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春雪读后感的感想

读春雪读后感的感想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有一个很强烈的感受,就是这本书太像《源氏物语》了,人物设定也好,感情基调也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春雪读后感,希望你们喜欢。

春雪读后感1

小说很美,讲述两个出身高贵的青年人的爱恋,青春恋情本就自带着美好的霞彩,更何况,故事里叫做“清显”和“聪子”的年轻男女,在三岛笔下美得惊人,纯洁地惊人。清显家松枝氏,是明治维新后发迹的武将之家,新式华族。清显的父亲,是位极乐天又伶俐的侯爵,母亲虽然生了张含忧带悲的长相,却同父亲一般,情感极为粗糙。清显的父亲,羡慕旧式贵族的优雅,将儿子清显送去绫仓家教育。因而,和自己“暴发户”般追求表面浮华和新式的家庭相比,清显显得格格不入了些,他美丽,纤弱,敏感,是为感情而活,连他自己都觉察到自己同这个家族是多么地不和,他称自己是“扎在家族手指上的一根美丽的荆棘”。

和“还是个孩子”的清显不同,聪子虽然一样年轻,却成熟智慧地多。从年幼起,聪子就比清显要聪慧和沉稳。她美丽、聪慧又可爱,可是在这场爱恋中,清显作为掌握恋爱权力的人,是主导所有的。而让还是个孩子的清显,掌握两个人的命运,故事的悲欢早已写定。而这种权力,一是男权社会给予,能让一个少年握了那么多人命运的轨迹,而这个懦弱又情绪化的少年是根本不自知的,清显从来也不曾懂得何为责任,不曾想过承担,在他少年般清朗的泽园里,他永远能做到只凭感情去选择,去拒绝,去生活;那么聪子呢?难道她不明白,清显致命的弱点,会如何注定这是一场声势浩大却不得不徒然结束的闹剧?我想,她是知道的。当清显还不曾想,两人在天皇敕许赐婚下偷情意味着什么,聪子却已经明白了前路是何种模样,她对本多说,自己没有遗憾了,哪怕下一刻死去。这个少女,冰雪聪明,如果她爱的不是这样一个任性又骄矜的少年,应该会很幸福。

清显,明白自己有多美,这让他成为一个骄矜又骄傲的美少年。他超乎想象地敏感。水晶般的心,脆弱又坚硬。清显与聪子的爱情悲剧,透着种纯粹的悲伤。和杨家女将或者孔雀东南飞的爱情悲剧不同,三岛笔下的爱情悲剧,简单得多,它激不起除了纯粹伤感外的情感,无关乎愤慨,无关乎悲壮,只有伤感。在清显难以言说又捉摸不定的情绪下,聪子的爱情和两人的命运,也就在这样模糊中曲折起伏着。保持着骄傲和不明白来源的骄傲,清显决意失去聪子,比起恋爱的责任,婚姻的责任,他好像只想享受纯粹的恋爱感情。他是什么时候明确自己其实的确是深爱着聪子的呢?在天皇的敕许下达之后,在“决不可能”中,他明确了,原来自己是深爱着聪子的。他是任性的。在明确了之后,他仿佛忘记了自己长达半个月对聪子的不理不睬,对聪子“请清少爷想想办法”绝望呼救的漠然,他带着因为明确情感而感到的清明愉悦和厚颜,又一次裹挟了聪子。清显的美和细腻,像极了贾宝玉。

春雪读后感2

清显与聪子的爱情悲剧,透着种纯粹的悲伤。和杨家女将或者孔雀东南飞的爱情悲剧不同,三岛笔下的爱情悲剧,简单得多,它激不起除了纯粹伤感外的情感,无关乎愤慨,无关乎悲壮,只有伤感。在清显难以言说又捉摸不定的情绪下,聪子的爱情和两人的命运,也就在这样模糊中曲折起伏着。保持着骄傲和不明白来源的骄傲,清显决意失去聪子,比起恋爱的责任,婚姻的责任,他好像只想享受纯粹的恋爱感情。他是什么时候明确自己其实的确是深爱着聪子的呢?在天皇的敕许下达之后,在“决不可能”中,他明确了,原来自己是深爱着聪子的。他是任性的。在明确了之后,他仿佛忘记了自己长达半个月对聪子的不理不睬,对聪子“请清少爷想想办法”绝望呼救的漠然,他带着因为明确情感而感到的清明愉悦和厚颜,又一次裹挟了聪子。清显的美和细腻,像极了贾宝玉。

