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有限的教室无限放大——《一间辽阔的教室》读书有感

将有限的教室无限放大——《一间辽阔的教室》读书有感

将有限的教室无限放大——《一间辽阔的教室》读书有感

暑期,我有幸拜读了南师附中周春梅老师所著《一间辽阔的教室》一书。这是周老师的一部教育随笔集,书中写道:“光能照进来,风能吹进来,我在一间辽阔的教室……”作为教师,我们似乎总是在慨叹生活的平淡无奇,总是在唏嘘工作的琐碎无绪。然而,看了周春梅老师的《一间辽阔的教室》之后,我有所悟:教师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的生活中不是没有浪花,而是忽略了眼皮底下涌动的小小波澜。

翻开《一间辽阔的教室》,我不禁震惊了。书中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有的只是一个个平平常常的小故事,一段段波澜不惊的阐述,一句句耐人寻味的思索。周老师将日常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琐事娓娓道来,读后却有一种余音绕梁、意犹未尽的感觉。

监考时,周老师仔细地观察学生,浮想联翩。看学生的神情,想他们的爱好、性格,想象他们或平静,或丰富,或激情涌动的内心世界。下雪了,周老师应时应景,与学生一起整理关于雪的诗词,从而使这节有意义的语文课留在了单纯热忱的孩子们的心中。

老师让学生对着一张图片练习看图说话,这是教学中司空见惯的事情,而周老师却由此想到现在的学生囿于教室与书本的束缚,远离了自然,远离了真实的观察、感受与表达,只能写出模板式的语句,本应充满好奇的天真儿童,却变成了“闭目塞听”的儿童。

章同学因为换了一位像孩子一样调皮的语文老师,由原来的抱怨、厌学,变得爱上了学校,爱上了课堂。周老师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个有童心的老师能带孩子们重回天真快乐的世界。瞬间,周老师抓住了转瞬即逝的灵感,用心去体会,去感悟,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把生活变成文字。她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融入了自己的理性思考,给平凡的小事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教师的视野应该是开阔的,开阔的视野才能捕捉到生活的闪光;教师的思想应该是丰富的,丰富的思想才能对生活有深远的感悟。教师的思想深远,课堂才能多姿多彩,教室才能被无限放大。

教室因学生思维的开阔而辽阔

“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教室里有多少个学生,就有多少个思想。周老师让孩子们闭上眼睛体验黑暗的感觉,看看能看见什么。有的说,看见了月亮,圆圆的,带着浅浅的黄;有的说,看见了黑色的三叶草;有的说,看见了蓝色的老虎在草地上;有的说,看见红色的蛇长了翅膀,在红色的天空里飞翔......孩子们的世界如梦如幻,他们的想像可能与现实世界大相径庭,甚至相背而驰,但这就是童心,是儿童独有的内心世界,我们又何必用成人的认知模式去限制他们的思维呢?

在读《一间辽阔的教室》这本书的过程中,周春梅老师如水般的语言和深厚的文字功底令我折服,而这与长期的阅读积累是分不开的。她和学生一起逐句朗读长诗《星云》,诵读“摇曳无穷,情味愈出”的古乐府,传阅绘本,读童话故事,读小说......就像她自己说的:“与学生一起认真阅读原著,真诚交流,是最好的语文教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教学相长的愉快,尽在其中。

一位喜欢读课外书的学生曾经告诉周老师初中时的经历:王小波、龙应台教给他的,远远超过初中老师讲授的那些议论文写作技巧;而那些收到老师称赞的作文,无一不源于课后“翻闲书”“乱读”得来的灵感。学生通过阅读,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对人生有了深入的、独特的思考,“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河”,日积月累,等量变达到了质变,创作起来就有 “才思泉涌”之感。

教室因学生的阅读体验而多姿

学生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他们从未了解外面的世界。因此,学生的思想被封闭起来,生活单调无色,一写起作文来就胡编乱造,哀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有米”,只能通过阅读来无限放大自己的生活空间,不出校门也可知天下事,识天下人。在阅读中,学生可以认识保尔、鲁迅、李清照等各具特色的人物;在阅读中,学生可以和作者一起思考人生,反思自己的生活;在阅读中,学生可以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放飞思绪。

生活将激起美丽的浪花,课堂能引发无尽的想像,思绪会飞往遥远的未来。身为教师,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做课堂的引领者,做思绪的放飞者,将我们有限的教室无限放大。

教育本就是一场漫长的修行,教师如何更好地涅槃自己、渡化学生,大概就是终其一生的追寻吧。“决定教育质量的,不在于学校的华丽与否,而是决定于是谁站在讲台上,讲着什么样的课”。完美教室的打造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过程,不仅需要教师们痴迷于教育,更需要有创造性的活动,要善于不断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找到一系列适合的教育载体,让孩子们在教室里不仅学到知识、技能,同时也使身心、人格得到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