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卫生防治者——最美的灵魂守护师

医者,施以仁术以救人,施以仁心以救魂!我们身负使命,治病救魂。对人的生命保持最高尊重!

精神卫生防治者——最美的灵魂守护师

2015年5月11日,我院迎来了一位十四五岁的男孩。他独坐发呆,表情淡漠,用沉默回应了我们所有的问题,就像一只掉了队的鸟儿;不知道他的姓名,不知道他来自哪里,我们像家人一样,都称他为“弟弟”。护理中,我们耐心地为他洗澡,修指甲,和他说话;生活里,逢节日给他封红包,买他喜欢的零食,和家人一样相处。我们静静地守护着花开,等待着鸟儿歌唱,慢慢地,他对我们的问候和交流有了回应,病情也慢慢有了起色。

2017年3月27日凌晨,弟弟突然大哭起来,趴在护士长的肩膀上说想家了,模糊的记得家在贵州。根据这个信息,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帮忙寻亲,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传来好消息。我们第一时间与弟弟的家人通过视频连线沟通,他一眼就认出了妈妈,激动得彻夜难眠。第二天,当妈妈出现在病房的时候,王忆飞奔过去跟妈妈紧紧地拥抱在一起,780多个日日夜夜的思念,全部化作了幸福和喜悦的泪水。原来王忆的父母早已在湖南、广西等10多个省市一直苦苦寻他,两年多的寻找与等待,全部化成了泪水,此刻,与家人的相拥也是爱与归属的交汇,我们两年的坚持和付出,让一个家庭破镜重圆,最终收获美丽的硕果。

我们在整理弟弟物品的时候,发现了我们送给他的刊物《读者》,每一页他都写上了满满的心里话:“主任、护长、桂姐、梅姐和全体科员,谢谢你们两年来对我的关心和照顾,我有太多的话想说……我给你们添麻烦了……你们永远都是我的家人……”。原来在这个小男孩沉默的世界里,我们彼此早已相认……

我们不但是患者最亲的家人,更多的是一份责任和担当。

在我们医院,你经常能见到一个穿着衬衣,背着双肩包走路带风的瘦高个儿。他就是我院防治指导科,我们亲切地称他为李哥。

在座的各位都知道,我们精神卫生防治工作是一份苦差事,尤其在海南,当时的精神卫生防治工作基础差、底子薄、群众意识弱,带有眼光和偏见。李哥临危受命,勇于担当。从此,他的脚步走到哪儿,我省的精防工作就做到哪儿。凭着这股子韧劲,他带领防治科上山下乡、走村串户,培训、调研、督导,一步步推动我省精神卫生防治事业稳步向前。

有一天,李哥接到远在千里的姐姐从陕西打来的电话说“父亲病危了,赶快回家!”,而当时,我省的精神卫生重点项目建设处在关键时期,如果这时候回家,他放心不下,甚至有可能前面的心血都白花了。他只好跟姐姐说,过一个星期、就一个星期,我就回家。当李哥赶往老家见到父亲的时候,父亲已经奄奄一息,“爸爸、爸爸”无论他如何呼唤,父亲再也没能看到儿子最后一面,含恨而去。母亲一边哭一边捶打他,“你这个不孝子”……

父亲离世后,母亲也得了老年痴呆,作为唯一的儿子,他却无法将母亲接到身边照料。李哥的妻子是一名儿科医生,工作也非常繁忙,夫妻俩都顾不上家,孩子只能由外婆外公照料,为人父母者,谁不想把自己的孩子带在身边?为人子,谁不希望自己的父母在身边安度晚年,而这最基本的

我们记挂着病人的一日三餐、衣食住行,却总是容易忽略对父母妻儿的照顾和责任。

“多跑、多说、多干活”是他的工作格言。李哥一边打吊瓶一边修改材料,打完吊瓶后,李哥连家也没回就匆忙带着他的背包下乡去了。

在这里,还有许许多多和李哥一样,为精神卫生防治事业呕心沥血的同志,我想请大家把掌声送给他们!也许他们值得收下所有患者和家属的掌声,但内心却总有对家人无法弥补的愧疚。

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省的精神卫生防治事业取得了重大发展。而这一切凝聚了我们无数个不辞辛苦奋斗在一线的精防人的血和泪。

书山立马,锦绣屏列,敢问人生无悔?!

我们愧对父母,愧对妻儿。但我们可以挺起胸膛自信地说,我们无愧于精神疾病患者,无愧于精神卫生事业,我们是最美的灵魂守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