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史》读书笔记

第一篇:《西洋史》读后感

《西洋史》读书笔记

读陈衡哲的《西洋史》已近尾声,感觉她的上古史和中古史写的比近代史部分精彩,也许是离的越远,看得越清楚吧。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对近代史的史实了解较多,缺少了新鲜感的缘故。

总之,还是一部杰作,对于整个欧洲史的来龙去脉有了一个清晰的再认识,从古巴比伦到古希腊,古罗马,到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列国兴起,法国大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各个大事件的意义,之间的联系,继承关系,都讲得非常精彩,逻辑严密。

这部书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它的女性视角,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人类文明成果,尤其是文化成果由衷的赞叹,表露无疑。文字也带有鲜明的文学色彩,女性色彩,爱憎分明,激情洋溢,同时又不失史家的客观,公正,真是一本不多见的好书!

第二篇:近现代史读书笔记

读《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后感好不容易看完《黄仁宇回忆录》,感触颇深。这其中有几个原因。第一,并不是因为其中的内容写得有多么得丰富多彩,重现历史,而是在于黄仁宇先生的文笔细腻,直白易懂,就算是没有背景的人也能读懂。第二,我称赞黄仁宇先生为人做事的风格,他乐观豁达,善于思考,有理想有抱负,不卑躬屈膝,考虑事情总会很全面,还善于反省,这是我们都要学习的地方。

黄仁宇的一生是羁绊的一生,是机遇的一生,这本书通过追忆抗日战争和自己在美国的奋斗史,把自己的的看法、观点阐述出来,通过顺述和插述的结合,描绘了一个宏大历史画面,风格独特。整本书最吸引我的,不是黄仁宇先生从国军自修发展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历史学家,而是他在抗日战争与国共内战中作为一个局内人与局外人对整个事件的看法。作为局内人,他是一个国军,是一个本身励志当一个中国拿破仑的军人,他参与抗日,在对抗日战争的体会中,他看透了很多事情;作为局外人,他钦佩共产党的顽强,钦佩美国人,甚至日本人。

黄仁宇先生在青少年时就立志要当像拿破仑那样的军事天才,可是在优秀毕业之后却被分配到云南边界,毗邻越南,在蒋介石军队做一个下级军官,可在那,出奇地平静,战事少,物资匮乏,交通不便。在那里的状况是:他的士兵每月薪饷十二元,但如果携带一挺轻机关枪投奔附近山头的土匪,每人却能领到七千元!可想而知在当时那种情形下:有一个让自己(版权归本站)大展身手的机会,却没有外在条

件的充裕。他是当不了拿破仑的!黄仁宇作为一个军官,却很少显摆官威,对战争中的战士怀有深深的敬意,他在书中是这么记录的:?一位坦克班的班长受了轻伤……但是他否认在战役中受伤。他极力辩解:‘看,我只是稍微刮伤而已。但可击中砖墙,打下一些尘土和会腻,对吧?所以又一大堆烟尘掉到我头上。没有什么好紧张的!…..’士官对战争的风险的轻描淡写,对他们扮演的英雄角色不以为意,这不是我第一次听到。?他还?喜欢听士兵见的对谈?,可见他是一个平易近人的军官,并从中抱怨了他对战争的不满。

说到他对战争的厌恶,他从三个角度来说明全世界的人都讨厌战争,不管是法西斯还是非法西斯。首先从他的亲身经历来看待,他认为战争不可能总是滑稽,事实上,每天都有人被炸断腿,头颅大开,胸部被打穿。其次,他在密支那小机场看到在训练的美国大兵,没有任何遮蔽,倾盆大雨,这些美国大兵肩荷卡宾枪,在等候出发的命令,黄仁宇不能说什么。他不能说他们英气勃勃地站着,决心承担战争的重任。他仔细观察,他们的眼圈和无动于衷的表情都让作者别有所感,这班美国大兵气馁沮丧,不知所措,无法面对战争的悲惨和不确定,他们就是感官麻木,无精打采!第三个角度,是从日本人的角度,黄仁宇在孟拱河谷是看到一个日本上尉尸体,死者的遗物是一张地图和一本英日字典,黄仁宇发现死者和他有许多共通点,死者是一个大学生,在死前还在认真地读书,他也是迫不得已才来参加战争,谁不想留在教室里好好上课呢?从二战结束时日本军官的态度来看,更能反衬出日本人的反战情绪。当作者从柳州飞往上海时,前来迎接飞机的

是日本陆军及海军军官,他们?一点都没有预期的不快或反抗态度?,这令作者吃惊!

