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青年干部

第一篇:敬告青年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青年干部

当代现代之青年

——《敬告青年》读书报告

摘要:《敬告青年》在开篇就热情讴歌“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并且以进化论来阐述我们的社会要遵循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才能继续生存于世界,“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之后陈独秀又提出了六项基本原则: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隐退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以此来激励青年们“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成为国家之栋梁之才。

关键词:青年、新陈代谢、自主、进取、科学

《敬告青年》是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第一篇文章,相当于是《新青年》(当时叫《青年杂志》)的发刊词,主要是在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的对比中表达批判封建礼教,崇尚西方的思想,追求民主与科学的强烈愿望。陈独秀在文章中表示,这一切的改变都瞩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但我们又必须改造“年少老成”之青年。陈独秀毫不吝啬地大肆赞扬“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但是同时他也认识到,其始也未尝不新鲜活泼,寝假而为陈腐朽败分子所同化者,有之;寝假而畏陈腐朽败分子势力之庞大,瞻顾依回,不敢明目张胆作顽狠之抗斗者,有之。所以他写下这篇荡气回肠的文章来警示当代青年,要反对封建的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如他所愿,它的确如当头一棒,深深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的青年。即使在现在,也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

那么,想要了解1915年前后的青年,我们不得不先去看看当时的社会背景。《新青年》的创刊,最大动因是辛亥革命后,以袁世凯为首的旧势力倒行逆施,导致政局混乱、民怨沸腾,让人们普遍感到失望。先进知识分子于混乱与苦闷中力图为国家、民族寻找到一个新的出路。

当代现代之青年——《敬告青年》读书报告

那为什么陈独秀想敬告“青年”呢?当时头脑比较清醒的人都认为,中国社会积腐太深,中年以上的人大抵都为旧污所染、旧习所困,唯有青年是国家和民族一线生机所系。李大钊说:“国中分子,昏梦罔觉者去其泰半,其余丧心溃气者又泰半。”希望只能寄托于青年。当时梁启超也断定:“吾国处飘摇欲倒之境,所恃者厥为青年。”可见,在当时的社会中,进步者革命者爱国者很多都青年,都是先进的知识分子。

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这当中也掺杂着许许多多的腐败青年,这些人或许是中了封建的毒太深,或许是没有勇气反抗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或许是对中国的未来不抱有希望,或许是自甘堕落,种种原因,导致中国部分青年不思进取、愚昧无知。本该是“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的年龄,却“青年其年龄,而老年其身体者十之五焉;青年其年龄或身体,而老年其脑神经者十之九焉”。在国家危难之际,民族危难之间,这种国民状况叫人何不担忧啊!“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只是希望当代之青年能够担负起拯救国家、拯救民族的重担!

在当时,对青年的思想起重大解放作用的有《新青年》和新文化运动,而陈独秀是《新青年》的主编,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可见,陈独秀在中国重大转型期是一个思想启蒙者,革命领导者!《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它极力宣传民主与科学,在五四时期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中国现代社会转型中起着重要的精神桥梁作用。由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的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是德先生、赛先生、莫拉尔小姐、还有文学革命,他们提出“破除迷信”口号,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以“求得思想之解放”。的确,《新青年》的创办和新文化运动的普及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不论是青年们还是部分年长者的思想都受到极大的冲击,他们开始或者是更加深入地放眼观看世界,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探索救国之路。

我们知道,《敬告青年》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光芒四射的一页,对此后中国革命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它整整影响和改变了一代

人啊!今天的我们再回过头来探讨它在现代社会的意义,是不是还有那么必要呢?

有必要!我可以坚决地回答这个问题,现在我们依然要学习《敬告青年》的积极进取之精神。

我们不妨看看现在社会的青年们。我们可以非常自豪地说,我们新一代的青年是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祖国的好青年。在各个重灾区,那些不远千里势必助人的志愿者们,在北京奥运会、广州残奥会、上海世博会等等各种举世瞩目的盛会上,那些勤劳奔波的志愿者和工作人员们,那些为国家荣誉而全力以赴的运动员们,还有无数无数的爱国之士,有谁能说这当中没有青年的身影?

