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读后感多篇600字

欢乐读后感多篇600字

从某种推荐书单看到这本书,于是就拿来看看咯。看完,有些东西很新奇,也有些东西很有道理,但对某些观点仍不敢苟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欢乐读后感,希望你们喜欢。

欢乐读后感1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文章的题目叫快乐是什么。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怎样理解快乐。快乐有时是不幸中的大幸;快乐有时是自己先给别人带来快乐,自己也获得了快乐。这篇文章告诉我,要想获得快乐,必须先付出快乐:只有付出,才有收获。  这篇文章中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这些不幸中的大幸,这样去品味,换个角度看,这也许就是快乐的。”这不禁让我想起不久前发生在我身上的那件事。

去年暑假的一个晚上,天气特别热,吃过晚饭后我和奶奶一块儿到楼下乘凉。我和同龄的几个小伙伴玩起了抓人的游戏。我们跑着、笑着玩得十分开心!但也累得满头大汗,我渴了,就慌慌张张地想跑到奶奶身边拿水杯喝水。可是水还没有喝到嘴里,不幸的事就发生了。由于我跑得过快,路上有个小坑儿没有注意,一脚踏空了,往前一倒,摔了个嘴啃泥。左膝盖部位划出了一道长长的伤口,瞬间流了许多血。奶奶听见我的呼叫声,立即带我去附近的诊所治疗、包扎。

过后的一周左右时间,伤口疼得我几乎走不成路。幸好是在假期,只有整天呆在家里养伤。经过医生的精心治疗和奶奶无微不至的照料,伤口很快痊愈了。我又能活蹦乱跳的玩耍了。遗憾的是留下了伤疤。遇到天气变化时还有些痒痒地。在没有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还觉得摔伤是我的不幸。通过对快乐是什么>>阅读,我换个角度想一想,自己身体重要部位没有受伤,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今后对于任何事情,都要从多方面去考虑,这样才有利于事情的解决和处理。这就是我读快乐是什么后给我的感想。

欢乐读后感2

莫言的中篇小说《欢乐》写作于1987年。书中写了出生于高密县农村一个贫困家庭的青年——永乐,像千千万万农村孩子一样,希望通过高考,跳出农门,摆脱贫穷与落后。可5次高考,5次败北。希望化为泡影,努力化为乌有。他烦闷、压抑、痛苦、无助......这是一篇典型的意识流小说。作者通过一个中学生自杀前的内心独白,揭示了教育界的弊端。特别是在高考问题上,那种一考定终身的考试制度,使得学生们都围着高考的指挥棒转。这种考试制度,在选拔人才的同时,对人性的摧残,也惨烈无比,录取与不录取,水火两重天。可怜我们的永乐(学名齐文栋),始终在高考的关键时刻,缺乏临门一脚的成功。于是,命运之神一次又一次地把他逼到悬崖上,既然前面除了万丈深渊,无路可走,他又不愿像祖辈那样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老老实实地做一个辛辛苦苦的普通农民,那他的出路又在何方?

《欢乐》作为一篇意识流小说,它和一般意识流小说不同的是,他打乱了时空的顺序界限,叙述随着永乐的意识自由的流动,这需要作者有更高潮的驾御文字的功力。在意识的自由流动中,我们感到永乐老母的拳拳之心,生活重压下哥哥的无奈,嫂子及众人的蔑视,未来的无望......一切一切都压迫着永乐这个二十四岁的小伙子,他再无面目见家乡父老,在万般无奈中,结束了自己的年轻生命,踏上了“欢乐”的不归之路。

是什么使这位出身贫寒的农村青年,对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产生了厌恶,我们不能不指出的是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别,造成了考取和考不取的巨大落差,考取了就成为城里人,在农村孩子眼里就成为人上人,就吃上了国家粮,从此,一切都有了保障。以前读《儒林外史》,范进中举的经典片段,我们曾大张旗鼓地批判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扭曲人性,批判那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封建士大夫思想对读书人的毒害。想不到宋真宗(赵恒)在《劝学篇》中所说的“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千年后,在今天的高考制度下,拥有这么多的知音,真不知道社会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欢乐》的主要成功是在文本上,莫言高举标新立异的大旗,将语言上的探索和实验推向极致。从文本来说,这篇典型的意识流小说也称得上是“欢乐”,是语言的“狂欢”,但他更像文中的主人公一样,是自杀前的狂欢。这种狂欢是惊世骇俗的,连篇荒诞不经的呓语。如著名的那段有关跳蚤爬上母亲身体的段落,达到临界的癫狂状态。令人惊诧的比喻,铺天盖地的排比,狂乱放肆的粗词鄙句,对于主人公自杀前的心理刻画达到极致。而永乐所处的社会环境,人际交往都从主人公意识反射中转现出来,使我们得以理解和同情永乐内心这种处于崩溃的状态。永乐是人,是一个有七情六欲的人,不是一架考试的机器。他何尝不想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但考、考、考,他被逼疯了,他已经二十四岁了,在他这个年纪,他当初同考大学的同学已经毕业了,他的性意识也在觉醒。与他的同学“冬妮娅”的莫名情愫,影响了他上课时的注意力,他的贫穷,他的没有替换的衣服,又使他自惭形秽,为了他上高复班,贫穷的母亲甚至去上街乞讨。那日,他在“冬妮娅”的生日去她家,就遇到母亲向“冬妮娅”的母亲,一个吃国家饭的老干部乞讨,这令他无地自容,而高考落榜就意味着他堕入人间的底层,找不到媳妇,要找只能像他娘和哥说的瘸了一条腿的孙大保家的闺女,尽管他一百个不愿意,但他嫂子说得更明白:“要是能考上大学,即使关着门,媳妇从墙头上也就爬来家了,要是考不上大学,只怕连瘸腿瞎眼也找不到。”第五次高考的失败,意味着生活的希望向他彻底关上了大门,他又不愿意面对现实,对于失败者来说,充满功利主义的“成功学”是毒药,而人们却津津乐道于此。