清显这般的爱恋,只在一个纯净的小小世界里,包纳了聪子和自己。可是,这样小而美的纯粹情感的世界又能维系多久呢?这场声势浩大的企图,终究,像海水一般,不远千万里野心勃勃地奔袭而来,却只能臣服在陆地的征服下。

有人看完小说,很是不能理解。是清显自己,一步步地埋下了命运的地雷,将自己的爱情和肉体炸得粉粹,的确难以怪罪他人。但是看完小说,倒也能理解清显。年少时的爱恋,恰如夏日晴空,渴望雷霆的暴雨,奋不顾身地想燃烧想喷涌想毁灭。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说,人的一生中是由几次成长危机作为节点而连续起来的。青少年时期的成长危机,是致命而危险的。度过了这一时期的成长危机,就能平顺地朝向下一个人生节点前进,但若是没有,就只能夭折在这里。清显的爱恋太喷涌,他又一心只为感情而活,难免那么早就耗尽了生命力。理智而规矩的本多在看清显的那些梦日记时,不知道是否会赞同或者羡慕这样热烈而短暂的爱与生命。

看完小说,除了故事之外,我还接的三岛文字中流淌的无形之物。迷梦中,似乎感到,那些文字一个个在香烟袅袅中也气化蒸腾了。它们挣脱墨色的形体,幻化成一片雾状,成为形而上的、只可意会不可言说的“意”。三岛描绘月修寺冷寂的山林,湖心岛次第渐染的红叶,冬日里冻的僵硬的土地,还有日俄战争画面里萧瑟的荒原....它们疏朗冷漠,给人平静的寂灭感。这种寂灭的伤感,一点也不激烈,不会引起你内心的波动,不会惹来泪水,只是让你会忍不住地叹息出来。日本文学中的这种凉意,就如横滨的冬日吧,不彻骨却浸心。

春雪读后感3

书非借不能读也,在首图借来的书,在临近归还之日前赶在返程回家前啃了三天,终于看完了。这本书是陈德文译作的,没读过其他译者的作品,也不晓得原文是否就是这么细腻优美的文字,单单看中文版,惭愧的说,里面有不少中字我都不认识。

初识三岛由纪夫是因为去年要去日本看金阁寺想做些功课,然而匆忙出发没有实现,后来看黄磊黄小厨的美食节目里面撒鸡汤又提到了这本金阁寺,一直就留了个念想。辞职后一直感觉在虚度光阴无所事事,那天在首图本想借金阁寺,明明看到在库找了半天书架就是找不到,无缘,看到其他三岛的书摆在那里,崭新的像是没有被人开封过一样,而且封皮清爽极简,于是就拿着这部厚书回来了,中间由于出去玩了一圈一直没开始,前几天终于迫于还书压力读完了,赶在回家前把读后感记录一下。

一直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写所谓的评论,这些都是自己像日记一样的感想记录而已。这类作家已经离开多年,作品早有后人评断分析,我酷爱这类,因为一定不会浪费时间在一些所谓的畅销而只是包装出来的书,毕竟对于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判断力一点没有自信。读春雪中,每每有很多感触却不知道是什么也不知该如何表达时,就打开豆瓣或者知乎搜搜看书评,哟,豁然开朗,于是读这本书的一些想法也是像裁缝一样取了好多优秀思考者的布料。

为什么要读书呢?说实话很多时候只是很虚荣的让自我感觉没那么肤浅。因为泪点低、想得多、容易沉浸在书中或者电影中更别提现实中那些无能为力的人性阴暗面,总是努力拒绝深度,就想看个喜剧,最好穿插着一点点的哲理启示,小说呢不仅要有剧情还要有升华,就像小时候语文课跟作文写作一样。当然,世界那么大,有好多想做的事想看的风景想穿越的历史,然而现实就是既穷又懒,所以书籍跟电影电视剧提供了很好的方法让我们去体验,去体验向往的生活,跟主角一样去想去看去做,所以,我要读书、读好书、好好读书。

春雪读后感4

之前就谢过自己读故事有一个很简单的分辨优劣的方法就是画面感,读着读着自己好像就搭建了一场戏,画面清晰准确,上一次有此感觉是《一个人的朝圣》。春雪描绘的场景,描写的每个角色的心理,都太准确细致,没有遗忘任何边边角角,不给你留一丝空间去补充,知乎有个答主说三岛就像洗脑一样,把每个片段每个想法都掰碎揉捏成文字,全面移植到你的脑中,如果说有的作家是稍稍留白给你填满你自己的想象力,而三岛就是任由他的无边想象力带着你浸入。不得不说因为越来越浮躁的自己,读个十分钟可能就拿起手机刷个八卦的我,并没有很认真的去沉浸在三岛设下的场景中,不过即便这样,他对于人心的描绘,常使我太有代入感,呀,这不就是我么,这不就是我想的么。