梁启超说:吾国处飘摇欲倒之境,所恃者厥为青年。虽然现在吾国不是处飘摇欲倒之境,但是所恃者厥为青年。都说祖国是未来的花朵,是国家的栋梁,对于青年的培养,首先体现在教育上,但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普遍出现一种不自由不自然的状态,近百年前,伟大的革命领导者李大钊就发现并指出了这个问题,他在《应考的遗传性》中说道:中国人有一种遗传性,就是应考的遗传性。什么运动,什么文学,什么制度,什么事业,都带着应考的性质,就是迎合当时主考的意旨,说些不是发自本心的话。甚至把时代思潮、文化运动、社会心理,都看作主考一样。所说的话、作的文,都是揣摩主考的一种墨卷,与他的实生活都不生关系。是甚么残酷的制度,把我的民族弄成这样的不自然!放眼看看,自小学、初中、高中,甚至是大学,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学生,一个个都在揣摩考官的思维以迎合主考的意旨。就连我们读的书都是跟考试相连接,考试考什么,我们就学什么,只会死记硬背,如此“对症下药”地读书学习,已经成为教育上的常态。看来,这种根深蒂固的教育制度早就形成,已成为我们的遗传了。在这样一种不自由的束缚思想禁锢思维的环境下学习,我们的青年如何能够能够高举自由、民主、科学的旗帜,充分发挥科学钻研精神,成“新鲜活泼者”?

如此看来,陈独秀《敬告青年》在今天还是很有价值的,因为我们的青年还没有完全实现思想上的解放,还没有完全达到陈独秀期望中的“彼陈腐朽败之分子,一听其天然之淘汰,雅不愿以如流之岁月,与之说短道长,希冀其脱胎换骨也。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 我们在行走的路上,还应该经常重温那六个基本原则: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隐退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还有一个不好的现象,就是很多腐败思想流入、侵蚀国人的身心,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诸如近几年炒得火热的众多的“门”事件,诸如哈韩哈日哈美哈欧如数家珍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时政实事一问三不知等等,以上种种只是冰上一角,还有更多的价值观问题,道德问题渐渐浮上水面,我们不得不去面对它。是我们青年的价值观扭曲,是我们过于忽视传统,导致没有了根,是我们受西方腐朽思想毒害太深。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全盘西化或许在当时的那个特定的背景下能够激励青年们解放思想,从封建的牢笼中看到一丝希望。但是在现在的中国已经不适用了,我们既需要传统文化的精华的熏陶,又需要国外先进文化的陶冶,这样我们才能成新鲜活泼者,才能成为社会之新鲜活泼细胞。

由此可见,《敬告青年》不论在什么时候都起着重大的思想启蒙作用,永远不过时,都能时时刻刻激励青年!我们不能辜负老一辈革命家对我们的殷切期望,应该做到《敬告青年》中陈独秀希望中的新青年!

参考文献:

1、李大钊《应考的遗传性》1919年

2、史海《陈独秀创刊敬告青年"自主而非奴隶 进步而非保守"》2014年4月

28日《人民日报》

3、马宁 《时代需要新青年,我们争做新青年——读〈敬告青年〉等文章有感》

2014年10月 《法制与社会》

4、

5、

第二篇:青年校长读书笔记

《和青年校长的谈话》读书笔记

我用了一周的时间阅读了《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与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进行了八次对话,想看看苏霍姆林斯基是怎样当校长的,他又是怎样告戒别人应该怎样当校长的。看完以后,既享受了一场精神大餐,又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可以说我们在学校中会遇到的所有问题,苏霍姆林斯基几乎都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与实践。

第一次,是关于“教师创造性劳动的几个基本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校长要领导好一个学校,就必须深刻理解教育过程的最微妙的细节,并理解它的最深远的根源。他应当既是一个熟悉业务、经验丰富的教育学家,又是一个心理学家”。为此,苏霍姆林斯基又指出:校长要妥善解决好学校的各种问题,关键在于领导全体教师进行创造性劳动。“领导学校工作的秘诀之一,就在于唤起教师探索和分析自己工作的兴趣。”唤起这种兴趣,首先是树立一种精神,“精神”是学校中最宝贵的财富,在学校里,没有比教师的精神状态更重要的事情了!而对于一位校长的“工作”来说,没有什么比“唤起”更重要的事情了。在本次谈话中,他还明确的得出了:“我认为校长的使命就在于使每个教师都成为善于思考、勤于钻研的研究者。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