读《欢乐》,有超现实主义自动写作的感觉,狂放不羁,泥沙俱下,既显得才华横溢,又令人惊诧莫名。莫沿用他通灵的笔自由地煽动文学的翅膀,他敢于冒犯叙述的连续性和流动性,但读来丝毫没有感到突兀,整篇小说一气呵成,但内涵丰富,各种意象层出不穷。通过盘缠纠葛的词语密林,读者可以体验主人公当时当地的实际处境,进而反省生命的意义。

欢乐读后感3

我很喜欢莫言,可是我的老婆不喜欢,说他的小说没有美感,难以卒读。    的确,莫言的小说“看上去很丑”,里面的形象都不怎么光鲜,甚至文学传统里一向光明的母亲形象,在他的笔下,也大打折扣。比如《欢乐》里的母亲,说话漏风,形容邋遢,甚至满身虱子,连老鼠都肆无忌惮地爬过她的身体。而他的乡亲,在他的笔下,都是满嘴“猪屎牙”,长相难看,言辞鄙俗。他甚至诅咒他周遭的绿色,说它是最肮脏的颜色。

可是,他的小说在暴露这些真实的外在的“丑陋”之后,所留下的些微的内在的美,不是更真实和可贵吗?比如《欢乐》里的母亲,虽然形象委琐,怕媳妇而且迷信,但是为了送她的小儿子上复读班,去向人乞讨;而且乞讨时讲述真实的情况,而不是撒谎来欺骗他人的同情;当她的儿子说她“丢人”时,愤怒地打了他。这不是美吗?在那一刻,这个母亲的形象,不比那个所谓的“风流倜傥”,绰号“大学生”的小儿子“永乐”美多了吗?甚至在“他”看来可恶的哥嫂,在生活的重压下,仍让他再复读一年(已经是第五年了),这不是人性的美吗?让他感到少有的温暖,让他欣赏自己的乳房,对所有人,包括他的母亲和蔼可亲的鱼翠翠,不美吗?在小说的末尾,附上的中学生习作,正是通常所谓的“在生活中提炼出的美”。可是在这些文字里,哪里有她母亲真实的形象,哪里有她满腹的艰辛?这样的美,是“隔”了一层的美,比正文里的“众多卑微,丑陋掩盖着的美”,深度差多了。不禁想起《庄子》里提到的很多身体残缺,外形丑陋的高人。在这种“残”“丑”映照下的“高尚”和“美”不是更有说服力吗?以前,我认为莫言的“大杂烩”文字还需要锤炼,那个时候我想到的还只是文字的“精练,美化”;现在看来,这个问题更具有挑战性,那就是不应该美化,而是“真实化”。“大杂烩”在某种形式上有所突破,展现出了部分的真实,但应该还可以进一步提高。以赛亚柏林说“真善美”其实并不是统一的,真的,往往不善,不美。但在更高的层次上,还是应该有所统一的。因为“假”的美,最终还是不美的。要美,还是离不开真。

欢乐读后感4

每个人心中是否都有一首钟爱的歌,安静的时候,快乐的时候,激动的时候,振奋的时候,失落的时候,细水长流想要抒发的时候,手舞足蹈想要狂欢的时候,静静低语想要诉说的时候,摇头晃脑忍不住得意的时候,是不是总有这首或者那首歌,就要从你的心里流淌出来,那么自然,挡都挡不住,就要直冲向云霄,仿佛一只自由飞翔的灵雀。你是一个自大狂,还是一个胆小鬼,你内心的那朵花,敢不敢绽放给大家看,如果有一个舞台给你,你是否愿意,一展歌喉?

