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都好人事迹材料新版多篇

信都好人事迹材料新版多篇

信都好人事迹材料篇1

她,82岁,省吃俭用,将自我仅有的房子卖掉,只为帮忙那些需要帮忙的人。

她,没有钱请保姆照顾自我的晚年生活,却将积攒下来的一万元在国家首个“扶贫日”捐助给了20名残疾康复者。

她,就是拉巴卓玛,一位平凡普通却又让人心生敬爱和尊重的老人。

初见老人,是今年10月17日在区残联办公室。当问及为何要为一位老人、一万元举办一场专门的捐赠仪式时,区残联理事长黄建国感慨地说:“因为我们全体职工、康复中心的全体残疾康复人员,都被拉巴卓玛老人这种无私的大爱深深地感动。82岁的老人家不图名不图利,靠着一分一分积攒下来的积蓄来帮忙别人,这种善心值得尊重,更值得我们所有的人学习……”

捐赠仪式上,受捐的残疾人康复者们纷纷自发地给老人家献上哈达。可在理解了一条哈达后,老人婉拒了后面的哈达,理由很简单,一条就能够了,多了浪费。老人简单而又朴实的话语让人顿时觉得鼻子一酸。“此刻国家政策这么好,我不愁吃不愁穿,节俭下来的钱能够帮忙更多的人,这让我很开心,很满足。他们都还是孩子,我这一点点的帮忙期望能让他们开心一点儿、幸福一点儿。”当在场的人向老人鞠躬以示感激的时候,老人笑着说。

其实,说起老人的爱心故事,要追溯到2008年。2008年汶川大地震引起了全世界爱心人士的关注。作为西藏第一建筑公司的退休职工,拉巴卓玛老人当时并没有太多积蓄,就捐了100元钱。这件事情以后,老人一向感觉很歉疚。“那么多人没吃没喝没地方住,我却只能捐出100元,我每一天都很自责。为此,我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把单位分给自我唯一的住房卖了,卖房的10多万元钱委托给自治区红十字会,经过红十字会同志的帮忙,一笔一笔捐给有需要的人,直到用完为止。”说起卖房的这一举动,老人没有半点悔意。

走进老人租住的屋子,映入眼帘的一张小床、一张小桌子和一台老电视机。“房租是我目前最大的一笔开销。根据我的情景,本来能够到养老院生活,可是我身体还很硬朗,不想给政府添麻烦,所以就一向自我一个人住着。我每个月的退休金有2000元,我还要继续攒钱,到1万元就捐出去给有需要的人。”老人一边忙着给我们倒水,一边自言自语地说。听到老人的话语,随行的同事最终难控情绪哭出了声:“一个都需要别人照顾的人,却时时惦记着别人。”听到同事的哽咽声,老人走过来,抱着她笑着说:“我身体好着呢,多做好事,心境好,身体就好。这可是我健康的秘诀!”

眼前的一幕,让记者想起一个朋友以往说过的一个典故:相传,云南丽江玉龙雪山仅有每年秋分时节会有一米长的阳光照下来,传说被这一米阳光照到的人就能拥有美丽的感情。此刻在记者心里,老人就如那一米阳光,而被她帮忙的人恰如被阳光照耀的人,相信他们必将有幸福的生活和完美的未来。

信都好人事迹材料篇2

xx年8月,万军老师参加了小学教师这份工作。也许就是因为多少年来地向往和与生俱来的对孩子们的喜爱吧,出为人师,心中竟有些惴惴不安,是紧张还是兴奋,他自己也说不清,只是满心喜悦地去迎接这充满挑战的工作,投身于小学这片多姿多彩的新世界。