作为国名党的黄仁宇,对蒋介石存有敬佩之心,而且这种敬佩是从正面来论述的,当内战爆发时,黄仁宇在和平饭店,他说?最兴奋目睹蒋介石的莅临…..镇定自制一如平日,但近距离单独看他,会发现他在中国人里算是很高的,不过仍有些脆弱,令人不敢置信?在这句话中,可能包含着另一层的意思,我也不深究这层内在的意思,可是单从字面上看来,蒋介石在他心目中就是伟岸的,无可替代的!我喜欢黄仁宇先生的内在思想,因为他不是单方面看问题,而是双方面,虽说共产党和国民党有阶级的差别,但是黄仁宇先生在书中还是用他独特的方式对毛泽东的深谋远虑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情,在林彪攻打东北时,共产党进攻受挫,他把共产党进攻受挫说成了一个?奇迹?。共产党利用工农阶级来壮大自己的力量,并抓住了国情,得到了众多人民的支持,无疑国民党是失败的。但国民党的失败不仅仅是体现在这里,黄仁宇知道国民党内在体制是落后的,他在研究明史时就说了:?中国的农业帝国官僚是军事失利的原因?,从鸦片战争的失败到蒋介石国民党的挫败都是这个原因,他说:?国民党在政府组织上层创造出现代的外观,但底子里全国仍是村落的结合体,管理方式不可能比明朝或清朝更企业化。?

黄仁宇作为一个资产阶级,很有生意的头脑,他曾在全国物价上涨的时候想过靠倒卖黄金来赚钱,但是他追求的不是这么简单的物质丰富,他有着一颗强烈的爱国报国之心,却无从施展,从军上的失意,

他已不可能靠打战来圆自己的报国梦想。他在美国独自奋斗,虽然害怕失败,但是他最终还是决定坚守历史领域。成为一个历史学家付出了他一生,他的前半生在体验,后半生是在总结。他要迥异于西方研究历史的思维方法,他要用中国的思维来研究中国的历史,他创造了大历史观的方法来看待历史事件,他的《万历十五年》闻名世界。

他的一生总会有机遇降临,所以他乐天知命,从容不迫,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求学阶段,他也坚持完成了他的留学梦想。他说:?我应该容忍不可预测的力量,做好调适,即使永不放弃目标。?我喜欢他的乐观,喜欢他的大度,喜欢他的心平气和。

读书清单:

1.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北京 中华书局2014年283

页210千字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纸质印刷本一读

简介:这本书主要是讲了中华文明从起源到发展再到壮大的简史,作者通过自己教书多年的心得与经验总结写成了这本书,从题目就可以看出,全书共分为十六讲,内容浓缩了中华文明壮阔多彩的历史,篇幅虽少,却是很全面。从整本书的内容上来看,既与我们高中的历史想衔接,又增加了我们所不知道的知识。全书语言没有历史书上的乏味枯燥,更没有死板生搬硬套,而是更多的加入了作者对历史的看法与见解,语言幽默风趣,内容很充实。

这本书的意义在与,让更多的人喜欢读史,更好地了解中华文明,而不是仅仅只有从学校学来的知识,樊先生写的这本书,使读者内心逐渐有了一个开放、客观的国史轮廓。

2. 黄仁宇著,张逸安译——《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14年560页379千字己藏电子pdf扫描本一读

简介:全书共有两个章节,分别是?自己的浴室?和?我所付出的代价?。主要写了黄仁宇先生从大二辍学从军到最后成为历史学家的经历。黄仁宇先生是一名国民党员,从青年时期就渴望当拿破仑拯救危难的中国,可惜生不逢时,无奈做了蒋介石军队下的下级士官,可黄仁宇一生总有机遇眷顾,他逃过了内战,到了美国留学,专心研究历史,并创造大历史观,在美国他完成了许多作品,尤其是《万历十万年》,对世界的历史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我欣赏黄仁宇先生的乐观豁达与考虑周全,对某件历史事件总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对事件的评价很客观,这是历史学家的重要品质,就是要尊重历史

第三篇:读书笔记《心理学史》

《心理学史》读书笔记之三

心理学启示录——西方古典哲学

心理学有很长的一个过去,但却只有很短的一个历史

——题记

如果德谟克利特作为最后一位“物理学家”标志着古希腊早期哲学结束的话,那么著名的诡辩论者普罗泰哥拉就当之无愧地代表着以人事为中心问题的古希腊繁荣时期哲学的开始。

心理学思想是在哲学中孕育起来的。古代希腊哲学诞生于公元有8-6世纪。那时希腊已由原始氏族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有被奴役的奴隶和掌握生产资料的奴隶主。奴隶困于劳动,不能产生自己的思想家或代言人。奴隶主阶级有开明的民主派,也有顽固的贵族派。前者在哲学上有唯物主义的倾向,以德谟克利特为代表;后者倾向于唯心主义,以柏拉图为代表,形成了德谟克利特和柏拉图路线的对立。

