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精彩多篇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精彩多篇

读书笔记 篇一

在混沌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在苦苦摸索正确的活法,以期度过美好的人生。于是,兜售“高效、不流汗、轻松挣钱”的“成功学”应运而生、大行其道,但事实上这些书并没有解决人们内心真正的需求。稻盛和夫的成功学之所以能够独树一帜、一纸风行,根本在于稻盛和夫始终以“作为人,何为正确”为判断基准,《心法》用最为通俗易懂的平实语言,讲述撼动人心的人生哲学,具有一种触动人心的力量。8—9月份集团人力资源中心组织各部室、子公司展开了《心法》的学习。

前期读过《活法》《干法》,现在又读了稻盛和夫的《心法》这本书,开始读的时候,似曾感觉相识,细想原来是在《活法》《干法》中有些读到过,但又感觉不同,随着细读,发现在前面学到的“作为人,何谓正确”“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不要有感性的烦恼”等等,在这本书中从哲学的高度让我有了更清晰的体悟,以前只是感觉这些是对的,照着去做,做就对了。当我读了《心法》,懂得了从哲学的高度去看这些稻盛先生在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哲学原点、经营十二条、六项精进等哲学稻盛哲学的原则,让我的心更加清晰了,心明了、心纯了,眼睛就亮了。再也不会对于自己认为的有些事情看着不顺眼、不恰当,甚至心生烦恼,也就不存在了。

读到关于人的存在和生命价值,“一切存在绝非偶然,都因必要而存在”。首先认识到,对存在的接受,其次我尽量做到不要烦恼,就是摆脱烦恼, “怎么做才能不去烦恼”?如果有空去烦恼,不如去干活,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不要老是考虑自己,而是要更多的为别人着想,要具备利他之心。这么一想,烦恼自然会消退。在读到关于勤奋一章时,从稻盛先生谈到的二宫尊德的故事感悟到人通过拼命工作,不仅可以得到生活的食粮,而且可以磨练自己的灵魂,稻盛先生把工作,勤奋的工作和生命存在的目标结合来看,把认真工作理解为“锻炼心志、塑造心灵、达到开悟”的过程,让我认识到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不可怕,要认真的去面对,因为他们是来帮助我锻炼心志的,是来提升我的心性的,这样我会乐观的去面对困难,会迎难而上,我才会敢于、也乐于让自己处于漩涡的中心。

总之,读《活法》《干法》让我知道我怎么去做,怎么去提升自己的灵魂。读了《心法》,让我懂得为什么去做,怎么看待这么做,为什么要提升心性。感恩集团公司让我有机会接受稻盛哲学,感恩每位同事在工作中家人般的帮助,给我正能量,感恩我的家人对我工作的支持。我要用实际行动来践行稻盛哲学,不断提升心性,抱着利他之心,为芭东大义名分的健康事业发展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去工作。

财务中心——李如国。

读完全书,我不禁反思,每个人来到世间匆匆走过几十年,其实并不仅仅是来体味人生的五味杂陈,更多的是通过人生中的酸甜苦辣咸,种种磨难来磨砺自己,提升人性,塑造高尚人格,为他人尽力的。活在现世,我们又该如何更好地磨砺灵魂,提升自我,最终实现非凡的人生价值呢?首先我们来到世上修行,就必然受到“命运”法则的影响,很多人相信命运,学会了认命,但是“命运不是宿命”,它可以改变,所以我们要在了解与生俱来的“命运”法则,更好的运用“因果报应法则”的改变,多种善因,想好事、做好事,思善行善,促使自己的命运向好的方向转变。其次人生“诸行无常”,痛苦连续,波澜万丈,既有顺利的时候又有挫折的时候,这就是试炼。顺利时,要谦虚,心存感激,持续努力,获取更大的幸运和成功;挫折时,要勇于承受,相信困难时暂时的,乐观开朗,不懈努力,全力奋战,终会迎来全新的未来;最后人生要善于总结,懂得思考,只有思考到“不需要思考”的时候,采取“尽人事待天命”的态度,才能不生烦恼,没有烦恼和憎恶的人也会更健康,现世的修行方会更久远。