记得有一次,我清晰地记得,这是星期日,邓佳同学与好朋友玩闹一番后急着回家,因为今天是她的生日,正赶回家等待着父母为她准备的庆祝呢,由于自行车骑得比较快,前脚不小心拌到了后脚,摔了一跤,头撞到了停在路旁的车门上,没过几秒,血就顺着头哗哗地流着,陪同邓佳的同学一看到这种状况,高分贝的尖叫出声,惊动了正有急事的万老师(万老师的儿子奶粉吃光了,正要去南昌买,不然小孩子就要饿肚子了,公交车这时也来了,车站离事发地只有100米),只见万老师冲进事发地,一看到这场面,老师镇静地一边打电话叫车子送伤者去医院一边吩咐同学回家通知家长,并从附近村内借来纱布包扎伤口,大约5分钟,家长没等来,叫得车子来了(此时的公交车在车站按了近一分钟喇叭,似乎是告诉万老师,你走不走),老师一咬牙,嘟囔了一句:”伤者重要”。就上了叫来的车子,带着邓佳同学去医院治疗去了,挂得是急疹,此时的万军老师一直耐心地陪着邓佳同学接受着医生的治疗,没过一会儿,家长也匆匆地到来,与老师客套几句后,对老师说:“这边交给家长了”!但此时的老师还没有走,直到医生说伤者无事后才离开。

后来,听说,万老师那天由于太晚了,没买上奶粉,儿子饿了一晚上。我很感动:“万军老师对待学生居然比对待儿子还好”。

万军老师的这种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信都好人事迹材料篇3

那是一年夏天,天气非常热,我下课后和小明一起去小卖部买冰棍吃。正走着突然发现前面不远处的地方躺着一件东西,走近一看,是一个钱包。我打开钱包,发现里面有十块钱和一些硬币,但是没有主人的任何证件。我开心地对小明说:“我请你吃雪糕吧”小明很严肃地看着我:“不行,这是别人的钱,我们不能用,何况还是吃雪糕,太过分了”“可是,我们不知道是谁的,没办法还啊”小明低头沉思了一下,坚定地说:我要留在这里,等施主回来。我被他眼中的坚定打动了,决定留下来陪他一起等。尽管烈日当头,我们却一点不觉得苦,不觉得累,尽管雪糕没吃成,但心里却凉爽。最终,我们等来了失主,是一位漂亮的小姑娘,看到她失而复得的笑容,我们觉得很欣慰,吃再多的苦也值得了。她后来成了小明的老婆。

这件事教育我们,拾金不昧是一种美德,占了一时的便宜,说不定损失的是一辈子的幸福。以后每当我遇到利益的诱惑要做出选择,我的脑海中就浮现出小明那坚定的眼神,始终鞭策着我,教我做人。

信都好人事迹材料篇4

杨德品,男,汉族,家住施甸县老麦乡杨柳村寺后组。一个没有上过一天学的52岁盲人,眼睛里只有黑色,面对重重困境,他却依然昂首阔步,微笑着面对生活,勇敢地肩负着家庭的重担,在黑暗中用超出血缘的孝爱亲情书写着人性光辉。

八个月大,从坝区到山区

1963年4月,杨德品出生在由旺镇木兰村的一户普通人家,12月的一天,家里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他们正是老麦乡杨柳村寺后组杨水荣、余正英夫妇,由于夫妇俩先前生过几个孩子没到一岁就都夭折了,所以这次来目的是领养杨德品。就这样,八个月大的杨德品被养父养母带到了新家。

八岁患眼疾,双目失明

一转眼,杨德品来到新家已有八年,虽然当时的家庭生活是苦了些,但是杨德品八年的童年生活还算开心。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天,杨德品对父母说他眼睛痛,父母当时就急了,连忙把他送到大队联合诊所找医生看,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太差,医生看了之后也没说出导致眼痛的具体原因,父母只好带着杨德品回家了。回到家后,杨德品整整睡了五天,第五天的一个早晨,睁开眼睛,突然眼前一片黑暗,父母这才发现,这个可怜的孩子双目失明了。虽然到了上学年龄,可是由于双目失明,当同龄人都开心上学时,杨德品就只能在家里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杨德品一天天长大,到了婚嫁年龄,可是像这样一位盲人且家庭困难,又有谁家的姑娘愿意嫁给他呢?所以,至今杨德品还是孤身一人。他总说,上天还是对他好的,虽然眼睛瞎了,却让他健康地活着。