德谟克利特从唯物论的基本原则出发,世界的物质性,以为原子构成了万物,人的灵魂是由光滑的圆形的原子构成的,因为是圆形的,所以是能动的。既然灵魂是由原子所构成的,所以必然地要随原子的消灭而消灭。这种互相唯物论与宗教迷信的神秘思想是针锋相对的。

这个原子论的唯物主义思想的继承者为伊壁鸠鲁和卢克莱修。

与此相反,柏拉图则为客观的唯心主义者,认为灵魂先于身体而存在,仿佛灵魂是永生不灭的。当神创造世界时,神就把理性放在灵魂里,把灵魂放在身体里。他以为个别事物的普遍性是个别事物之外,并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的,他把这些普遍性称为理念。因此,理念不是事物的映象,而是事物的根

源;相反,事物却是理念的一个不完全的影子。很明显,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心理学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心理学思想则动摇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间。他反对柏拉图的理念论,以为这个理论只是把所要解释的对象加上一倍而已,例如有了一个苏格拉底,却又有一个苏格拉底的理念。但是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论形式先于质料,引申出“形式的形式”作为宇宙变化的第一动力,这就使他向唯心主义靠拢了。

公元5世纪欧洲开始建立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是基督教思想。公元4世纪产生了教父哲学的杰出人物奥 古斯丁,他是禁欲主义的代表。他以柏拉图哲学注释基督教教义,重视灵魂的纯洁,放弃肉体的享受。他认为灵魂具有记忆、理知和意志3种官能,因此,有人以为官能心理学肇始于奥古斯丁。

阿奎那斯是它的主要代表。 但是中世纪哲学上不是完全消极的。11世纪中展开了唯名论对唯实论的斗争。唯实论以为一般的东西或共 相可以离开个别的东西而独立存在。不难看出,这正是柏拉图理念论的再版。唯名论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是独立 存在的,至于共相则只能存在于人的思想或语言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给唯名论以相当高的评价。

从15世纪开始,欧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叫做文艺复兴时期。这个时期包括15、16世纪,按其社会性质来说,是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所谓文艺复兴,指的是古希腊文化的再生。在这个时期内,对神的信仰根本动摇,而对人的信仰占了上风。先进的思想家要求人的个性从宗教和封建的专制压迫中解放出 来。这个思潮被称为人文主义。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期。这时期的杰出科学家有c.哥白尼、j.刻卜勒和g.伽利略等人,他们都和宗教发生激烈的冲突,受到了迫害。在与心理学有关的思想家中,意大利的达?芬奇以为外部世界是感觉和印象的源泉,相信自然界的一切都服从客观的规律;认为认识起源于感觉,概括对认识也具有重要的作用。b.泰莱西奥主 张着重研究物质灵魂,使后来的心理学摆脱了神学的

羁绊。西班牙的l.维韦斯注意观察心理现象,对病理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因此,这个时期的成就为17、18世纪的心理学研究准备了条件.

心理学科学研究的曙光从此照亮人类。

蒋林

2014年12月11日

第四篇:二十五史读书笔记

怏怏中华几千年的历史,记载着的功绩,在这些历史故事中,总能有让人深思的道理。

在读《二十五史》的时候,我总能在朦胧中去体会一些深刻德道理。比方说:西楚霸王项羽为何有江东千里地却不愿归?那是因为他当年答应他带领的八千子弟去抗秦,打完仗以后去好好的享受生活,但是秦灭亡后,人们还是没有得到自己应有的幸福。这让一代霸主无法面对江东父老。 我相信如果他没死他比得上季布。在历史上一些名臣都是应为辅佐皇帝而成为一代忠臣。三朝元老霍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在读他的故事时,我觉的他的一生中国家看的比家庭还重,无论何时他始终有一颗赤红的心去报效祖国。可以看出霍光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品质。在《二十五史》中还给我介绍了许多文物。有尽美绝伦风格各异的青铜器。秦朝的兵马俑,它们为我们展现了当年秦军叱查风云锐不可挡的气势,重现了当年秦始皇气吞山河,铁血征战的恢宏气势。

在几千年的民主发展中,每时每刻都有人为世人展开一幅幅华夏民族的历史长卷。 经典是经久不衰的,在历史作品中《二十五史》也算得上是经典。它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历史,还给世人展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人生哲理。每当我读完一个故事后,人就有一种从古代游历了一番的感受,整个人重新认知了历史。