月伯乐剧院,就是这么一个地方,尽管就连剧院的经理月伯乐本人也不得志,但他从未放弃要做出一个伟大的节目的梦想。而这些四方问询而来的热爱歌唱的小动物们,每个又都是那么鲜活地生活着追寻着,舍不得放弃自己心里的小小天地。好了,别忧桑了,其实这是一部非常欢乐的动画励志大片,由美国环球影业、照明娱乐公司联合出品。没想到一部动画片能如此出神入化地把各种动物刻画得个性分明,而期间穿插的无数怀旧或者流行金曲,让人目不转睛耳朵竖起从头听到尾,大呼痛快好看!每看一次,就会有一种新的体会,一开始感觉色彩明快,人物也挺可爱,后来感觉歌曲真好听,动作性格的刻画原来动了那么多心思。

而最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不想延续父亲黑帮事业而一心热爱歌唱的大猩猩强尼的配音塔伦·埃格顿,要知道前段时间才看了他演的《王牌特工:特工学院》,但绝对绝对想不到,他的声音,居然是这样!这样有激情,这样好听,这样的不像他的样子能唱出来的感觉。所以在影片到了后半部,即使在已经垮掉的旧剧院的原址上,大家搭建起简易的表演场地,向所有的观众献上了最热力四射的一场绝佳表演的时候,每一首歌都是那么振奋人心,感人至深,活力无限!而每首歌的中间,观众似乎都能听到些许自己的心声。

欢乐读后感5

“欢乐,欢乐,欢乐女神圣洁美丽,我们心中充满热情 ,来到你的圣殿里!你的力量能使人们,消除一切分歧 。在你光辉照耀下 ,四海之内皆成兄弟。”这是德国诗人席勒在几百年前写下的《欢乐颂》,而据考证当时席勒的本意应该是“自由颂”,据说最后把自由(FREIHEI)改为欢乐(FREUDE)是为逃避普鲁士的检查。面对地球日渐平的今天,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欢乐与自由,本来就是一对同义词;而美国经济学家戴维?亨德森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自由的达到是完全可以通过市场来运作,所以繁荣不过是扩展自由的必然结果。

亨德森是一个坚定的自由至上主义者,出生于加拿大,数学学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学博士。他一直为《纽约时报》等颇具影响力的媒体撰写各类专栏文章,致力于传播自由与市场的信念,文章风格也诙谐平易,属于平民看的懂,学者也爱听的那类风格。亨德森算是哈耶克,弗里德曼赏识的后辈,从他从大学校园单纯理念上的自由至上到重返经济范式下的市场讨论的转化可以看出,他本人是深刻理解自由的实践必须依赖市场的机制。所以,在他很多公共政策观点基本都是基于一个理念:管得越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他从事实为例,通过深入剖析美国社保基金的低效率运作,强制兵役制度的疏漏,公立教育的危机,他认为很多问题上政府的管制不过是一种权力的介入,效用往往为负。

亨德森在他的新书《欢乐的经济学》特别讨论了不少看起来深深具备道德优势的政府措施在实施中的适得其反,比如对付歧视。政府往往会在工会的压力下推行最低工资政策,工会和政策都会觉得这是保障工人权益的有效措施,但事实上,雇主往往会倾向于少雇佣人,雇主没有激励以五美圆的价格雇佣四美圆的工人。结果这项措施不仅会造成失业率的上升,而且会严重损害那些缺乏技能的工人权益。更深入地看待,最低工资措施一方面剥夺了雇主自由定价的权利,也侵犯了愿意以在最低工资之下工作的工人的劳动自由。历史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1933年,罗斯福的全国复兴工业法设定了最低工资,到了1934年,这个法律根据学者的估计已经使得40万黑人失业,除了导致直接失业人口上升之外,雇主在支付实际工资的过程中,也往往会通过福利,食宿等隐性手段来克扣工人的工资。

政府在政客以及工会的推动下,有意无意地推动了种族歧视,难怪弗里得曼认为政府行为对价格的歪曲是对自由市场制度的主要干扰源。正如经济学大师阿尔钦所分析的,歧视与竞争同生,所以歧视无处不在:种族,国籍,年龄,性别,性取向,经验,教育比比皆是。如果以行政力量去抑制歧视,往往效用不大,因为政府在实施一项意在歧视的法律时候,往往扩大歧视或者把合理的歧视非法化——比如拒绝雇佣有严重犯罪记录的工人,这些规定往往忽略了雇主的自由,同时也导致劳动力市场的萎缩。但是我们不要忘了,任何歧视是一种要付出成本的行为,这是贝克尔反复证明过的。所以在自由市场中,在利益面前,生产者的歧视是他自己买单,所以利用自由市场机制是消解歧视最直接有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