海城大陆——徐雪刚。

对于每天面临繁忙的工作,我更加清醒的意识到,这种踏踏实实的作风的重要意义。尤其当我疲倦时,我告诉自己无论如何我都要尽全力完成它。在过去,我觉得很多工作都没有意义,或者说即使做好了,也看不到获得巨大成就的希望,但是我从他的身上看到,只要坚持踏踏实实的工作,不断的积累,起步时再小的工作,再无意义的工作,到后来积累起来也一定是一项伟大的成就。稻盛和夫的书,对于当下浮躁的人来说,真的是一剂定心丸。告诉我们扎扎实实、稳步积累的工作的重要意义。无论当下的工作是什么,无论我们喜好与否,只要我们选择在当下投入这样的工作,就需要尽全力将完成,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智慧的选择。

海城地产——张杰。

做为一个四年的芭东人,芭东给与我很多从前没有得到过的物质和精神及内在素质的养分,经过这些年的工作磨练了我的意志,知道了烦恼与憎恶都是自己内心中的魔鬼应该剔除,这世界中存在的国家和集团及个人都会遇到过的平常事情,我们都要用大义去考虑大局,不能私利熏心。做人就要知礼节明道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知道什么是原因什么是结果,种什么样的种子就会接什么样的果子。我们要勤奋的做任何正确的事情,在公司工作就要为公司的发展做出应该有的贡献。时间是用金钱所无法购买的,好的工作发展平台也是可遇不可求的,一晃35—40岁黄金四年在芭东即逝飞过,在这里我学到了许许多多的技术技能,在这里我认识了许许多多的良师益友,在这里我得到了许许多多物质与精神上的金石宝藏,在这里我知晓了许许多多的道理与业务流程,在这里、在这里我应该庆幸,应该鸣谢,应该感恩。庆幸我是芭东人、鸣谢各个领导给与的关心与帮助和支持、感恩芭东家人般的温暖与照顾让我个人能力得以展现,为芭东事业做出微薄的贡献。

物业公司——于长申。

这已经是我所阅读的第8本稻盛先生的著作。亦如其他稻盛先生的著作,《心法》一书中没有晦涩难懂的高深理论,只有通俗易懂的娓娓道来,稻盛和夫就像拉家常一样告诉你,人生哲学和经营哲学是相通的,经营的成功源自正确的人生哲学。稻盛和夫从一个经营者的角度,把经营企业的哲学回溯至人生乃至宇宙万物的原点去思考,他从人类存在、生存价值、宇宙、造物主这些宏大而又略显抽象的内容谈起,一步步逼近对人的本性的反思,进而推论出人应当怀着利他之心磨练自己的心智,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赢得经营的成功。

在全书21章节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这一段内容。人生中每个人都会有高潮和低谷。这正如书中所说的人生有命运和因果报应的法则交织而成,正所谓诸行无常,因此会有痛苦。而无论是面对成功还是面对失败,人的反应都是有分别的。有人以孤傲的心将成功和幸运归功于自己一人,也有人截然相反将成功认知为依靠环境和他人的帮助,自己内心抱着谦卑的态度。前一种人沉醉于自己的一时成功而失去了谦虚、倦怠了努力、骄傲自满的同时又膨胀欲望,奢望着不断的获得幸运。而后一种人心存感激,积极分享同时常存谦虚和踏实,再接再厉,不断奋斗。对于两种人所获得的结果我们是不难预测的。只有长期保持谦虚之心并不断保持奋斗的后者才是得到幸运和成功垂青的。因此正如稻盛先生书中所说:我们抱什么心态、如何去对应、决定了我们伺候的人生是上天堂还是入地狱。我之所以认为这段内容尤其让我印象深刻,是因为我坚信无论成功失败内心常存感恩之心是十分必要的。他会引导着我们不断地付出勤奋努力、完善自我、也只有通过这样的身心锤炼才能遇到成功机缘并抓住机会获得成功。

其实环视周遭同时内观自我,不难发现不仅身边同时存在着这两种类型的人,在自己的内心中也同时存在着这样一正一反的两种力量。所以驾驭自己内心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修行。只有通过修行才能找到最好的自己!也只有通过正能量的不断累积才能寻得人生的真意!

