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现代诗歌《雨巷》精品多篇

戴望舒现代诗歌《雨巷》精品多篇

戴望舒《雨巷》赏析 篇一

一、作者介绍

戴望舒(19xx--19xx):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现代著名诗人,文学翻译家。19xx年11月,成名作《雨巷》在《小说月报》发表。先后出版诗集《我底记忆》(19xx)、《望舒草》(19xx)、《望舒诗稿》(19xx)、《灾难的岁月》(19xx),共存诗90余首。戴望舒的新诗经历了早期浪漫主义的感伤抒情到成为现代派代表诗人的发展过程。《我底记忆》三辑:“旧锦囊”共12首;“雨巷”共6首,“我底记忆”共8首。《望舒草》最具代表性。早期和成熟期作品多写爱情苦闷和个人忧郁。新的转折点出现在《灾难的岁月》,19xx年日军占据香港,戴在香港担任抗日文化领导任务,后被捕入狱受尽酷刑,思想深沉、坚定,有了飞跃,书写抗战爆发后民族苦痛、爱国、斗争信念。名篇《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在艺术上往往将写实和象征相结合,吸取了法国超现实主义诗人艾吕雅等的手法,创造了一个新的艺术境界。

二、《雨巷》赏析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结和雨中愁联系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闲!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们愁心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居“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第二,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的。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作者简介: 篇二

戴望舒(1905~1950),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派代表诗人之一。因诗作《雨巷》一度被人称为“雨巷诗人”。著有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戴望舒《雨巷》赏析 篇三

我只是茫茫时代大海中的一粒沙尘,被海水吞噬得再无飞扬的气力,只能苟延残喘于幽暗的陆地。上帝听见了我无望的祈祷,将我幻化为人形,去追寻沙尘可遇不可求的珍贵。

带着惶恐与欣喜的我,走进了江南烟雨朦胧的小巷中。缘故,许是小巷因为绵绵梅雨的缘故,而变得愈发漆黑、阴冷。我撑着油纸伞心里想着:得快步跨过这不吉利的地方。地上青石板的水坑太多,我只得慢下脚步。天上棉花似的乌云,一簇挨着一簇,占据着整片纯洁无暇的天空,小巷两边的木门紧闭,只留下雨滴敲打在青石板上的滴答声,滴进我心窝,让我和雨滴的呼吸变得一致。突然间,眼前本来杳无人息的巷子中,竟多出了一位与我同样撑着油纸伞的妙龄女子。她似乎也在为这江南绵雨而苦恼、忧愁,俨然不知“邂逅”会在江南高发。向背影望去,我看到她身材匀称,婀娜多姿。在我眼中,她就如《诗经》中《硕人》所写: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在我思维跳跃之际,她停住了脚步,缓缓倾斜了手中的伞,微微在小巷的某一处角落,抬起了她明亮的眼睛,注视着空气中漫天飞舞的雨点。虽然眼睛明亮,可眼里满是浓的化不开的愁绪,凝结在黑色的瞳仁里,吸引着我的心,原来这是就我所要寻找的那份珍贵。

我明白了,她和我是那么相似,想逃离这小巷,却又不得不一步一步踏过这不长不短的距离。若要用花来形容这曼妙的女子,恐怕只有丁香了。“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我随即加快了步伐,以便可以和我的丁香姑娘说一会儿话,道一声珍重。我离她愈发的近了,恍若情真意切地瞧见了她那愁绪的瞳仁。当我想凑得更近时,她却如柳絮般霎那间飘离了我的视线。“我是在梦里吗?可雨下到我身上是事实啊。”我自问自答道。雨点依旧敲打着青石板,小巷的尽头,我又望见了这位丁香姑娘,只是眼神不变,脸庞多了一丝清浅的微笑。

我继续徘徊着、徘徊着,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刚才的微笑,这雨有这么大的魔力吗?把她的颜色、芬芳、忧愁都擦拭掉。甚至,那意味深长的微笑。我继续徘徊着、徘徊着,长长的小巷我瞧见了出口,也望见了失落和希望。哪怕再梦一回也不要紧,我仍希望前方会出现我的丁香姑娘,她的眼神是忧愁的,身段是婀娜的,背影是唯美的……

现代诗《雨巷》赏析 篇四

写作背景:

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血腥的“四·一二”大屠杀之后。诗人时年22岁。曾因投身革命而被捕的诗人,面对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隐居在江苏松江朋友家,孤独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夜坐听风,昼眠听雨”,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可生活贫乏,整天“窗头明月枕边书”,诗人只能在“旧时的脚印”、“青春的彩衣”和星光下的盘桓中寻求慰藉。个性的轻柔、忧郁和时代的重压,使《雨巷》成为现实黑暗和理想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雨巷》英文版:

Rainy Alley

Dai Wangshu

Holding a light umbrella

I walk back and forth alone

In a silent, rainy alley,

A long, an endlessly long alley,

Hoping to meet

A girl as sweet, as blue

As the lilac bud that knits her brows.

As graceful as lilac,

As fragrant as lilac,

As sad as lilac:

Back and forth she walks,

Worried in the rain,

Sad in the rain.

Holding a light umbrella

Back and forth she walks, and walks,

In this silent, rainy alley,

As I pace and plod,

Silent, alone,

Wearing my solitude, my sadness and pain.

Quietly she walks close by me,

Then closer, then closer,

Casting a glance

As if of a sign,

She floats on by me

Plaintive as a dream,

A hazy dream,

A sad dream.

As if what flies by me

Is a branch of lilac in a dream,

The girl flits by me

In silence, in a distance

More distant, more distant,

Floats to a ruined wattled wall

At the end of this rainy alley.