第五篇:《中国美术史》读书笔记

《中国美术史》读书笔记

很幸运这个学期选修了美术欣赏这门课程,通过学习使我加深了对美术的认识。为了更好地了解美术,我阅读了《中国美术史》这本书,通过学习与阅读,使我有了很深的感触与心得。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中国传统美术源远流长,从远古到今留下了丰富的艺术文明。

远古美术的产生是艺术与实用功能的完美的结合,当时人们劳动的工具、生活的工具都是劳动的产物,可以说是来源于劳动的。

殷商时期由于青铜器的产生便进入了奴隶社会,青铜器在商代最为鼎盛,青铜器的用途大致是:乐器、武器、煮饮工具还有是礼器。礼器是青铜器最主要的功能,因为它象征着皇权,所以当时有成语“一言九鼎”等。最著名的有《司母戊大方鼎》其重875公斤,也是我国历史上最重的青铜器。

春秋战国时期属帛画最为著名,当时的绘画主要是引魂升天,作品有《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

秦朝最为著名的艺术作品是秦始皇兵马俑,秦始皇兵马俑有步兵,指挥部,浩洗荡荡的显示了秦皇朝的军事力量,其布局严谨,形象逼真,变化中有统一,统一中有变化!

魏晋南北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人们的思想没有寄托时刻,印度的佛教从西部进入了中国,于是在后续的文明历史就出现了有关佛教文化的艺术作品: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焞煌莫高窟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出现了很多画家有书书法家,分别是陆探微、张僧繇、顾恺之,王羲之,在绘画方面内容由于玄学的出现有描绘自然风景的,有描绘时空的,有描绘神仙故事的等。在技法上其三杰都做出不同的贡献,尤其是顾恺之首先提出了“传神”的重要性,克服了前代的说教内容的缺点,扩大了题材的多样性。在平列式构图中对人物关系的处理体现了人的情思及精神状态,其画法与画理均体现了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其代表作品有《洛神赋》《烈女传》《史女箴图》。

隋唐朝时期出现了第一幅真正意义的山水画展子虞的《游春图》,也出现了吴道子、曹不兴、西域的慰迟已僧等画家。有“吴带当风,曹衣出水”的绘画风

格的出现。在仕女画的画家有张萱周肪,其历史画家有阎立本。

五代十国周文矩,顾宏中等。

宋代时文人画的苗头开始探出苗头,其最著名的有风俗画作品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元明清时期是文人画发展的最高峰时期,其形式是诗书画印,诗情并茂。 中国美术史发展中,国画对于山和水的描绘并不是基于客观真实的。首先它没有光影效果,实际上就提出了画面的客观立体感。其次,没有焦点透视,空间表现依靠主观的散点透视和纯艺术的形式把握。在中国传统绘画教学传统中,临摹是主要手段。《芥子园画谱》便是把各种物体做了最为主观最为抽象的概括,使之程式化和符号化。

关于色,中国画没有应用科学的色彩分析法,讲究主观壅塞,大多数就是单色黑白关系。但是这种黑白关系有着很强的新联诗, “运墨而五色具 ”、“五色”说法不一,或指焦、浓、重、淡、清;或指浓、淡、干、湿、黑;也有加“白”,合称“六彩”的,实际乃指墨色运用上的丰富变化。清代林纾用等量的墨汁,放置在五个碗内分别加以不等量的清水,用以作画来区分浓淡,理解不免机械。

关于标准中国画强调纯艺术的、合乎法则的、生机勃勃的美,而不是所谓逼真的美。“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气韵,原是魏、晋词藻人物的用词,如“风气韵度”、“风韵遒迈”等,指的是人物从姿态、表情中显示出的精神气质,情味和韵致。如说“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 ”,“气关笔力,韵关墨彩 ”。气韵与传神在说明人物形象的精神特质这一根本点上是一致的,气韵则更多的指人物的全体尤其姿致谈吐所传达的内在情性,或者说内在情性的外在化。能够表现出物我为一的生动的气韵,至今也是绘画和整个造型艺术的最高目标之一。

我们常常为中国悠久的文明、精湛的艺术感到骄傲。诚然,祖先智慧与经验的结晶,是我们宝贵的财富,但不应该成为艺术创作的禁锢。宋人为躲开唐诗这座高峰的阴影,独辟蹊径——作词;元代文人更抛开诗律与词牌——制曲。循规蹈矩或许不功不过,但久而久之,便会使原本鲜活的艺术僵化。“创”,是艺术领域里永恒的话题。