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 篇二

《平凡的世界》是一本很好的书,我为看过这本很好的书而高兴。

前言:2007年11月17日是路遥逝世十五周年纪念日。这一天,路遥文学纪念馆在路遥的家乡延安大学开馆了。路遥是笔者所敬佩的一个伟大的作家。如《平凡的世界》等,品读路遥的作品,除了领略文学艺术本身的内涵,更多的还有一种精神上的激励和感动。这也是路遥与其其他许多作家所不同的地方。斯人已逝,但精神不朽!谨撰此文,以示对路遥永远的怀念和敬意!

路遥(1949—1992)原名王卫国,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陕北山区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80年发表《惊人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后被改编为电影,轰动全国。1991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还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电台广播。路遥因此而荣获茅盾文学奖。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以小说《人生》、《平凡的世界》享誉文坛的著名作家路遥在西安西京医院因病医治无效离世,年仅42岁。

认识路遥,源于《平凡的世界》。记得还在上学那时,有一年的生日,一个要好的同学送了我一份特殊的礼物,那就是一套三卷的路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

初读《平凡的世界》,不禁甚为亲切。如书中的背景,也许自己同是农村出身的缘故,也许是小说的情节实在是太“平凡”了,总之,看了令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平凡的世界,平凡的生活,平凡的人们,只有平凡的才是大众的,也才是最真切最感人的。可以说,只要是70后的学生,都曾为《平凡的世界》深深打动过。小说从主人公孙少平和田小霞身上所透射出来的对爱情对人生的美好追求与向往,无不激励着每一个读者。

《平凡的世界》中路遥把国家大事、政治形势、家族矛盾、农民生活的艰辛和新一代的感情纠葛,以及黄土高原古朴的道德风尚、生活习俗都真实而细腻地描绘了出来,构成了一幅中国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农村生活的全景式画卷。作品既透露出作者对家乡父老温馨动人的情愫,又体现了路遥对生活、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生富于哲理性的深刻思考与理解,读来严峻悲壮、真切动人。

《平凡的世界》共三卷,洋洋百余万言。被誉为“第一部全景式描写中国当代城乡生活的长篇小说”。作者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的形象。人生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人生的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社会洪流的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一幕幕激动人心的爱情故事催人泪下,一次次苦难中展现出的顽强坚韧使人精神升华。《平凡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平民意识和抗争意识,它深情关注着普通劳动者的命运,体现了路遥一贯的创作特色,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巨著。

小说以陕北黄土高原双水村孙、田、金三家的命运为中心,反映了从“文革”后期到改革初期我国城乡广阔的社会面貌。《平凡的世界》里着墨最重的是主人公孙少平,那个黄土高原上有着成熟思维,脚踏实地,重情重义,忍辱负重,不卑不亢的少年。孙少平那种以上进求尊严,从不好高骛远的情怀也深深的打动着少女的芳心。田小霞的出现,让我们的主人公人生有了目标与方向,从此他也可以用自信去面对生活的不幸与艰辛。小霞一度上是他精神最大的支柱与鼓舞,让孙少平有了奋起的支点和勇气,成为照亮彼此前进路上的一盏灯。他们的爱让人奋进,是纯真、向上的,在物质上他们没有太多的要求,而在精神上却相扶相携,那是跨越了所有界线的心与心的交汇。这种爱情上最真挚的追求,也正是我们这个年代的人们所缺少的。

路遥和《平凡的世界》之所以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关键在于他的作品贯注了昂扬的奋斗精神。“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咀嚼着这些至理名言,使人们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从这个意义上看,路遥和他的《平凡的世界》将永远不会被人们遗忘。每一个平凡的人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不平凡的世界,每个平静背后都有激情澎湃,无声有时胜似有声。读过不少的小说,也有一些情节特别引人入胜读读不愿放下的,却没有一本像当代著名作家路遥的绝笔之作——《平凡的世界》那么深入我心的。看其中一个平凡世界中平凡的人物,就如他们正生活在我们身边。