第二次,是关于“教育现象之间”的相互依存性。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善于认清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善于找出他们之间的依存关系,这可以说是学校领导人主要的能力之

一。”在本次谈话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要了解儿童”,并且重点谈到了“教师的教育素养”问题,他认为:“提高每位教师和整个集体的教育素养,是领导教育和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不能把对这方面的的领导归结为一套行政命令的办法”。

第三次,是关于“学校集体的精神生活”。在这一次谈话中,苏霍姆林斯基讲的主要意思就是:校长和教师应当设法使学校集体过一种生气蓬勃的、富有思想性的精神生活。他指出:“教师上好一堂课要作毕生的准备”,“教师需要有足够的自由支配的时间,不断的丰富教师的精神世界”,“教师没有自由支配的的时间,这对于学校是真正的威胁”。在这一次谈话中,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教师应当读书和创作”。

第四次,是关于“难教儿童”。关于“难教儿童”的问题,到现在为止,都还是一个重大的课题,也是一个难题。实际上,这也是最复杂的教育问题之一。在本章中,苏霍姆林斯基描述了“难教儿童是些什么样的孩子”;分析了“他们为什么变成了难教儿童”,他指出“童年时代缺乏真正的人的环境,是一些孩子成为难教儿童的主要原因。”在如何转化“难教儿童”这个问题上,苏霍姆林斯基提出“重要的是要有有经验的、懂得儿童心理世界的老师”。

第五次,是“关于道德教育的几个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技巧真正在于能使人从幼年就开始他的公民生活,树立爱国思想。为此,苏霍姆林斯基花了大量的精力和篇幅来阐述关于道德教育的问题。在此次谈话中,他讨论了有关道德教育的14个基本问题。他认为:“道德内容的核心乃是义务”,“而义务感的培养,则要求从这一点做起:教育儿童体贴别人,理解别人的利益和愿望,使他们自己的行为与人的尊严感协调一致”。他批判了只重视智育不重视道德教育的现象,提出:“学校的任务是,要使学生了解人类智慧所创造的一切”,在此,他还探讨了道德与知识之间、精神文明与知识水平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提出师生关系是“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和同志”,教师应当“尽量鼓励学生参加积极的活动”。

第六次.是关于“谈谈怎样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领导要力求使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从这样一个观点出发周密地考虑教材:向学生揭示那些初看起来并不引人注目的‘关键点’。因为在这些‘关键点’之间交织着各种因果联系和其他有机的联系,他们将会是学生产生各种疑问,而疑问可以激发求知欲”。他主张:学生应当掌握最重要的技巧和技能。

第七次,是“关于听课和分析课的几点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校长知道学生的脑

力劳动,首先就是经常听课、观察课和分析课。在本章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听谁的课,何时去听,听多少课”等听课的技巧问题,也探讨了“听课的目的是什么”以及怎样让“教师理解和达到课的目的”。在本章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要“教会儿童学习”。

第八次,是关于“怎样做学年总结”。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年总结是非常必要的。他提醒校长,应该“要有一本记事薄”。他指出:“你作为学校的主要教育者,必须经常地、有意识地发展自己的这种能力:善于看出各种现象之间的联系,并且善于进行理论上的概括。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学校领导者,你就不要委托任何人去作这个总结报告。”在做学年总结时,他主张:“各项理论概括的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并有充分论证的,同时在教师看来都是他们自己的劳动、探索和思考的总结,而不是某种外来的强加于人的东西。”

对话结束,我被他的教育思想所吸引。一滴水珠,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本好书,可以滋养无数美丽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的《和青年校长的谈话》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读完后我有三点感触:

第一: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苏霍姆林斯基的教改经验和他的教育思想是符合当代教育发展的一般要求的。他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他对教师和学生的研究和服务精神,是他取得成功的力量源泉;他对理论问题的勤奋、求实的探索精神,使他获得了重大的理论建树。是的,校长必须真正把教师确立在人的位置上,并以人为中心实现领导和管理。校长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上,要通过服务,让教师感受幸福,从而使教师对教育教学理念的领悟和实施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发展;通过服务来合理配置学校的各种资源,帮助教师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发挥最大的潜能。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说:“我当清华大学校长很容易,只不过是给教授们泡泡茶、端端凳子罢了。”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到:一个学校的领导,只有自己的心理位置摆正了,才不会自以为是,才不会凌驾于教师之上。只有做到这点,领导才会虚心待人,尊重他人,与教师们有共同的语言,与教师们有广泛的沟通,从而赢得教师们的信任,真正做到集思广益。

第二:应当怎样来做一个合格的校长?我想作为校长,就应该向苏霍姆林斯基那样。袁校长在一篇博文里就关于如何做校长的问题提出几条建议,我觉得非常好,摘录下来与大家分享:一是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明确的办学思想,并要将这一思想化为全体领导成员的统一思想。作为一个校长,必须要有办学追求,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这种思想和理念立意要高,要瞄准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大方向。同时要实,要立足于本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校长只有树立了这种追求,才能引导教师向更高境界、更高层次迈进。二是时刻要有质量意识。校长的职责,就是要帮助每个教师实现他的自身价值,帮助其获得成功,从而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三是研究课堂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是教育改革的主阵地,亦是培养师资的主阵地,校长必须紧紧抓住不放。

第三:做一名能领导教学的校长。学校领导首先应该是一个教育思想的领导。也就是说,校长自己在教育理论方面一定要有主见,要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内行。校长是学校的主要教育者,如果只是指示别人应该如何教育学生,自己不直接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不直接和学生打交道,就不可能成为主要的教育者。校长的工作应当是深入课堂,到教师中去,到学生中去,研究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依靠教育科学领导学校。

苏霍姆林斯基的每次谈话都深深地震撼着我,启迪着我,我从文字中悟出一些生动真实的道理,懂得做一名合格的校长需要渊博的知识、深厚的理论、独立的思想和工作的魄力,也能更好地指导我怎样做好我的本职工作。像这样有价值、有意义的书籍我应多看、常看、反复看,只有不断提高自己多方面的素质,才能提升自己的品位,在以后的工作中以此创造出自己的教育教学和工作特色。

看来,做一个校长容易,做一个好校长,真的不容易啊!

第三篇:青年读书笔记

青年读书笔记:再读《围城》

燕赵都市网 05-01-07 10:20

“鸟笼”、“城堡”、“围城”,这是钱钟书对男女婚姻给出的一个隐喻,在外面的想进去,进去的想出来。正像俗话所谓的“这山望到那山高,去到那山更矮了”或者“江南望到江北好,去到江北喊苦恼”。只不过,人类心理普遍的“不知足”意识在《围城》一书里被放大了,而且,钱钟书把这样的心理倾向引申至婚姻大事,让人难免有种错觉,误认为“离婚”和“结婚”一样,是自然不过的事。当然,倘若这一点真得到了普遍的承认,那对于人伦而言该是多么的不幸。

对于这个“不幸”,在高中初读《围城》那会儿我是读不懂的。即使口口声声说喜欢《围城》,大多也只是喜欢它的叙事。冷嘲热讽的笔调、嬉笑怒骂的词句配合上钱钟书过人机智和五车才学,使得全书每一个部分都很精彩。譬如,“说女人有才学,就仿佛赞美一朵花,说它在天平上称起来有白菜番薯的斤两。”这一则讽刺,真是挖空心思,转了几个弯,既不是说“女人无才”,也不是把女人当成“花瓶”,而是讽刺漂亮的女人不会有才学,因为她的聪明在漂亮上。又譬如“有人失恋了,会把他们的伤心立刻像叫化子的烂腿,血淋淋地公开展览,博人怜悯;或者事过境迁,像战士的金疮旧斑,脱衣指示,使人惊佩。”这一段话是对失恋人的幽默,可不是对叫化子和战士的讽刺,只是拿他们的心理现象,用来作了适当的比喻。