母亲摔跤变瘫,失去生活一大支柱

母亲是家庭生活的一大支柱,2012年的一天,家里没有做饭的柴火了,杨德品当时83岁的老母亲余正英就背着篮子到山上打算找些柴火回家做饭,由于年纪大了,在背柴火的过程中不小心伤到了腿,回到家又因下雨地面太滑,又在自家院场重重地摔了一跤,把髋关节给摔断了。由于家里太穷了,没得到正规治疗,从那时起,母亲余正英就再也没有站起来过,由当时已经80岁的老父亲杨水荣照顾,父亲到地里干农活时,总会带着杨德品去,指导他做些简单的农活。虽然日子依然困苦,但是父子俩干完农活回到家里,看到母亲总微笑着看着他们,他们的内心却是快乐的。他总说:“听见父母笑,我就开心了。”

父亲病逝,肩负起家庭重担

父亲突然病逝,无疑给这个本来就困苦不堪的家庭雪上加霜。自父亲去世后,杨德品就肩负起了家庭的重担,家里、家外、照顾母亲都由他一个人打理。

在村里还没有自来水的时候,杨德品常常在晚上12点以后去村里的一口井里挑水,从杨德品家到井边必须经过一条进村公路,白天车多人多危险,所以杨德品只能选择晚上去,常常摔得鼻青脸肿。母亲见了每次都哭,母亲说他爱笑,尽管摔得很疼,可是杨德品总会微笑着安慰她说:“妈,不疼,不疼。”

提起干农活,父亲去世了,去地里只能靠自己,所以杨德品只能在去地里的路边或是地边放个石头做记号,以防走错。每逢雨水季节去地里干活,是最让母亲心疼的事。常常在地里干着活,突然就下起大雨,杨德品就只能站在地里任雨淋,他也想找个避雨的地方,但是由于眼盲,自己根本就不知道哪里可以避雨。

11月份,家里没做饭的柴火了,杨德品就到离家1公里的地里去砍长在地边3米多高的核桃树。连爬了好多次都没爬上去,杨德品就在树干上砍了好多阶梯,最后才爬了上去。他一边摸索着一边砍,突然一不小心砍到了左脚的大拇指,由于眼睛看不到,他自己以为伤的不严重,所以还是坚持继续砍余下的树枝。后来,有村民去地里干活,看到他在树上,而且树干上和地上有好多血,就告诉他脚趾伤的很严重,他这才从树上下来,去村卫生室包扎。在他脚受伤疼得厉害的时候,他也从未喊过一声,在家里,他依然像往常一样,把每顿饭做好,端到母亲床前。

这次受伤后,母亲很不放心儿子一个人去地里,杨德品也担心母亲一个人在家里,所以他们家的地上经常有这样的场景:母亲坐在田埂上或柴草垛上,陪着在地里干活的儿子说说话。干完活,背上的母亲再指引着儿子回家……

村民们都很感动,经常替他到地里干农活,他也懂得知恩图报,经常帮助邻居做些轻巧的活,比如掰玉米、剥核桃。

由于家里太困难了,杨德品母子俩一年到头舍不得吃一次肉,他在家边的菜地里种了些蔬菜,他说自己种的蔬菜就够他们母子吃了。他在地里种的两亩玉米收成还不错,打算养上几只鸡,自己用石磨把玉米磨成面,等母鸡下了蛋,再孵出些小鸡。这样,母亲就能够吃上鸡蛋和鸡肉了。

遵从母亲心愿,放弃住进养老院

邻居们都说杨德品喜欢笑,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都从来不会对生活失去信心,始终保持微笑。