《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我读了不知有多少遍,每一次捧起都会令我一种热血冲顶的感觉,令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久久不能平静,在这部被誉为“第一部全景式描写中国当代城乡生活的长篇小说”的巨著中,作者围绕着主人令孙少安与孙少平兄弟俩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中不断超越自身的局限,最终获得事业和生活上的成功,谱写了一曲充满活力的生命之歌,向人们揭示着人生的自强与自信、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并以一幕幕催人泪下的人生苦难所展现的人物的顽强坚韧的信念告诉人们:苦难与挫折只是个躯壳,真正广阔的生活意义在于我们对生活理想所持的生生不息的虔诚与热情中所体现的坚强的信念——“相信自己能飞!”

从孙少平,到孙少安;以及田晓霞,田润叶;少平的师傅及师娘,少安的山西老婆等。还有那个山村里面所有的人际关系,世故的,淳朴的,农村特有的风情和地域色彩。里面包容了路遥太多的写作功底和技巧,他对农村的热爱,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赞扬,都在作品中得到了良好的显现。他崇尚艰苦奋斗,坚信承受苦难是成功的必然,他不忘歌颂中国农民那一颗质朴的心,敢于拼搏,敢于吃苦的精神,不忽视属于农民的那种特有的爱情表达方式,以及由于文化差距而引起内在素养不同而造成的爱情悲剧。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的世界就是农民的世界。而路遥,用敏锐的眼光注意到了这点,取材于中国西北部黄土高坡一个普通的农村,然后,在农村与城镇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中展开整个故事情节。用这样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小小世界折射了整个中国,整个人类的平凡的世界。

小说中对于人物的刻画极其独到,注意人物的现实性。比如,孙少安,是个耿直、质朴的农村男子,他善良,能吃苦,有责任心,同时血气方刚,真心地爱着润叶。但是却因为他出身卑微,而润叶却受过高等教育,所以,他在润叶面前表现出退缩,爱,却没有勇气,爱,却自卑。这样的心理矛盾,路遥刻画得细致入微,尤其逼真。同样,也很符合现实状况及现实心理。他,最终错过了润叶。但是,同样因为他的小农意识的局限,他娶了山西姑娘之后,生活便替代了爱情,一切平淡了,生活便是真实的生活了。

孙少平与田晓霞的爱情,无不让人感到惋惜,那么好的一个姑娘,受过良好教育,活泼,勇于追求,热爱生活,爱着孙少平。却最终生命赋予她只有那么短暂的二十几年。后来,少平和师傅的妻子结合。一切都很平淡,没有轰轰烈烈,故事的深刻性,我们却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它在我们心里烙上了深深的烙印。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着实是一本太好的书。当然只有自己感受才最具有说服力。里面还有太多的蕴涵丰富的内容,等待着大家去挖掘。我想:读了《平凡的世界》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能够认识到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最伟大的,能够让我在努力奋斗的同时时刻提醒自己保持一颗平凡的心。但愿自己在今后的人生岁月中,不管是失意落魄,还是辉煌兴奋的时候,都能够想起路遥,想起《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文集中份量最重的一部长篇。全景式地描写了中国现代城乡生活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平等人为代表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们的形象。人生的自尊、自信和自强、人生的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纷繁地交织,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我很喜欢路遥对于这部小说的出发点——“平凡”二字。他的世界是平凡的,这只是黄土高原上成千上万座村落的一座,但路遥却在平凡中看到了他的主人公的不平凡,在他的世界里,人的最大优点就是认识到自己是平凡的。路遥为我们讲述的不只是那个久远的年代,更是一种人生应有的信仰和追求。

人的一生就像这本书一样,不在于结局如何而在于过程是否精彩,人生就该象主人公孙少平那样对生活从来不低头,不断地去探索和追求在命运的道路上走出一种让所有人都为之叹服的人生之路。