三岛在我们看来略显悲剧的一生造就了他的性格,细腻敏感拧巴但充满想象力,完全的体现在了他的文字中,他描写的主人公清显羸弱敏感又作,他对聪子的爱直至有了阻碍才迸发出来,还因为自己的自尊幼稚自以为是一次又一次的折磨自己跟爱人(当然,人家毕竟才19岁,你我十九岁时不也幼稚笨拙么),最后的结局也是情理之中。经常会把三岛的丰饶之海四部曲比作日本的红楼梦,规模宏大,在特定的历史下,以小见大,描写人性,也同样是在一个富庶阶层,贵族生活,清显和聪子也如宝玉和黛玉一样。

虽然很多地方没有细读,也读不懂,但三岛在这部作品中借由主角们讨论了一些诸如佛、生死、因果轮回、意识意志、西方哲学等等方面,很是佩服三岛在那个年代会有如此多的思考,也可见他内心的纠结。有足够多的见解却找不到答案,是叫人思考后更加矛盾挣扎的原因之一,也是我偶尔会害怕自己思考或者深究的原因,没有足够大的胸怀跟聪明的才智,却见不得世间不平不公之事,却想深究未解之谜,试图找到方法却因资质平庸跟自私懒惰更加矛盾挣扎,唉。书里面说到了“一个想象力贫乏的主儿,往往直接从现实的景象中获得自己判断的食粮,而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人,会立即筑起想象的城堡,并把自己封闭与其中,关紧所有的门窗”,没错,想得太多反倒拘谨了自己,活的更累,清显受此害,三岛更是,但三岛更是一个理想主义行动派,毕竟是想用自己悲壮的死亡来警醒世人的主儿。

春雪读后感5

“世事皆幻象,人生皆虚无。”这是译者的后记里面提到的,在封底的扉页上跟春雪的大结局一起出现,于是还没读之前就被剧透,读的时候就已经有这个总结在脑中提醒我去寻找各种证据去证明主题,有了条条框框仿佛更难在圈外找到其他什么隐藏的蛛丝马迹的主题,更别提我这种读的稀里糊涂的人。今天还书前觉得读后感内容太单薄,于是用印象笔记挑了几段来做记录。比如说清显跟聪子相约看雪的那段,细腻的感情跟场景描述,仿佛我们就是清显一样,心灵相通,一起去体验爱情,一起去品味初吻。比如说接下来本多的思考,他提到了个性,也许我们都认为自己与众不同,然而时代中、时间洗礼下,我们会跟众多我们认为平庸不堪的同龄人一样,化为一个模式,最终后人看到的唯一的一个模式,也许跟我们不同,然而不重要。比如说王子们跟清显本多在海边的讨论,时间与空间,感情与实体,历史,转生等等,我看的有些迷茫,也许再聪明点,才能读懂哲学。比如说聪子对于死亡的理解,“我已经尝到了活着的幸福,也就不会永远贪婪下去。如果把这看作自己的特权,那不就是愚蠢的人么?……”确实,如果已经觉得不枉此生,在面对那些艰难的困境下,离开也许就没那么悲痛了。比如说清显好多次的内心剖析,自怨自艾,认为一切都不能改变,甚至也不愿过多去解读自己的梦,自怨自艾,而最终,他终于认清内心想法想要拼死一搏,去改变现状的时候,也是他最后一次,赌注是自己的性命,讽刺的是清显变了而现实没有改变,也许是这就是门迹提到的因果,但更多的好像就是人的渺小跟无力,终究也改变不了什么,毕竟人生皆虚无。

里面的角色们貌似都是听天由命的主儿,极少反抗极少斗争,仿佛一切都是宿命,生来就是为了死去而已,有点像迷茫的自己,只想当下,未来不愿多做分析,把不如意归结于命或者赎罪,不想去反驳,听之任之,某些经历造就了我这样的性格,性格造就了我遇到这些经历时会产生这样的影响,明知道不好,明知道年轻人未来有很多可能性,却真的缺少了好多活力跟憧憬,所以在读这本书时好像也有了很多共鸣,“世事皆幻象,人生皆虚无“”,好像是给自己找了个特别好的结果,因为我毕竟改变不了什么,即使有所改变然而历史也只会记录那大多数的模式而已。

春雪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