杨德品母子虽然纳入政府最低生活保障,但生活起居困难的情况让大家牵挂,民政、残联等部门也为他们安排了入住养老院,这样母子俩的生活算是有了着落。可当把这个消息告诉他们的时候,母亲心里却不愿意离开,她只想在这个生活了一辈子的家里度过余生。细心的杨德品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却能感受到母亲的焦虑,他不愿母亲为难,微笑地婉言谢绝了大家的关心。他说:我看不见,我妈就是我的眼睛;我妈走不了,我就是妈的双脚;妈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我在哪里,都不会让妈饿着,生活再难,也要笑眯眯地走下去……

这个目不识丁的盲人,因为自强不息的精神,让生命有了内涵;因为善良,让岁月温暖而绵长。孝,或许就是面对困境微笑前行的依靠!

信都好人事迹材料篇5

在生活中,王蕊非常乐于帮助一些有困难的人。还记得在不久前的一个周末,得知一位孤寡老人生活非常困难,家里又养着许多小兔子,于是,她和另外两名小伙伴主动帮助这位老人利用自己的休息的时间卖兔子,他们整整叫卖了一下午,将卖兔子的钱丝毫不取全部归还给了老人,虽然辛苦了一个下午,但看到当她把钱给老人时她那感激的目光,听到那一声发自肺腑的谢谢,王蕊感到非常的满足。

即使自己付出得再多也是值得的。还有一次,在王蕊放学回家的路上,她看到一位腿脚不灵便的老人正吃力地走着,手里还拿着满满一袋子鸡蛋,而此时正下着蒙蒙细雨。于是,王蕊毫不犹豫地走到他的旁边,和他共用一把伞,老人很感激得说了声谢谢。

虽然当时很冷,但因这声谢谢,使王蕊体会到帮助别人的感觉,真好!也正因如此,王蕊同学越发的发现助人为乐也能使自己感到快乐,所以她以“我为人人”为本,发扬一个优秀团员的光荣传统,努力在学校和社会上帮助他人,不断完善自己的优秀品质。

信都好人事迹材料篇6

我的一生只有28年,我再也没有机会报答好心人、感恩社会了,我只能说一声squo;谢谢squo;! 日前,一则村官的绝笔信让无数网友为之动容。

写信的是大学生村官徐锋,他2019年在安徽歙县郑村镇潭渡村任大学生村官,却在2019年底被查出罹患肝癌。肝癌晚期,肿瘤直径8厘米,最好的办法是肝移植,手术费至少50万元。歙县宣传部副部长吴建平将徐锋的遭遇告知歙县县委、县政府,并在当地网络论坛发起捐款。爱心汇聚而来,徐锋初期的手术费很快有了着落。

2019年1月18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迎来一个与徐锋相匹配的肝源,手术马上就能开始。

徐锋的情况,移植一定要快!医生反复强调。而就在此时,医院来了一位比徐锋病情更严重的患者。得知这一情况后,徐锋立刻决定把肝源先让给更需要的人。有人比我更急,更需要它,就先让他移植了,我还能再坚持些日子。歙县爱心人士到浙江看望徐锋时,他笑着说。

欣慰的是,半个月后,医院终于又找到与徐锋相匹配的肝源,他的肝移植手术顺利完成。是那么多好心人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只有用更大热情和努力做好工作,才能回报帮助我的人。徐锋生前说。

2019年,术后刚一个月的徐锋,出现在郑村镇政府门口。郑村镇纪委书记朱俊敏回忆:他戴着口罩,光着脑袋,执意回来工作。考虑再三,镇领导班子决定让徐锋担任农经员一职,并私下和各行政村打了招呼:非工作时间不给徐锋打电话,不安排过重事务。

我们给他减负,他却给自己加压。朱俊敏说,2019年5月,郑村镇开展扶贫调查,需要搜集2700位村民的信息。徐锋坚持参与这项时间短、任务紧的工作,他说自己当了三年多村官,对村里情况很熟悉,这项工作他再合适不过。就这样,徐锋又把所有精力扑到了工作上。