读书笔记2600字 篇三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化工111班何小同

《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是一本以中国人为研究对象的关于研究人城乡变化的书,它是继全球畅销书《首先,打破一切常规》的又一本对于发现自身平凡的一本书,它旨在识别最普遍的人类的平凡,并告诉世人将这种平凡应用在个人和事业上,以致达到成功的表现。

现如今的人们是越来越自由了,虽不能说想干啥就干啥,但至少从就业到择业,以至于出国,存在主义的计划经济的“上帝”都不干预了。对于不少人,机会终于来了。从过去梦想不到的机会到过去梦想不到的成功。我们国家的社会整个都变了。

然而焦虑任然存在,听人摆布的痛苦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选择的迷茫和自由的焦虑。还记得“牧马人”吗?“牧马人”是痛苦的:那场浩劫断送了他的事业。然而。“牧马人”又能找到“安慰”,因为浩劫解释了他的结局。现在不同的是浩劫结束了,“上帝”也退休了,别人成功了,而如果你作为一个“牧马人”一度渴望而没能实现辉煌人生,那你连怨天尤人的机会都没有了,有的只是自责。这种痛苦恐怕不亚于当年得“牧马人”。难怪有人说人又陷入了自由的厄运。

何为成功?见仁见智。有学者曾这样定义:成功就是充分实现你的潜能。在外部条件给定的前提下,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准确的识别并全力发挥你的天生平凡。何为平凡?就是你天生能做的一件事,不费劲,却比其他一万个人做得好。如果说得概念一点,就是做一件事的持续的、近乎完美的表现。

尽管平凡如此总要,但人们历来并不太注意它,更妄谈珍惜和发挥。我们从小到大都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夸耀自身有点事不谦虚的陋习,做人应该谦虚,只有发现和改正缺点才是进步。这是否恰好与物尽其才有所矛盾呢?当我们只知道一味的去努力改正我们缺点的时候,那些注重平凡的人早已走在我们前面品尝到了胜利的果实,当然,缺点一点不在意也不好,应该适当加以控制就好,这才是最好、最有利于我们成功的做法。

那么我们如何来发现自身的平凡呢?首先,如果你想揭示你的自身才干,就请关注你对你所遇到的各种情形的自发的、悠然而发的反应。这些反应提供了

有关你自身才干得最好线索,他们揭示了牢固精神联接的位置。孙少安、孙少平这些默默为人生承受苦难的人们诚然,这是些富有戏剧性的例子,表明人们如何在危急时刻原形毕露。但生活中充满了较为平和的时刻,同样能引发具有歧视性的反应。

你油然而生的反应固然揭示了你最清晰的才干线索,但你还要记住另外的三条线索:一是学得快,顾名思义就是你在学习的时候那方面的学习得最快,那么方面就很可能是你的平凡所在。二是满足,意思个就是说什么东西或者什么样的感觉让你满足,因为这样的满足感的来源也许就是你才干的又一样源头。三是渴望,渴望揭示了才干的存在,特别是你幼年时期就感到的渴望。一切只要你留心观察,细心分析你就可以发现你的平凡。

学得快提供了你识别才干的另一条线索。有时一个人的才干并不通过渴望而示意,由于种种原因,虽然才干就在你的身上,但你却听不到他的呼声,相反,在你后半生,某个事件将他突然点燃,如若你学习一种新技能特别快,就充分说明你具有某种强大的才干。

满足是揭示才干的最后一条线索,如前所述,你最强固的联结有一个结构性的特点,就是你使用他们时,会感觉良好。既然如此,如果你从事一项活动时感觉良好,那么你就很可能在使用一个才干。我们每个人的秉性都与众不同,因而我们对满足的满足的体验也会各不相同。在这里,作者建议密切关注那些似乎给你带来满足的情形。如果你能识别他们,你就朝准确的判断自身才干迈了一大步。

不假思索的反应、渴望、学得快和满足都是能帮助你发现自身才干的蛛丝马迹。当你为生活二奔波时,不妨停下脚步来,避开从你耳边嗖嗖吹过的风,转而倾听这些线索。他们将帮助你发现自身的才干。