周锦在《<围城>面面观》写道:“它(《围城》)的幽默,能发人深省,给予读者思想的余地,想得愈多愈有意思;它的讽刺,刺得很深,但不会给人鲜血淋漓的感觉,反而会让读者产生正是如此、应该如此的念头。再者,《围城》的幽默和讽刺文字,不轻佻,运用得很自然,看来不是作者有意的安排,而是写到这里,在意义上必须要这样表现。”一般的长篇小说,由于篇幅和字数的关系,作者很难处处用心,更不会去可以推敲每一字每一句,而《围城》似乎一反常态,每一处遣词造句都很着力、很考究。

前些天在书店发现一套十本为一系列的“钱钟书研究丛书”,其中有三本书对《围城》作了专题研究。除了那本周锦的《<围城>面面观》,还有张明亮的《槐阴下的幻境———论<围城>的叙事与虚构》和田建民的《诗兴智慧———钱钟书作品风格论》。当然,这些书适合像我一样读过《围城》而尚未“敢”碰《管锥篇》、《谈艺录》的人,毕竟,参阅着这些评论,当我们重读一遍《围城》,难免有一些新鲜会被我们挖掘。

第四篇:青年教师读书笔记

弄养小学青年教师读书笔记

姓名 马正山 摘录时间2014年11月 文章题目 <<青年教师成长之旅>>读后感 文章出处 <<青年教师成长之旅>> 文章要点 有人说:读书足以移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青年教师读书笔记。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 身为教师,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要做一名有智慧和符合时代发展的教师,那必须要借助大量的书籍,因为阅读可以让我们的思想改变,因为阅读可以使我们有更多反思,也因为阅读让我们有更多的感悟。 《青年教师的成长之旅》一书则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更多的学习和提高。 读书随笔

(150字以上) 我们深深知道,只有乐学的教师,才有可能成为乐教的教师;也只有教者乐学,才能成为教者乐教以及学者乐学。读书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人文素养,然而读最好的书,却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里面达到最高效。《青年教师的成长之旅》把对教师帮助最大的54本书进行了一一的介绍,作了有针对性的解读。这里有我们所熟悉的《爱的教育》、《给教师的建议》、《老子》(《道德经》)、成功教育》、《论语译注》……也有我们所陌生的《发现母亲》、《新教育之梦》、《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每一本他们都在阐述着不同教育思想和理念,都在传达着不同的观点和做法。《爱的教育》是进行效教育的优秀范式,安利柯的日记纪录了他儿童生活的点点滴滴,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他使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教育即生活,读后感《青年教师读书笔记》。 《给教师的建议》,它给我们提出了100条有针对性和价值的建议。他首次让我们知道,我们要用一生去准备一节课,创办家长学校,强调了家长的重要。书中有着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话语:真正能够驾驭教育过程的高手,是用学生的眼光来读教科书的。学校---首先是书籍。在自己的工作中分析各种教育现象,正是向教育的智慧攀登的第一个阶梯。54本书有着让我们可以有所提高的思想,54本书里面有着各自值得我们去深深探究和实践的有效方法和技巧。然而《青年教师的成长之旅》却给了我们最大的最好的阅读机会,我们在一本书籍里面就能对这些这么优秀的书籍有了更准确的认识和把握。每看到书中介绍的不同书籍,我总在不停地反思自己,自己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家人的态度。我慨叹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没有一双慧眼,去发现我的学生的长处与潜力。平凡得没有一双巧手,去引领我的学生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去。 弄养小学青年教师读书笔记

姓名:马正山 摘录时间2014年11月 文章题目 <<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 文章出处 <<汤姆`索亚历险记>> 文章要点 作者马克·吐温以满腔热情和真挚的爱为读者塑造了小主人公汤姆·索亚和他的一群小伙伴.汤姆·索亚是个成长中的孩子,他调皮,喜欢恶作剧,却又善良可爱乐于助人.他讨厌教堂里老师干巴巴的说教,他不喜欢整天在学校里干燥无味的生活,他向往成为绿林好汉,他希望加入海盗,过新鲜刺激的生活.他总在危险时刻,挺身而出,做出那些懦弱的"好孩子",体面的"优秀生"无法做出的正义行为,展示出自己的魅力。 读书随笔

