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儒王阳明》有感

平生山水是课程

读《大儒王阳明》有感

——读《大儒王阳明》有感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之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上文是世界思想史上的一个著名片段,是明朝大思想家王阳明先生论述其心学主张“吾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天下无心外之物”的一段精彩阐释。王阳明因主张“知行合一”,提出了著名的“致良知”主张而被誉为“明第一流人物”,清朝著名学者张载说他“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近日,读了《大儒王阳明》一书,深为王阳明的坎坷经历、厚重思想所吸引,更为先生高超的教育智慧而折服。正如郭沫若在《王阳明礼赞》中说的那样:“王阳明对于教育方面也有他独到的主张,而他的主张与近代进步的教育学每多一致。”正因为阳明先生教育智慧深厚,他的学说才为当世弟子们传承下来,并在各个领域发扬光大。细究阳明先生的教育艺术与主张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善用譬喻,生动形象。

阳明讲学,一点也不死板,而是极重譬喻,能将高深的理论讲得深入浅出、浅显易懂又意味深长。比如有弟子问他“心外之事、心外之理”的意蕴。阳明便就“孝敬老人”一事打比方说:“好比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才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再去种根。”以此来说明“孝即是心”的含义。而我们当今很多教师在课堂上,语言干巴,毫无美感,很多抽象的概念、知识越讲越是虚幻,又怎么能抓住学生们的心呢?

二、巧用情境,随机指点:

阳明讲学,随时都能来上一段,用当时的环境来引导弟子们悟道求真。比如,有一天阳明先生与学生们正好走到一个池塘、一口井旁,他指着池塘和井说:“与其为数顷无源之塘水,不若为数尺之有源之井水,生意无穷。”一下子便将做学问要有源头活水的道理讲明白了。而我们当今的很多老师对学生讲道理时,常常关上门空讲一番,令学生似懂非懂,最后并没有弄懂,只会培养很多书呆子出来。其实,大道理讲得再多,若不能讲到学生心坎上,也难以落到实处。

三、善于激疑,不搞灌输。

阳明先生尽管满腹经纶,所悟出的道理让天下人耳目一新,并能用心行动起来。可他并不一味地对学生灌输自己的学说,而是更注重让学生发问,自己再相机点拨。所以,他常常对学生们说:“你们近来很少提问,为什么?人不用功,莫不自以为已知,以为只要这么做下去就可以了……只管闲讲,何益之有?”实际上,因为善于激疑,阳明的弟子们思辨、感悟能力极强,王阳明的很多新颖、深刻的观点便是在弟子问、先生答的过程中揭示了出来,明晰了下来,也将“心学”一步步向前推动着。

可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最糟糕的一点便是让学生没有了疑问,只是在老师的灌输中维持着教育的形式,又怎么会推动社会前进呢?

四、开发资源,形式灵活。

阳明先生为传播自己的学说,创建了许多书院,用于集会、交流、讲学。但他的讲学绝不仅仅限于书院这一固定场所的束缚,而是更擅长开发“院外资源”,到自然山水中去讲学论道。比如他在滁州当太守时,常常领着学生白天去游当地名胜琅琊山、玩酿泉水。夜里就与学生环山中的龙潭而坐,百十人“歌声震山谷”。他的学生回忆起他时,说他“点化同志,多得之登游山水之间”。这样的教学方式,比之于现在学校的“封闭式管理”、“班级授课制”灵活多少倍,不用说就能看出来。可惜今人头脑死板,头上尽是“安全”利剑,脑中又都是分数的功利,把教育搞的机械死板,学校里满是厌学之生,让人不能不悲哀呀。

当然,阳明先生还有“随才成就”等教育主张,亦十分擅长“因势引导”的教育艺术。细究王阳明先生的教育智慧,我们切不可再灌输下去、“闭门做学问”,或者只向“外国”学习了。教育要突破,传承老祖先们的智慧必不可少。

“平生山水是课程”,愿阳明先生的主张能带给我们些许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