《平凡的世界》一书中还介绍了平凡识别器的功能,也就是能够非常准确的识别你的平凡,并且告诉你,它是通过测试来完成的。“平凡识别器”意在帮助你提高你的观察精度,他向你提出一一配对的问题,捕捉你的选择,分析他们,揭示你的主导行为模式,继而告诉你,你的最大的平凡领域在哪里。

自古以来,人类笃信好就是坏的对立面,因而孜孜不倦地关注谬误与失败。医生们通过研究疾病来了解健康;心理学家们通过调查悲伤来了解欢愉;家庭顾

问通过探究离婚的原因来了解美满婚姻;世界各地的学校和工作单位鼓励我们每个人识别、分析和纠正我们的弱点,以求变成强者。此种忠告虽然用心良苦,却误入迷途。谬误和失败固然值得研究,但它们对什么是平凡却无言以告。平凡自有其自身的模式。

如果你想要在自己选择的领域中出类拔萃,并获得持久的满足,就必须了解自身特有的平凡。你必须精于发现、描述、应用、发挥和增强你的平凡。因此,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明白了这个道理,停止关注你的缺点,转而细细探究你的平凡,做一遍“平凡识别器的测试”,学会它的语言,发现你的平凡源泉。

世界上的人数以亿计,测试出来某两个甚至某几个人的才干主题完全一致这是有很大可能性的,然而你的行为和他们却并不完全一样,因为你有的并不只是这这个主题,你还有其他比较弱的主题没有在测试中显现出来,所以不要奇怪你的行为为什么会和其他人不同,这都是天生的“才干”在领导你的行为。所以一个人的才干是非常重要的,千万不要忽视他,不然你会错过很多你想得到的东西的。

既然才干这么的重要,但为什么有的人不愿意研究自己的这种平凡呢?本书认为他们之所以不愿去发现自己的平凡,很大原因是因为他们不认识他们的真实自我有什么样的惊人之处。无论我们用什么名称,自卑感、不安全感这样的症状我们都不陌生。尽管不无成就,他们却仍会怀疑自己是否真如人们所想的那样富有才干。引起怀疑也许是运气或环境,而不是平凡造就的成功。你耳边老是有一个焦虑的声音:“你什么时候原形毕露?”尽管你的理智结论相反,但这话你却听进去了。这部分充分说明,为什么人们在被要求描述其自身平凡时,很少提及自身才干。相反,他们会谈到自一生中获得的身外之物,如证书、文凭、经验和奖励。这些是“证据”,能证明他们取得了进步,获得了一些可以拿出手的宝贝。本书并不是认为这种恐惧是完全消极的,毕竟不安全的反面是自满。然而,这本书提醒我们:如果由于害怕收获不丰盛而不去研究自己的平凡,就很有可能错失你的平凡。平凡并不是当然的产物,平凡也需要被珍惜和重视,然而我们却常常犯错,忽视了他的存在。从现在开始把握自己的平凡还为时未晚,发现你的平凡去寻早属于你的成功吧!

读书笔记 篇四

简介:

《寒夜》是巴金最具思想艺术价值的作品,堪称书写婆媳矛盾的经典之作,是典型中国家庭的缩影,其中借对汪、曾之间婚姻生活中种种日常矛盾的展示,探究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命运与婚姻的问题。我们将以《寒夜》为基点,通过与《伤逝》、《金锁记》等作品的类比分析,从而加深对《寒夜》中婚姻关系的理解。

在此之前我不得不做一点声明,本篇文章不过是我一时兴起的玩物,谈不上学术,却也参考了许多前人的研究成果,文章的思路也是我当时的即兴之作,不过近来又加以完善,距《寒夜》的阅读约莫也有一年半载,情节人物略有生疏,当时的瞬时情感却还历历在目。因并非论文,故不作文献引用。

不知《寒夜》的阅读受众,所以还是放一下简略的剧情简介: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他们年轻时的梦想是希望能自己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树生在大川银行工作。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树生常发生争执,汪文宣左右为难,此时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后来树生随年轻的银行经理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小宣回了昆明。两个月后,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非,伤感不已。