(150字以上) 其实孩子的顽皮有时候正好体现了孩子的天真烂漫。 这种童真过了孩童时代就很难再寻,能让我们找到的,就只有一点点偶尔才会想起的甜蜜回忆。我相信,即使你的童年再艰苦,回想起来你也会很开心。谁没有在小时候做过一件半件的傻事?当你越长大,你就会越觉得这些傻事有趣。 我说童年就像一罐甜酒,时隔越久,尝起来就越香,越纯,越让人回味。

人总是会长大的,除了个儿长高了,身子强壮了以外,人的思想也在长。你对世界的看法不同了,懂事了,不再幼稚了。不过人是要越变越好才是。千万不能像历险记里的那个心狠手辣的坏蛋卓伊一样,他坏事做尽,人见人憎。但最后他还是恶有恶报,得到了一个活活饿死在山洞里的下场。

看完《汤姆索亚历险记》,我真羡慕汤姆能有如此有趣的经历。这本书让人看起来津津有味,甚至废寝忘食。我想,《汤姆索亚历险记》在你烦闷的时候或许能让你一笑解千愁。

第五篇:敬告青年读书笔记

《敬告青年》读书报告

文章背景与主要内容:

本文是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第一篇文章,表达了他反对封建礼教,追求民主与科学的强烈愿望。他满怀激情地讴歌青年,“涕泣陈辞”,寄希望于活泼之青年,呼唤青年“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号召青年“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陈独秀提出了六项标准帮助青年判断“孰为新鲜活泼而适于今巨之争存,孰为陈腐朽败而不容留置于脑里”: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进取的而非退陷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这篇文章充分表达了“五四”时期的启蒙主义知识分子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主张、体现出他们瞩望于青年但又必须改造青年国民性的深刻意识。该文在“五四”运动和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均有重要的影响。

读书心得:

这篇文章的第一部分论述了青年的重要性:“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青年有蓬勃的朝气,青年易于接受进步的思想,青年敢于与陈腐的势力,不畏强暴,现在的青年,将会是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推动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那些现在的社会支柱,深受封建思想影响,多半十分顽固,难于接受新思想,纵使他们支持民主与科学,也因为没有青年那样的热血,不愿挺身而出反对桎梏中华民族上千年的;而林则徐这样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也避免不了本身封建性的制约及对世界认识的不足,难以推动整个社会的变革,最终他们也只是默默支持着原来体系的运转。要改变当时的社会,不能寄希望于已然陈腐的一代,“惟属望于新鲜活波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只是陈先生悲哀地发现,当时的青年“其头脑中所涉想,所怀抱,无一不与彼陈腐朽败者为一丘之貉”,“充塞社会之空气,无往而非陈腐朽败焉,求些少之新鲜活泼者,以慰吾人窒息之绝望,亦杳不可得”。于是他越发认识到唤醒青年的重要性,提出了对青年的六点要求。

第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这点集中体现了民主的思想。欧洲经历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破坏君权,否认教权,均产兴说,女子参政。启蒙运动所提倡的自由、平等、博爱深为进步知识分子接受与推崇,而这自由的观念,也与中国封建制度冲撞最深。传承数千年的宗法制,忠孝节义,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遵从似乎已成为天经地义的事情,从遵从对象处得到一丝奖赏就欢天喜地,殊不知所谓该与不该,荣与耻,都听命于他人,沦为奴隶。我很赞同陈先生说的:“轻刑薄赋,奴隶之幸福也;称颂功德,奴隶之文章也;拜爵赐第,奴隶之光荣也;丰碑高墓,奴隶之纪念物也。”青年应该远大的理想,崇高的追求,不应止步于这些努力的荣光。