And her roselike color fades,

Her sweet, sweet fragrance fades,

To the sad tune of the rain.

Her glance disappears, her sign disappears,

Her lilac-like sadness.

Holding a light umbrella

I walk back and forth alone

In a silent, rainy alley,

A long, an endlessly long alley,

Hoping to meet

A girl as sweet, as blue

As the lilac bud that knits her brows

默默地

走过长长的雨巷

那把油纸伞

为着雨的心

撑开一片温暖

任帘外的雨滴

敲打着迷茫的足尖

任帘外的雨滴

碎开成沉睡千年的夏莲

默默地

走过长长的雨巷

带着丁香般的幽怨

触着秋雨般的缠绵

渴望

轻轻地擦过你的肩

让那一瞬的回眸

融化尽沥沥冷雨中

等待的凄婉

让那一瞬的回眸

倾诉尽绵绵千年

痴心的期盼

让那一瞬的回眸

流露尽

所有所有的爱恋

《雨巷》注释: 篇五

1、丁香:丁香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我国古诗里有好些吟咏丁香的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体柔弱,乱结枝欲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2、彳亍(chì chù):小步慢走的样子。

3、太息:出声叹息。

4、颓圮(tuí pǐ):倒塌。

全文解读 篇六

《雨巷》一诗的音乐感很强,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它的舒缓、低沉而又优美的旋律和节奏,也很容易感受到它所抒发的情感──凄清、哀怨和惆怅。诗一开篇,诗人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图景:白墙黑瓦的建筑物之间,小巷曲折而悠长;正是梅雨季节,天空阴沉沉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小巷里空荡荡的,只有诗人

撑着油纸伞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诗人一人在雨巷中独行;而他彷徨不定的步态则分明透露着他内心的孤寂和苦闷之情。小巷、细雨、撑着油纸伞的孤独诗人以及他的彷徨步态──这就是这首诗的开头几句所展示给我们的镜头。在上述镜头过后,诗中出现了一段诗人的内心独白: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并非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人物,而是诗人幻想出来的(他希望碰上的)一个虚拟人物。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姑娘呢?诗中接着写道: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花色或白或紫,给人柔弱、娇美而又纯洁、庄重的感觉。丁香花娇美却易凋谢,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引愁之物。中国古代的诗歌中有不少吟咏丁香的名句,如:“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南唐李璨《浣溪纱》词);“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由于中国古代诗人们的反复吟咏和广泛传唱,在中国人(尤其是文人)心中,丁香逐渐成为美丽、高洁、柔弱、愁怨之类性质或具有这类性质的事物的象征。《雨巷》中出现的“姑娘”就是全面具有中国古代诗人赋予丁香的上述性质的一个女性形象──她既具有丁香的美丽姿态和颜色,又具有丁香的高洁和芬芳,还具有(古代诗人赋予)丁香的忧愁与哀怨的特点。

这样一个宛如丁香魂魄所花的“姑娘”,一经诗人的想象而创造出来之后,也就似乎有了自己的生命。在诗中,她也象一个现实人物一样活动起来: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诗中所写的雨巷里,本来只有诗人一个人独行;自“丁香姑娘”出现后,就有两个人在其中行走了;而且,那个姑娘的步态、表情乃至手上的油纸伞都与诗人一样。这样一个人的出现,显然使诗人的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希望。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现在有两个各自孤独的青年男女在活动了,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这是我们想知道的,(我们可以推想,这)也正是诗人当时所想知道的。诗中接着写道: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她终于向诗人走近了,(我们可以想见诗人这时的心跳),可是,她却没有向诗人打招呼,而只是向诗人投出了一道叹息的目光,然后,像梦一般轻盈而不着痕迹地飘过去了!(我们在心底里叫:为什么只是这样啊?)当她从诗人身边飘过去的时候,诗人看到她的表情是一脸的凄婉迷茫。这表情分明透露着:她心里实际上是不愿意与诗人分离的。但因为某些(说不清楚的)原因,她却不得不与诗人失之交臂!俗话说得好:人生难得一知己!这两位心灵相通(甚至连表情和步态都那么一致)的青年男女在雨巷中不期而遇后,竟然又失之交臂,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啊!眼睁睁地看着一段可能的美好姻缘就这样失之交臂,(我们可以想见,)诗人是何等的痛心!在恋恋不舍而又深感无奈的情绪状态中,诗人目送着“丁香姑娘”在雨巷中渐行渐远: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等到走过一道“颓圮的篱墙”──这“颓圮的篱墙”正是诗人想与“丁香姑娘”相聚相守这一较为具体的'希望破灭的象征──,“丁香姑娘”终于消失在雨巷的尽头。但这时的诗人还是处在魂不守舍的状态中,即使不能再看到“丁香姑娘”,他还是在感受着“丁香姑娘”遗留在雨巷的黯淡光线和清冷空气中的颜色和芳香,并为这种颜色和芳香的不断消散而伤感不已: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我们可以想见:)诗人一个人呆立在雨巷中,久久地回味着刚才与“丁香姑娘”相逢时所感受到的她的色彩、芬芳,甚至她的满含叹息和惆怅的目光。但残酷的现实却容不得美好的爱情或理想。在诗的最后,我们看到: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又只剩下了诗人在独自彷徨: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在诗的末尾,诗人似乎又将诗的开头所出现的那个镜头又重放了一遍。首尾两节的词句几乎全部相同,只是将其中的“(我希望)逢着”改成了“(我希望)飘过”。这一改,一方面表明诗人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另一方面却让人感到诗人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了。因而,读到诗的最后一节,我们不禁感到:诗中所渲染的那种理想破灭而又无法挽回的苦闷、哀怨而又无奈、惆怅的情感又加深了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