成的小说,曾经被称为世界名著、古典名著的书,已然没了曾经的市场地位。人们似乎已经没有时间读书,也不再需要从书中寻找精神的鸡汤,打开电脑,网络中应接不睱的新闻已足够把人们闲余的时间填得满满的了,没有时间看书,也没有心情静下来去认真捧读一本厚厚的书,更谈不上从读书中去提高自身的修养。

另外快餐文化的存在又不仅仅存在于网络媒体中,更严重的是,“快餐”似乎也成为一种发展的趋势,大有不可挡之势。继大量泛滥的网络小说之后,市场上出现了一只突起的“异军”——一批销量可观的青春读物。近年来青春写手办杂志在书刊市场上已不是新鲜现象,如郭敬明《岛》、明晓溪《公主志》、郭妮《火星少女》、蔡骏《悬疑志》等以个人为销售品牌的杂志在图书市场上占有很大份额,吸引了一大批12岁至20岁之间的青少年读者,发行量远远超过主流文学杂志。

对青春文学杂志的热销,有些专家表示理解,他们表示,这类畅销杂志本来就不能等同于纯文学,纯文学杂志有“经典化”的精神价值追求,而青春文学杂志就着眼于“好看好卖”。它们大多直击青少年心理,运用或幽默诙谐或忧伤曲折的笔调,讲述着作者或经历或羡慕的友情和爱情,很容易让中学生产生共鸣,获得认同感。《西湖》杂志副主编吴玄则表示:青少年读者放弃经典阅读,是一件值得忧虑的事情,因为从长远看,这会让我们的文学得不到正常的传承,从而造成文化的断层。“不过,我相信依然有真正的严肃文学爱好者在坚持走自己的路,他们暂时不为泥沙俱下的图书市场认可,大浪淘沙以后留存的只会是这些优秀文学传统的继承者,只有他们才是中国文学值得期待的对象。”

而更为重要的是,大量的快餐文化的存在,让人们的思维形成一种懒惰的惯性,不愿意去读一些有深意的书,不愿意去接受引发思考的问题,对所有的信息只是停留在“我看过”的表层认识上。看书不深入地看,写文章也不认真地写,想写什么鼠标轻轻一点,相关信息海潮般涌来,剪剪贴贴便成了自己的作品。而且网络媒体大容量的特征也使得人们发表自己的文字成为一件极为轻松的事,所以常常是,很不错的文学网站里存在着大量的低质量的文章,读此类文章在其中找不出一点文学的素养。如此信息海量存在,单单是从这些信息中找到自己想要的营养食品都是一样颇费工夫的事情,那么我们在这一过程中所受的快餐文化的熏陶也是不容忽视的了。

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爷爷曾说过:打开窗户阳光照了进来,同进也会有苍蝇飞进来。第五媒体的存在对我们来说就相当于是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户,而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就像是几只飞进来的苍蝇,如果过多的苍蝇登堂入室必然会对我们的正常生活造成不良影响。然而我们也知道,任何一个社会现象必然是在时代发展的趋势下产生的,快餐文化正适应了人们快节奏的生活,也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无法衡量的好处,因此,对于快餐文化我们也不可以盲目排斥。要在利与弊之间选择,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在自己的心窗上装上一道窗纱,过滤掉阳光中的不良物质,也让我们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为心灵寻找更为营养的大餐。

震撼心灵的哲理美文 篇四

也许,你买到了柔软舒适的床单,但你买不到一夜的安眠;也许,你买到了名贵保身的名药,但你买不到一副健康的体魄;也许,你买到了蜚声世界的书籍,但你买不到一脑子渊博的学问,心灵鸡汤。

朋友,大概你喝过鸡汤了吧?但有一种鸡汤是用真情与关怀与真情熬出来的,它同样是无价的,你又喝过了吗?

记得那时,“非典”如恶魔吞噬着人们的生命,我校为了不让我们染上“非典”,进行了一切保障我们健康的措施,“家长不能进校”就是其中一条规定。每天放学的时候,校门口都会演上一幕幕感人心扉的动人故事。铁门外是父母,铁门内是儿女,铁杆中递过来的汤,递过去的手,恰似世上最令人动容的亲情图。

已不记得多少次了,爸爸与妈妈拿着盛满鸡汤的保温瓶站在校门口外张望着。我拿过盛满鸡汤的保温瓶,热气腾腾的 ,通常是和着妈妈的驱寒问暖与爸爸的百般叮咛,然后一起流进我体内,似一股暖流流遍全身。

每次喝下鸡汤后,我都感到非常踏实,身体上的,精神上的,可能,那是能带给心灵最大程度的营养的鸡汤…………。望着爸爸妈妈离去的背影,铁杆间还残流着一丝丝的暖意。 怎么样?朋友?喝过了吗?也许你能用钱买到最补的人参鸡汤,但你却感受不了汤中蕴含的意蕴。

震撼心灵的哲理美文 篇五

明月多情应笑我,笑我如今,孤负春心,独自闲行独自吟。

近来怕说当时事,结遍兰襟,月浅灯深,梦里云归何处寻?