第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途,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看中国当时的情况:“大梦未觉,固步自封,精之政教文章,粗之布帛水火,无一不相形丑曲拙”。封建帝制推翻了,而僵化的封建体制、封建文化继续深深影响着中国,并逐步将中国带向灭亡。

陈先生表达的是一种进步的历史观,只有不断变革,才有进步,然而他的观

点不免有些极端,“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这里全盘否定了传统文化。“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巴比伦人亡矣,其文明尚有何等之效用耶?”。当我们将所有的文化根基摧毁,我们又以什么自居,纵使我们学的最先进的制度和技术,我们也只是丧失了传统被文化殖民的民族,我们现在的及将来的民族已经灭亡。巴比伦人灭亡了,但他们创造的文明依然让人叹为观止,如果当初灭亡的是巴比伦文明,那现在那些巴比伦人的后代应该被称作波斯人、阿拉伯人、罗马人??随便什么,总之不会是巴比伦人,因为他们找不到什么来证明自己是巴比伦人了。所以我觉得,一个民族固然要进步,他的落后的文化应该摒弃,但不能将他的文化全盘否定,有很多精粹是应该传承的,像我们的儒家文化。

第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这一点着重于激励青年“战胜恶社会,而不可为恶社会所征服;应超出恶社会,进冒险苦斗之兵,而不可逃遁恶社会,作退避安闲之想”。退隐是弱者不适竞争的选择,然而进取又谈何容易,当整个社会都陈腐朽败,那些进步的、超前的声音注定以悲剧收场。王安石主持变法,缓解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然而当时最反对他的,是大名鼎鼎的司马光,在变法失败后的八九百年,他一直背负着祸国殃民的骂名,直到近代;大思想家李贽,提出了许多超前的想法,却也只是被大多数人认为是狂人是疯子是异类。不过,即使不能在最前方发出自己的声音,也不该逃遁为恶社会征服同化。

第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辩证的看待自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以来,“自悲观者言之,失地偿金,国力索矣;自乐观者言之,倘无甲午庚子两次之福音,至今犹在八股垂发时代”,封闭只能让自己慢慢落后,最后沦为被侵略的对象。日本主动开放国门后,走上了迅速富强的道路,学得西方最先进的制度和技术,积累下足够的力量打败大清王朝;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开始腾飞,到今天,经济总量已雄踞全球第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在一步步实现;相比朝鲜,仍然处在封闭当中,他们全力发展核武,发展军事,而他们的人民,还要靠他们的仇敌—美国的粮食救济才能生存。可见,主动融入世界的潮流是多么重要,无论是当时的青年还是现在的青年,都应该积极地去了解世界,去学习那些先进的思想,再回来改造业已落后的文化。

第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陈先生倡导“厚生利用”,反对迷信,“诳人之事,虽祖宗时所遗留,圣贤之所垂教,政府之所提倡,社会之所崇尚,皆一文不值也”,这里也有一些极端,迷信应该抛弃,但信仰不能。人们所信奉的上帝、佛祖、安拉,救赎、轮回,虽然没有人真正见过,但这给了许多人无穷的精神力量,甚至塑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一个民族失去信仰,那是不可想象的,有宗教等教义确立的道德约束崩坏,社会秩序也将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

第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这里陈先生提倡纯粹的科学,抨击阴阳五行,“气”,及无理由的信仰。显然,这也有些极端与片面了,古人提出阴阳五行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其中也隐含着对立统一等科学的世界观,“气”也是在当时条件下提出的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局限,但那样的认识在那时已经是一种突破,有一定的合理性,我们不能太苛刻的要求古人。而且宗教存在的价值这里也不用赘言,不能将他们一竿子打死。温总理说过,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科学固然重要,但再先进的科学,也都是在实现着人类那些曾经不切实际的想象,飞机多少年都被认为是一种妄想,今天我们抬头便可时常看见航班飞过;计算在今天的发展更是我们曾经的想象都无法达到的。我们既要崇尚科学,也要有无穷的想象。

尽管陈先生的观点在今天看来有些许极端与片面,但在当时是十分了不起的,放到今天,一样激励着我们这些青年,追求自主的理想,崇尚科学的力量,争取无上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