文中的汪文宣是一个善良正直又懦弱的男人,而树生和汪母则是新、旧女性的典型代表,汪家的矛盾以树生为中心:婆媳矛盾不可调和,夫妻矛盾与其说是“七年之痒”,不如说是他们的所谓的爱情遭到了柴米油盐的考验,小宣母子的矛盾在于血浓于水的亲情变得比水还淡。一直炫耀自己是“拿花轿接来”的汪母,固执而富有“恋子情结”,丈夫过早去世,她早就习惯了守着儿子过了一辈子的生活常态,即使为儿子去做洗衣老妈子也心甘情愿。但是尽管汪母爱儿子,为儿子付出了一切,她依旧却不理解儿子,她的爱没有给儿子带来幸福,反而增加了他的痛苦。此处我想起鲁迅的一句话:“母爱如同湿棉袄,脱了感到冷,穿着感到难受。”自然,《寒夜》中的汪文宣并没有鲁迅先生的那番思考,若是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我粗犷地将他认作是一个“巨婴”。

《寒夜》是巴金最具思想艺术价值的作品,堪称书写婆媳矛盾的经典之作,极具深度。小说讲述的是“好人的悲剧”,成功地塑造了汪母、汪文宣和曾树生三个人物形象。《寒夜》作为巴金的巅峰之作,是典型中国家庭的缩影,书中通过展示汪、曾婚姻生活中的日常矛盾,探究揭示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命运与婚姻的问题。我是没有看完巴金早期三部曲的,《家》看了一大半,只觉得不是很有意思,剧情还算可以,语言和人物塑造让我觉得有点难以接受,但是《寒夜》无论是人物、语言、环境甚至对于政治语境的把控都是不输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任何一部小说,我阅读《寒夜》的时候,《家》的影子还残存在脑海里,两相对比,可以称得上震惊。

《寒夜》是一部长篇小说,因我与其他多部交叉阅读,机缘巧合,有了些许念想,于以下呈现:

家庭因爱而存在,夫妻感情是维持家庭生活的主要依据,家庭问题如何能够通过是非道理就可以解决?清官难断家务事,在家庭生活中,我们甚至无法把控衡量的标准。《寒夜》中所写人物不多,女性占了很大比例。我们将具体分析在婚姻关系中的女性,其实我也有想到分析男性,但不得不说,在以下关联的作品中,男性所占的比例却是不是很多,而我自身并没有什么与男性打交道的经验,若是强行分析,必定是有失偏颇,只作顺带一笔。兜了一圈,回归主题,首先还是看一下民国初年女性对爱情婚姻的思考:

首先是1925年鲁迅《伤逝》中具有“独立人格”的子君:“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接着是民国初年的曹七巧:“你自己要晓得当心,谁不想你的钱。”虽然张爱玲是在四十年代才创作的《金锁记》,文中似乎刻意了模糊了时间,据推测大约是在民国初年。1928年丁玲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是这么写的:“我的生命只是我自己的玩品。”也许莎菲女士置于此地并不怎样的合拍,确也是一种独特的存在。总结一下:鲁迅在演讲《娜拉走后怎样》中说的那样:“娜拉”如果不想做傀儡,就必须取得经济权,这或许比要求参政权更艰难。在中国改变太难了,要付出血的代价。在当时社会,所谓的妇女自由,只是理想的“乌托邦”而已。我们可以将子君的伤痛归结为经济不独立,曹七巧则是过于看重经济因素,莎菲女士是个异类,她基本经济独立,思想自由,有自己的看法与主张,可我依旧认为她有着精神上的时代病。我在一篇论文中看到如下一种解法,觉得甚是有趣:

“现实”为出逃的女性设下了“双层”陷阱。第一层陷阱是,“现实”让“她们的人生追求与爱情追求之间划了等号”,“她们跑出家门,似乎仅仅只是为了婚姻自主”,“尽管她们的理想抱负、人生追求的初衷远远不仅于此”。然而,现实中女性没有爱情与婚姻,女性离家就变得毫无意义。那么女性脱离第一层陷阱解决办法是什么呢?是寻求“新”男性的庇护。但是现实中,“新”男性所给予的“庇护”又是否是离家女性所等待的“救赎”———具有平等对话权的爱情与婚姻呢?这恰恰又是“现实”为女性安排的第二层陷阱:“新”男性给以女性的“庇护”———女性勇敢追求而得到的“自由婚姻”,并不是对女性的“救赎”,它只是让女性再次扮演着“与在‘父’之秩序下一般无二的角色”。莎菲女士的种种百无聊赖大约是她陷入了第二重陷阱。

那么让我们看回《寒夜》里的诸位女性,故事的大约发生在三四十年代。二十年过去了,人们的婚姻观念似乎并没有什么巨大的改观。

首先是树生,她是书中新女性的代表。我认为她不仅取得了经济上的独立,甚至可以说是成功从“现实”为出逃的女性设下了“双层”陷阱脱困了。我觉得她获得了一般意义上的自由与平等。虽然每个人对于幸福的定义不同,但从我们这样一个旁观者的态度来看,她大约是没有获取自由的。纵使她收获了爱情,却被爱情拖入了一个无法简单抽身的漩涡,而这股隐藏在甜蜜爱情背后的神秘力量,一般来说,我们认为是复杂的婆媳关系。

之前也简略地介绍过汪母守寡多年,与儿子汪文宣相依为命,她严格遵循封建父权制对女性的角色定位,心甘情愿为儿子交出自己的一切,并不自觉地陶醉于对儿子的热爱与占有中不能自拔。我们可以说汪母确实是世界上最富有牺牲精神的好母亲,是世界母亲群体的楷模。但同时汪母虽然亲手将儿子抚养长大,和他共同生活三十多年,可她从不了解儿子,更不明白何为爱情。她将男女爱情局限于金钱,也不明白儿子对妻子的依赖性。即使汪文宣一直想要努力承担家庭重任,不想依靠曾树生,但现实却是物质上、精神上都离不开她。况且因为树生和汪文宣并未正式举行过婚礼,所以汪文宣有爱的婚姻在汪母的眼里是不道德的,她总希望等到抗战胜利儿子发财,就能娶到一个“正经”的称心如意的媳妇,于是更加努力地逼走树生,最后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这出“好人们的悲剧”的发生。汪母最后成为了父权化的符号代码,以此填补父亲的缺位,她以父权的职能施加着母爱,这使得汪文宣最后成为一个身体成熟、思想人格却还未独立的大男孩,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男人,她无法平等地与儿子沟通交流,甚至她的父权越位了她作为母亲的身份,儿子不是她依靠的对象,而是她的附庸拼,这也正如曾树生所描述的那样,她是个“自私而又顽固保守”的女人。

任何人身上都有时代的影子,即使是孤立的个体,背后也一定隐露一颗时代的尘埃。在与树生同时代同龄的女人们的对比烘托中,我们更能见出树生的独特之处:她们也许获得了尘世的幸福,也许只是被命运蹂躏,但却没有人选择与树生一样的道路。我们自然可以慨叹“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有人选择安于一方沃土,作茧自缚的同时却拥有了自得且可贵的安全感。如果我们选择前往彼方虚幻却有真实存在的自度的乐园、并最终抵达,获得精神自由、自我满足之后,我们是否会失意于精神世界的无尽?“夜的确太冷了。她需要温暖。”最后的最后,生命也不过是一只穷极穹顶的牢笼,叛逃者离开地面、挣扎到精疲力竭,却依旧在这座无有边界的牢笼,生生世世。

我们可以将汪曾婚姻的悲剧归结为战争与未破除的依旧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观念等时代因素。几十年过去了,让我们把眼光指向现代,让人不禁思考当现代女性取得了经济独立,思想独立与人格独立时,是否应该为了家庭放弃自我精神和自由?

本文牵扯作品过多,我也不过是作一读书笔记,深入思考分析,还是交付于未来的有志之士吧。

至于男性人物,现在的我谈来不免过于虚幻,于是就此搁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