伶仃长夜,万籁俱寂。我站在窗前,凝望着远方的苍穹。

晚风徐来,吹过脸颊,吹过发梢,吹过思绪。我想象着,我对你的思念,会不会也随着这轻柔的风,飘向夜空?

是谁说过,思念是一种痛,一种无可名状,又难以痊愈的痛。

我想,回忆也是。你曾说过,我象风,放浪不羁,快意人生,时常吹得你的心,无所适从。

你也说过,你象水,微风乍起时,荡起的涟漪中止了你宁静的生活;而当风平浪静后,你也只能端坐如云,重新静守那一湖的寂寞?我笑了,对你说我要做伴你一生的夏夜晚风;你也笑了,水晶般的眸子里潜藏着淡淡的忧伤。

现在我有点懂了,时光变幻,四季交替,哪里又有永远的夏夜和不息的晚风呢?也许当真是“天意如此,安复强求”吧。

我们的故事,注定是一场失速的流离,一场彷徨的关注,一场风花的悲哀,一场美丽的闹剧?回身走向钢琴,任琴声在夜空中流淌,任思绪默默飘向远方,任窗外的繁星悄悄然点缀这满屋的惆怅。

明月小楼,好风如水,清景无限,相思如梦,一室琴声,寂寞无人见?谢却荼蘼,起身轻叹,一曲《长相思》勾起来伤心。时光沧莽的洪涛中,一曲一调地演绎着那古老的歌谣。

“生死挈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你说,也许我们今生无缘,分手是比较好的选择。我默而不答。

今夜,想说给你听,不要说今生无缘,只待来世,不要?不是不相信你,也不是不相信我,不相信的,也许只是那难以预测的明天,那无可抗拒的命运,那无从预知的希望?而当我与酒相伴,独守一轮明月时。

才明白,命运或许只能是一种悲哀;希望,或许真的太奢侈。

晚风不停地吹着,刮进了我记忆的深巷,又有谁懂触景的沉默中,有多少帘后的心事被撩起?

现在,你的身边有了新的依靠,我也回归了原本自在的生活,一切的一切,显得自然又和谐。

我在自怨自艾着什么?在悲哀着什么?悲哀的是,你我本不该结束的,如此匆匆?也许一切都在于自身。夏夜的晚风不仅为我们演示了生命无奈的过程,也向我们启示了坚强的意义?春天,永远都是为了走过冬天的人准备的。每一年夏天,在岑寂的夜里都依然会吹起柔和的晚风,这便是真实。

只要记得,这里有风吹过,就足够了。

震撼心灵的哲理美文 篇六

周末临近结束的时候,一位借走我藏书的小朋友打来电话,语气中是小心翼翼的歉意:“姐姐,我能不能晚两天还书给你啊?周末出门参加了好几个聚会,书也没来得及看几页……”

我立刻表现出一位“死宅”的老年人应有的大度:“没事没事,趁年轻就是要多出去玩玩嘛,开心就好。”

小朋友在电话的那头明显沉默了一下:“其实,我是真的不想出去玩的,还不如待在家里安静地看看书、学学英语。每个周末都要强迫自己出门应酬,真心比工作日都累。”

我还没来得及回应,她又补充道:“有时候吧,觉得自己周末独处的时候画个画、看会儿书、看看电影,一周消耗的元气马上就能恢复。可是,又觉得还年轻的时候就放纵自己在舒适圈里享受挺浪费生命的,人总是需要挑战一下自己的,你说对吧?”

我被问得语塞,不知道要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近年,随着各种自我管理和励志书籍的流行,“舒适圈”开始变为众矢之的,每个人提起它时都带着一点不屑和鄙夷,仿佛这是什么让人避之不及的东西。随便将“舒适圈”放在搜索器里一搜,就会出现满屏的“跳出舒适圈”“远离舒适圈”“冲出舒适圈”以及跳出/远离/冲出的一百种方法。而每篇文章的内容都大同小异,不外乎趁年轻的时候努力拼命,不要虚度不要浪费,不要满足于已经没有挑战的领域,不要贪图安逸不动脑子,等等。

可问题是,停留在舒适圈与不求上进真的可以画上等号吗?舒适圈与和它相反的空间,是否真的非黑即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