一直以来,话不多的徐锋,心里想着的都是如何给乡亲们多做点事。郑村镇潭渡行政村黎明自然村盛产粉丝,徐锋利用专业优势,建起村级网站,在网上卖粉丝的路子,破解了长期以来粉丝难卖的问题。

郑村镇老党员诸葛纪钗,因一场车祸导致瘫痪,老人至今还留着住院时徐锋带来的书报:他来看我,带来书报和米面。出院后在我家,这孩子非要给钱,说是规定。我不要,他就偷偷把钱塞碗底下。

遗憾的是,刚回去工作几个月,徐锋病情再次复发——癌细胞扩散到了肝、肺、腿骨。这一次,即使辗转各地医院治疗也已无济于事。病重时,徐锋口述,表哥记录,留下一封书信,满满的都是对社会的感恩。绝望之际,大家没有放弃我,积极为我募捐筹款,使我有机会做了肝移植手术。徐锋走之前表示,希望将社会捐给自己的剩余善款,继续捐给需要帮助的人。郑村镇是徐锋唯一工作过的地方,那里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十分留恋这片土地。我的愿望是在我死后,能埋在这块土地上。

12月1日上午,郑村镇迎来了久违的晴天,阳光洒满徐锋曾工作过的潭渡村。这天,徐锋被安葬在村里的公墓,他将和自己眷恋的土地永远相伴。

信都好人事迹材料篇7

在今天,“敬业”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重要一环,全社会范围内宣扬“敬业”的同时,我们也应更深层次地挖掘它的内涵。在我看来,敬业的内涵就是“敬大义”。敬大义者,自成大业。

工程院院士在生命的末尾整理资料,是将科学发展、国家进步铭记于心;内蒙古汗马自然保护区的消防员奋不顾身地扑进火海,是怀着对那里芳草连天,滋长万物的价值之敬意;电力检修工人冒55度高温作业,也是因为将千家万户的方便视若千金。这些敬业的现象背后都有一种大于个人的价值判断作为助推,促使敬业者们选择牺牲个人以成全更大价值,这些行为便是敬大义的外显,也是他们备受推崇赞美的原因。 不过这类敬业的背后,暗藏取舍的选择,古往今来,俱是如此,选择大义还是选择个人小家,一直是一道难题。古有“文死谏,武死战”,不惜以生命捍卫国家的利益与尊严;今也有为学为国强忍病痛的院士、烧伤双手救火的消防员等,或是育人园丁与白衣天使,这些毅然成全前者,牺牲后者的人被一代代奉为楷模。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毕竟只是少数人甘之如饴的命运,却让更多人们在大门外踌躇,最终敬而远之。

这时我们若从敬业“敬大义”的内涵中重新出发,便可以发现,敬业本身的要求事实上并未给人们加上牺牲个人还是大义的单选题。敬大义根据所敬之义的不同,可以被分解转化为爱国,好求知,爱护自然,关爱他人等种种优良品质。敬业蕴含的是一种将这些品质及背后的价值判断在职业中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要求,而不一定伴随着牺牲。若林院士身体康健,消防员毫发无伤,电网工身处秋高气爽之中,他们的行为品质并不因此淬灭。谁能说这便不是敬业呢?

我们的社会应该是敬业的社会,也同样应是敬人的社会,因此我们应将敬业“敬大义”的要求铭记于心,而不应让敬业异化为一种牺牲自己的行为。否则,不但会给人们造成敬而远之的错觉,更会给心无敬意,作秀式牺牲自己“敬业”的沽名之辈留下空间,让踏实肯干,心有大义的人们得不到认可与温暖,或暗示人们“英雄”地对自己造成一些本可避免的伤害。我们应学会从每一个平凡的岗位上,没有牺牲的故事里品味敬大义的涓滴细流,而无需执着于牺牲自己照亮大家的那一瞬间的烟火,从而渐渐让每一个人将敬业背后的内涵融入生活之中,成就一种大事业,大境界。

这正是:“舍己为业,可叹可敬。心有大义,足成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